【精品解析】湖南省“一起考”部分学校2025届高三语文三模(大联考三)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湖南省“一起考”部分学校2025届高三语文三模(大联考三)试卷

资源简介

湖南省“一起考”部分学校2025届高三语文三模(大联考三)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2025·湖南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距今3万年前的大冰期,即更新世冰期,陆地上是硕大的哺乳动物盘踞的世界。当时的北美大陆正处于貌似现代象的乳齿象、浑身披毛的猛犸象、剑齿虎和佛罗里达洞熊的统治下。但是,它们的命运却和恐龙相同,短短的几千年间,就有33属大型哺乳动物全部死光。令科学家们长期迷惑不解的是,这些大型哺乳动物群,尤其是北美的大型哺乳类为什么几乎同时发生大规模绝灭。
科学家们于1800年前后首次提出,这些大型哺乳动物的绝灭与气候的变迁有关。今天,科学家们又从各自不同的学科角度考虑气候变迁对北美洲哺乳动物所施加的严重而广泛的影响:动物的生境遭到毁坏,它们赖以生存的食物来源锐减,从而被迫往北迁徙。气候变迁必然也杀害了不少新生的幼仔,因为幼仔比成年的动物在抵御天气突变方面的能力要弱得多。
依照气候变迁学说的两位著名的倡导者——美国地质学家小伦德略和古生物学家格雷厄姆的说法,气候变迁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在动物生境方面。若气温变化相当急剧,植物——对于动物的食物源和栖居地均极为重要——势必受到严重打击。由于植物不能很快地迁往气候适宜的地方,许多种植物就得死亡,随即代之以突然涌现的变种植物。动物不适应这些新的混合植物食料,只能被迫迁徙。然后,像剑齿虎这类以食草动物为生的食肉动物也会随即转移。譬如,在北美洲以杉树嫩叶为食的乳齿象,当气候转暖,导致杉树林大片死亡,而代之以阔叶落叶林时,必须迅速选择新的适宜环境。于是,原在蒙大拿州附近的杉树林中生活的乳齿象,不得不迁往相当于今日新英格兰的这个地区去寻找适宜生存的场所。
为了生存而迁徙必然带来许多新问题。譬如,原先共享一处生境的几种动物会朝着不同的方向转移。如果有某种动物本来依靠另一种动物为食,迁居后可能发现新生境中没有吃惯了的食物而难以生存下去。与此相反,过去从未接触过的两种或几种动物被迫迁居到一处,有一些动物将会染上由别的动物携带来的疾病——它们未曾得过的传染病,这就要求它们具有超常的抗病能力。
这个学说的提出者列举了相关理由来阐明大型哺乳动物所遭受的气候变迁之害。大型哺乳动物比小型哺乳动物食量大,进食次数多,所以迁居新生境后所遇到的气候变迁的影响也比较严峻。同时,由于大型哺乳动物繁殖的孕育期比小型哺乳动物的长,因此繁育季节的天气变坏也会较严重地危害到大型哺乳动物的延续。
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大型哺乳动物的绝灭应当与人类来到美洲这个事件同步。研究古代人的生活习俗的考古学家也已证明,迁来美国西南部的史前人口大概在1.15万年前达到高峰。这一地区的史前文化,由于1934年在新墨西哥州克洛维斯附近的发掘地点首次找到了形状独特的石矛,考古学家就命名为克洛维斯文化。
人类首次出现于美洲大陆与早期哺乳动物走向绝灭大致同时,这是有关更新世动物绝灭事件的另一种学说——人们大肆捕猎大型哺乳动物,使之绝灭。1967年,美国生态学家马丁提出,人类在几千年间使北美的大型哺乳动物大量死亡。
“过度捕杀说”的核心内容是马丁所说的,人们仅在大约1.2万年前才通过连结亚洲和北美洲的陆桥跨越白令海峡第一次到达美洲,因为当时冰川已融溶到足以在今天的阿拉斯加与美国西部之间打开一条无冰通道,但还不致于使海平面抬升到漫过陆桥的程度。
马丁认为,这批早期人群是些熟练的猎手,他们发现了成群的大型哺乳动物。这些大型哺乳动物过去从未见过人类,并不怕人,所以猎手易于靠近并捕杀。马丁指出,克洛维斯地区人口的迅速增长,使得他们所捕猎的哺乳动物群来不及恢复元气。按照这个学说,当猎手们在一个地区杀光了大型哺乳动物后,这些早期人群就迁往新的狩猎场,继续捕猎。人们的足迹终于遍及整个大陆,消灭掉一些物种。当被捕杀的物种走向绝灭时,依赖捕食这些动物为生的食肉类动物也随即面临食物短缺而死亡。
许多科学家支持这个“过度捕杀说”,并且拿出证据来说明此种学说的正确性。北美洲许多化石产地发现的石矛与3种已经绝灭的大型哺乳动物(猛犸象、马和骆驼)的骨骼在一起,或者发现时石矛尖端还刺在化石动物体内,而且常在一些古代水蚀洼坑(显然猎手曾在此卧地设伏,伺机捕猎)中找到石矛。
此外,还有证据表明,早期人群曾恫吓驱赶兽群,迫使其跳崖跌伤,然后捕杀。譬如,古生物学家于20世纪30年代就发现丹佛以北大约32千米处的一个砂岩峭壁下面有3支克洛维斯石矛、一些散落的石球和12具猛犸象骨骼。科学家们推论,当时猎手们驱赶一群猛犸象,迫使它们跳越峭壁,跌落崖底,再锤击或矛刺以杀死这些负伤的动物。
对于上述两种主要的学说,科学家们都拥有一些证据可以证明,也有一些证据用于反驳,而且每一种学说都有不少的专家支持。这或许正像有的人所指出的,两者都正确。捕猎者杀尽了的,是一些早被气候变迁折磨得奄奄一息的物种。另一方面,别处也许有答案。我们可以期待科学家们提出更多的解答和搜集更多的证据。但是,古生物学面对的严峻现实是有关那些事件的充分证据产生的年代极为久远,很难取证。科学家们似乎还得费许多年的时光持续争论:1.1万年前的地球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以及当时的情景如何……
(摘编自坦普尔·丹尼特《谁杀害了这些硕大的哺乳动物?》,苏宗伟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北美的大型哺乳类动物群几乎同时发生大规模绝灭,气候变迁和人类的过度捕杀可能就是其中的两大主要原因。
B.小伦德略和格雷厄姆提出的气候变迁说,其核心内容主要是指气候变迁毁坏了动物的生境,从而迫使动物迁徙。
C.考古学家们证明迁来美国西南部的史前人口大概在1.15万年前达到高峰,证明了过度捕杀说的说法是准确的。
D.捕猎者杀尽了的,应该是某些受到气候变迁严重影响而将近灭绝的物种,所以气候变迁说是过度捕杀说的前提。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气候变迁学说中,气温的急剧变化导致植物死亡,直接造成了剑齿虎这类动物缺少食物源,不得不迁徙到其他地方。
B.如果某种动物具有超常的抗病能力,为了生存而导致的迁徙带给它们的新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气候变迁之害将会降到最低。
C.如果没有考古学家对克洛维斯文化的发掘,那就不可能产生解释北美大型哺乳动物群几乎同时绝灭原因的过度捕杀学说。
D.从文中“科学家们推论”可知,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可以根据不完全的资料进行合理推断,但这可能会影响其准确性。
3.下列选项中,不能印证相关学说的一项是(  )
A.气候迁徙说——每年6月左右,坦桑尼亚大草原的青草被逐渐消耗,动物会上演地球上最壮观的动物大迁徙场面。
B.过度捕杀说——巨型食草动物的衰败大约始于460万年前,之后直立人出现,而它们的多样性下降的速度并未改变。
C.气候迁徙说——因为气温环境变得恶劣,某大型哺乳动物物种被迫迁往别处,新生幼仔数量大幅减少,渐趋灭绝。
D.过度捕杀说——穿山甲鳞片是中药中的“百通之神”,其肉也被视为滋补珍品,人们需求旺盛,导致数量急速下降。
4.有人认为“过度捕杀说”的论据缺乏说服力,请结合原文分析质疑的原因。
5.学校科学社拟开展主题为“消失的猛犸象、剑齿虎”的科普活动,你作为活动策划人员,需要介绍哪些内容?请联系原文列出要点。
【答案】1.A
2.D
3.B
4.①证据不够充分:石矛与3种已经绝灭的大型哺乳动物的骨骼在一起只能证明3种动物遭到捕杀;峭壁下石矛、石球与12具猛犸象骨骼在一起,只能说明是北美早期人类的一次围猎活动,并不能证明他们的绝灭是因为捕杀。
②证据的选择具有偏见(忽略反驳证据):科学家们对于这两种学说“也有一些证据用于反驳”,原文选择证据具有偏见,忽略了反驳证据,减弱了论证的说服力。
5.①介绍事实:猛犸象、剑齿虎属于北美的大型哺乳类动物,几乎同时发生大规模绝灭。
②研究现状:目前的两种研究主流学说——“气候迁徙说”和“过度捕杀说”以及各自所持的证据。
③研究态度:对两种学说要保持客观辩证的态度——既要看到两种学说的合理性,又要看到它们的片面性。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⑵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⑶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先根据题干要求,分析材料中的相关学说,再逐项分析,判断能否支撑选项。
⑷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筛选整合信息题的解题基本思路①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②按照筛选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③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⑸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
1.B. “由小伦德略和格雷厄姆提出”错,由原文第三段“依照气候变迁学说的两位著名的倡导者——美国地质学家小伦德略和古生物学家格雷厄姆的说法,气候变迁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在动物生境方面”可知,二人是“倡导者”而非“提出”者。
C. “证明了过度捕杀说的说法是准确的”错,根据原文“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大型哺乳动物的绝灭应当与人类来到美洲这个事件同步。研究古代人的生活习俗的考古学家也已证明,迁来美国西南部的史前人口大概在1.15万年前达到高峰”可知,大型哺乳动物的灭绝只是和“人类来到美洲”“同步”,并不能证明“过度捕杀的说法”正确。
D. “所以气候变迁说是过度捕杀说的前提”错,根据原文“这或许正像有的人所指出的,两者都正确。捕猎者杀尽了的,是一些早被气候变迁折磨得奄奄一息的物种。另一方面,别处也许有答案”可知,气候变迁只是其中的一种说法,还有另外的答案需要以后进行证明。
故答案为:A。
2.A. “直接造成了剑齿虎这类动物缺少食物源,不得不迁徙到其他地方”错,根据原文“由于植物不能很快地迁往气候适宜的地方,许多种植物就得死亡,随即代之以突然涌现的变种植物。动物不适应这些新的混合植物食料,只能被迫迁徙。然后,像剑齿虎这类以食草动物为生的食肉动物也会随即转移”可知,不适应新的混合植物食料的动物被迫迁徙后,剑齿虎这类以食草动物为食的食肉动物也被迫迁移,所以并不是“直接”原因。
B. “新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气候变迁之害将会降到最低”错,无中生有,根据原文“与此相反,过去从未接触过的两种或几种动物被迫迁居到一处,有一些动物将会染上由别的动物携带来的疾病——它们未曾得过的传染病,这就要求它们具有超常的抗病能力”可知,“具有超长的抗病能力”是对生物的要求,原文并未说新问题会迎刃而解,害处会降到最低。
C. “如果没有考古学家对克洛维斯文化的发掘,那就不可能产生……过度捕杀学说”错,强加因果,由原文“许多科学家支持这个‘过度捕杀说’,并且拿出证据来说明此种学说的正确性……或者发现时石矛尖端还刺在化石动物体内,而且常在一些古代水蚀洼坑(显然猎手曾在此卧地设伏,伺机捕猎)中找到石矛”可知,马丁提出“过度捕杀说”未必是基于“对克洛维斯文化的发掘”,而且还有其他证据可以证明这一学说,“对克洛维斯文化的发掘”不是“过度捕杀说”产生的充分条件。
故答案为:D。
3.B. “生物多样性下降的速度”与人的捕杀无关,不能证明“过度捕杀说”。
故答案为:B。
4.①证据选择的缺点之一是不充分。倒数第二段和第三段的两个证据,只是部分种类的动物“3种已经绝灭的大型哺乳动物(猛犸象、马和骆驼)”“12具猛犸象”的死亡原因,只能说明是北美早期人类的一次围猎活动,不能作为当时大量物种灭亡的原因,体现的是“科学家们都拥有一些证据可以证明”,是科学家为了支持这个“过度捕杀说”,“拿出证据来说明此种学说的正确性”,而不能证明此种学说的绝对合理性。
②证据选择的缺点之二是证据选择偏见/忽略反驳证据:科学家对于这两种学说“也有一些证据用于反驳”而且“有不少的专家支持”这种反驳,作者忽略反驳证据,减弱了论证的说服力,只是用“古生物学面对的严峻现实是有关那些事件的充分证据产生的年代极为久远,很难取证”一笔带过,用“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以及当时的情景如何”继续保留悬念,减弱了论证的说服力。
故答案为:①证据不够充分:石矛与3种已经绝灭的大型哺乳动物的骨骼在一起只能证明3种动物遭到捕杀;峭壁下石矛、石球与12具猛犸象骨骼在一起,只能说明是北美早期人类的一次围猎活动,并不能证明他们的绝灭是因为捕杀。②证据的选择具有偏见(忽略反驳证据):科学家们对于这两种学说“也有一些证据用于反驳”,原文选择证据具有偏见,忽略了反驳证据,减弱了论证的说服力。
5.①根据原文“当时的北美大陆正处于貌似现代象的乳齿象、浑身披毛的猛犸象、剑齿虎和佛罗里达洞熊的统治下。但是,它们的命运却和恐龙相同,短短的几千年间,就有33属大型哺乳动物全部死光”可以列举事实,介绍“消失的猛犸象、剑齿虎”属于北美的大型哺乳类动物,几乎同时发生大规模绝灭。;
