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综合练习试卷(含答案)中职语文高教版拓展模块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综合练习试卷(含答案)中职语文高教版拓展模块下册

资源简介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高教版2023)下册第一单元综合练习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 下列关于《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恩格斯写给布洛赫的回信,阐明了经济因素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B. 文中指出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会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
C. 文章采用书信体,语言严谨抽象,不涉及具体案例分析
D. 恩格斯强调历史发展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2. 下列对《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文章通过“物质—精神—物质”的辩证关系,揭示认识的两次飞跃
B. 强调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最终又要回到实践中检验
C. 运用设问、排比等修辞,增强了文章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D. 本文属于政论文,观点鲜明,语言通俗易懂
3. 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文章直接推动了改革开放决策的形成
B. 采用总分总结构,开篇即提出核心论点
C. 运用大量历史事件论证“实践标准”的普适性
D. 重点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未涉及理论阐述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学习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使我深刻认识到国家发展的战略意义。
B. 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
C. 历史的发展,取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结果。
D. 人的正确思想,来源于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和认知。
5. 下列对“中国式现代化”相关论述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以人口规模巨大为特征,强调发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B. 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注重发展成果的公平共享
C. 遵循西方现代化道路,强调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推进
D.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
1.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作者是________,他与马克思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2.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中提出,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从________到________。
3. “________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论断,为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奠定了理论基础。
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________、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三、课内阅读理解(25分)
(一)阅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选段,回答问题。(12分)
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毛主席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新民主主义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论》)这里说:“只能”、“才是”,就是说,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
科学史上的无数事实,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门捷列夫根据原子量的变化,制定了元素周期表,有人赞同,有人怀疑,争论不休。尔后,根据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几种元素,它们的化学特性刚好符合元素周期表的预测。这样,元素周期表就被证实了是真理。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在三百年里一直是一种假说,而当勒维烈从这个太阳系学说所提供的数据,不仅推算出一定还存在一个尚未知道的行星,而且还推算出这个行星在太空中的位置的时候,当加勒于1846年确实发现了海王星这颗行星的时候,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才被证实了,成了公认的真理。
1. 请概括第一段的核心观点,并分析引用毛泽东言论的作用。(4分)
2. 第二段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分别说明其作用。(4分)
3.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理解。(4分)
(二)阅读《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选段,回答问题。(13分)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4分)
2. 选段中“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这句话,体现了怎样的辩证关系?(4分)
3.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的重要性。(5分)
四、课外阅读(2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从实践中总结规律,推动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但如何实现有效创新?答案在于立足实践、总结规律。以中国高铁技术发展为例,从最初引进国外技术,到通过大量工程实践积累经验,再到自主研发“复兴号”,正是不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工程师们通过反复的试验和数据监测,总结出适合中国复杂地形和气候条件的技术标准,最终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这一过程印证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科学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检验和发展真理的途径。科技创新不能停留在理论设想中,必须扎根于具体实践,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逐步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例如,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同样依赖于海量数据的采集、算法的优化以及应用场景的反复验证。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才能推动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1. 请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3分)
2. 文章以中国高铁和人工智能为例,目的是什么?(4分)
3. 文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体现了怎样的哲学原理?(4分)
4. 结合文章和生活实际,谈谈科技创新如何避免“纸上谈兵”。(9分)
五、写作(30分)
请以“实践与成长”为话题,结合第一单元所学内容,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1. 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2. 字数不少于800字;
3. 不得抄袭,文中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C 2. C 3. C 4. B 5. C
二、填空题
1. 恩格斯
2. 理性认识;实践(或“物质”)
3. 实践
4. 人口规模巨大
三、课内阅读理解
(一)
1. 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用:引用毛泽东言论作为理论依据,增强论点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2.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事实论证。作用:以元素周期表和哥白尼学说被证实为例,具体直观地证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3. 真理的正确性需通过实践验证,脱离实践的理论无法判断真伪;实践是动态过程,真理也需在不断实践中完善。
(二)
1. 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检验。
2. 体现思想(精神)与物质的辩证关系:正确思想源于社会存在,又反作用于实践,推动社会变革。
3. 示例:设计实验方案需通过实际操作检验可行性,若失败则修正理论,体现实践对认识的检验和完善作用。
四、课外阅读
1. 中心论点:科技创新需立足实践,通过总结规律推动发展。
2. 目的:以具体案例论证论点,说明实践对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增强文章说服力。
3. 体现认识论中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强调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发展。
4. 答案要点:结合实际需求开展研究;重视实验与数据验证;将成果应用于实际场景并持续改进。
五、写作
评分标准:
一类文(25-30分):观点鲜明,论证深刻,联系实际紧密,结构清晰,语言流畅。
二类文(18-24分):观点明确,论证较充分,有实例支撑,结构完整。
三类文(12-17分):观点基本清晰,论证不足,结构松散。
四类文(12分以下):偏离主题,结构混乱,语病较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