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春》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景物美。2.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语言美。3.理解主旨,感悟文章的情感美。【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教学难点】理解主旨,感悟文章的情感美。【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导语:古往今来,许多文人浓墨重彩描绘春天。同学们,大家可记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是否还有印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可曾记忆犹新“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都是古人对春天的描绘。今天让我们一起欣赏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二、明确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体味济南的冬之美。2.感知内容,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3.品味语言,感受作者的人文情怀。4.学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三、简介作家作品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在扬州长大,故自称“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四、积累字词朗润( rùn ) 黄晕( yùn ) 酝酿( yùn niàng)应和( hè ) 嘹亮( liáo ) 抖擞( dǒu sǒu )烘托( hōng ) 混着( hùn ) 窠巢( kē cháo)五、课文研读自由朗读,感受作者笔下春天的美丽图景。朗读指导:1.明确朗读要求。2. 教师提示:朗读时要有主体意识,把自己当成作者,把朗读课文当成一种主观化的感受和表达。1. 研读第一段(1)教师范读。(2)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明确:“盼望着,盼望着”。(3)说一说“盼望着”,“盼望着”这两个语句连用,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 两个“盼望着”,语气应该是递进的,表达一种急切而欣喜的“盼望”心情,传达了一种欢快而热烈的心情和气氛。(4)“春天的脚步近了”这一语句的表达效果。明确:“春天”本无脚步,是作者想象有的。没说“来了”,而说“近了”,是从春天刚起步说起。变抽象为具体。(5)朗读指导:朗读第一段时,可以这样处理。(我)盼望着, (我)盼望着, (你看)东风来了, (听到)春天的脚步近了。上面括号中添加的文字,是应该在朗读中体会到的。其中的“我”既是作者,又是朗读者(学生)。朗读时,我们应该有主体意识,把自己当成作者,把朗读课文当成一种主观化的感受和表达。“我”好像正在盼望春天,呼唤春天快点儿到来;同时又仿佛感触到春风已经来临,看到了大地渐成新绿,心情无比喜悦。(6)学生朗读第一段2. 研读第二段(1)教师范读。(2)品味语言春天到来的进程,刚开始是“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接着,万物开始蓬勃生长,山朗润,水涨起……一派生机。“张开了眼”是与“刚睡醒”呼应,不光有具体形象的“眼”,还有“张开”的行为,非常形象;这里的“红”富有动感,照应了“太阳的脸”的特点,也非常生动;三个“起来了”,读起来有一种连贯的气势。3. 研读第三段——春草图(1)教师范读。(2)品味语言,“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的表达效果。“偷偷地”和“钻”,表现小草的情态和动作,仿佛有灵性、有个性。“嫩嫩的,绿绿的”定语后置,改变了正常的语序,造成了语言的抑扬顿挫的效果,而且句子变短了,也造成一种短而快的语流节奏,表达感觉更加顺畅。4.研读第四段——春花图。(1)同学们,你能发现本段的前两句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又写出了春花什么特点呢?明确:①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是拟人,写出了春花竞相开放的气势。②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比喻、排比,写春花的艳丽多彩。(2)“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说说画线语句有什么表达效果呢?明确:这一长串短句,有一种鲜明的语言节奏。“像眼睛”“像星星”写出了野花的细小而明艳,点出春天的特点;“还眨呀眨的”是拟人,用想象的笔法写出野草的情态。5.研读第五段——春风图。明确:写春风时,先正面描写风,然后转写“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这里写鸟儿的“高兴”,既写出了春景中的乐感,又写出了作者欢快的心情。作者从触觉、嗅觉和听觉三个方面,把无形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美妙感人。6.研读第六段——春雨图。“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一句表现出春雨什么特点?明确:“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连用三个比喻,都是形容春雨 “密”这一特点,通过印象的叠加,强化了表达效果。7.研读第六段——迎春图。(1)教师范读。(2)有人说,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已经构成了一幅春的画图,这一段可以删掉了,你觉得呢?明确:作者由景及人,写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这里引用了“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们说这句话时,经常联用下一句“一日之计在于晨”,激励人要珍惜时间,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人们在这美好的春光中劳作、嬉戏、生活。这些都隐含这一个中心意义:春天激发着生命的活力。小结:你能发现这五幅春景图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吗?归纳:都表现的春天景物特点: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二、富于美感;三、似有灵性和情感。7.研读最后三段。(1)教师范读。(2)结尾三段,都写出了什么内容?明确:结尾三段以人为喻,人是喻体,春天是本体。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 一方面写出了三种人的各自不同的特点:娃娃是新的、生长着的;小姑娘是漂亮的、欢快的;青年是强壮的、有力的。另一方面通过人从小到大、由弱转强的成长来表现春天的动态进程,非常的生动形象。(3)朗读指导:最后三段,应该读得一个比一个更加昂扬。但也要注意,朗读时不要过于阳刚,要读出春天的柔美之感。(4)学生朗读。8.课文结构:六、问题探究(一)课文以写景为特色,除了写景,还有哪些特点?明确:本文除了写景还有抒情,并蕴含哲理。情、景、理三者有机统一。景,遍布全文;情,分为欣喜之情、热爱之情、向往之情;理,表明大自然生生不息,如同一种神秘的力量,推动世间万物萌生、繁盛。作者通过写景来抒情,各处都是情景交融的语句;哲理则贯穿课文始终,尤其课文最后三段非常明显。(二)本文的语言特色。一是语言生动形象,避免抽象叙述。二是句式富于变化,多短句,韵律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三是词语丰富,且处处恰切,没有任何生硬之处。四是口语化,多用叠音词给文章营造了活泼欢快的氛围。七、课堂小结朱自清在写《春》时,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春天到来时的,那些最富有特色,最能体现春之新鲜美好,生机盎然的场面,以优美的语言描写春回大地的景象,表现春天里自然万物勃发的生命力,表达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八、课后作业写一段你最喜欢的景色,来与大作家比一比。(春、夏、秋、冬的景色任由你选)要求:1.运用修辞手法2.尝试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感觉表现景物特点,也可以尝试正侧面描写结合、动静结合等方法。3.200字左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