②根据原文第二段“科学家们于1800年前后首次提出,这些大型哺乳动物的绝灭与气候的变迁有关。今天,科学家们又从各自不同的学科角度考虑气候变迁对北美洲哺乳动物所施加的严重而广泛的影响”,第六段“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大型哺乳动物的绝灭应当与人类来到美洲这个事件同步。研究古代人的生活习俗的考古学家也已证明,迁来美国西南部的史前人口大概在1.15万年前达到高峰”,“这个学说的提出者列举了相关理由来阐明大型哺乳动物所遭受的气候变迁之害”“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大型哺乳动物的绝灭应当与人类来到美洲这个事件同步”“人类首次出现于美洲大陆与早期哺乳动物走向绝灭大致同时,这是有关更新世动物绝灭事件的另一种学说——人们大肆捕猎大型哺乳动物,使之绝灭”可以从当今科学家们对“猛犸象、剑齿虎”等大型哺乳动物灭绝原因研究现状及其所找到的证据入手进行介绍;
③根据原文“对于上述两种主要的学说,科学家们都拥有一些证据可以证明,也有一些证据用于反驳,而且每一种学说都有不少的专家支持。这或许正像有的人所指出的,两者都正确。捕猎者杀尽了的,是一些早被气候变迁折磨得奄奄一息的物种。另一方面,别处也许有答案。我们可以期待科学家们提出更多的解答和搜集更多的证据”可以介绍当今研究的态度,科学家们的研究尚未形成定论,需要辩证看待当今的研究成果。
故答案为:①介绍事实:猛犸象、剑齿虎属于北美的大型哺乳类动物,几乎同时发生大规模绝灭。
②研究现状:目前的两种研究主流学说——“气候迁徙说”和“过度捕杀说”以及各自所持的证据。
③研究态度:对两种学说要保持客观辩证的态度——既要看到两种学说的合理性,又要看到它们的片面性。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2025·湖南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村庄的半径
丘脊梁
一个村庄的半径有多长?对蒋山人来说,从降生的那一刻起,他们的人生就围绕着这个原点慢慢展开。
①蒋山在湘东北,是从洞庭湖平原进入山区的咽喉。往里走,是一个接一个的山间盆地,是连绵不绝的群山和莽莽苍苍的林地,进去后,似乎到了遥远的天边和世界的尽头。往外走,则是渐渐开阔起来的平原和越来越喧嚣的城镇,当然还有机会与梦想。
在我的记忆中,它似乎像一个巨大的背景,衬托出我童年的虚空和渺小。我与小伙伴们翻山越岭去找野果、扯笋子,忙碌了大半天,始终没有走出牛角冲的地盘;我陪八十多岁的曾祖母,去她的娘家山枣坡,她颠着一双小脚,颤颤巍巍地走了一上午,差点没赶上中饭;②我替班主任黄老师到杨泗庙代销店买肥皂,跑步去跑步回,累成了一条狗,还是没能在课间十五分钟内完成任务。整个蒋山如同一个广袤的王国,童年的我在这片疆域里纵情奔跑,但始终没有越过它的边界。
后来我像许多人一样,从这里走到了城市。三十年了,每每想起蒋山,我依然觉得它的地域广阔而且复杂,道路弯曲并且漫长。即使是驾车回乡,眨眼就穿越整个村庄,我也并不认为它过于窄小,而是认为速度缩短了长度,科技改变了世界。
直到这次回家,我才惊讶地发现,蒋山的半径居然是那么的短小!那天晚饭后散步,沿着门前的水泥路,下行至杨泗庙,又上行到关塘坳,再回到家门口,我觉得已经走了很远,但拿起手机一看,天啊,怎么只有三千多步?③按一步四十五厘米算,整个蒋山的长度,充其量不过一千二百米。而我们村庄的半径,只有区区六百米!这太让我感到意外了!我没有想到,在我的心中纵横了几十年的那个广袤世界,居然只是一个弹丸之地。
明明是一段很短的路程,为何会一直觉得它很长?想来想去也没理出一个头绪,只好肤浅地认为,孩童的眼界太小了,总是把事物无限放大,并深藏到记忆中,以致若干年后回想起来,仍是最初的印象。
我想起了我的曾祖母。我不确定她年轻时有没有走出过村庄,但她的晚年,没有离开过这里半步。她去得最远的地方,是她的娘家山枣坡,离我家充其量不超过一千米;她去得最多的地方,是菜园里和对门岭,为的是去摘瓜菜、晒瓜菜,两地距离家中都不过百来米。她活了将近九十岁,战胜了贫穷、疾病甚至是时间,受到所有人的敬重。但现在看来,她的人生是多么的单薄和苍白。她漫长的一生,其实只有可怜的六百米。
好在还是有不少蒋山人拓展了生活的半径。他们从这里出发,追赶着自己的理想,不屈不挠地向前进。他们有的打着赤脚,有的穿着草鞋;有的身着长衫,有的头戴礼帽;有的外出经商,有的出门求学……在村庄里,大家熟知很多外村人深感陌生的东西。比如洞庭湖的各种船舶,蒋山人总是讲得头头是道,原因是蒋山人在那修了多年码头。比如北京四合院的构造与价位,蒋山人往往说得八九不离十,原因是多个蒋山装修队在这专事仿古装饰。比如莫斯科的气候和伏特加的特性,蒋山人谁都能道说一二,原因是有个蒋山名人曾在那里生活了七八年。
我又想起了曾祖母。她在村庄里有着至高无上的威信,很多人来找她拿主意、断是非。我起先以为是因为她年纪大,别人尊重她,后来才发现是她比村里的任何人都更明事理。原来每一个蒋山人出远门回来,必定会第一时间来看望她,详细向她报告所见所闻。她也总是充满兴趣地问这问那,不露痕迹地引导对方讲出她想知道的事情,并默默地进行横向对比。这些人似乎就是她的眼睛和腿脚,他们到达的地方,她也一个不落地到达了。④我的曾祖母,是村庄里走得最慢最慢的人,但她这一生,却又走得很远很远。
远行的蒋山人,将村庄的半径拉长,也让自己的人生变得丰富和精彩。无数的事实让蒋山人越来越相信行走,他们觉得一个人是否成功,与他离开故乡的半径大小有关系。但不管走多远,生活在哪个城市,这些人做起菜来肯定是蒋山味道,说起梦话肯定是蒋山方言,想起事情肯定是蒋山逻辑。而且走得越远,内心与蒋山也就贴得越近。
我在蒋山生活了十多年,离开已有三十多年,但闭上眼睛,这里的山水田园,却依然清晰如昨。在我的心底,常年隐藏着一条秘密通道,每当在城里感到疲惫和厌弃时,我就通过这秘道随时潜回故乡。走过千山万水,这个半径六百米的地方,依然是我的整个世界。
一个村庄的半径有多长?我想只有等到终老的那天,生命才会帮我交出准确的答卷。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追忆自己童年的生活场景,在蒋山来回奔波,突出强调了现实中的蒋山地域广袤这一特点。
B.曾祖母虽未离开过蒋山,但通过外出回来的蒋山人对外面的世界进行了解,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
C.文章结构层次分明,前半部分写对蒋山前后认知的不同,后半部分以对曾祖母的回忆引发深思。
D.文章叙事与议论相结合,既有对童年生活的生动叙述,也有对村庄变迁和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7.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既对蒋山的地理位置进行了相关介绍,也为后文写蒋山人走出村庄去追求梦想作铺垫。
B.句子②用“累成了一条狗”来形容“我”在蒋山的奔波,虽风趣幽默但也刻画出“我”童年生活的艰苦。
C.句子③中数词的运用强调了蒋山之小,从而也突显出“我”通过双脚丈量出蒋山之小的意外与震惊。
D.句子④对曾祖母人生的形容看似矛盾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引出下文对蒋山人与故乡的思考。
8.文中两次写到“一个村庄的半径有多长”,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蒋山人的“远行”与“回归”是解读这篇文章的关键。请你结合全文谈谈对“远行”和“回归”的理解。
【答案】6.A
7.B
8.①“一个村庄的半径有多长”分别出现在开篇与结尾,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②反复提到“村庄的半径”起到强调作用,通过问句的方式表达,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
③先后提到的“村庄的半径”,既是地理空间概念,也是蒋山人对故乡的记忆以及情感牵挂,深化了文章主题。
9.①“远行”与“回归”是两个核心主题,它们共同构成了蒋山人的生活轨迹和情感归宿。
②蒋山人通过远行,拓展了生活的半径,实现人生价值的追求。无论走多远,蒋山人始终与故乡保持紧密联系,情感上的归宿,文化上的传承,都属于“回归”。
③“远行”与“回归”不仅是蒋山人的生活模式,也是现代化进程中乡村与城市互动的缩影。“远行”代表着对梦想的追求,而“回归”则是对传统的坚守。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散文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忻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重点语句的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点语句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再从内容、结构、主题、读者效果的角度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并分析、探究文本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再结合题干中的关键词语和文章的主题进行分析。
6.A.“突出强调了现实中的蒋山地域广袤这一特点”错。“地域广袤”是作者童年的印象,强调童年印象中蒋山地域广袤这一特点,是为下文作铺垫,凸显现实情况与童年印象的反差之大。
故答案为:A。
7.B.“刻画出‘我’童年生活的艰苦”错。句子②用“累成了一条狗”来形容“我”在蒋山的奔波,并非“刻画出‘我’童年生活的艰苦”,而是反复强调童年印象中的蒋山很大。
故答案为:B。
8.①从结构上看,文章从“一个村庄的半径有多长”开始,以“一个村庄的半径有多长”结尾,文章的开篇与结尾相互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②从效果上看,反复提及“一个村庄的半径有多长”,强调“村庄的半径”这一核心内容,并通过问句引发读者的深入思考。
③从内容上看,村庄的半径首先是一个空间概念,指作者童年生存的地理空间,这个空间很小,“只有区区六百米”。结合“我在蒋山生活了十多年,离开已有三十多年,但闭上眼睛,这里的山水田园,却依然清晰如昨……走过千山万水,这个半径六百米的地方,依然是我的整个世界”可知,村庄的半径还是一份童年的记忆、精神的影响与情感的牵挂,无论人们走到哪里,直到生命的尽头,这些都是成年人心灵的养分;这个精神文化的半径,随着生命的延长而不断扩大,深化了主题。
故答案为:①“一个村庄的半径有多长”分别出现在开篇与结尾,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②反复提到“村庄的半径”起到强调作用,通过问句的方式表达,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
③先后提到的“村庄的半径”,既是地理空间概念,也是蒋山人对故乡的记忆以及情感牵挂,深化了文章主题。
9.①文中明确提到“好在还是有不少蒋山人拓展了生活的半径。他们从这里出发,追赶着自己的理想,不屈不挠地向前进”,这直接点明了“远行”是蒋山人突破村庄地理局限的行动。文中又说“但不管走多远,生活在哪个城市,这些人做起菜来肯定是蒋山味道……内心与蒋山也就贴得越近”,这体现了他们对故乡难以割舍的情感,蕴含着“回归”的意蕴。所以在本文中,“远行”与“回归”是两个核心主题,它们共同构成了蒋山人的生活轨迹和情感归宿。
②“远行”拓展生活半径。蒋山人通过远行,走出村庄,追求梦想,拓展了生活的半径。如文中提到蒋山人外出经商、求学,甚至有人到达莫斯科,这些远行让他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和精彩。远行不仅是地理上的离开,更是对个人价值的追求。蒋山人相信“一个人是否成功,与他离开故乡的半径大小有关系”,这表明远行被赋予了实现人生意义的重要作用。“回归”是指情感的归宿,文化上的传承:无论走多远,蒋山人始终与故乡保持紧密联系。如作者提到“做起菜来肯定是蒋山味道,说起梦话肯定是蒋山方言”,这表明“回归”不仅是身体上的返回,更是情感上的依恋,同时蒋山的文化基因流淌在一代代蒋山人身上。
③“远行”与“回归”不仅是蒋山人的生活模式,也是现代化进程中乡村与城市互动的缩影。“远行”代表着对梦想的追求,而“回归”则是对传统的坚守。通过“远行”与“回归”,本文不仅展现了蒋山人的生活变迁,也深刻探讨了传统与现代、个体与故乡的关系,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
故答案为:①“远行”与“回归”是两个核心主题,它们共同构成了蒋山人的生活轨迹和情感归宿。
②蒋山人通过远行,拓展了生活的半径,实现人生价值的追求。无论走多远,蒋山人始终与故乡保持紧密联系,情感上的归宿,文化上的传承,都属于“回归”。
③“远行”与“回归”不仅是蒋山人的生活模式,也是现代化进程中乡村与城市互动的缩影。“远行”代表着对梦想的追求,而“回归”则是对传统的坚守。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2025·湖南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公子①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公子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行过夷门,见侯生②,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公子再拜,因问。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嬴闻晋鄙③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
(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
材料二: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赵,魏之障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
(节选自唐顺之④《信陵君救赵论》)
【注】①公子:魏无忌,即信陵君。②侯生:侯嬴,信陵君门客。③晋鄙:战国时期魏国将领。④唐顺之:明代儒学大师。作此文时,正值宦官专权,结党营私、祸国殃民,帝王大权旁落。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有难A无B他端C而欲赴D秦军E譬若以肉F投馁虎G何功之有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间,指暗中,与《屈原列传》“谗人间之”中的“间”含义不同。
