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百年情书爱缱绻,万里江山志峥嵘——《与妻书》(林觉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准确理解文意,积累文言文知识。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书信注重交流、书写自由的文体特质。3.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文章的语言艺术魅力,揣摩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感情。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林觉民“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教学重难点:1.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准确理解文意,积累文言文知识。2.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书信注重交流、书写自由的文体特质。导入新课:出示:《国家宝藏·与妻书》开场片段“绝笔文书”,谁人绝笔?“精神宣言”,何种精神?“最美情书”,何以最美?百年情书——《与妻书》为何能够入选《国家宝藏 》栏目,成为“国宝”?请你结合林觉民《与妻书》内容,以栏目选品人身份阐述理由。(情境任务)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国,同年4月24日写下绝笔《与妻书》,后与革命党人参加广州起义(即黄花岗起义),起义时加入敢死队,带头冲入两广督署,撤出途中中弹被捕,后从容就义,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1910年秋,孙中山与同盟会的许多重要骨干集议于庇能(今槟榔屿),决定在广州发动新的起义。会议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确定以同盟会员为骨干(先锋),广泛发动新军、防管、巡警、会党和民军,并在夺取省城后把革命火焰燃向长江流域和全国。会后,孙中山到各地募款。黄兴、赵声负责筹划起义,主持了总机关“统筹部”。大批革命党人集中于香港。广州城内建立了约四十个据点。由于情势的变化,起义日期一再变动。当黄兴最终决定4月27日发难时,不得不把原计划的十路并举改为四路突击。但当举义时,实际上只有黄兴率领的一支队伍直扑两广总督衙门,并分兵攻打督练公所等处。孤军转战,最后终于失败,喻培伦、方声洞、陈更新、林觉民等约百余人死难。终归因力量悬殊而失败。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之后,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冒生命危险将当初能找到的战死和被俘后慷慨就义的72名革命党人(实有100多名革命党人壮烈牺牲)的尸骨葬于广州东北郊,并改红花岗为黄花岗(黄花即菊花,象征节烈——“菊残犹有傲霜枝”)。因此,史称此役革命党人安息之地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通称最初安葬的革命党人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2.写作背景清朝末年,清政府极度腐朽,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连年赔款、割地,对人民则加重剥削、压迫,因而激起了人民的反抗。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在我国南方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本文写于广州起义前三天,表现了林觉民公而忘私的高尚情怀和杀身成仁的决心。附《禀父书》内容: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3.题目释义与:给。妻:指林觉民的妻子。书:①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于叙述和陈情②上书,奏章。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逐条分析事理的一种公文文体。(《谏逐客书》)教学过程:任务一:一读信笺明思路活动一:听读正音(播放朗诵视频)如晤wù 眷juàn属 称chèn心 能彀gòu双栖qī 筛shāi月影 肖xiào我 相和hè旁bàng汝 模mó拟 一恸tòng 不能禁jīn活动二:内容梳理层次 内容第一部分 (第 1段) 交代给妻子写这封信的原因,表达了悲痛之情。第二部分 (第2~5段) 回忆夫妻的恩爱往事,表达了对妻子的无限爱恋与不舍之情。第三部分 (第6~8段) 写了死后灵魂伴妻的愿望,再次倾诉对妻子的眷恋和自己“忍舍汝而死”的原因。任务二:再读信笺释文意第一段:林觉民因何写下此信?心情如何(在文中圈出一字)?我们可以看出林觉民的什么品质?原文: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译文:意映爱妻如见:我现在用这封信跟你永远分别了!我写这封信时,还是人世间一个人;你看这封信时,我已经成为阴间一鬼。