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练习试卷(含答案)中职语文高教版拓展模块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单元练习试卷(含答案)中职语文高教版拓展模块上册

资源简介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高教版2023)上册第五单元练习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8分)
1. 下列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响)
B.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稍:稍微)
C. 悭吝地只肯拿出极少部分(悭吝:吝啬)
D.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承:托举)
2. 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B. 不知日之入
C. 送之至湖口
D.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石钟山记》通过实地考察,得出实践出真知的结论
B. 《登泰山记》按时间顺序描写登山过程与日出景象,展现泰山雄伟
C. 《黄山记》以“造物主”视角,突出黄山景观的秀丽与平和
D. 《瓦尔登湖》描绘了湖畔宁静生活,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4. 下列对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是( )
A.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运用比喻
B. “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它煞费心机,创造世界”运用拟人
C.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运用夸张
D. “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运用比喻
5.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姚鼐是清代桐城派代表人物,代表作《登泰山记》
B. 苏轼的《石钟山记》是一篇游记体议论文
C. 徐迟的《黄山记》和梭罗的《瓦尔登湖》都是现代诗歌
D. 亨利·戴维·梭罗是美国超验主义作家
6. 下列句子翻译不准确的是( )
A.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译为: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就可以主观判断它的有无
B.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译为:等到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C. “其级七千有余”译为:它的台阶有七千多级
D.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译为: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都是云雾弥漫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6分)
1. 《石钟山记》作者是______,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同属“______八大家”。
2. 《登泰山记》中“,”两句描绘了泰山雪后初晴的壮丽景象。
3. 《黄山记》的作者是______,文章以独特的“______”视角展现黄山的壮美。
4. 《瓦尔登湖》的作者是美国作家______,作品表达了对______生活的向往。
三、课内阅读理解(共26分)
(一)阅读《石钟山记》选段,回答问题(12分)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1. 作者对郦道元和李渤的观点分别持什么态度?(4分)
2. 作者质疑李渤观点的依据是什么?(4分)
3. 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二)阅读《登泰山记》选段,回答问题(14分)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1. 这段文字按怎样的顺序描写日出?请找出相关词语。(4分)
2. “大风扬积雪击面”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3. 赏析“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的表达效果。(6分)
四、课外阅读(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西湖的雪(节选)
从来谈论西湖之胜景的,大抵注目于春夏两季;而各地游客,也多于此时翩然来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赞美西湖的名句;而在雨中雪天,却另有一种胜景。
凭窗望去,雪花纷纷扬扬,像柳絮飞舞,像芦花飘扬,像鹅毛轻洒,悄然落下。不久,西湖上的桥、堤、山、树都笼罩在一片白茫茫之中。远处的山峰,近处的房屋,都变得模模糊糊,若隐若现。雪后的西湖,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宁静而悠远。
湖面上,薄薄的冰层下,湖水依然在缓缓流动。岸边的垂柳,枝条上挂满了晶莹的冰花,像是一树树盛开的梨花。偶尔有一两只麻雀,在树枝间跳跃,抖落了枝头上的积雪,“簌簌”声在寂静的湖边格外清晰。
沿着湖边漫步,脚下的积雪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远处的雷峰塔,在白雪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古朴庄重。湖心亭里,几位老者正围坐在一起,煮茶赏雪,谈笑风生。这一刻,时间仿佛静止,西湖的美,在雪中凝固成永恒。
1. 文章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西湖雪后的景色?请简要概括。(6分)
2. 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6分)
3.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者笔下西湖雪后的特点是什么?(8分)
五、写作(共20分)
请以“自然之美”为话题,结合本单元《石钟山记》《登泰山记》《黄山记》《瓦尔登湖》的学习感悟,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论证合理。
答案
一、选择题
1. B(稍:逐渐)
2. B(B项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他三项为代词)
3. C(《黄山记》突出黄山的奇险壮美,非“秀丽平和”)
4. C(运用比喻,非夸张)
5. C(二者均为散文)
6. A(应译为“事情如果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就主观判断它的有无”)
二、填空题
1. 苏轼;唐宋
2.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3. 徐迟;造物主
4. 亨利·戴维·梭罗;简朴自然
三、课内阅读理解
(一)《石钟山记》
1. 对郦道元观点表示怀疑,对李渤观点更加怀疑。
2. 能被敲击发声的石头到处都是,李渤仅以敲击石头有声就认定石钟山得名原因,过于片面。
3. 引出下文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为得出“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的结论做铺垫。
(二)《登泰山记》
1. 时间顺序,词语:五鼓、稍见、须臾、日上。
2. 侧面烘托环境恶劣,突出登山观日出的艰难,反衬出作者观日出的决心;为下文描写日出的壮丽做铺垫。
3. 运用比喻,将初升的太阳比作朱砂,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太阳颜色的鲜艳夺目;“红光动摇承之”以动态描写展现日出时的磅礴气势,表达作者对泰山日出的赞美之情。
四、课外阅读
1. 从雪花飘落的景象、西湖全景(桥、堤、山、树)、湖面与岸边、远处雷峰塔、湖心亭人物活动等方面描写。
2. 运用比喻、排比,把雪花比作柳絮、芦花、鹅毛,生动形象地写出雪花轻盈飘落的姿态;排比增强语言气势,表现出作者对雪景的喜爱。
3. 宁静悠远,宛如水墨画;淡雅素净,景物若隐若现;充满生机,冰层下湖水流动、麻雀跳跃;古朴庄重,雷峰塔在雪中更显厚重;富有生活气息,湖心亭老者煮茶谈笑。
五、写作(略,按议论文结构、论点论据、语言表达等综合评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