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以下哪一点能反映出“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状态( )A.炎黄部落打败蚩尤,后来逐渐形成华夏族B.尧鼓励人们开垦农田、发展历法,适时耕种C.禹去世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D.年老的舜经过考察让位于治水有功的禹2.李敏同学想查阅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的相关知识,其键入的关键词应是( )A.黄帝和炎帝 B.尧 C.大禹 D.秦始皇3.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是制作彩陶,其陶器表面绘有鱼、鸟、花等图案。下面这些陶器的造型和图案设计可以共同印证我国原始居民( )A.会农业种植 B.具有朴素审美观念C.会制作陶器 D.开始饲养家禽家畜4.海内外华人都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 )A.华人是黄色皮肤B.华夏族是由炎黄部落联盟发展而来的C.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D.我国原始居民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5.海内外的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A.炎帝.黄帝战胜了蚩尤B.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C.华人散居世界各地D.华人是黄色人种6.相传炎帝和黄帝结成联盟后,与东方的蚩尤部落进行激战,最终蚩尤战败,其部落部分归附炎黄部落联盟。双方发生激战的地点在( )A.涿鹿 B.阪泉 C.镐京 D.牧野7.《百家姓》是一部记录姓氏的童蒙读物。姓氏及其附着的文化内涵是打通古今交流通道的最好载体,它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史。寻根问祖,追根溯源是人的天性。你认为“寻根问根”应追溯到什么时期( )A.元谋人 B.尧舜禹 C.炎帝黄帝 D.三皇五帝8.某学校历史社团编演了四部课本剧,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民族危机加剧 B.中华文明起源C.西方文化传入 D.经济贸易发展9.《太平御览·卷十五》引《志林》云:“蚩尤作大雾,弥三日,军人皆惑。黄帝乃令风后法斗机,作指南车以别四方,遂擒蚩尤。”材料所记载的历史事件为( )A.长平之战 B.阪泉之战 C.涿鹿之战 D.赤壁之战10.大禹改封堵为疏导,治理了水患;李冰利用地形与水势建造都江堰,并首次总结出“深淘滩、低作堰”的原则。这体现了哪一精神( )A.坚持不懈 B.无私奉献 C.爱岗敬业 D.勇于创新11.2024年河南永城王庄遗址出土各类器物1000余件,其主体遗存隶属大汶口文化,又带有中原仰韶文化、南方屈家岭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特征,这表明(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B.河南地区文明程度最高C.地区文化差异明显 D.当时贫富分化现象严重12.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中写道:“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由此可知,“华夏民族”( )A.所在地交通便利,创造了众多的文明成就B.源远流长,由炎帝和黄帝共同创造C.多元一体,由诸族在不断交往中融合而成D.相对独立,发祥地受地理因素限制13.《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的祖先,还是匈奴人、鲜卑人的共同祖先。材料体现的观念是( )A.民族认同 B.文化差异 C.祖国统一 D.部落联盟14.远古传说中蕴含着历史留下的一道道印迹。有关舜的“孝感动天”“精卫填海”和“大禹治水”等传说,有助于我们了解( )A.先民朴素的生态保护观念 B.先民与洪水作斗争的历史C.古代帝王改革社会的愿望 D.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形成二、辨析题15.中华文明大厦建立于史前文化的深厚基础和肥沃土壤之上,历史源远流长。辨析下列史实的正误,正确的填“正确”,错误的填“成为”并加以改正。(1)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北京人。(2)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3)半坡居民懂得使用天然漆。(4)为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是鲧。三、材料分析题16.【民族融合】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梁启超《太古及三代载记》材料二:春秋时期,中华大地上的居民有中原的“诸华”“诸夏”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周王曾娶狄女为后,晋献公、文公都娶戎族女子为妻……春秋早期,中原的晋、齐等大国经常遭到戎狄的进攻。从春秋中期开始,不少的戎狄逐渐被华夏征服。到春秋末年,原来散居于中原各地的戎、狄、蛮、夷差不多都已和华夏融合在一起了。——摘编自邓广铭等《中国通史:从上古传说到1949》材料三: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台,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把①②处内容补充完整,并概括华夏民族的形成特点。①______②_______(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时期民族交往的主要方式及结果。(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归纳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具体表现以及体现的历史趋势17.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 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后期,“华夏”的观念开始出现。随着族群交融与思想交汇的深化,华夏共同体日趋发展、稳固与成熟。“统一”成为各邦族的共同追求,“天下一家”成为世人普遍接受的观念。 ——摘编自《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 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太古及三代载记》材料二 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的时期。……秦汉的统一与边疆开发, 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创造了各民族共同为一体的现实,促进了多民族国家内部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伦理等方面的进一步统一,边疆与内地、“中国”与“四夷”一统的观念得到加强。——摘编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材料三 魏晋时期的民族融合,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也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 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魏晋时 期各族人民的大融合,为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的民族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后期民族关系发展的情况,并说说华夏族是怎样形成的。