B.辞,指推辞,与《阿房宫赋》“辞楼下殿”中的“辞”含义不同。
C.伐,指讨伐,与《苏武传》“时汉连伐胡”中的“伐”含义相同。
D.诛,指责备,与“口诛笔伐”这一成语中的“诛”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陵君劝魏王出兵无果,便计划带领门客与秦军拼命,并决心与赵国共存亡。
B.信陵君采纳侯嬴的计谋,先帮如姬除杀父仇人,借此让如姬助自己窃出虎符。
C.信陵君急人之难救人之危,从他挺身救赵这一事件可以看出信陵君这一性格。
D.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一举动,不仅可以解除赵国危难,也有利于六国当时的处境。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
(2)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
14.唐顺之对信陵君窃符救赵行为的看法似乎矛盾,实则并不矛盾。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0.AEG
11.C
12.B
13.(1)我(侯嬴)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害,如姬悬赏这件事三年了,从魏王以下的人,都想替她报杀父之仇,(可是)没有人能做到。
(2)强大的秦国暴虐到了极点,现在出动全部兵力来攻打赵国,赵国必然灭亡。
14.①从结果上看,唐顺之认为信陵君此举缓解了魏国面临的祸患,分散了六国共同面临的灾难,并非“罪”。
②从动机上看,唐顺之认为信陵君此举基于私人情谊去行事,没有充分尊重魏王的权威,是存在问题的。
③这种看似矛盾的观点实际上并不矛盾,而是在深入剖析事件的本质。唐顺之的目的是通过批判信陵君的行为,警示后人要坚守君臣伦理,避免因个人私利而损害国家利益。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⑵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⑶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⑸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材料一: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经打败了赵国在长平的驻军,又进兵围攻邯郸。魏公子魏无忌的姐姐是赵惠文王弟弟平原君的夫人,多次给魏王和魏公子送信来,向魏国请求(救兵)。魏公子多次请求魏王(出兵),并且让宾客辩士们用各种理由去劝说魏王。魏王畏惧秦国,始终没有听从魏公子(的建议)。魏公子自己估量终究不能从魏王那里得到救兵,打算不能自己活着而让赵国灭亡,于是邀请宾客,准备了一百多辆车马,想要带着宾客去同秦军拼命,和赵国共存亡。
(魏公子一行)路过夷门时,见到了侯生,把自己打算去同秦军拼命的情况全都告诉了他。告别后准备上路,侯生说:“公子喜爱士人,名声传遍天下。如今有了危难,没有别的办法却要奔赴秦军(去送死),这好比把肉扔给饥饿的老虎,能有什么功效呢?那还要宾客干什么呢?”魏公子拜了两拜,于是(向侯生)请教。侯生就屏退旁人悄悄地说:“我听说晋鄙的兵符常常放在魏王的卧室里,而如姬最受(魏王的)宠爱,(她)出入魏王的卧室,有能力偷到兵符。我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害,如姬悬赏这件事三年了,从魏王以下的人,都想替她报杀父之仇,(可是)没有人能做到。如姬对公子哭诉此事,公子派门客斩下了那个仇人的头颅,恭敬地献给如姬。如姬愿意为公子效死,没有什么可推辞的,只是没有机会罢了。公子如果真能开口向如姬请求,如姬一定会答应,那么就能得到虎符夺取晋鄙的军队,向北援救赵国,向西打退秦国,这是如同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啊。”魏公子听从了他的计策,去请求如姬。如姬果然偷出晋鄙的兵符交给了魏公子。
材料二:
评论历史的人把窃取兵符一事看作是信陵君的罪过,我认为这不足以怪罪信陵君。强大的秦国暴虐到了极点,现在出动全部兵力来攻打赵国,赵国必然灭亡。赵国是魏国的屏障。所以援救赵国,也就是援救魏国;援救一个国家,也就是援救六个国家。窃取魏国的兵符来解除魏国的祸患,借助一个国家的军队来分担六个国家的灾难,这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既然这样,那么信陵君果真没有罪过吗?(我)说:又不是这样的。我要指责的,是信陵君的动机啊。信陵君不过是一个公子罢了,魏国本来有国君啊。赵国不向魏王求救,却恳切地向信陵君求救,这是赵国只知道有信陵君,不知道有魏王啊。平原君用婚姻关系来激发信陵君,而信陵君自己也因为婚姻的缘故,想要急切地援救赵国,这是信陵君只知道有婚姻关系,不知道有魏王啊。他窃取兵符,不是为了魏国,不是为了六国,只是为了赵国罢了;也不是为了赵国,只是为了一个平原君罢了。
10.句意:如今有了危难,没有别的办法却要奔赴秦军(去送死),这好比把肉扔给饥饿的老虎,能有什么功效呢?
“今有难”做状语,,独立成句,应在A 处断开;
“无他端而欲赴秦军”中“而”表示转折,连接两个分句“无他端”“欲赴秦军”,中间不断开,应在E处断开;
“何功之有哉”为宾语前置句,句意完整,应在“何”前G处断开。
故答案为:AEG。
11.A.正确。暗中/离间。句意:侯生就屏退旁人悄悄地说。/谗佞小人离间他和楚王的关系。
B.正确。推辞/辞别。句意:如姬愿意为公子效死,没有什么可推辞的。/辞别六国的宫楼殿阁。
C.错误。含义不同,功业/讨伐。句意:这是如同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啊。/当时汉朝接连讨伐匈奴。
D.正确。都是“责备”的意思。句意:我要指责的,是信陵君的动机啊。/用言语和文字对坏人坏事进行揭露和声讨。
故答案为:C。
12.B.“先帮如姬除杀父仇人,借此让如姬助自己窃出虎符”错误。信陵君之前为如姬报过杀父之仇,如姬本欲报答信陵君,侯嬴建议此时可以请如姬帮忙偷窃兵符,如姬有报恩之心定会答应。
故答案为:B。
13.得分点:
(1)“闻”,听说;“资”,悬赏;“莫”,没有人。
(2)“亟”,极;“悉”,全部;“临”,攻打。
故答案为:(1)我(侯嬴)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害,如姬悬赏这件事三年了,从魏王以下的人,都想替她报杀父之仇,(可是)没有人能做到。
(2)强大的秦国暴虐到了极点,现在出动全部兵力来攻打赵国,赵国必然灭亡。
14.①从行为结果来看,唐顺之认可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行为有客观合理性。文中指出:“赵,魏之障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救赵即救魏,信陵君的行为缓解了魏国的祸患,分散了六国的灾难,具有积极意义,不能因此认定他有罪。
②然而,从行为动机角度来看,唐顺之对信陵君提出了批评。信陵君窃符并非为魏国或六国大局,而是受与平原君的姻亲关系驱使:“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信陵君未尊重魏王的权威,更多基于私人情谊行事,这在封建等级秩序和国家大义层面存在问题。
③这种看似矛盾的观点实际上并不矛盾。文章的落脚点最终在于批判“结党营私”的行为,强调君权的重要性。联系到作者唐顺之所生活的明代社会结党营私风气盛行,可知他是在借历史事件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目的是通过批判信陵君的行为,警示后人要坚守君臣伦理,避免因个人私利而损害国家利益。
故答案为:①从结果上看,唐顺之认为信陵君此举缓解了魏国面临的祸患,分散了六国共同面临的灾难,并非“罪”。
②从动机上看,唐顺之认为信陵君此举基于私人情谊去行事,没有充分尊重魏王的权威,是存在问题的。
③这种看似矛盾的观点实际上并不矛盾,而是在深入剖析事件的本质。唐顺之的目的是通过批判信陵君的行为,警示后人要坚守君臣伦理,避免因个人私利而损害国家利益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2025·湖南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采地黄【注】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写春日无雨,麦苗枯死,秋降早霜,秋粮减收,交代了全诗的背景。
B.“采之将何用”运用设问,说明老百姓为换取口粮而采地黄,生活艰辛。
C.老百姓天刚亮便荷锄出去采地黄,天黑才采半筐,体现采地黄之不易。
D.“可使照地光”是形容当时权贵人家生活奢华,居所富丽堂皇,地面光亮。
16.本诗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表达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5.D
16.①通过农家和“朱门家”、“采地黄者”和“白面郎”的对比,鲜明地揭示出二者的贫富差距。农人早出晚归采地黄是为了活命的一口粮食,而“朱门家”的人衣食不愁,还有余力养马,“白面郎”的安逸和农人的辛劳形成巨大反差,表达出诗人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②通过人不如马的对比,突出表现了底层人民的悲惨境遇。“朱门家”的马膘壮有力、毛色鲜亮,而“采地黄”的人还在“救此苦饥肠”,马是用地黄饲养的,而人吃的是马吃剩的粮食,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对豪门大户压榨剥削底层人民的不满,对底层人民遭遇的深切同情。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进行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赏析相关句子表现手法的能力。要做好此题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对比(对照)、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正意反说(反语)、反衬(有时与“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共用)、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借古讽今、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委婉含蓄,间接抒情)、托物言志、用典、烘托、渲染、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等。答题时找到诗句运用的技巧,再具体分析。
15.D.“形容当时权贵人家生活奢华,居所富丽堂皇,地面光亮”错,“可使照地光”指用地黄喂富贵人家的肥马后,肥马更加膘壮有力,毛色光亮,可以光彩照地。
故答案为:D。
16.①诗中“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描绘出农家在灾年里,年末无粮,只能清晨就下地,辛苦劳作到傍晚,却连一筐地黄都采不满,只为换取糊口的粮食,生活艰辛困苦。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中的“朱门家” 和“白面郎”,“朱门”常代指权贵豪门,“白面郎”衣着光鲜,代表着养尊处优的贵族子弟。他们衣食无忧,甚至还有多余的财力用珍贵的地黄喂养马匹,“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农人的辛劳奔波与“白面郎”的安逸闲适,农家的缺衣少食与“朱门家”的奢靡富足,这种巨大反差,深刻地揭示出社会阶层之间严重的贫富差距,有力地表达出诗人对这种社会不公现象的批判。
②“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诗人特意强调地黄喂马能让马毛色光亮,映照大地,极言马被喂养得膘肥体壮、毛色鲜亮,生活优渥。反观采地黄的人,“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他们只能卑微地希望用辛苦采来的地黄,去换取马吃剩下的粮食,来解救自己饥饿的肠胃。马吃的是珍贵的地黄,而人却只能乞食马之余粮,这种人不如马的残酷对比,将底层人民在残酷现实下悲惨的生存境遇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进一步凸显了作者对豪门大户肆意压榨剥削底层人民的强烈不满,以及对底层人民苦难遭遇发自内心的深切同情。
故答案为:①通过农家和“朱门家”、“采地黄者”和“白面郎”的对比,鲜明地揭示出二者的贫富差距。农人早出晚归采地黄是为了活命的一口粮食,而“朱门家”的人衣食不愁,还有余力养马,“白面郎”的安逸和农人的辛劳形成巨大反差,表达出诗人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②通过人不如马的对比,突出表现了底层人民的悲惨境遇。“朱门家”的马膘壮有力、毛色鲜亮,而“采地黄”的人还在“救此苦饥肠”,马是用地黄饲养的,而人吃的是马吃剩的粮食,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对豪门大户压榨剥削底层人民的不满,对底层人民遭遇的深切同情。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2025·湖南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王因为前段时间表现不好被老师批评,同桌用《归去来兮辞》中的“   ,   ”两句劝慰他调整心态,改正行为。
