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高教版2023)上册期末模拟练习试卷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8分)1. 下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险衅(xìn) 樊哙(kuài) 落蕊(ruǐ) 石磴(dēng)B. 祚薄(zuò) 刀俎(zǔ) 细腻(nì) 叱咤(chà)C. 陨首(yǔn) 彘肩(zhì) 混沌(hùn) 窾坎(kuǎn)D. 强近(qiáng) 玉玦(jué) 涸辙(hé) 绛皓(jiàng)2. 下列对文言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具以表闻(闻:使……知道)B. 沛公军霸上(军:军队)C. 正赤如丹(丹:朱砂)D. 终鲜兄弟(鲜:少)3.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A. 《陈情表》中李密以“孝”为核心,婉拒出仕,言辞恳切B. 《鸿门宴》通过宴会场景展现刘、项集团的矛盾与斗争C. 《故都的秋》以“清、静、悲凉”为基调,描绘南国秋景D. 《登泰山记》按时间顺序描写登山过程与日出壮丽景象4.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B.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C. 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D. 她的性格,她的习惯,她的和气,她的勤俭,都熏陶着我5.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陈情表》作者李密,“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情言事的奏章B. 《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作者司马迁是东汉史学家C. 《故都的秋》作者郁达夫,现代作家,代表作有《沉沦》D. 《石钟山记》作者苏轼,通过考察得出“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的结论6. 下列句子翻译不准确的是( )A.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译为:我活着应当不惜性命为国出力,死了也要报恩B.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译为: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C.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译为:到了晚上月亮明亮时,我独自乘船到陡峭的石壁下D.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译为:庭院中开始是篱笆,后来变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6分)1. 《陈情表》中“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李密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情感。2. 《鸿门宴》中“项庄舞剑,________”的典故,比喻言行表面有名目,实则另有图谋。3. 《故都的秋》中,郁达夫通过________、槐树叶底日光等场景,展现北国秋的“清、静、悲凉”。4. 《石钟山记》中,苏轼通过实地考察,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乎?”的结论。5. 《登泰山记》中描写日出时“日上,正赤如丹,________”,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三、课内阅读理解(共26分)(一)阅读《陈情表》选段,回答问题(10分)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1. 用自己的话概括选段内容。(3分)2.选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3分)(二)阅读《鸿门宴》选段,回答问题(10分)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1. 下列句子中“谢”的含义与“谢曰”中“谢”相同的是( )(3分)A. 谢家来贵门 B. 多谢后世人 C. 阿母谢媒人 D.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2. 选段中“范增数目项王”的意图是什么?(3分)3.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4分)(三)阅读《故都的秋》选段,回答问题(6分)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1. 选段从哪些角度描写了槐树落蕊?(3分)2. “落寞”一词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3分)四、课外阅读(共20分)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江南的冬景(节选)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1. 文章将北国之冬与江南之冬对比,有何作用?(6分)2. 赏析文中画线句子“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6分)3. 结合全文,概括江南冬景的特点。(8分)五、写作(共20分)请以“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论证合理,不得抄袭。答案一、选择题1. C(A.石磴dèng;B.叱咤zhà;D.强近qiǎng)2. B(军:驻军,名词作动词)3. C(《故都的秋》描绘的是北国秋景)4. D(A.通感;B.拟人;C.拟人)5. B(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6. C(“独与迈”应为“我和儿子苏迈一起”)二、填空题1. 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2. 意在沛公3. 庭院秋景(或破屋赏秋、秋蝉残鸣等)4.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5.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三、课内阅读理解(一)《陈情表》1. 夙:早;夺:强行改变;祚:福分;吊:安慰2. 自述自幼孤苦、与祖母相依为命,以及祖母常年患病需侍奉的情况。3. 为下文以“孝”为由推辞出仕做铺垫,突出尽孝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二)《鸿门宴》1. D(D项“谢”为“谢罪”,与题干相同;A.辞别;B.劝告;C.谢绝)2. 意图是暗示项羽下令杀掉刘邦,以绝后患。3. 性格特点:自大轻敌(轻易泄露曹无伤)、优柔寡断(对范增暗示无回应)。(三)《故都的秋》1. 从视觉(满地落蕊、扫帚丝纹)、听觉(无声)、触觉(极微细极柔软)角度描写。2. “落寞”体现了作者在清寂的秋景中感受到的孤独、惆怅与对时光流逝的淡淡忧伤。四、课外阅读1. 突出江南冬景温和明朗、充满生机的特点,表达作者对江南冬景的喜爱。2. 运用比喻,将晨霜比作黑女脸上的脂粉,生动形象地写出霜色洁白,富有画面感。3. 特点:气候温和,树叶不脱尽;寒风短暂;冬日有阳光,适合户外活动;充满生活情趣,情调明朗。五、写作(略,按议论文结构、论点论据、语言表达等综合评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