我写这封信,泪珠和笔墨一起洒落下来,不忍写完而想搁笔,又担心你不能体察我的衷情,以为我忍心抛弃你而去死,以为我不了解你是多么希望我活下去,所以就强忍着悲痛给你写下去。明确:说明写遗书的原因:表死别之意,恐汝不察吾衷写遗书时的心情:悲作者深知自己的处境,“世中一人”与“阴间一鬼”的鲜明对比,表达了革命志士抱定必死的信念,义无反顾,英勇赴死,透出一种撼人心灵的凛然正气。同时也不无对妻子的真情深爱和与妻子诀别之时的痛苦心情!第二段:主旨句是哪一句?作者有何愿望?现实如何?第二段中有三处用典,请找出来并分析其用意。原文: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译文:我非常爱你,也就是爱你的这一意念,促使我勇敢地去死呀。我自从结识你以来,常希望天下的有情人都能结为夫妇;然而遍地血腥阴云,满街凶狼恶犬,有几家能称心满意呢?江州司马同情琵琶女的遭遇而泪湿青衫,我不能学习那种思想境界高的圣人而忘掉感情啊。古语说:仁爱的人“尊敬自己的老人,从而推及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儿女,从而推及爱护别人的儿女”。我扩充我爱你的心情,帮助天下人爱他们所爱的人,所以我才敢在你之前死而不顾你呀。你能体谅我这种心情,在哭泣之后,也把天下的人作为自己思念的人,应该也乐意牺牲我一生和你一生的福利,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了。你不要悲伤!明确:主旨句: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愿望: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现实:遍地腥云,满街狼犬所以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表达了自己由至爱妻子推而爱天下人,将疼爱妻子的情感升华为天下谋永福,尽显志士胸怀与内心悲壮。三个典故:“司马青衫”——表达对“天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太上之忘情”——表达作者关心民众的痛苦,无法做到不动感情“老吾老”“幼吾幼”——表示自己要把爱妻子的感情推广到爱“天下人”,为了“天下人”的幸福,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第三、四段: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中所追忆的夫妇生活中三件事,并分析作者追忆这三件事的目的。原文: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译文:你还记得吗?四五年前的一个晚上,我曾经对你说:“与其让我先死,不如让你先死。”你刚听这话就很生气,后来经过我委婉的解释,你虽然不说我的话是对的,但也无话可答。我的意思是说凭你的瘦弱身体,一定经受不住失去我的悲痛,我先死,把痛苦留给你,我内心不忍,所以宁愿希望你先死,让我来承担悲痛吧。唉!谁知道我终究比你先死呢?我实在是不能忘记你啊!回忆后街我们的家,进入大门,穿过走廊,经过前厅和后厅,又转三四个弯,有一个小厅,小厅旁有一间房,那是我和你共同居住的地方。刚结婚三四个月,正赶上冬月十五日前后,窗外稀疏的梅枝筛下月影遮掩映衬;我和你并肩携手,低声私语,什么事不说?什么感情不倾诉呢?到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只剩下泪痕。又回忆起六七年前,我背着家里人出走又回到家时,你小声哭着告诉我:“希望今后要远走,一定把这事告诉我,我愿随着你远行。”我也已经答应你了。十几天前回家,就想顺便把这次远行的事告诉你,等到跟你面对时,又开不了口,况且因你怀孕了,更怕你不能承受悲伤,所以只天天要酒求得一醉。唉!当时我内心的悲痛,是不能用笔墨来形容的。明确:1.夫妻谁先死的谈话——眷恋之深,着想无所不至2.新婚的甜蜜生活情景——对爱妻“真真不能忘”目的:用事实说明自己绝不是一个无情的人,将“小我”之情,即对妻子的挚爱深情抒发得淋漓尽致。3.两次离家未能将实情告诉妻子的原因和心情——自己的矛盾之感和锥心之痛目的:论说“吾至爱汝”第五段:开头写道“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后又说“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林觉民是如何陈说理由的?第五段用到了哪些典故?有何用意?对妻子的叮嘱有哪些?原文: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译文:我确实是希望跟你共同生活到老,但拿今天的形势看来,天灾能够造成死亡,盗贼能够造成死亡,国家被列强瓜分那天起能够造成死亡,贪官污吏虐待平民百姓能够造成死亡,我们这代人身处今天的中国,国内每个地方,每时每刻,都可能造成死亡,到那个时候使我眼睁睁看你死,或者让你眼睁睁看我死,我能这样做么?还是你能这样做么?即使能够不死,而我们夫妻离散不能相会,白白地使两人望眼欲穿,化骨为石,试问,自古以来有几对夫妻离散而又重新团聚?生离是比死别更为痛苦的,该怎么办呢?今天我跟你有幸健在。全国人民中不当死而死、不愿分离而被迫分离的,多得不能用数字来计算。像我们这样感情浓挚的人,能忍看这种惨状吗?这就是我断然干脆地为革命而死、舍你不顾的原因。我现在为革命死毫无遗恨,国家大事成与不成自有同志们在。依新现已五岁,转眼就要成人,你可要好好抚育他,使他像我一样也以天下国家为念。