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同步练习(含答案)中职语文高教版拓展模块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二《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同步练习(含答案)中职语文高教版拓展模块下册

资源简介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高教版2023)下册《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课堂同步练习
一、基础积累(课文内容、文学常识填空)
1.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________的经典哲学著作,文章围绕认识论问题,阐明了人的正确思想形成的过程和规律。
2. 文章开篇提出核心问题“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明确指出既不是从________中来,也不是从________中来,而是从________中来。
3. 文中阐述,人的认识过程经过两次飞跃:第一次是由________到________的飞跃,第二次是由________到________的飞跃。
二、生字词
1. 给下列字注音
实践( ) 脑筋( ) 检验( ) 政策( )
飞跃( ) 主观( ) 客观( ) 循环( )
2. 根据拼音写汉字
( )sī 考 ( )jiǎn 讨 ( )jué 定 ( )fǎn 映
( )lún 理 ( )tàn 索 ( )yán 格 ( )guī 律
三、选择题
1. 下列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实践:实际去做,履行,文中指改造世界的活动
B. 检验:检查验看,检查验证,文中指验证思想的正确性
C. 主观:指人的意识、精神,文中强调从个人意愿出发思考问题
D. 循环:事物周而复始地运动或变化,文中指认识过程的重复
2.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强调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B. 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比第二次飞跃更重要
C. 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才能证明思想是否正确
D. 错误思想是由于认识不符合客观实际导致的
3. 下列对文章论证特点分析错误的是( )
A. 采用设问开篇,引发读者思考,提出核心论题
B. 运用道理论证,通过阐述哲学原理阐明观点
C. 采用总分总结构,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D. 语言通俗易懂,结合生活实例增强说服力
四、课内阅读理解
(一)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1. 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这句话在文中有何意义?
3. 为什么说正确思想能变成“物质力量”?
(二)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
1. 概括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的内容。
2. 为什么说第一个阶段的认识“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
3. 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三)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
1. 为什么正确的认识需要“多次的反复”才能完成?
2. 文中指出当前存在什么问题?
3.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理解。
答案
一、基础积累
1. 毛泽东
2. 天上;头脑里;社会实践
3.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
二、生字词
1. jiàn;jīn;yàn;cè;yuè;zhǔ;kè;xún
2. 思;检;决;反;伦;探;严;规
三、选择题
1. D(“循环”在文中强调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并非简单重复)
2. B(第二次飞跃更重要,因为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才能证明认识是否正确)
3. C(文章采用总分结构,未用“总—分—总”)
四、课内阅读理解
(一)
1. 论证方法:设问。作用:开篇提出问题,引发读者思考,直接点明中心论点“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增强文章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2. 这句话是文章的理论基础,揭示了社会存在与思想的因果关系,强调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为后文论述认识过程奠定基础。
3. 因为正确思想能够指导群众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将思想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而对社会和世界进行改造,产生实际的物质成果。
(二)
1. 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材料积累后飞跃为理性认识,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
2. 因为第一个阶段的认识仅来源于对客观现象的反映和总结,尚未经过实践检验,只有通过实践验证,才能确定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 。
3. 第二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将第一个阶段获得的理性认识(理论、政策等)运用到社会实践中,通过实践检验这些认识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从而证明认识的正确性。
(三)
1. 因为客观事物复杂多变,人的认识受主客观条件限制,一次认识可能不全面、不准确,只有经过多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才能不断修正错误,深化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2. 文中指出当前很多同志不懂得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道理,无法解释思想、政策等的来源,也不理解物质与精神相互转化的现象。
3. “物质可以变成精神”指人们通过实践获取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再上升为理性认识;“精神可以变成物质”指正确的理性认识指导实践,将思想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实际行动和物质成果,体现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