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中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新部编版期末综合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中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新部编版期末综合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中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新部编版期末综合练习题2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唐朝在西北地区设置的管理机构是( )
A.西域都护 B.伊犁将军 C.宣政院 D.安西都护府
2.现在唐山市各区县(市),除迁西潵河流域、铁门关等部分区域外,在元朝时大多属于“腹里”地区。负责这一地区行政治理的机构是( )
A.中书省 B.辽阳行省 C.澎湖巡检司 D.宣政院
3.宋朝时,从哪里引进了占城稻( )
A.泰国 B.老挝 C.越南 D.缅甸
4.为监视官民,明成祖设立了( )
A.转运使 B.都督府 C.锦衣卫 D.东厂
5.下图邮票展示了中国某剧种的脸谱艺术。该剧种在道光年间逐渐形成,它是( )
A.越剧 B.元曲 C.京剧 D.昆曲
6.在西行路上,备经艰难险阻,走过八百里大沙漠的行程,情况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人马俱绝”。有时忍饥挨饿,有时盗贼威胁,但法师志向坚定,誓言:“不求得大法,誓不东归一步。”材料体现了法师( )
A.为法忘我、不怕牺牲的精神 B.意志坚定、东渡传法的精神
C.披荆斩棘、开拓丝路的精神 D.不辱使命、传播文明的精神
7.《西游记》是根据唐代哪位高僧的经历创作的( )
A.玄奘 B.鉴真 C.晁衡 D.戒贤
8.隋炀帝时期为了加强与台湾的联系,曾多次派人前往,当时的台湾称为( )
A.大兴 B.流求 C.延陵 D.山阳
9.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A.张仲景——“医圣”——创编出了“五禽戏”
B.杜甫——“诗仙”——诗歌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
C.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推动人类作战方式的巨大变化
D.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10.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皇帝曾对大臣说:应派能干的官员去管理市舶司机构的事务,鼓励外商前来贸易,这样既可获利,又可减轻百姓负担。这表明( )
A.秦国政府严格限制商业发展 B.西晋政府顺应人口南迁浪潮
C.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 D.宋朝政府严词拒绝对外贸易
11.“天宝年间,边镇兵力达50万。平卢、范阳、河东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拥兵20万,实力强大。相反,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材料反映出唐朝( )
A.民族矛盾尖锐 B.边疆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
C.阶级矛盾尖锐 D.中央与地方力量失去平衡
12.唐朝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为此,他用毕生心血写成的医学著作是
A.《伤寒杂病论》 B.《唐本草》 C.《神农草本经》 D.《千金方》
13.对1005年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和公元1141年宋金之间的和议进行比较后,你认为它们产生的相同影响是( )
A.促进了黄河流域的开发 B.维持了相当一段时期的和平
C.减轻了中原人民的负担 D.推动了中外贸易的发展
14.下图是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宋代官窑孩儿枕。作品设计独具匠心,线条柔和流畅,细部刻画极为生动传神,是文物中的珍品。这件文物最能说明( )。
A.宋代手工业的水平高超 B.宋代农业生产技术发展
C.宋代中外交流广泛 D.宋代民族文化交融加深
15.观察下图,可以直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
A.清朝对外贸易繁荣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苏州城市文化繁荣 D.中外交通四通八达
16.小花同学对如图所示的水利工程、农业工具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认识和思考,其中正确的是
都江堰 筒车
A.都江堰在秦朝时修建,筒车在唐朝时出现 B.它们都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C.都江堰是防洪工程,筒车是耕种工具 D.看来中国只在这两个朝代时“以农为本”
17.由于边境不宁,隋朝经常屯兵数万以备边,军队的供给仅靠屯田是不够的,还必须依靠永济渠接收中原和江淮地区粮饷供给。这主要体现了大运河的( )
A.功能变化 B.军事作用 C.开凿条件 D.经济价值
18.康熙年间的《江宁县志·墓园》载:“……墓,在牛首山之西麓。永乐中命下西洋有奇功……宣德中复命入西洋,卒于古里国,此则赐葬衣冠之处也。”这座墓葬主人是( )
A.张骞 B.玄奘 C.鉴真 D.郑和
19.唐太宗曾对黄门侍郎王珪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由此可见
A.中书省是审议机构 B.门下省是决策机构
C.旨在避免决策失误 D.行政效率大大下降
20.它初次刊印于1637年,“记载了农业和手工业各部门的生产技术,包括谷类和棉麻作物栽培、制盐、制陶、榨油、造纸、冶铸”。它是( )
A.《齐民要术》 B.《梦溪笔谈》 C.《农政全书》 D.《天工开物》
二、材料题
