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课 鸦片战争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课 鸦片战争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课 鸦片战争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从这一条约开始,中国的国门被迫打开,英国部分实现了其战争目的,通商口岸成为西方掠夺中国的中心。”“这一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2.“英军没有流血就占领了定海……一看那里的大炮上刻着的制造年代和制造者的姓名……上面刻着‘Richard Philip 1601’。原来炮龄已经二百四十年了。”这段材料可以用来佐证(  )
A.英军在鸦片战争中不战而胜
B.清军战败的原因
C.清军引进了西方先进的军事武器
D.清政府的软弱
3.1841年2月,香港居民在街头看到了如下“告示”。通过这一“告示”可以看出(  )
“……是尔香港等处居民,现系归属大英国主之子民,故自应恭顺乐服国主派来之官……”
A.英国军队强占了香港岛 B.鸦片战争已经结束
C.《南京条约》丧权辱国 D.《北京条约》内容苛刻
4.初二某同学准备制作一期题为《近代中国民族英雄》的墙报,并设置了相关栏目,林则徐可归入的栏目是(  )
A.禁毒先驱:民族英雄 B.农民领袖:革命先辈
C.满清勋贵:洋务先驱 D.变法志士:启蒙学者
5.下表是中国近代某一次战争中壮烈捐躯的清朝著名将领一览表(部分),据此可知,这次战争是(  )
人物 官职 牺牲的时间和地点
陈连升(土家族) 副将 1841年1月广州沙角、大角
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 总兵 1841年10月浙江定海
陈化成 江南提督 1842年6月上海吴淞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史明辨在暑假期间参观博物馆,看到了林则徐销烟池和虎门炮台旧址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林则徐销烟池和虎门炮台旧址是哪一时期的历史见证(  )
A.鸦片战争时期 B.甲午战争时期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时期
7.“林则徐的可贵之处正在于他最先拿起西方这把尺量出了中国的短处……一部分中国人透过弥漫的硝烟终于发觉自己面临的对手是完全陌生的……两千年来传统的夷狄观念在他们的头脑里开始动摇了。”这说明鸦片战争(  )
A.使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破产
B.迫使清政府放弃闭关锁国的政策
C.推动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
D.使清政府彻底放弃天朝上国观念
8.1844年,广州在对外贸易中所占份额为87.4%,上海为12.6%;1852年,两地基本持平。1853年,上海在对外贸易所占份额上升到62.1%,广州则降至37.9%。这反映了当时(  )
A.广州仍是对外贸易中心 B.外国对华贸易停滞不前
C.对外贸易格局发生变化 D.中国自然经济受到冲击
9.清政府曾规定,白银1两兑换制钱1000文,当白银1两兑换制钱超过1000文就称为“银贵钱贱”,反之则为“银贱钱贵”。据此判断,18世纪末至鸦片战争前夕,银钱比价走势出现“银贵钱贱”的主要原因是(  )
A.康乾盛世时期物价较稳定 B.鸦片输入引发的白银外流
C.闭关锁国导致的贸易逆差 D.中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
10.虎门硝烟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浮雕的首幅内容,这是因为(  )
A.沉重地打击了英国走私鸦片的奸商
B.由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并有效禁烟
C.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的坚强意志
D.使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了侵华战争
11.新编京剧《关天培》讲述了爱国将领关天培在鸦片战争中抗击侵略的史事,再现其精忠报国的英雄形象。这部历史剧中可能出现的情节是(  )
A.黄海海战视死如归 B.兴办洋务收复新疆
C.血战虎门为国捐躯 D.戊戌政变慷慨赴死
12.“它是强迫中国变成西方大国附庸的起点,同时也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斗争的伟大开端。”材料评述的是(  )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抗日战争
13.《南京条约》签订后,为了弥补战争损失、支付战争赔款,清政府大幅提高税额,各种名目的附加税更是有增无减,民间流传着“天下贪官,甚于强盗;衙门酷吏,何异虎狼”的说法。这表明鸦片战争(  )
A.破坏了自然经济 B.便利了列强倾销商品
C.加剧了社会矛盾 D.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14.它的爆发揭开了侵略与对抗、中西社会冲突的帷幕。中国因此被轰出古代,进入近代,开始了一百多年的屈辱史,产生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变化,它是指(  )
A.鸦片贸易 B.太平天国运动
C.鸦片战争 D.签订《望厦条约》
二、问答题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战败的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当时在位的清朝皇帝是谁?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南京条约》签订的时间是在哪年?《南京条约》关于割地和赔款的内容是什么?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鸦片战争的影响是什么?