(2)《礼记·礼运》中,与《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意思相似的两句是“   ,   ”。
(3)龙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文化意象,带有神话色彩,在古诗文中常常用以指宏伟博大的神奇力量。比如“   ,   ”。
【答案】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长桥卧波;未云何龙(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有:“谏”“卧”“逆”“渊”“蛟”“焉”。
故答案为:(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六、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2025·湖南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烈日炎炎,农民在田野间劳作,汗珠砸在泥土上,一株株秧苗结出 A 的粮食;天寒地冻,外卖小哥骑着电瓶车在大街小巷穿梭,头盔染上了白霜,保温箱里的饭菜还是 B ;冬去春来,(甲),陪着孩子们慢慢长大;花开花落,科技工作者一直守在实验室,验证一个个奇思妙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中华大地上,千千万万劳动者用汗水和心血浇灌着劳动的果实,实现着人生的价值。
马克思把劳动比喻为整个社会都在围绕旋转的“太阳”,将劳动视作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凭借勤劳的双手,人类的祖先打磨几块冷石,(乙),告别茹毛饮血,迈向新的生活。凭借勤劳的双手,中华民族的先民们“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用汗水与智慧开启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凭借勤劳的双手,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②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③取得了改革、革命、建设的伟大成就,④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⑤共同创造着幸福生活。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崇尚劳动的民族。从“______________”的耕作,到“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的纺织,再到“六月调神曲,正朝汲美泉”的酿造……古往今来,对劳动的赞歌绵延不绝。
因为崇尚劳动,我们有着“咱们工人有力量”的豪迈,有着“天不怕地不怕,风雪雷电任随它”的勇气,有着“紧摇桨来掌稳舵,双手赢得丰收年”的 C ,有着“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的自信。
因为崇尚劳动,我们对每位劳动者都充满敬意。劳动创造财富,劳动者在劳动中所体现出的坚守与热爱,更是一笔 D 的财富。他们让我们相信,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18.依次填入文中A、B、C、D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沉甸甸 热气腾腾 底气 无与伦比
B.金灿灿 热气腾腾 志气 难以企及
C.沉甸甸 香气四溢 底气 无与伦比
D.金灿灿 香气四溢 志气 难以企及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下列诗句填入第三段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C.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D.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22.文中第四段多处引用歌词,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8.A
19.甲:老师始终站在三尺讲台/老师始终待在学校
乙:生起一团热火/燃起一堆篝火
20.语句①,改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语句③,改为“革命、建设、改革”。
21.B
22.①内容方面,歌词的引用使得表达更具画面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们崇尚劳动的意义;
②结构方面,照应了上段“对劳动的赞歌”,表示对劳动的崇尚,使行文衔接自然;
③语言方面,口语化的歌词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使文句活泼有趣,亲切可感。
【知识点】语句连贯;仿写句式;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结构混乱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文本内容,再结合语境选用合适的成语。
(2)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这类题目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起来,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画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然后比对选项,找出选项间的不同之处再比较。
(4)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两点:一是关注前后文,确保所填句子在逻辑上通顺;二是注意陈述对象一致,确保所填句子在陈述事件时不出现中途易辙的问题。
(5)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赏析语句(语段)表达效果的能力。准确解答此类题目,分为三个步骤: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及效果;②结合句子,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③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了怎样的感情。
18.A空,沉甸甸:强调重量感,突出粮食的饱满充实,体现劳动成果的丰硕。金灿灿”:侧重于颜色。此处语境为“烈日炎炎,农民在田野间劳作,汗珠砸在泥土上,一株株秧苗结出……的粮食”,可见此处强调付出得到的粮食之多,而不是指颜色的亮丽,故选“沉甸甸”。
B空,热气腾腾:指热气蒸腾的样子,形容气氛热烈 或情绪高涨。香气四溢:指香气四处飘溢。前文是“天寒地冻,外卖小哥骑着电瓶车在大街小巷穿梭,头盔染上了白霜,保温箱里的饭菜还是”,可见此处强调保温箱里仍然有饭菜的温度,故选“热气腾腾”。
C空,志气:指进取的决心和勇气,又指气节。底气:比喻信心,劲头。前文是“有着‘紧摇桨来掌稳舵,双手赢得丰收年’的”,可见此处表达的是有能力和准备就会有收获,故选“底气”。
D空,无与伦比: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比得上的(多含褒义)。难以企及:指没有希望达到,形容远远赶不上。此处形容“财富”,需要填形容财富的特点的词语,故选“无与伦比”。
故答案为:A。
19.甲处,根据分号和波浪号可知,此处是排比句的一部分,再结合前后句可知,排比句是在写不同职业的工作者在不同的场景做着不同的工作,然后根据“陪着孩子们慢慢长大”,可知此处要补写的是职业加劳动场景,“陪着孩子们”表明职业是“老师”,“老师”的劳动场景是“讲台”或者更广泛点的“学校”,故可填“老师始终站在三尺讲台”或“老师始终待在学校”。
乙处,根据上下文可知,这里是下文“告别茹毛饮血”的一个条件,应该指的是“钻石取火”这一行为,对应上文“打磨几块冷石”的语言形式,故可填“生起一团热火”或“燃起一堆篝火”。
故答案为:甲:老师始终站在三尺讲台/老师始终待在学校
乙:生起一团热火/燃起一堆篝火
20.①处,主客体错误,根据上文“凭借勤劳的双手,人类的祖先”“凭借勤劳的双手,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可知,此句主语应该是“中国人民”这个群体,可改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③处,“改革、革命、建设”语序不当,三个词语存在时间先后顺序关系,应是先“革命”,再“建设”,最后“改革”。
故答案为:语句①,改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语句③,改为“革命、建设、改革”。
21.此处语境为“‘……’的耕作”,因此所填诗句应与耕种有关。
A .表示因客人到来而洒扫庭内,强调的是热情,不合“耕作”语境。句意:庭院里的花间小路,不曾因为有客到来而打扫过,这扇柴门,今天才第一次为您打开。
B.生动展现耕作的辛苦,符合“耕作”语境。句意:清晨去田间清除杂草,直到夜晚才扛着锄头回家。
C.描写田园自然之景的美好,不合“耕作”语境。句意:翠绿的树木环绕在村庄周围,形成一片葱郁的景象,而远处的青山,在村庄外围逶迤倾斜,轮廓优美。
D.表示田园生活的随性,不合“耕作”语境。句意:每天在园中散步,渐渐养成了有趣的习惯,家中的门虽然设置着,但却常常关闭。
故答案为:B。
22.①内容方面,歌词中如“咱们工人有力量”“天不怕地不怕,风雪雷电任随它”等描述,生动展现出劳动者充满力量、勇敢无畏的形象,使读者能更直观感受到崇尚劳动带来的积极意义和价值,让表达更具画面感。
②结构方面,上一段提到“对劳动的赞歌绵延不绝”,此处引用歌词,正是对劳动的歌颂,起到照应上文的作用,使文章在论述崇尚劳动这一主题时,上下文衔接自然,过渡流畅。
③语言方面,歌词属于口语化表达,其朗朗上口的特点,使文章富有节奏感,读起来更加顺口。同时,这种口语化的引用,让文章语言不再单调枯燥,变得活泼有趣,给读者亲切可感的阅读体验。
故答案为:①内容方面,歌词的引用使得表达更具画面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们崇尚劳动的意义;
②结构方面,照应了上段“对劳动的赞歌”,表示对劳动的崇尚,使行文衔接自然;
③语言方面,口语化的歌词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使文句活泼有趣,亲切可感。
七、写作(60分)
23.(2025·湖南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了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和Ⅱ两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动物还是人,往往都在迁徙远行中,而迁徙远行也就意味着改变。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围绕“迁徙远行”与“改变”的关系,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在迁徙远行中拥抱改变
无论是候鸟跨越千山万水追寻温暖的栖息地,还是人类背井离乡奔赴陌生的远方,迁徙远行始终是生命历程中永恒的主题。迁徙,绝不仅仅是空间位置的转移,它更意味着改变——改变生活环境,改变人生轨迹,改变思想观念。
从自然世界到人类社会,迁徙远行与改变如影随形。“闯关东”时期,数百万华北百姓为了生存,在陌生的土地上开垦荒地、建立家园。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从传统的农耕模式逐渐融入东北特有的渔猎、畜牧文化;同时,他们也将原居地的文化习俗带到东北,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种迁徙带来的改变,不仅重塑了个人的命运,更推动了区域社会的发展与繁荣。
迁徙远行所带来的改变,往往蕴含着成长与突破的力量。明代旅行家徐霞客,一生游历大江南北,他离开舒适的书斋,踏上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旅程。在远行中,他亲眼目睹壮丽的山河景色,亲身感受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地理知识,更改变了他对世界的认知。他通过实地考察,纠正了许多古代地理书籍中的错误,著成《徐霞客游记》,为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徐霞客在迁徙远行中不断挑战自我、突破自我,实现了从文人到地理学家的蜕变。
