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9张PPT)八上第一单元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重点)2、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结构。(重点)3、体会语言特点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难点)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毛泽东溃退 泄气 督战 要塞业已 摧枯拉朽 锐不可当kuìxièdūsàiyǐkūdāng检查预习新闻(消息) 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新闻评论、典型报告等。从狭义上来讲,专指消息,六要素:五部分:特 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标题、导语、主体、 背景、结语1、让事实说话;(真实性)真2、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快3、简明扼要。(准确性)准消息是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消息的特征:①用事实说话;②短小精悍,概括性强;③时效性强;④具有固定的结构方式,一般是将最重要、最吸引人的新闻事实放在最前面进行报道,对事件做动态报道的消息中表现尤为突出;⑤大多数消息有电头或“本报讯”作为外在标志,称为“消息头”。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韶山人。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伟大的革命导师。新中国的缔造者。主要作品都收集在《毛泽东选集》中。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历史背景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百万雄师展开了浩浩荡荡的渡江行动。1949年4月20日夜,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21日下午五时,西路军、东路军又同时发起渡江作战,至22日22时,或全部渡过,或三分之二渡过,或大部渡过,整个战役取得基本胜利,毛泽东汇总各路战况,报道全线捷报,气势磅礴。自主学习一:阅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思考下列问题:1、划出并标明文章的标题、导语、主体部分。2、这则消息向当时的人们传达了什么事?何人、何时、何地发生的,结果如何?学法指导:1、阅读这则消息,结合课文旁批,思考问题。2、用笔划出问题的答案。5分钟后个人展示。1、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语:(一般是正文第一句或第一段:揭示文章主旨,吸引读者阅读)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主体:(导语以下是消息的主体)2、事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何人:人民解放军何时: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一日何地:芜湖、安庆之间结果:渡过长江,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1、划出并标明文章的标题、导语、主体部分。2、这则消息向当时的人们传达了什么事?何人、何时、何地发生的,结果如何?自主学习二:揣摩下列语句红色词语,讨论新闻语言的特点。1、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2、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学法指导:1、读读这两个句子,写出反映它们的语言特点的词语。2、小组讨论,并试着从文中找出一个例句。5分钟后小组展示。新闻语言既有准确性与客观性,又隐藏着作者的感情与思考。例句: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2、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拓展延伸新闻语言既有准确性与客观性,又隐藏着作者的感情与思考,因此阅读的时候要注意区分客观事实与主管评价,了解作者的立场与观点;同时也要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报道对比阅读,以求获得更客观的事实与评价。现在网络语言鱼龙混杂,切不可人云亦云,让自己的大脑成为跑马场。多看看、多比较、多思考,才不会随风倒,也会更有智慧。一、 新华网河南频道5月20日电 由中华炎黄研究会、河南省体育局等单位主办的首届中华轩辕龙舟大赛将于端午节期间在郑州举行,届时将有来自海内外的多支龙舟队伍同场竞技,共度佳节。本次大赛是以“中原龙舟大赛”为基础上升级成“中华轩辕龙舟大赛”的。大赛的宗旨是传承华夏历史文明,推动龙舟运动发展,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大赛开幕式上设置了龙舟点睛、舞龙舞狮、龙风筝表演、龙舟对歌、龙舟豫剧等环节。从今年——农历壬辰龙年开始,以后每年的端午节都将举办这项赛事。给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6个字)(3分)首届中华轩辕龙舟大赛将在郑州举行。课堂练习二、《文苑》主编打算采用以下发一则新闻,请你为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春节期间,湖南岳阳楼景区推出优惠活动,游客背诵出《岳阳楼记》,可以免费领取价值80元的景区门票。“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一时间书声与掌声此起彼伏,文学名篇与亭台楼宇交相辉映。在现场,大家边排队边捧着书本和手机突击背诵。截至大年初六,共6000人通过背诵登上了楼,好多家长特意带着孩子从外地赶来参加活动。通过背诵获得门票最年长者84岁,最年幼者才4岁。(新闻的标题一般从导语中概括,在概括时一定要抓住重点词语,如:“岳阳”“背诵”“免费门票”等.)背《岳阳楼记》 领免费门票作业:课时练习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自主学习一阅读消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思考下列问题:1、划出并标明文章的标题、导语、主体部分。并试着分析标题和导语有何关系?2、勾画这则消息的六要素学法指导:1、阅读这则消息,结合课文旁批,思考问题。2、用笔划出问题的答案。5分钟后个人展示。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主体:(导语以下是消息的主体)标题跟导语相比,更为简练、概括。标题是导语内容的浓缩。阅读新闻材料特别关注它的标题和导语。如果感兴趣,才继续阅读主体部分。1、划出并标明文章的标题、导语、主体部分。并试着分析标题和导语有何关系?2、这篇新闻的六要素是什么?人物:时间:地点:原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1949年4月20夜至4月22日22时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经过、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 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自主学习二1、这两则消息分别发于什么时候?对当时作战的军队和人民有什么作用?2、主体部分为什么按照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来写?学法指导:1、独立思考这两个问题,并把答案写在练习本上。2、小组讨论,组长记录。5分钟后小组展示。时间分别是: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二时、二十二日二十二时这则新闻及时报道了渡江战役的战况,歌颂了我军的英勇善战,嘲笑了敌军的溃不成军、毫无斗志,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鼓舞。自主学习二1、这两则消息分别发于什么时候?对当时作战的军队和人民有什么作用?这几层意思按时间先后顺序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安排。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到的敌人的抵抗均甚微弱,东路军所遇到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路、西路放在一起先写,东路军后写。自主学习二2、主体部分为什么按照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来写?第二则消息的语言特点(1)准确:(“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A、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B、“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本文的语言特点2(3)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2)简洁而具有气势。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毫无斗志”。中心思想本文报道我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从而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这是中国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这一历史,让我们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课堂练习练习1:拟写这则新闻标题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凝聚成撼动人心的精神力量。温家宝总理星夜兼程奔赴灾区,指挥抗震救灾。济南军区救援部队14日凌晨即徒步开进灾区……这场灾难,让每一个中国人都心手相牵、骨肉相连。灾难面前我们众志成城练习2:拟写这则新闻标题英国《独立报》5月l0日报道:2008年奥运,中国准备以最佳的面貌迎接世界。从l00万名报名者中筛选出来的7万名奥运会志愿者和3万名残奥会志愿者正在中国各地接受培训,争取在奥运会期间,当50万外国人以及200万中国各地游客来到北京时,能展现出中国的最佳面貌。他们将在这个为迎接奥运会几乎重新翻修的北京城中开展志愿工作。中国为奥运会斥资约200亿英镑,许多旧街区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熠熠生辉的新奥运场馆。2008年奥运,中国准备以最佳的面貌迎接世界。新华网河南频道5月20号电 由中华炎黄研究会、河南省体育局等单位主办的首届中华轩辕龙舟大赛将于端午节期间在郑州举行,届时将有来自海内外的多支龙舟队伍同场竞技,共度佳节。本次大赛是以“中原龙舟大赛”为基础上升级成“中华轩辕龙舟大赛”的。大赛的宗旨是传承华夏历史文明,推动龙舟运动发展,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大赛开幕式上设置了龙舟点睛、舞龙舞狮、龙风筝表演、龙舟对歌、龙舟豫剧等环节。从今年——农历壬辰龙年开始,以后每年的端午节都将举办这项赛事。1、材料中画线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1)删去“上”。(2)把“以”改成“在”,把“为”删去或改成“的”。(3)把“以”改成“由”或“从”,删去“为基础上”。拓展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