你腹中怀着的孩子,我猜是个女孩,女孩一定像你,(如果那样)我的内心感到非常宽慰。或许又是个男孩,那么也要教育他,以父亲的志向为志向,那么,我死了以后还有两个林觉民呢。幸运极了,幸运极了!我家以后的生活肯定非常贫困;贫困不要紧,清静些过日子罢了。明确:林觉民从当时中国的现状出发,说明想苟且偷生也很难,即使不死也是更痛苦的生离,所以为了“吾与汝”也为了“天下人”,愿慷慨赴死,死而无憾。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排比——陈说当时的局势险恶,处于“死”地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双重否定——强调今日的中国处处都是死境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反问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假设——说明苟且偷生难,生离比死别更痛苦典故解析:眼成穿——望得人眼欲穿(王实甫《西厢记》 )——望眼欲穿,形容盼望得迫切——林觉民用这个典故,形容盼望非常急切。骨化石——武昌北山有望夫石,状若人立。古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携弱子饯送北山,立望夫而化为立石。(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 )——林觉民用这个典故,意在说明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夫妻离散,相见无期。破镜重圆——《太平广记》卷一六六引《本事诗》记载,南朝陈代将要灭亡时,社会动乱,驸马徐德言把一个铜镜破开,与妻子乐昌公主各持一半,作为信物。后果然由半边镜子作为线索而夫妻团聚。后用来比喻夫妻失散或感情破裂后又重新相聚或和好。——作者反用“破镜重圆”的典故,意在说明在反动统治者肆虐的中国,夫妻离散,永无团圆之日对妻子的叮嘱:① 希望妻子将儿子和遗腹子养育成人。② 希望子承父志。③ 希望清净过日。第六段: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愿望?原文: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译文:我现在跟你再没有什么话说了。我在九泉之下远远地听到你的哭声,应当也用哭声相应和。我平时不相信有鬼,现在却又希望它真有。现在又有人说心电感应有道,我也希望这话是真的。那么我死了,我的灵魂还能依依不舍地伴着你,你不必因为失去伴侣而悲伤了。明确:愿望:九泉之下哭相和、死后诚可化鬼魂、心电感应灵傍妻——一位不信鬼魂之说的革命志士此刻却“望其真有”“望其言是实”,皆因对妻子疼爱之深,离之不舍。第七段:作者在倾诉自己“至爱汝”的衷情是列举了哪些“幸”与“不幸”?“卒不忍独善其身”表达了作者何种心意?原文: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译文:我平素不曾把我的志向告诉你,这是我的不对的地方;可是告诉你,又怕你天天为我担忧。我为国牺牲,死一百次也不推辞,可是让你担忧,的确不是我能忍受的。我爱你到了极点,所以替你打算的事情只怕不周全。你有幸嫁给了我,可又如此不幸生在今天的中国!我有幸娶到你,可又如此不幸生在今天的中国!我终究不忍心只顾全自己。唉!方巾短小情义深长,没有写完的心里话,还有成千上万,你可以凭此书领会没写完的话。我现在不能见到你了,你又不能忘掉我,大概你会在梦中见到我吧,写到这里太悲痛了!辛未年三月二十六日深夜四更,意洞亲笔。明确:“幸”与“不幸”:汝幸而偶我、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独善其身”,出自《孟子·尽心上》,“独善其身”原指修身养性,保全己身,不管世事;现多指只顾自己,不管他人。意思为“只顾自己好,不顾别人”。林觉民虽“至爱”妻子,他要把这种爱推广到普天下受苦人身上,因此不愿“独善其身”第八段:如何理解“有不解处”?原文: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译文:家里伯母、叔母都通晓文字,有不懂的地方,希望请她们指教,应该把我的意思了解透彻才好。明确:“有不解处”表面上看是对信中的文字而言,实际上还包括更深层的意思,希望妻子明白自己的心意,理解自己的革命志向。出示:赵立新《与妻书》译文朗诵任务三:三读信笺悟情怀活动一:百年情书爱缱绻从文中如何看出林觉民对妻子的感情?(选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朗读品味)明确:1.直接表达爱,“爱”字6次,其中“爱汝”4次D2“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D3“吾充吾爱汝之心。”D4“吾真真不能忘汝也。”D7“吾爱汝至。”2.临终三忆、三愿,寄情于事三忆:一忆生死之争论;二忆新婚燕尔,两人双栖之所;三忆六七年前远行欲告又止的情景三愿:一愿九泉之下“哭相和”;二愿真有鬼;三愿心电感应有道,望是实3.细节显爱,“爱”称委婉表露D1“意映卿卿如晤。”典故: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亲你爱你,所以称你为卿,我不称你为卿,谁该称你为卿?)感情:对妻子的爱恋和怀念之情,死别的悲哀和伤痛之情活动二:万里江山志峥嵘从文中如何看出林觉民的国家大义?