在当代社会,迁徙远行与改变的关系愈发紧密。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口的跨国流动日益频繁。留学生们远赴异国他乡求学,在文化差异的碰撞中,他们不仅学到了先进的知识与技术,更培养了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和开放包容的思维方式;跨国企业的员工因工作需要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迁徙,他们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工作方法与管理理念,促进了不同企业文化的融合与创新。此外,互联网时代的“数字迁徙”也成为新的趋势,人们在虚拟空间中的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同样带来了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些迁徙远行所引发的改变,推动着个人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让我们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中,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未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迁徙远行是生命的本能,改变是发展的必然。在这个充满变化的时代,我们应勇敢地踏上迁徙远行的征程,以开放的心态拥抱改变,在改变中成长,在成长中超越。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以试卷中现代文阅读里动物与人的迁徙远行为切入点,揭示“迁徙远行”与“改变”的紧密关联。“迁徙远行”不仅是空间位置的转移,更是脱离原有生活轨迹、突破舒适圈的过程;“改变”既包括外部环境带来的生存方式、社交关系的变动,也涵盖内在认知、思想境界的升华。动物为适应气候变化、寻找食物水源而迁徙,这一过程推动其生理机能与群体协作模式的进化;人类为求学、谋生、追寻理想而远行,促使个人能力提升与社会文明交融。二者相互作用,迁徙远行是改变的契机与载体,改变是迁徙远行的必然结果与深层意义。在全球化加速、社会流动性增强的当下,青年面临着更频繁的“迁徙”选择,如何在远行中主动拥抱改变、实现自我成长,成为时代赋予的重要课题。写作时需深入剖析两者辩证关系,结合现实案例展现其对个体与社会发展的意义,体现当代青年对人生选择与成长路径的思考。
【题干分析】写作时开篇结合现代人跨地域求学、求职等普遍现象,引入“迁徙远行”与“改变”的话题,点明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提出中心论点。主体部分先论述迁徙远行为改变提供契机,以“敦煌女儿”樊锦诗从江南奔赴大漠守护文化遗产,在环境变迁中坚定理想信念为例,说明新环境带来的认知冲击与成长动力;再探讨改变赋予迁徙远行意义,通过“候鸟式养老”群体在异地生活中重塑生活态度、促进文化交流的现象,展现改变对丰富人生体验、推动社会融合的价值;接着分析过度畏惧或盲目追求改变的弊端,以部分年轻人因冲动“裸辞”远游却迷失方向的案例,强调理性对待迁徙与改变的重要性。结尾联系当代青年面临的升学、就业等选择,呼吁以积极且审慎的态度踏上迁徙之旅,在改变中突破自我、创造价值。
【立意提取】
1.以迁徙之姿,赴改变之约,书写成长篇章。
2.在远行中突破桎梏,于改变中绽放光芒。
3.迁徙拓宽生命维度,改变赋予人生深度。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1 / 1湖南省“一起考”部分学校2025届高三语文三模(大联考三)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2025·湖南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距今3万年前的大冰期,即更新世冰期,陆地上是硕大的哺乳动物盘踞的世界。当时的北美大陆正处于貌似现代象的乳齿象、浑身披毛的猛犸象、剑齿虎和佛罗里达洞熊的统治下。但是,它们的命运却和恐龙相同,短短的几千年间,就有33属大型哺乳动物全部死光。令科学家们长期迷惑不解的是,这些大型哺乳动物群,尤其是北美的大型哺乳类为什么几乎同时发生大规模绝灭。
科学家们于1800年前后首次提出,这些大型哺乳动物的绝灭与气候的变迁有关。今天,科学家们又从各自不同的学科角度考虑气候变迁对北美洲哺乳动物所施加的严重而广泛的影响:动物的生境遭到毁坏,它们赖以生存的食物来源锐减,从而被迫往北迁徙。气候变迁必然也杀害了不少新生的幼仔,因为幼仔比成年的动物在抵御天气突变方面的能力要弱得多。
依照气候变迁学说的两位著名的倡导者——美国地质学家小伦德略和古生物学家格雷厄姆的说法,气候变迁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在动物生境方面。若气温变化相当急剧,植物——对于动物的食物源和栖居地均极为重要——势必受到严重打击。由于植物不能很快地迁往气候适宜的地方,许多种植物就得死亡,随即代之以突然涌现的变种植物。动物不适应这些新的混合植物食料,只能被迫迁徙。然后,像剑齿虎这类以食草动物为生的食肉动物也会随即转移。譬如,在北美洲以杉树嫩叶为食的乳齿象,当气候转暖,导致杉树林大片死亡,而代之以阔叶落叶林时,必须迅速选择新的适宜环境。于是,原在蒙大拿州附近的杉树林中生活的乳齿象,不得不迁往相当于今日新英格兰的这个地区去寻找适宜生存的场所。
为了生存而迁徙必然带来许多新问题。譬如,原先共享一处生境的几种动物会朝着不同的方向转移。如果有某种动物本来依靠另一种动物为食,迁居后可能发现新生境中没有吃惯了的食物而难以生存下去。与此相反,过去从未接触过的两种或几种动物被迫迁居到一处,有一些动物将会染上由别的动物携带来的疾病——它们未曾得过的传染病,这就要求它们具有超常的抗病能力。
这个学说的提出者列举了相关理由来阐明大型哺乳动物所遭受的气候变迁之害。大型哺乳动物比小型哺乳动物食量大,进食次数多,所以迁居新生境后所遇到的气候变迁的影响也比较严峻。同时,由于大型哺乳动物繁殖的孕育期比小型哺乳动物的长,因此繁育季节的天气变坏也会较严重地危害到大型哺乳动物的延续。
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大型哺乳动物的绝灭应当与人类来到美洲这个事件同步。研究古代人的生活习俗的考古学家也已证明,迁来美国西南部的史前人口大概在1.15万年前达到高峰。这一地区的史前文化,由于1934年在新墨西哥州克洛维斯附近的发掘地点首次找到了形状独特的石矛,考古学家就命名为克洛维斯文化。
人类首次出现于美洲大陆与早期哺乳动物走向绝灭大致同时,这是有关更新世动物绝灭事件的另一种学说——人们大肆捕猎大型哺乳动物,使之绝灭。1967年,美国生态学家马丁提出,人类在几千年间使北美的大型哺乳动物大量死亡。
“过度捕杀说”的核心内容是马丁所说的,人们仅在大约1.2万年前才通过连结亚洲和北美洲的陆桥跨越白令海峡第一次到达美洲,因为当时冰川已融溶到足以在今天的阿拉斯加与美国西部之间打开一条无冰通道,但还不致于使海平面抬升到漫过陆桥的程度。
马丁认为,这批早期人群是些熟练的猎手,他们发现了成群的大型哺乳动物。这些大型哺乳动物过去从未见过人类,并不怕人,所以猎手易于靠近并捕杀。马丁指出,克洛维斯地区人口的迅速增长,使得他们所捕猎的哺乳动物群来不及恢复元气。按照这个学说,当猎手们在一个地区杀光了大型哺乳动物后,这些早期人群就迁往新的狩猎场,继续捕猎。人们的足迹终于遍及整个大陆,消灭掉一些物种。当被捕杀的物种走向绝灭时,依赖捕食这些动物为生的食肉类动物也随即面临食物短缺而死亡。
许多科学家支持这个“过度捕杀说”,并且拿出证据来说明此种学说的正确性。北美洲许多化石产地发现的石矛与3种已经绝灭的大型哺乳动物(猛犸象、马和骆驼)的骨骼在一起,或者发现时石矛尖端还刺在化石动物体内,而且常在一些古代水蚀洼坑(显然猎手曾在此卧地设伏,伺机捕猎)中找到石矛。
此外,还有证据表明,早期人群曾恫吓驱赶兽群,迫使其跳崖跌伤,然后捕杀。譬如,古生物学家于20世纪30年代就发现丹佛以北大约32千米处的一个砂岩峭壁下面有3支克洛维斯石矛、一些散落的石球和12具猛犸象骨骼。科学家们推论,当时猎手们驱赶一群猛犸象,迫使它们跳越峭壁,跌落崖底,再锤击或矛刺以杀死这些负伤的动物。
对于上述两种主要的学说,科学家们都拥有一些证据可以证明,也有一些证据用于反驳,而且每一种学说都有不少的专家支持。这或许正像有的人所指出的,两者都正确。捕猎者杀尽了的,是一些早被气候变迁折磨得奄奄一息的物种。另一方面,别处也许有答案。我们可以期待科学家们提出更多的解答和搜集更多的证据。但是,古生物学面对的严峻现实是有关那些事件的充分证据产生的年代极为久远,很难取证。科学家们似乎还得费许多年的时光持续争论:1.1万年前的地球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以及当时的情景如何……
(摘编自坦普尔·丹尼特《谁杀害了这些硕大的哺乳动物?》,苏宗伟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北美的大型哺乳类动物群几乎同时发生大规模绝灭,气候变迁和人类的过度捕杀可能就是其中的两大主要原因。
B.小伦德略和格雷厄姆提出的气候变迁说,其核心内容主要是指气候变迁毁坏了动物的生境,从而迫使动物迁徙。
C.考古学家们证明迁来美国西南部的史前人口大概在1.15万年前达到高峰,证明了过度捕杀说的说法是准确的。
D.捕猎者杀尽了的,应该是某些受到气候变迁严重影响而将近灭绝的物种,所以气候变迁说是过度捕杀说的前提。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气候变迁学说中,气温的急剧变化导致植物死亡,直接造成了剑齿虎这类动物缺少食物源,不得不迁徙到其他地方。
B.如果某种动物具有超常的抗病能力,为了生存而导致的迁徙带给它们的新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气候变迁之害将会降到最低。
C.如果没有考古学家对克洛维斯文化的发掘,那就不可能产生解释北美大型哺乳动物群几乎同时绝灭原因的过度捕杀学说。
D.从文中“科学家们推论”可知,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可以根据不完全的资料进行合理推断,但这可能会影响其准确性。
3.下列选项中,不能印证相关学说的一项是(  )
A.气候迁徙说——每年6月左右,坦桑尼亚大草原的青草被逐渐消耗,动物会上演地球上最壮观的动物大迁徙场面。
B.过度捕杀说——巨型食草动物的衰败大约始于460万年前,之后直立人出现,而它们的多样性下降的速度并未改变。
C.气候迁徙说——因为气温环境变得恶劣,某大型哺乳动物物种被迫迁往别处,新生幼仔数量大幅减少,渐趋灭绝。
D.过度捕杀说——穿山甲鳞片是中药中的“百通之神”,其肉也被视为滋补珍品,人们需求旺盛,导致数量急速下降。
4.有人认为“过度捕杀说”的论据缺乏说服力,请结合原文分析质疑的原因。
5.学校科学社拟开展主题为“消失的猛犸象、剑齿虎”的科普活动,你作为活动策划人员,需要介绍哪些内容?请联系原文列出要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2025·湖南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村庄的半径
丘脊梁
一个村庄的半径有多长?对蒋山人来说,从降生的那一刻起,他们的人生就围绕着这个原点慢慢展开。
①蒋山在湘东北,是从洞庭湖平原进入山区的咽喉。往里走,是一个接一个的山间盆地,是连绵不绝的群山和莽莽苍苍的林地,进去后,似乎到了遥远的天边和世界的尽头。往外走,则是渐渐开阔起来的平原和越来越喧嚣的城镇,当然还有机会与梦想。
在我的记忆中,它似乎像一个巨大的背景,衬托出我童年的虚空和渺小。我与小伙伴们翻山越岭去找野果、扯笋子,忙碌了大半天,始终没有走出牛角冲的地盘;我陪八十多岁的曾祖母,去她的娘家山枣坡,她颠着一双小脚,颤颤巍巍地走了一上午,差点没赶上中饭;②我替班主任黄老师到杨泗庙代销店买肥皂,跑步去跑步回,累成了一条狗,还是没能在课间十五分钟内完成任务。整个蒋山如同一个广袤的王国,童年的我在这片疆域里纵情奔跑,但始终没有越过它的边界。
后来我像许多人一样,从这里走到了城市。三十年了,每每想起蒋山,我依然觉得它的地域广阔而且复杂,道路弯曲并且漫长。即使是驾车回乡,眨眼就穿越整个村庄,我也并不认为它过于窄小,而是认为速度缩短了长度,科技改变了世界。
直到这次回家,我才惊讶地发现,蒋山的半径居然是那么的短小!那天晚饭后散步,沿着门前的水泥路,下行至杨泗庙,又上行到关塘坳,再回到家门口,我觉得已经走了很远,但拿起手机一看,天啊,怎么只有三千多步?③按一步四十五厘米算,整个蒋山的长度,充其量不过一千二百米。而我们村庄的半径,只有区区六百米!这太让我感到意外了!我没有想到,在我的心中纵横了几十年的那个广袤世界,居然只是一个弹丸之地。
明明是一段很短的路程,为何会一直觉得它很长?想来想去也没理出一个头绪,只好肤浅地认为,孩童的眼界太小了,总是把事物无限放大,并深藏到记忆中,以致若干年后回想起来,仍是最初的印象。
我想起了我的曾祖母。我不确定她年轻时有没有走出过村庄,但她的晚年,没有离开过这里半步。她去得最远的地方,是她的娘家山枣坡,离我家充其量不超过一千米;她去得最多的地方,是菜园里和对门岭,为的是去摘瓜菜、晒瓜菜,两地距离家中都不过百来米。她活了将近九十岁,战胜了贫穷、疾病甚至是时间,受到所有人的敬重。但现在看来,她的人生是多么的单薄和苍白。她漫长的一生,其实只有可怜的六百米。
好在还是有不少蒋山人拓展了生活的半径。他们从这里出发,追赶着自己的理想,不屈不挠地向前进。他们有的打着赤脚,有的穿着草鞋;有的身着长衫,有的头戴礼帽;有的外出经商,有的出门求学……在村庄里,大家熟知很多外村人深感陌生的东西。比如洞庭湖的各种船舶,蒋山人总是讲得头头是道,原因是蒋山人在那修了多年码头。比如北京四合院的构造与价位,蒋山人往往说得八九不离十,原因是多个蒋山装修队在这专事仿古装饰。比如莫斯科的气候和伏特加的特性,蒋山人谁都能道说一二,原因是有个蒋山名人曾在那里生活了七八年。
我又想起了曾祖母。她在村庄里有着至高无上的威信,很多人来找她拿主意、断是非。我起先以为是因为她年纪大,别人尊重她,后来才发现是她比村里的任何人都更明事理。原来每一个蒋山人出远门回来,必定会第一时间来看望她,详细向她报告所见所闻。她也总是充满兴趣地问这问那,不露痕迹地引导对方讲出她想知道的事情,并默默地进行横向对比。这些人似乎就是她的眼睛和腿脚,他们到达的地方,她也一个不落地到达了。④我的曾祖母,是村庄里走得最慢最慢的人,但她这一生,却又走得很远很远。
远行的蒋山人,将村庄的半径拉长,也让自己的人生变得丰富和精彩。无数的事实让蒋山人越来越相信行走,他们觉得一个人是否成功,与他离开故乡的半径大小有关系。但不管走多远,生活在哪个城市,这些人做起菜来肯定是蒋山味道,说起梦话肯定是蒋山方言,想起事情肯定是蒋山逻辑。而且走得越远,内心与蒋山也就贴得越近。
