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9张PPT)孟子三章《孟子》什么是丈夫?◎赤子 :刚出生的婴儿。《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襁褓 :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两至三岁的儿童。《孟子·尽心下》:孩提之童。◎始龀(chèn):六至七岁,孩子开始换牙的时候。◎垂髫(tiáo) :八至九岁的孩子。◎总角 :十三、十四岁的孩子。◎束发 :男子十五岁。◎及笄(jí) :女子十五岁。◎丈夫 :男子二十岁之后。新课导入大丈夫处世,不能立功建业,几与草木同腐乎?——罗贯中 磊磊落落,独往独来,大丈夫之志也,大丈夫之行也。——梁启超 小人谋身,君子谋国,大丈夫谋天下。——王诩(纵横家)什么是大丈夫?新课导入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新课导入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2.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论证思路。3.了解孟子对于“大丈夫”的主张,感受并学习“大丈夫”精神。学习目标孟子,名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______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在政治上主张法__________、行__________;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孟子》是______家经典之一,主要记录孟子、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的言行。文章说理透彻,气势磅礴,语言流畅,且富于感彩。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在一起称“四书”。轲子舆先王儒儒论语大学中庸仁政战国知识回顾背景链接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面对这样一种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主张,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同时他反对诸侯互相攻伐,以武力相兼并,提出“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的观点。他极力主张“行仁政”,恢复井田制,省刑薄赋,确保“黎民不饥不寒”。然均不见用。在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是指一个独特的谋士群体,可称为中国五千年中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张仪、公孙衍、苏秦、甘茂、司马错、乐毅、范雎、募泽、邹忌、毛遂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知识链接张仪,魏国安邑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早年入于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出山之后,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六国入秦。得到秦惠文王赏识,封为相国,奉命出使游说各国,以“横”破“纵”,促使各国亲善秦国,受封为武信君。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死后,秦武王继位。张仪失去宠信,出逃魏国,担任相国。公元前309年,张仪去世。知识链接公孙衍,战国时期魏国阴晋人,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最初出仕魏国,后为秦惠文王所用为秦将,因替秦国收复河西,而受封大良造。后离秦,再仕魏国,首倡联合山东诸国共同抗秦。曾佩五国相印,名盛一时。后因合纵失败,加之不断卷入列国政争,而被魏国、韩国弃用。晚年,一说死于魏国政争,一说被秦武王尊为相邦,死于秦。知识链接富贵不能淫(yín)景春曰:"公孙衍(yǎn)、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ɡuàn)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rǔ)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yín),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阅读指导:“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至“妾妇之道也”应该读出不屑、轻蔑和鄙视,“居天下之广居”至“此之谓大丈夫”应读得慷慨激昂、掷地有声。初步感知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难道。真正,确实。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平安无事。疏通文意连词,表顺承,就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这。疑问代词,怎么,哪里。你。教导、训诲。告诫。同“汝”,你。指丈夫。常法谨慎。疏通文意能够取独到把。作为的规则【译文】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以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疏通文意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遵从。居住。住所。使动用法。使……惑乱,迷惑。使动用法,使……改变,动摇。使动用法,使……屈服。疏通文意这称得上、叫做【译文】“(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人才称得上大丈夫。”疏通文意丈夫之冠也( )往送之门( )妾妇之道也( )与民由之( )此之谓大丈夫(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动词,到结构助词,的代词,指正道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之一词多义文言知识往送之门,戒之曰( )必敬必戒( )妾妇之道也( )不得志,独行其道(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虽有至道《虽有嘉肴》( )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动词,告诫形容词,谨慎戒道准则,原则道路一词多义文言知识说方法道理学说得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得志,与民由之( )得其船《桃花源记》(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钟子期必得之《伯牙善鼓琴》( )能够,可以实现一词多义文言知识得到,获得同“德”,感恩,感激懂得,领会居天下之广居( )安居而天下熄( )不可久居《桃花源记》(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居无何《周亚夫军细柳》( )居住 住宅安居居一词多义文言知识停留处于过了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 )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教导,训诲生命命一词多义文言知识命令岂不诚大丈夫哉( )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真正,确实诚心诚如果丈夫之冠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名词用作动词,行冠礼。使动用法,使……惑乱,迷惑。使……改变,动摇。使……屈服。词类活用文言知识安居而天下熄( )与民由之( )岂不诚大丈夫哉?(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古义:安静,平静;今义:定居。古义:太平;今义:熄灭古义:遵循;今义:介词,从古义:真正,确实;今义:诚实。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文言知识古今异义判断句:妾妇之道也( )此之谓大丈夫( )“也”表判断“谓”表判断文言知识特殊句式威武不屈指人意志坚强,任何胁迫都不能动摇。贫贱不移不因贫穷或地位低而改变志向。文言知识成语积累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第二段可分几层,其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立靶子,引出下文。景春观点立大丈夫标准驳立妾妇之道仁、礼、义整体感知本文探讨了一个什么问题?探讨了什么是大丈夫的问题。。整体感知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是怎样的?“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岂不诚大丈夫哉?钦羡崇拜之情位高权重功名显赫叱咤风云威震一时大丈夫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功名显赫、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研读文本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研读文本在孟子心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面对景春的观点,孟子是如何反驳的?表现了他怎样的态度?孟子用一个反问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也表现了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研读文本孟子认为成为大丈夫的条件是什么?它们的位置能否颠倒?为什么?孟子认为大丈夫有三个标准:第一,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第二,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第三,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的因素都不能使之迷乱、动摇、屈服。这三条做到了,才有资格叫大丈夫。