2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辽宋西夏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呈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在辽朝,契丹族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汉文化。西夏王室同样重视吸收汉族文化。虽然宋朝自以为是文化大国,但仍然吸收了辽夏的某些文化成分。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材料二 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其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形成并立局面;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
——摘编自《历史创新能力培养》
(1)根据材料一,概括民族交融的特点及表现。
(2)根据材料一和二,我们民族交往应该坚持怎样的原则?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图1人物生活在唐朝,他的文学作品充满想象力与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其主要文学表现形式是什么?他因此被誉为什么?
(2)图2邮票中西行求法的人物是谁?从中外文化交流的角度说说他的贡献。
(3)唐朝是中国文化发展最为辉煌灿烂的时期之一,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析唐朝文化灿烂的原因。
23.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史料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注: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
(1)史料中的“烽火”指的是哪一事件?史料表达了杜甫怎样的态度?
(2)请你谈谈杜甫的这首诗对历史研究的价值。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历史上不论经济发展到怎样的水平,不论各个朝代的文化创造达到多么深刻的程度,都离不开这样简洁明白的真理:民心始终是第一位的。这就是说,朝代兴亡不取决于统治者的意愿,而取决于民心的向背。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摘编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
(1)依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中国古代隋、唐、元、明四个朝代的相关史实对观点进行论述(每个朝代一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200字左右)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粮食供需关系发生了怎样的演变。影响这一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中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新部编版期末综合练习题2》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C D C A A B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D B A C B B D C D
1.D
2.A
3.C
4.D
5.C
6.A
7.A
8.B
9.D
10.C
11.D
12.D
13.B
14.A
15.C
16.B
17.B
18.D
19.C
20.D
21.(1)特点:相互吸收的特点。表现:辽:发展生产,创制文字:西夏:定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2)加强民族间的交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等。
22.(1)表现形式:诗歌
誉为:诗仙
(2)人物:玄奘
贡献:促进了唐朝与天竺的友好交流,《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外交往的珍贵史料。
(3)原因:唐朝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统治者重视文化发展,制定事宜政策;经济发达,为文化发展奠定基础;科举制的发展;文人辈出等。
23.(1)事件:安史之乱。态度:史料表达了杜甫对安史之乱的痛恨和对和平的向往。
(2)杜甫的诗描写了安史之乱对当时社会造成的破坏,这对研究安史之乱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杜甫的诗是文学作品,在历史研究时要慎重使用,可以和其他文献资料或有关实物史料进行相互印证。
24.(1)观点;民心始终是第一位的或者朝代兴亡取决于民心的向背。
隋朝:隋末农民大起义;,导致隋朝灭亡;
唐朝:贞观之治(或唐太宗减轻人民劳役,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
武则天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基础;。
开元盛世(或唐玄宗发展经济改革税制);,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元朝: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引发社会动荡,是元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元末农民起义;结束了元朝统治;
明朝: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2)演变:明朝粮食总产量能够满足粮食总需求量;清朝前期开始,粮食总产量逐渐不能满足粮食总需求量;因素:政治统一、社会稳定、人口快速增长、清朝中期以后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高额地租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