我在蒋山生活了十多年,离开已有三十多年,但闭上眼睛,这里的山水田园,却依然清晰如昨。在我的心底,常年隐藏着一条秘密通道,每当在城里感到疲惫和厌弃时,我就通过这秘道随时潜回故乡。走过千山万水,这个半径六百米的地方,依然是我的整个世界。
一个村庄的半径有多长?我想只有等到终老的那天,生命才会帮我交出准确的答卷。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追忆自己童年的生活场景,在蒋山来回奔波,突出强调了现实中的蒋山地域广袤这一特点。
B.曾祖母虽未离开过蒋山,但通过外出回来的蒋山人对外面的世界进行了解,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
C.文章结构层次分明,前半部分写对蒋山前后认知的不同,后半部分以对曾祖母的回忆引发深思。
D.文章叙事与议论相结合,既有对童年生活的生动叙述,也有对村庄变迁和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7.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既对蒋山的地理位置进行了相关介绍,也为后文写蒋山人走出村庄去追求梦想作铺垫。
B.句子②用“累成了一条狗”来形容“我”在蒋山的奔波,虽风趣幽默但也刻画出“我”童年生活的艰苦。
C.句子③中数词的运用强调了蒋山之小,从而也突显出“我”通过双脚丈量出蒋山之小的意外与震惊。
D.句子④对曾祖母人生的形容看似矛盾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引出下文对蒋山人与故乡的思考。
8.文中两次写到“一个村庄的半径有多长”,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蒋山人的“远行”与“回归”是解读这篇文章的关键。请你结合全文谈谈对“远行”和“回归”的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2025·湖南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公子①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公子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行过夷门,见侯生②,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公子再拜,因问。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嬴闻晋鄙③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
(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
材料二: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赵,魏之障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
(节选自唐顺之④《信陵君救赵论》)
【注】①公子:魏无忌,即信陵君。②侯生:侯嬴,信陵君门客。③晋鄙:战国时期魏国将领。④唐顺之:明代儒学大师。作此文时,正值宦官专权,结党营私、祸国殃民,帝王大权旁落。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有难A无B他端C而欲赴D秦军E譬若以肉F投馁虎G何功之有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间,指暗中,与《屈原列传》“谗人间之”中的“间”含义不同。
B.辞,指推辞,与《阿房宫赋》“辞楼下殿”中的“辞”含义不同。
C.伐,指讨伐,与《苏武传》“时汉连伐胡”中的“伐”含义相同。
D.诛,指责备,与“口诛笔伐”这一成语中的“诛”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陵君劝魏王出兵无果,便计划带领门客与秦军拼命,并决心与赵国共存亡。
B.信陵君采纳侯嬴的计谋,先帮如姬除杀父仇人,借此让如姬助自己窃出虎符。
C.信陵君急人之难救人之危,从他挺身救赵这一事件可以看出信陵君这一性格。
D.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一举动,不仅可以解除赵国危难,也有利于六国当时的处境。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
(2)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
14.唐顺之对信陵君窃符救赵行为的看法似乎矛盾,实则并不矛盾。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2025·湖南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采地黄【注】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写春日无雨,麦苗枯死,秋降早霜,秋粮减收,交代了全诗的背景。
B.“采之将何用”运用设问,说明老百姓为换取口粮而采地黄,生活艰辛。
C.老百姓天刚亮便荷锄出去采地黄,天黑才采半筐,体现采地黄之不易。
D.“可使照地光”是形容当时权贵人家生活奢华,居所富丽堂皇,地面光亮。
16.本诗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表达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2025·湖南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王因为前段时间表现不好被老师批评,同桌用《归去来兮辞》中的“   ,   ”两句劝慰他调整心态,改正行为。
(2)《礼记·礼运》中,与《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意思相似的两句是“   ,   ”。
(3)龙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文化意象,带有神话色彩,在古诗文中常常用以指宏伟博大的神奇力量。比如“   ,   ”。
六、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2025·湖南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烈日炎炎,农民在田野间劳作,汗珠砸在泥土上,一株株秧苗结出 A 的粮食;天寒地冻,外卖小哥骑着电瓶车在大街小巷穿梭,头盔染上了白霜,保温箱里的饭菜还是 B ;冬去春来,(甲),陪着孩子们慢慢长大;花开花落,科技工作者一直守在实验室,验证一个个奇思妙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中华大地上,千千万万劳动者用汗水和心血浇灌着劳动的果实,实现着人生的价值。
马克思把劳动比喻为整个社会都在围绕旋转的“太阳”,将劳动视作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凭借勤劳的双手,人类的祖先打磨几块冷石,(乙),告别茹毛饮血,迈向新的生活。凭借勤劳的双手,中华民族的先民们“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用汗水与智慧开启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凭借勤劳的双手,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②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③取得了改革、革命、建设的伟大成就,④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⑤共同创造着幸福生活。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崇尚劳动的民族。从“______________”的耕作,到“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的纺织,再到“六月调神曲,正朝汲美泉”的酿造……古往今来,对劳动的赞歌绵延不绝。
因为崇尚劳动,我们有着“咱们工人有力量”的豪迈,有着“天不怕地不怕,风雪雷电任随它”的勇气,有着“紧摇桨来掌稳舵,双手赢得丰收年”的 C ,有着“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的自信。
因为崇尚劳动,我们对每位劳动者都充满敬意。劳动创造财富,劳动者在劳动中所体现出的坚守与热爱,更是一笔 D 的财富。他们让我们相信,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18.依次填入文中A、B、C、D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沉甸甸 热气腾腾 底气 无与伦比
B.金灿灿 热气腾腾 志气 难以企及
C.沉甸甸 香气四溢 底气 无与伦比
D.金灿灿 香气四溢 志气 难以企及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下列诗句填入第三段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C.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D.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22.文中第四段多处引用歌词,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七、写作(60分)
23.(2025·湖南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了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和Ⅱ两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动物还是人,往往都在迁徙远行中,而迁徙远行也就意味着改变。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围绕“迁徙远行”与“改变”的关系,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2.D
3.B
4.①证据不够充分:石矛与3种已经绝灭的大型哺乳动物的骨骼在一起只能证明3种动物遭到捕杀;峭壁下石矛、石球与12具猛犸象骨骼在一起,只能说明是北美早期人类的一次围猎活动,并不能证明他们的绝灭是因为捕杀。
②证据的选择具有偏见(忽略反驳证据):科学家们对于这两种学说“也有一些证据用于反驳”,原文选择证据具有偏见,忽略了反驳证据,减弱了论证的说服力。
5.①介绍事实:猛犸象、剑齿虎属于北美的大型哺乳类动物,几乎同时发生大规模绝灭。
②研究现状:目前的两种研究主流学说——“气候迁徙说”和“过度捕杀说”以及各自所持的证据。
③研究态度:对两种学说要保持客观辩证的态度——既要看到两种学说的合理性,又要看到它们的片面性。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⑵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⑶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先根据题干要求,分析材料中的相关学说,再逐项分析,判断能否支撑选项。
⑷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筛选整合信息题的解题基本思路①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②按照筛选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③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⑸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
1.B. “由小伦德略和格雷厄姆提出”错,由原文第三段“依照气候变迁学说的两位著名的倡导者——美国地质学家小伦德略和古生物学家格雷厄姆的说法,气候变迁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在动物生境方面”可知,二人是“倡导者”而非“提出”者。
C. “证明了过度捕杀说的说法是准确的”错,根据原文“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大型哺乳动物的绝灭应当与人类来到美洲这个事件同步。研究古代人的生活习俗的考古学家也已证明,迁来美国西南部的史前人口大概在1.15万年前达到高峰”可知,大型哺乳动物的灭绝只是和“人类来到美洲”“同步”,并不能证明“过度捕杀的说法”正确。
D. “所以气候变迁说是过度捕杀说的前提”错,根据原文“这或许正像有的人所指出的,两者都正确。捕猎者杀尽了的,是一些早被气候变迁折磨得奄奄一息的物种。另一方面,别处也许有答案”可知,气候变迁只是其中的一种说法,还有另外的答案需要以后进行证明。
故答案为:A。
2.A. “直接造成了剑齿虎这类动物缺少食物源,不得不迁徙到其他地方”错,根据原文“由于植物不能很快地迁往气候适宜的地方,许多种植物就得死亡,随即代之以突然涌现的变种植物。动物不适应这些新的混合植物食料,只能被迫迁徙。然后,像剑齿虎这类以食草动物为生的食肉动物也会随即转移”可知,不适应新的混合植物食料的动物被迫迁徙后,剑齿虎这类以食草动物为食的食肉动物也被迫迁移,所以并不是“直接”原因。