16.“有人认为鸦片战争是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导致的,如果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就不会爆发。”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呢?为什么?
三、辨析题
17.小历同学认为,1840年英国发动对中国的战争是在维护商业贸易,是一场“通商战争”。小历的观点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四、材料分析题
18.三元里人民抗英是鸦片战争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他(水勇头目林福祥)与杨汝正劝谕数十乡,激以忠义,怵以利害,使得乡民怦怦欲战。在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初九日(1841年5月29日),他与各乡约定每乡设大旗一面,上书乡名,大锣数面,一旦有紧急情况,一乡鸣锣,众乡皆出。初十日(5月30日)辰刻,英军经过三元里往牛栏冈抢劫时,林福祥闻锣声不绝,即带水勇应战,而八十余乡亦执旗继至,不转眼间,来会者众数万,刀斧犁锄,在手即成军器,儿童妇女喊声助威,将英军围困在垓心。
——摘编自林福祥《三元里打仗日记》
材料二 5月30日中午12点左右,我(英方陆军司令郭富)在城北越秀山四方炮台发现,许多非正规部队在其阵地之后三四英里处的山脚下集结列阵,我遂率军进攻。对方且战且退,随即又聚合反攻。由于大雨,英军的燧发枪无法射击,对方与之肉搏,我下令撤退,对方因作战不利亦后退……5月31日清晨,我派人通知余保纯(广州知府),若不停止此类行动,将中止先前达成的停战协定。至当日中午,民众聚集了1.2万至1.5万人,包围英方阵地,余保纯前往劝解,民众撤离。
——摘编自奥却他朗尼《中国战争纪要》
(1)根据以上材料,针对三元里事件爆发的原因,中英双方的认识有何不同?对此你有何看法?
(2)根据以上材料,简要概括三元里人民抗英的基本史实。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况茶叶大黄(大黄:当时中国出口商品之一,可做泻药等),外夷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乃听尔年年贩运出洋,绝不靳惜(吝惜),恩莫大焉。……我中原数万里版舆,百产丰盈,并不借资夷货,恐尔各国生计,从此休矣。
——林则徐:《谕各国夷人呈缴烟土稿》
(1)根据材料一指出,林则徐对外国人的认知是怎样的?这样的认知说明了什么?
材料二 林则徐自去岁去粤,日日使人刺探(打听、侦察)西事,翻译西书,又购其新闻纸(报纸),具知西人极藐水师……
——《魏源集》(上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74页
(2)根据材料二指出,林则徐的行动有哪些?他这些行动表明了什么?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林则徐在中国历史上的主要贡献。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2.【答案】B
3.【答案】A
4.【答案】A
5.【答案】A
6.【答案】A
7.【答案】C
8.【答案】C
9.【答案】B
10.【答案】C
11.【答案】C
12.【答案】A
13.【答案】C
14.【答案】C
15.【答案】(1)禁烟运动(或虎门销烟);道光帝
(2)1842年;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
(3)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6.【答案】上述观点是错误的。材料观点没有看清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应该说禁烟运动只是战争的直接原因和导火线,是正义性的民族自卫。从本质上看,英国发动战争是“蓄谋已久”的,英国顽固推行殖民主义扩张政策,蓄意用武力打开贫弱的中国的大门,这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的原因。
17.【答案】不正确。英国是当时头号工业强国,它发动战争是急需工业产品倾销地和原料市场(或打开中国市场),是对中国的殖民侵略掠夺。
18.【答案】(1)不同:中方认为是英军的抢劫行为引发了三元里事件;英方认为是中方非正规部队集结列阵威胁到英军,所以主动进攻 。看法:三元里事件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军的侵略行为,英军的抢劫是直接诱因。英方的说法是对其侵略行为的掩饰和歪曲。
(2)1841年5月29日,水勇头目林福祥与杨汝正劝谕数十乡乡民准备抗英;5月30日,英军经过三元里往牛栏冈抢劫,林福祥带水勇应战,八十余乡乡民执旗继至,将英军围困;5月31日,民众包围英方阵地,后在广州知府余保纯劝解下撤离。
19.【答案】(1) 认为外国人必须依靠中国的茶叶和大黄才能活下去。林则徐不了解世界,缺乏科学知识,目光短浅、观念落后、愚昧无知,受天朝上国思想束缚。
(2) 打探西方的消息;翻译西方的书籍、报刊;了解西方海军。积极应对挑战,开眼看世界。
(3) 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进行了虎门销烟;在鸦片战争初期组织广东地区的反侵略斗争,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学习西方,编译外国书籍,了解西方情况,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