不能。“居天下之广居”三句是作为大丈夫应该坚持的根本原则,是核心,是基础,所以必须放在最前面说;接下来“得志”“不得志”是分两种情况讨论,是对根本原则的一种补充;“富贵”“贫贱”“威武”是三种极端情况,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又是进一步的补充,因此置于最后。研读文本对比分析孟子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研读文本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要求大丈夫也要具备仁、义、礼等方面的要求。你如何理解“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研读文本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贫贱不能移 —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威武不能屈 —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孟子对大丈夫的阐述精髓是什么?研读文本举例论证。通过事例阐述大丈夫的所作所为对比论证。通过“得志”与“不得志”的对比分析他们对待理想、志向、人生的态度,赞美了大丈夫高洁的品质。本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研读文本你认为哪些人能算得上是“大丈夫”?有在美国学成后,不为美国许以的高官厚禄所动,冲破层层阻碍,终于回国的钱学森;有身患重病,生活艰难仍毅然拒绝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有在被元兵俘虏后,面对元兵的威逼利诱高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研读文本孟子关于大丈夫标准的论述,对于今天的我们有哪些指导意义?1.要坚守仁、礼、义;2.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3.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研读文本本文阐述了成为一个真正大丈夫应该做到的事以及对大丈夫道德修养的要求,表现了孟子对大丈夫的推崇和期望。主旨探究富贵不能淫立破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大丈夫景春之言妾妇之道板书设计历史上的大丈夫1、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苏武历尽艰辛,不屈服。至始元六年(前81年),才获释回到汉朝。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2、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 、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3、文天祥: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课外拓展历代仁人志士名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陈毅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鲁迅“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课外拓展2.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1.《富贵不能淫》中,体现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的句子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3.全文的中心句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随堂检测2、(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难道;真正,确实 (2)安居而天下熄停息 (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这,怎么,是 (4)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教导,训诲 (5)往之女家 同“汝”,你 (6)无违夫子违背(7)以顺为正者 准则,标准 (8)妾妇之道也方法(9)居天下之广居 居住 (10)得志,与民由之 遵循(11)富贵不能淫 使…惑乱、迷惑 (12)贫贱不能移使…改变(13)威武不能屈使…屈服 (14)此之谓大丈夫叫做(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乙】 顺治七年,大兵破严关,诸将尽弃桂林走。城中虚无人,独式耜②端坐府中,适同敝①自灵川至,见式耜。式耜曰:“我为留守,当死此。子无城守责,盍去诸?”同敝正色曰:“昔人耻独为君子,公顾不许同敞共死乎?”式耜喜,取酒与饮,明烛达旦。侵晨被执,谕之降,不从。令为僧,亦不从。乃幽之民舍。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选自《明史·张居正传》)【注释】①同敞:张居正的曾孙。②式耜(sì):即瞿式耜,和张同敝同为抗清名臣。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安居而天下熄 面山而居B.其如土石何 曾益其所不能C.丈夫之冠也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D.以顺为正者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C2.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是( )例句:侵晨被执A.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B.帝感其诚C.百里奚举于市 D.甚矣,汝之不惠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子。(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2)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4.[乙]中的事例能否证明[甲]文中“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论断?请结合选文说明理由。B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经过四十多天,张同敞整理好衣帽准备就义,脸色没有一点改变。能,因为同敞不同意投降,被敌人幽禁之后,依旧坦然自若,与他人吟诗作赋,临刑时脸色一点也没变,正是“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体现。(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 (选自《富贵不能淫》)【乙】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氏守节自誓亲诲其学。家贫,至以荻①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②。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③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选自《画地学书》)【注】①荻:植物名,形状像芦苇。②嶷(yí)然有声:很高的声望。③机阱:设置机弩的陷阱,这里比喻害人的圈套。1.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解释(填写文字)至以荻画地学书 使用词典选择义项:①书信;②书籍;③指六艺中的六书之学;④书写,记录。 (1)书:及冠,嶷然有声 关联教材 及鲁肃过浔阳。(《孙权劝学》) (2)及:放逐流离 参考词典解释,形成新的解释 因灾荒战乱或被驱逐而流浪离散。 (3)流离:④等到指贬谪,外放(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A )A.四岁而孤╱母郑氏守节自誓╱亲诲其学 B.四岁而孤╱母郑氏守╱节自誓亲诲其学C.四岁而孤母╱郑氏守节╱自誓亲诲其学 D.四岁╱而孤母郑氏守节╱自誓亲诲其学(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到了你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2)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即使有陷阱在前面,都不惜触发(哪怕身受其害)也不回头。(4).阅读两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孟子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并说说乙文中欧阳修能否称得上“大丈夫”,请简要分析。“大丈夫”的标准是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欧阳修能称得上“大丈夫”,因为他天性刚直不阿,见义勇为,即使是屡次被贬,依然坚持自己的志向,为国为民。(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甲】 ——《富贵不能淫》【乙】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问。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从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选自《文山先生全集》【注】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往之女家: ②与民由之:③岂不诚大丈夫: ④见闻者无不流涕:同“汝”,你 遵循真正,确实眼泪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2)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临刑前,他从容地对狱吏说:“我的事完成了。”(3).文中孟子连用两个问句质问景春的用意是什么?加强语气,强调公孙衍、张仪不是大丈夫,引起读者思考,引出下文孟子对大丈夫的论述(4).文天祥是“大丈夫”吗?结合上文加以分析。文天祥是“大丈夫”。他在面临生死抉择时,坚持“孔曰成仁,孟云取义”,从容就义,体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