(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汉时期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中的地位,并分析其历史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魏晋时期民族大融合的特点,并简述其积极意义。(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古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认识。18.政治上的创新和改革是历史演进的一种常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相传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有许多部族。为了增强实力,陶唐氏、有虞氏和夏后氏三个部落结成联盟,尧舜禹依次成为联盟的首领。尧鼓励人们开垦农田,发展历法,适时耕种。年老时,征求各部族首领意见,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舜年老时让位于禹。——摘编自百度网材料二 天子以诸侯为臣,诸侯以大夫为臣,大夫以士为臣……诸侯又可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要定时向周天子进贡,定期朝觐周天子。周天子出兵征讨时诸侯要带领本国军队随同出发,诸侯还要对天子的出巡、婚嫁、死丧等尽一定的义务。——摘编自程幸超《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三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材料四图④董仲舒 介绍词: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思想家,向汉武帝提出“尊崇儒术”,得到汉武帝的采纳,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图⑤汉武帝 介绍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1)材料一中联盟首领的更替与哪项制度有关?根据材料,概括出要成为首领需要具备哪些条件?(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并指出受封诸侯应履行的义务。(3)根据材料三,分析汉武帝实行“初算缗钱”“告缗”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除这些举措外,汉武帝还采取了哪些举措来解决这一问题?(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参照图④示例给图⑤写一份介绍词。19.【中华文明的友】中国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在艰难困苦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从建筑看文明图1 河姆渡人干栏式建筑 图2 半坡人半地穴式房屋(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图1、图2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材料二:从文物看文明图3 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 图4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图5 良渚遗址出土的玉钺(2)请仿照图3解说词示例,从图4、图5中任选一个文物,为其设计解说词。示例: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能够吹奏七声音阶的笛子,这说明距今约9000-7500年的原始居民已经会制作乐器。材料三:从制度看文明部落联盟最高首领的产生,由众多的部落首领代表氏族成员共同推举才能确立,这就是我国原始社会后期一度相当推行的民主选举首领的禅让制。禅让制的基本原则是选贤举能。从尧到舜,从舜到禹,禅让制至少表面上还在发生作用。——摘编自《中国古代史》(3)根据材料三,指出“禅让制”的基本原则。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2.【答案】A3.【答案】B4.【答案】B5.【答案】B6.【答案】A7.【答案】C8.【答案】B9.【答案】C10.【答案】D11.【答案】A12.【答案】C13.【答案】A14.【答案】D15.【答案】(1)错误;“北京人”改为“元谋人”(2)正确(3)错误;“半坡居民”改为“河姆渡人”(4)错误;“鲧”改为“禹”16.【答案】(1)①:炎帝。②:涿鹿之战。特点:华夏族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地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2)主要方式:联姻;军事征服。结果:实现了中原地区与民族地区的民族交融。(3)表现: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少数民族在生产方式上学习汉人进行农耕,发展治铸和制陶等手工业;汉族人争用少数民族的家具;汉族人学习少数民族经营畜牧业,学习少数民族的思想文化。趋势:相互学习、相互影响,民族交融加强。17.【答案】(1)情况:华夏共同体的观念逐渐形成并得到深化,各个邦族追求统一,“天下一家”成为世人普遍接受的观念;形成:华夏族的形成是多个族群在长期接触交流中,逐渐去小异而大同,通过文化融合和自然演变,最终形成了华夏族这一共同体的形态。(2)地位:秦汉史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的时期;影响: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内部统一; 强化了“一统”观念。(3)特点:融合方式多元;双向交流融合;意义: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理解;丰富了汉族文化;推动了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4)认识:我国古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一个历史悠久且复杂多变的过程;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的重要时期;魏晋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深;弘扬民族团结精神,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18.【答案】(1)制度:禅让制。条件:品行高尚;能力强。(2)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义务:诸侯要定时向周天子进贡,定期朝觐周天子;周天子出兵征讨时诸侯要带领本国军队随同出发;诸侯还要对天子的出巡、婚嫁、死丧等尽一定的义务。(3)原因:西汉初期商人势力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或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举措:统一铸币;盐铁专卖;平抑物价。(4)介绍词:汉武帝,是西汉杰出的皇帝,他通过一系列大一统的措施,使西汉强大起来,是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19.【答案】(1) 是为了分别适应各自(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2) 图4:河姆渡人制作的骨耜,是距今约7000年广泛使用一种翻土工具,这是当时一种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图5:玉钺出土于长江下游的良渚古城遗址,距今约5000年;玉钺是国王威仪和权力的象征(回答“玉钺是军事指挥权的象征”也可给分)。(3) 选贤举能。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