(选出你最感动的句子朗读品味)明确:5次“天下(人)”:段2——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以天下人为念。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段5——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5次“(中)国”:段5——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段7——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感情: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之情、献身革命的豪迈之情活动三:深情勇决巧交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赵景云:“《与妻书》体现了英雄本色和儿女情长的和谐统一。”文章是如何体现这种“和谐统一”的?明确:“吾至爱汝”,爱妻子——自己享受幸福,把儿女情长升华,“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所以勇于就死——为天下人谋永福。“吾至爱汝”的深情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的勇决,宛如两种旋律交错并进,使文章既缠绵悱恻,又充满浩然正气。任务回归:“绝笔文书”,谁人绝笔?“精神宣言”,何种精神?“最美情书”,何以最美?百年情书——《与妻书》为何能够入选《国家宝藏 》栏目,成为“国宝”?请你结合林觉民《与妻书》内容,以栏目选品人身份阐述理由。写作示例:《与妻书》入选《国家宝藏》,因其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密码与血肉丰碑。此信以绢帕为载,笔墨为魂,将私语情话与家国大义熔铸一体:一句“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将个体情爱升华为民族大义;一句“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更让革命者的“无情”化作对苍生最深情的告白。作为文物,它是近代中国觉醒的鲜活切片,承载着辛亥烈士“以血荐轩辕”的集体人格;作为精神遗产,它跨越时空叩问当代人:当个人幸福与家国命运冲突时,如何抉择?这份书信不单是历史的证物,更是永续传递的文明火种——它让冰冷的革命叙事回归人性温度,令家国情怀在血脉中生生不息。入选《国家宝藏》,正是要让这封“最温柔的绝笔”唤醒民族基因里深埋的勇气与深情。总结全文:这位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的奇男子,在遍地腥云,满街狼犬之际,舍个人幸福,取全民幸福。儿女情虽长,却更显革命豪情英雄志坚。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烽火泪滴尽相思,方寸心只愿天下有情人成眷属。一曲爱的壮歌动天地,忠诚革命的大英雄!挚爱妻子的好丈夫!活动四:清澈至爱歌抱负林觉民的《与妻书》仅仅是一个人的舍小家为大家的故事吗?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喻培伦,四川内江人,是日本千叶医学院学生;林文、林尹民都是日本留学生;方声洞,福建候官人,日本千叶医学院学生;饶国梁,四川大足人,四川陆军速成学校毕业;……福建19:方声洞、冯超骧、罗乃琳、卓秋元、黄忠炳、王灿登、胡应升、林觉民、林尹民、林文、林西惠、刘六符、刘元、陈与燊、陈清畴、陈发炎还有他们……出示:《中国人的骨头有多硬》请你结合《与妻书》,为林觉民和像林觉民一样为国牺牲的烈士们拟写一则颁奖词。写作示例:血色浪漫·家国千秋你们将胭脂泪写成山河赋,把诀别信刻成民族魂。“助天下人爱其所爱”的誓言,让血色黎明穿透百年长夜;“勇于就死”的绝笔,把缱绻小爱锻造成家国大义。未寄出的信笺是永恒的星火,未说尽的情话已成不朽的丰碑。今日万家灯火,皆是你们穿越时空的回眸—— 这盛世,终以温柔接住了烈士坠落的星辰。结束语:播放视频:《如愿》(爱国版)林觉民在信中写道:“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他将对妻子的小爱,升华为“助天下人爱其所爱”的大爱,用生命诠释了“舍小家为大家”的担当。正如《如愿》所唱:“山河无恙,烟火寻常,可是你如愿的眺望?”——父辈用奋斗与牺牲换来的盛世,正是林觉民们“为天下人谋永福”的终极愿景。同学们,站在新时代的起点,我们既是《如愿》中“传承者”,也是《与妻书》精神的“续写者”。愿我们以林觉民的勇气为灯,以父辈的期盼为帆,在民族复兴的长卷中,写下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答案——不负山河,不负所爱,让“这盛世,如你所愿”的歌声永远回荡!布置作业1.课内强化:林觉民矢志拯救国家民族,“为天下人谋永福”,不惜牺牲个人幸福,舍生忘死,视死如归,请你以此为素材,围绕“抱负与使命”主题,完成演讲稿的一个主体段写作(230字左右)。2.交际提升:实用性文本发表见解,叙述事实,抒发情感,或重在沟通与交流,或意在鼓舞与动员,或旨在劝说与安慰,都有一定的实用目的。请以《与妻书》为例,借助相关背景资料,理解作者为文的目的,思考作文为此运用了哪些特定的表达方式和策略,举例作出说明。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