B. “新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气候变迁之害将会降到最低”错,无中生有,根据原文“与此相反,过去从未接触过的两种或几种动物被迫迁居到一处,有一些动物将会染上由别的动物携带来的疾病——它们未曾得过的传染病,这就要求它们具有超常的抗病能力”可知,“具有超长的抗病能力”是对生物的要求,原文并未说新问题会迎刃而解,害处会降到最低。
C. “如果没有考古学家对克洛维斯文化的发掘,那就不可能产生……过度捕杀学说”错,强加因果,由原文“许多科学家支持这个‘过度捕杀说’,并且拿出证据来说明此种学说的正确性……或者发现时石矛尖端还刺在化石动物体内,而且常在一些古代水蚀洼坑(显然猎手曾在此卧地设伏,伺机捕猎)中找到石矛”可知,马丁提出“过度捕杀说”未必是基于“对克洛维斯文化的发掘”,而且还有其他证据可以证明这一学说,“对克洛维斯文化的发掘”不是“过度捕杀说”产生的充分条件。
故答案为:D。
3.B. “生物多样性下降的速度”与人的捕杀无关,不能证明“过度捕杀说”。
故答案为:B。
4.①证据选择的缺点之一是不充分。倒数第二段和第三段的两个证据,只是部分种类的动物“3种已经绝灭的大型哺乳动物(猛犸象、马和骆驼)”“12具猛犸象”的死亡原因,只能说明是北美早期人类的一次围猎活动,不能作为当时大量物种灭亡的原因,体现的是“科学家们都拥有一些证据可以证明”,是科学家为了支持这个“过度捕杀说”,“拿出证据来说明此种学说的正确性”,而不能证明此种学说的绝对合理性。
②证据选择的缺点之二是证据选择偏见/忽略反驳证据:科学家对于这两种学说“也有一些证据用于反驳”而且“有不少的专家支持”这种反驳,作者忽略反驳证据,减弱了论证的说服力,只是用“古生物学面对的严峻现实是有关那些事件的充分证据产生的年代极为久远,很难取证”一笔带过,用“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以及当时的情景如何”继续保留悬念,减弱了论证的说服力。
故答案为:①证据不够充分:石矛与3种已经绝灭的大型哺乳动物的骨骼在一起只能证明3种动物遭到捕杀;峭壁下石矛、石球与12具猛犸象骨骼在一起,只能说明是北美早期人类的一次围猎活动,并不能证明他们的绝灭是因为捕杀。②证据的选择具有偏见(忽略反驳证据):科学家们对于这两种学说“也有一些证据用于反驳”,原文选择证据具有偏见,忽略了反驳证据,减弱了论证的说服力。
5.①根据原文“当时的北美大陆正处于貌似现代象的乳齿象、浑身披毛的猛犸象、剑齿虎和佛罗里达洞熊的统治下。但是,它们的命运却和恐龙相同,短短的几千年间,就有33属大型哺乳动物全部死光”可以列举事实,介绍“消失的猛犸象、剑齿虎”属于北美的大型哺乳类动物,几乎同时发生大规模绝灭。;
②根据原文第二段“科学家们于1800年前后首次提出,这些大型哺乳动物的绝灭与气候的变迁有关。今天,科学家们又从各自不同的学科角度考虑气候变迁对北美洲哺乳动物所施加的严重而广泛的影响”,第六段“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大型哺乳动物的绝灭应当与人类来到美洲这个事件同步。研究古代人的生活习俗的考古学家也已证明,迁来美国西南部的史前人口大概在1.15万年前达到高峰”,“这个学说的提出者列举了相关理由来阐明大型哺乳动物所遭受的气候变迁之害”“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大型哺乳动物的绝灭应当与人类来到美洲这个事件同步”“人类首次出现于美洲大陆与早期哺乳动物走向绝灭大致同时,这是有关更新世动物绝灭事件的另一种学说——人们大肆捕猎大型哺乳动物,使之绝灭”可以从当今科学家们对“猛犸象、剑齿虎”等大型哺乳动物灭绝原因研究现状及其所找到的证据入手进行介绍;
③根据原文“对于上述两种主要的学说,科学家们都拥有一些证据可以证明,也有一些证据用于反驳,而且每一种学说都有不少的专家支持。这或许正像有的人所指出的,两者都正确。捕猎者杀尽了的,是一些早被气候变迁折磨得奄奄一息的物种。另一方面,别处也许有答案。我们可以期待科学家们提出更多的解答和搜集更多的证据”可以介绍当今研究的态度,科学家们的研究尚未形成定论,需要辩证看待当今的研究成果。
故答案为:①介绍事实:猛犸象、剑齿虎属于北美的大型哺乳类动物,几乎同时发生大规模绝灭。
②研究现状:目前的两种研究主流学说——“气候迁徙说”和“过度捕杀说”以及各自所持的证据。
③研究态度:对两种学说要保持客观辩证的态度——既要看到两种学说的合理性,又要看到它们的片面性。
【答案】6.A
7.B
8.①“一个村庄的半径有多长”分别出现在开篇与结尾,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②反复提到“村庄的半径”起到强调作用,通过问句的方式表达,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
③先后提到的“村庄的半径”,既是地理空间概念,也是蒋山人对故乡的记忆以及情感牵挂,深化了文章主题。
9.①“远行”与“回归”是两个核心主题,它们共同构成了蒋山人的生活轨迹和情感归宿。
②蒋山人通过远行,拓展了生活的半径,实现人生价值的追求。无论走多远,蒋山人始终与故乡保持紧密联系,情感上的归宿,文化上的传承,都属于“回归”。
③“远行”与“回归”不仅是蒋山人的生活模式,也是现代化进程中乡村与城市互动的缩影。“远行”代表着对梦想的追求,而“回归”则是对传统的坚守。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散文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忻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重点语句的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点语句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再从内容、结构、主题、读者效果的角度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并分析、探究文本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再结合题干中的关键词语和文章的主题进行分析。
6.A.“突出强调了现实中的蒋山地域广袤这一特点”错。“地域广袤”是作者童年的印象,强调童年印象中蒋山地域广袤这一特点,是为下文作铺垫,凸显现实情况与童年印象的反差之大。
故答案为:A。
7.B.“刻画出‘我’童年生活的艰苦”错。句子②用“累成了一条狗”来形容“我”在蒋山的奔波,并非“刻画出‘我’童年生活的艰苦”,而是反复强调童年印象中的蒋山很大。
故答案为:B。
8.①从结构上看,文章从“一个村庄的半径有多长”开始,以“一个村庄的半径有多长”结尾,文章的开篇与结尾相互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②从效果上看,反复提及“一个村庄的半径有多长”,强调“村庄的半径”这一核心内容,并通过问句引发读者的深入思考。
③从内容上看,村庄的半径首先是一个空间概念,指作者童年生存的地理空间,这个空间很小,“只有区区六百米”。结合“我在蒋山生活了十多年,离开已有三十多年,但闭上眼睛,这里的山水田园,却依然清晰如昨……走过千山万水,这个半径六百米的地方,依然是我的整个世界”可知,村庄的半径还是一份童年的记忆、精神的影响与情感的牵挂,无论人们走到哪里,直到生命的尽头,这些都是成年人心灵的养分;这个精神文化的半径,随着生命的延长而不断扩大,深化了主题。
故答案为:①“一个村庄的半径有多长”分别出现在开篇与结尾,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②反复提到“村庄的半径”起到强调作用,通过问句的方式表达,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
③先后提到的“村庄的半径”,既是地理空间概念,也是蒋山人对故乡的记忆以及情感牵挂,深化了文章主题。
9.①文中明确提到“好在还是有不少蒋山人拓展了生活的半径。他们从这里出发,追赶着自己的理想,不屈不挠地向前进”,这直接点明了“远行”是蒋山人突破村庄地理局限的行动。文中又说“但不管走多远,生活在哪个城市,这些人做起菜来肯定是蒋山味道……内心与蒋山也就贴得越近”,这体现了他们对故乡难以割舍的情感,蕴含着“回归”的意蕴。所以在本文中,“远行”与“回归”是两个核心主题,它们共同构成了蒋山人的生活轨迹和情感归宿。
②“远行”拓展生活半径。蒋山人通过远行,走出村庄,追求梦想,拓展了生活的半径。如文中提到蒋山人外出经商、求学,甚至有人到达莫斯科,这些远行让他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和精彩。远行不仅是地理上的离开,更是对个人价值的追求。蒋山人相信“一个人是否成功,与他离开故乡的半径大小有关系”,这表明远行被赋予了实现人生意义的重要作用。“回归”是指情感的归宿,文化上的传承:无论走多远,蒋山人始终与故乡保持紧密联系。如作者提到“做起菜来肯定是蒋山味道,说起梦话肯定是蒋山方言”,这表明“回归”不仅是身体上的返回,更是情感上的依恋,同时蒋山的文化基因流淌在一代代蒋山人身上。
③“远行”与“回归”不仅是蒋山人的生活模式,也是现代化进程中乡村与城市互动的缩影。“远行”代表着对梦想的追求,而“回归”则是对传统的坚守。通过“远行”与“回归”,本文不仅展现了蒋山人的生活变迁,也深刻探讨了传统与现代、个体与故乡的关系,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
故答案为:①“远行”与“回归”是两个核心主题,它们共同构成了蒋山人的生活轨迹和情感归宿。
②蒋山人通过远行,拓展了生活的半径,实现人生价值的追求。无论走多远,蒋山人始终与故乡保持紧密联系,情感上的归宿,文化上的传承,都属于“回归”。
③“远行”与“回归”不仅是蒋山人的生活模式,也是现代化进程中乡村与城市互动的缩影。“远行”代表着对梦想的追求,而“回归”则是对传统的坚守。
【答案】10.AEG
11.C
12.B
13.(1)我(侯嬴)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害,如姬悬赏这件事三年了,从魏王以下的人,都想替她报杀父之仇,(可是)没有人能做到。
(2)强大的秦国暴虐到了极点,现在出动全部兵力来攻打赵国,赵国必然灭亡。
14.①从结果上看,唐顺之认为信陵君此举缓解了魏国面临的祸患,分散了六国共同面临的灾难,并非“罪”。
②从动机上看,唐顺之认为信陵君此举基于私人情谊去行事,没有充分尊重魏王的权威,是存在问题的。
③这种看似矛盾的观点实际上并不矛盾,而是在深入剖析事件的本质。唐顺之的目的是通过批判信陵君的行为,警示后人要坚守君臣伦理,避免因个人私利而损害国家利益。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⑵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⑶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⑸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材料一: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经打败了赵国在长平的驻军,又进兵围攻邯郸。魏公子魏无忌的姐姐是赵惠文王弟弟平原君的夫人,多次给魏王和魏公子送信来,向魏国请求(救兵)。魏公子多次请求魏王(出兵),并且让宾客辩士们用各种理由去劝说魏王。魏王畏惧秦国,始终没有听从魏公子(的建议)。魏公子自己估量终究不能从魏王那里得到救兵,打算不能自己活着而让赵国灭亡,于是邀请宾客,准备了一百多辆车马,想要带着宾客去同秦军拼命,和赵国共存亡。
(魏公子一行)路过夷门时,见到了侯生,把自己打算去同秦军拼命的情况全都告诉了他。告别后准备上路,侯生说:“公子喜爱士人,名声传遍天下。如今有了危难,没有别的办法却要奔赴秦军(去送死),这好比把肉扔给饥饿的老虎,能有什么功效呢?那还要宾客干什么呢?”魏公子拜了两拜,于是(向侯生)请教。侯生就屏退旁人悄悄地说:“我听说晋鄙的兵符常常放在魏王的卧室里,而如姬最受(魏王的)宠爱,(她)出入魏王的卧室,有能力偷到兵符。我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害,如姬悬赏这件事三年了,从魏王以下的人,都想替她报杀父之仇,(可是)没有人能做到。如姬对公子哭诉此事,公子派门客斩下了那个仇人的头颅,恭敬地献给如姬。如姬愿意为公子效死,没有什么可推辞的,只是没有机会罢了。公子如果真能开口向如姬请求,如姬一定会答应,那么就能得到虎符夺取晋鄙的军队,向北援救赵国,向西打退秦国,这是如同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啊。”魏公子听从了他的计策,去请求如姬。如姬果然偷出晋鄙的兵符交给了魏公子。
材料二:
评论历史的人把窃取兵符一事看作是信陵君的罪过,我认为这不足以怪罪信陵君。强大的秦国暴虐到了极点,现在出动全部兵力来攻打赵国,赵国必然灭亡。赵国是魏国的屏障。所以援救赵国,也就是援救魏国;援救一个国家,也就是援救六个国家。窃取魏国的兵符来解除魏国的祸患,借助一个国家的军队来分担六个国家的灾难,这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既然这样,那么信陵君果真没有罪过吗?(我)说:又不是这样的。我要指责的,是信陵君的动机啊。信陵君不过是一个公子罢了,魏国本来有国君啊。赵国不向魏王求救,却恳切地向信陵君求救,这是赵国只知道有信陵君,不知道有魏王啊。平原君用婚姻关系来激发信陵君,而信陵君自己也因为婚姻的缘故,想要急切地援救赵国,这是信陵君只知道有婚姻关系,不知道有魏王啊。他窃取兵符,不是为了魏国,不是为了六国,只是为了赵国罢了;也不是为了赵国,只是为了一个平原君罢了。
10.句意:如今有了危难,没有别的办法却要奔赴秦军(去送死),这好比把肉扔给饥饿的老虎,能有什么功效呢?
“今有难”做状语,,独立成句,应在A 处断开;
“无他端而欲赴秦军”中“而”表示转折,连接两个分句“无他端”“欲赴秦军”,中间不断开,应在E处断开;
“何功之有哉”为宾语前置句,句意完整,应在“何”前G处断开。
故答案为:AEG。
11.A.正确。暗中/离间。句意:侯生就屏退旁人悄悄地说。/谗佞小人离间他和楚王的关系。
B.正确。推辞/辞别。句意:如姬愿意为公子效死,没有什么可推辞的。/辞别六国的宫楼殿阁。
C.错误。含义不同,功业/讨伐。句意:这是如同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啊。/当时汉朝接连讨伐匈奴。
D.正确。都是“责备”的意思。句意:我要指责的,是信陵君的动机啊。/用言语和文字对坏人坏事进行揭露和声讨。
故答案为:C。
12.B.“先帮如姬除杀父仇人,借此让如姬助自己窃出虎符”错误。信陵君之前为如姬报过杀父之仇,如姬本欲报答信陵君,侯嬴建议此时可以请如姬帮忙偷窃兵符,如姬有报恩之心定会答应。
故答案为:B。
13.得分点:
(1)“闻”,听说;“资”,悬赏;“莫”,没有人。
(2)“亟”,极;“悉”,全部;“临”,攻打。
故答案为:(1)我(侯嬴)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害,如姬悬赏这件事三年了,从魏王以下的人,都想替她报杀父之仇,(可是)没有人能做到。
(2)强大的秦国暴虐到了极点,现在出动全部兵力来攻打赵国,赵国必然灭亡。
14.①从行为结果来看,唐顺之认可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行为有客观合理性。文中指出:“赵,魏之障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救赵即救魏,信陵君的行为缓解了魏国的祸患,分散了六国的灾难,具有积极意义,不能因此认定他有罪。
②然而,从行为动机角度来看,唐顺之对信陵君提出了批评。信陵君窃符并非为魏国或六国大局,而是受与平原君的姻亲关系驱使:“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信陵君未尊重魏王的权威,更多基于私人情谊行事,这在封建等级秩序和国家大义层面存在问题。
③这种看似矛盾的观点实际上并不矛盾。文章的落脚点最终在于批判“结党营私”的行为,强调君权的重要性。联系到作者唐顺之所生活的明代社会结党营私风气盛行,可知他是在借历史事件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目的是通过批判信陵君的行为,警示后人要坚守君臣伦理,避免因个人私利而损害国家利益。
故答案为:①从结果上看,唐顺之认为信陵君此举缓解了魏国面临的祸患,分散了六国共同面临的灾难,并非“罪”。
②从动机上看,唐顺之认为信陵君此举基于私人情谊去行事,没有充分尊重魏王的权威,是存在问题的。
③这种看似矛盾的观点实际上并不矛盾,而是在深入剖析事件的本质。唐顺之的目的是通过批判信陵君的行为,警示后人要坚守君臣伦理,避免因个人私利而损害国家利益
【答案】15.D
16.①通过农家和“朱门家”、“采地黄者”和“白面郎”的对比,鲜明地揭示出二者的贫富差距。农人早出晚归采地黄是为了活命的一口粮食,而“朱门家”的人衣食不愁,还有余力养马,“白面郎”的安逸和农人的辛劳形成巨大反差,表达出诗人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②通过人不如马的对比,突出表现了底层人民的悲惨境遇。“朱门家”的马膘壮有力、毛色鲜亮,而“采地黄”的人还在“救此苦饥肠”,马是用地黄饲养的,而人吃的是马吃剩的粮食,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对豪门大户压榨剥削底层人民的不满,对底层人民遭遇的深切同情。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进行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赏析相关句子表现手法的能力。要做好此题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对比(对照)、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正意反说(反语)、反衬(有时与“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共用)、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借古讽今、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委婉含蓄,间接抒情)、托物言志、用典、烘托、渲染、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等。答题时找到诗句运用的技巧,再具体分析。
15.D.“形容当时权贵人家生活奢华,居所富丽堂皇,地面光亮”错,“可使照地光”指用地黄喂富贵人家的肥马后,肥马更加膘壮有力,毛色光亮,可以光彩照地。
故答案为:D。
16.①诗中“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描绘出农家在灾年里,年末无粮,只能清晨就下地,辛苦劳作到傍晚,却连一筐地黄都采不满,只为换取糊口的粮食,生活艰辛困苦。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中的“朱门家” 和“白面郎”,“朱门”常代指权贵豪门,“白面郎”衣着光鲜,代表着养尊处优的贵族子弟。他们衣食无忧,甚至还有多余的财力用珍贵的地黄喂养马匹,“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农人的辛劳奔波与“白面郎”的安逸闲适,农家的缺衣少食与“朱门家”的奢靡富足,这种巨大反差,深刻地揭示出社会阶层之间严重的贫富差距,有力地表达出诗人对这种社会不公现象的批判。
②“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诗人特意强调地黄喂马能让马毛色光亮,映照大地,极言马被喂养得膘肥体壮、毛色鲜亮,生活优渥。反观采地黄的人,“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他们只能卑微地希望用辛苦采来的地黄,去换取马吃剩下的粮食,来解救自己饥饿的肠胃。马吃的是珍贵的地黄,而人却只能乞食马之余粮,这种人不如马的残酷对比,将底层人民在残酷现实下悲惨的生存境遇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进一步凸显了作者对豪门大户肆意压榨剥削底层人民的强烈不满,以及对底层人民苦难遭遇发自内心的深切同情。
故答案为:①通过农家和“朱门家”、“采地黄者”和“白面郎”的对比,鲜明地揭示出二者的贫富差距。农人早出晚归采地黄是为了活命的一口粮食,而“朱门家”的人衣食不愁,还有余力养马,“白面郎”的安逸和农人的辛劳形成巨大反差,表达出诗人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②通过人不如马的对比,突出表现了底层人民的悲惨境遇。“朱门家”的马膘壮有力、毛色鲜亮,而“采地黄”的人还在“救此苦饥肠”,马是用地黄饲养的,而人吃的是马吃剩的粮食,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对豪门大户压榨剥削底层人民的不满,对底层人民遭遇的深切同情。
17.【答案】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长桥卧波;未云何龙(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有:“谏”“卧”“逆”“渊”“蛟”“焉”。
故答案为:(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答案】18.A
19.甲:老师始终站在三尺讲台/老师始终待在学校
乙:生起一团热火/燃起一堆篝火
20.语句①,改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语句③,改为“革命、建设、改革”。
21.B
22.①内容方面,歌词的引用使得表达更具画面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们崇尚劳动的意义;
②结构方面,照应了上段“对劳动的赞歌”,表示对劳动的崇尚,使行文衔接自然;
③语言方面,口语化的歌词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使文句活泼有趣,亲切可感。
【知识点】语句连贯;仿写句式;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结构混乱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文本内容,再结合语境选用合适的成语。
(2)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这类题目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起来,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画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然后比对选项,找出选项间的不同之处再比较。
(4)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两点:一是关注前后文,确保所填句子在逻辑上通顺;二是注意陈述对象一致,确保所填句子在陈述事件时不出现中途易辙的问题。
(5)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赏析语句(语段)表达效果的能力。准确解答此类题目,分为三个步骤: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及效果;②结合句子,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③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了怎样的感情。
18.A空,沉甸甸:强调重量感,突出粮食的饱满充实,体现劳动成果的丰硕。金灿灿”:侧重于颜色。此处语境为“烈日炎炎,农民在田野间劳作,汗珠砸在泥土上,一株株秧苗结出……的粮食”,可见此处强调付出得到的粮食之多,而不是指颜色的亮丽,故选“沉甸甸”。
B空,热气腾腾:指热气蒸腾的样子,形容气氛热烈 或情绪高涨。香气四溢:指香气四处飘溢。前文是“天寒地冻,外卖小哥骑着电瓶车在大街小巷穿梭,头盔染上了白霜,保温箱里的饭菜还是”,可见此处强调保温箱里仍然有饭菜的温度,故选“热气腾腾”。
C空,志气:指进取的决心和勇气,又指气节。底气:比喻信心,劲头。前文是“有着‘紧摇桨来掌稳舵,双手赢得丰收年’的”,可见此处表达的是有能力和准备就会有收获,故选“底气”。
D空,无与伦比: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比得上的(多含褒义)。难以企及:指没有希望达到,形容远远赶不上。此处形容“财富”,需要填形容财富的特点的词语,故选“无与伦比”。
故答案为:A。
19.甲处,根据分号和波浪号可知,此处是排比句的一部分,再结合前后句可知,排比句是在写不同职业的工作者在不同的场景做着不同的工作,然后根据“陪着孩子们慢慢长大”,可知此处要补写的是职业加劳动场景,“陪着孩子们”表明职业是“老师”,“老师”的劳动场景是“讲台”或者更广泛点的“学校”,故可填“老师始终站在三尺讲台”或“老师始终待在学校”。
乙处,根据上下文可知,这里是下文“告别茹毛饮血”的一个条件,应该指的是“钻石取火”这一行为,对应上文“打磨几块冷石”的语言形式,故可填“生起一团热火”或“燃起一堆篝火”。
故答案为:甲:老师始终站在三尺讲台/老师始终待在学校
乙:生起一团热火/燃起一堆篝火
20.①处,主客体错误,根据上文“凭借勤劳的双手,人类的祖先”“凭借勤劳的双手,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可知,此句主语应该是“中国人民”这个群体,可改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③处,“改革、革命、建设”语序不当,三个词语存在时间先后顺序关系,应是先“革命”,再“建设”,最后“改革”。
故答案为:语句①,改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语句③,改为“革命、建设、改革”。
21.此处语境为“‘……’的耕作”,因此所填诗句应与耕种有关。
A .表示因客人到来而洒扫庭内,强调的是热情,不合“耕作”语境。句意:庭院里的花间小路,不曾因为有客到来而打扫过,这扇柴门,今天才第一次为您打开。
B.生动展现耕作的辛苦,符合“耕作”语境。句意:清晨去田间清除杂草,直到夜晚才扛着锄头回家。
C.描写田园自然之景的美好,不合“耕作”语境。句意:翠绿的树木环绕在村庄周围,形成一片葱郁的景象,而远处的青山,在村庄外围逶迤倾斜,轮廓优美。
D.表示田园生活的随性,不合“耕作”语境。句意:每天在园中散步,渐渐养成了有趣的习惯,家中的门虽然设置着,但却常常关闭。
故答案为:B。
22.①内容方面,歌词中如“咱们工人有力量”“天不怕地不怕,风雪雷电任随它”等描述,生动展现出劳动者充满力量、勇敢无畏的形象,使读者能更直观感受到崇尚劳动带来的积极意义和价值,让表达更具画面感。
②结构方面,上一段提到“对劳动的赞歌绵延不绝”,此处引用歌词,正是对劳动的歌颂,起到照应上文的作用,使文章在论述崇尚劳动这一主题时,上下文衔接自然,过渡流畅。
③语言方面,歌词属于口语化表达,其朗朗上口的特点,使文章富有节奏感,读起来更加顺口。同时,这种口语化的引用,让文章语言不再单调枯燥,变得活泼有趣,给读者亲切可感的阅读体验。
故答案为:①内容方面,歌词的引用使得表达更具画面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们崇尚劳动的意义;
②结构方面,照应了上段“对劳动的赞歌”,表示对劳动的崇尚,使行文衔接自然;
③语言方面,口语化的歌词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使文句活泼有趣,亲切可感。
23.【答案】例文:
在迁徙远行中拥抱改变
无论是候鸟跨越千山万水追寻温暖的栖息地,还是人类背井离乡奔赴陌生的远方,迁徙远行始终是生命历程中永恒的主题。迁徙,绝不仅仅是空间位置的转移,它更意味着改变——改变生活环境,改变人生轨迹,改变思想观念。
从自然世界到人类社会,迁徙远行与改变如影随形。“闯关东”时期,数百万华北百姓为了生存,在陌生的土地上开垦荒地、建立家园。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从传统的农耕模式逐渐融入东北特有的渔猎、畜牧文化;同时,他们也将原居地的文化习俗带到东北,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种迁徙带来的改变,不仅重塑了个人的命运,更推动了区域社会的发展与繁荣。
迁徙远行所带来的改变,往往蕴含着成长与突破的力量。明代旅行家徐霞客,一生游历大江南北,他离开舒适的书斋,踏上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旅程。在远行中,他亲眼目睹壮丽的山河景色,亲身感受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地理知识,更改变了他对世界的认知。他通过实地考察,纠正了许多古代地理书籍中的错误,著成《徐霞客游记》,为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徐霞客在迁徙远行中不断挑战自我、突破自我,实现了从文人到地理学家的蜕变。
在当代社会,迁徙远行与改变的关系愈发紧密。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口的跨国流动日益频繁。留学生们远赴异国他乡求学,在文化差异的碰撞中,他们不仅学到了先进的知识与技术,更培养了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和开放包容的思维方式;跨国企业的员工因工作需要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迁徙,他们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工作方法与管理理念,促进了不同企业文化的融合与创新。此外,互联网时代的“数字迁徙”也成为新的趋势,人们在虚拟空间中的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同样带来了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些迁徙远行所引发的改变,推动着个人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让我们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中,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未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迁徙远行是生命的本能,改变是发展的必然。在这个充满变化的时代,我们应勇敢地踏上迁徙远行的征程,以开放的心态拥抱改变,在改变中成长,在成长中超越。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以试卷中现代文阅读里动物与人的迁徙远行为切入点,揭示“迁徙远行”与“改变”的紧密关联。“迁徙远行”不仅是空间位置的转移,更是脱离原有生活轨迹、突破舒适圈的过程;“改变”既包括外部环境带来的生存方式、社交关系的变动,也涵盖内在认知、思想境界的升华。动物为适应气候变化、寻找食物水源而迁徙,这一过程推动其生理机能与群体协作模式的进化;人类为求学、谋生、追寻理想而远行,促使个人能力提升与社会文明交融。二者相互作用,迁徙远行是改变的契机与载体,改变是迁徙远行的必然结果与深层意义。在全球化加速、社会流动性增强的当下,青年面临着更频繁的“迁徙”选择,如何在远行中主动拥抱改变、实现自我成长,成为时代赋予的重要课题。写作时需深入剖析两者辩证关系,结合现实案例展现其对个体与社会发展的意义,体现当代青年对人生选择与成长路径的思考。
【题干分析】写作时开篇结合现代人跨地域求学、求职等普遍现象,引入“迁徙远行”与“改变”的话题,点明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提出中心论点。主体部分先论述迁徙远行为改变提供契机,以“敦煌女儿”樊锦诗从江南奔赴大漠守护文化遗产,在环境变迁中坚定理想信念为例,说明新环境带来的认知冲击与成长动力;再探讨改变赋予迁徙远行意义,通过“候鸟式养老”群体在异地生活中重塑生活态度、促进文化交流的现象,展现改变对丰富人生体验、推动社会融合的价值;接着分析过度畏惧或盲目追求改变的弊端,以部分年轻人因冲动“裸辞”远游却迷失方向的案例,强调理性对待迁徙与改变的重要性。结尾联系当代青年面临的升学、就业等选择,呼吁以积极且审慎的态度踏上迁徙之旅,在改变中突破自我、创造价值。
【立意提取】
1.以迁徙之姿,赴改变之约,书写成长篇章。
2.在远行中突破桎梏,于改变中绽放光芒。
3.迁徙拓宽生命维度,改变赋予人生深度。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