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高教版2023)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8分)1.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丝语。B.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C.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默默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D.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2. 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弦弦掩抑声声思 掩抑:低沉抑郁B. 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扶持:帮助C. 却告了相思回避 回避:结束D.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微风吹拂的样子3.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琵琶行并序》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与“歌”相似,常采用铺叙记事的手法。B. 《长亭送别》节选自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该剧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讲述了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C. 《哈姆雷特》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创作的悲剧,该剧以中世纪丹麦宫廷为背景,塑造了哈姆雷特这一经典的悲剧形象 。D. 《边城》是现代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展现了人性的善良美好。4. 下列对《琵琶行并序》中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通过“千呼万唤”和“半遮面”等描写,生动地表现了琵琶女羞涩、迟疑的情态。B.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大弦、小弦的声音分别比作急雨和私语,形象地写出了琵琶声的高低起伏、轻重缓急。C.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两句诗直接抒发了诗人与琵琶女之间同病相怜的感慨,揭示了诗歌的主题。D.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通过设问和夸张的手法,突出了诗人因琵琶女的遭遇而产生的强烈共鸣,表现了诗人的悲伤之情。5. 下列对《长亭送别》中表现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以深秋时节的景物描写,烘托出莺莺为离别而伤感的痛苦心情。B.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借柳丝、疏林来表达莺莺希望留住张生的急切心情。C.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通过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直接表现出莺莺的离愁别恨。D. “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言莺莺的离愁别恨之深,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6. 下列对《边城》节选部分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描绘了茶峒地区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民风民俗,为翠翠的爱情故事提供了一个诗意的背景。B. 翠翠与傩送的初次相遇充满了误会和趣味,这一情节为他们后续的情感发展埋下了伏笔。C. 爷爷对翠翠的关爱无微不至,他既希望翠翠能得到幸福,又担心她受到伤害,这种复杂的情感体现了爷爷的慈爱与忧虑。D. 小说中多次描写了端午赛龙舟等民俗活动,主要是为了展现茶峒地区热闹的生活场景,与翠翠的爱情故事关系不大。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1. 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_________。转轴拨弦三两声,________________。2.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生存还是毁灭,________________;默默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西厢记》的作者是________,其经典名句“________________,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广为流传。三、课内阅读(共20分)(一)阅读《琵琶行并序》选段,完成1- 4题。(10分)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1. 从侧面描写的角度,分析“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表达效果。(3分)2.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3分)3. 选段中诗人是如何通过音乐描写来表现琵琶女情感变化的?请简要分析。(4分)(二)阅读《哈姆雷特》节选部分,完成5 - 7题。(10分)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默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且慢!美丽的奥菲利娅!——女神,在你的祈祷之中,不要忘记替我忏悔我的罪孽。5. 这段独白表现了哈姆雷特怎样的内心世界?(3分)6. “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3分)7. 结合文段,分析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特点。(4分)四、课外阅读(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4题。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我们雇了一只“七板子”,在夕阳已去,皎月方来的时候,便下了船。于是桨声汩——汩,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秦淮河里的船,比北京万甡园,颐和园的船好,比西湖的船好,比扬州瘦西湖的船也好。这几处的船不是觉着笨,就是觉着简陋、局促;都不能引起乘客们的情韵,如秦淮河的船一样。秦淮河的船约略可分为两种:一是大船;一是小船,就是所谓“七板子”。大船舱口阔大,可容二三十人。里面陈设着字画和光洁的红木家具,桌上一律嵌着冰凉的大理石面。窗格雕镂颇细,使人起柔腻之感。窗格里映着红色蓝色的玻璃;玻璃上有精致的花纹,也颇悦人目。“七板子”规模虽不及大船,但那淡蓝色的栏杆,空敞的舱,也足系人情思。而最出色处却在它的舱前。舱前是甲板上的一部,上面有弧形的顶,两边用疏疏的栏杆支着。里面通常放着两张藤的躺椅。躺下,可以谈天,可以望远,可以顾盼两岸的河房。大船上也有这个,便在小船上更觉清隽罢了。舱前的顶下,一律悬着灯彩;灯的多少,明暗,彩苏的精粗,艳晦,是不一的,但好歹总还你一个灯彩。这灯彩实在是最能钩人的东西。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我们这时模模糊糊的谈论着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如《桃花扇》及《板桥杂记》里所载的。我们真神往了。我们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了。于是我们的船便成了历史的重载了。我们终于恍然秦淮河的船所以雅丽过于他处,而又有奇异的吸引力的,实在是许多历史的影象使然了。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我们坐在舱前,因了那隆起的顶棚,仿佛总是昂着首向前走着似的;于是飘飘然如御风而行的我们,看着那些自在的湾泊着的船,船里走马灯般的人物,便像是下界一般,迢迢的远了,又像在雾里看花,尽朦朦胧胧的。这时我们已过了利涉桥,望见东关头了。沿路听见断续的歌声:有从沿河的妓楼飘来的,有从河上船里度来的。我们明知那些歌声,只是些因袭的言词,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的发出来的;但它们经了夏夜的微风的吹漾和水波的摇拂,袅娜着到我们耳边的时候,已经不单是她们的歌声,而混着微风和河水的密语了。于是我们不得不被牵惹着,震撼着,相与浮沉于这歌声里了。从东关头转湾,不久就到大中桥。大中桥共有三个桥拱,都很阔大,俨然是三座门儿;使我们觉得我们的船和船里的我们,在桥下过去时,真是太无颜色了。桥砖是深褐色,表明它的历史的长久;但都完好无缺,令人太息于古昔工程的坚美。桥上两旁都是木壁的房子,中间应该有街路?这些房子都破旧了,多年烟熏的迹,遮没了当年的美丽。我想象秦淮河的极盛时,在这样宏阔的桥上,特地盖了房子,必然是髹漆得富富丽丽的;晚间必然是灯火通明的。现在却只剩下一片黑沉沉!但是桥上造着房子,毕竟使我们多少可以想见往日的繁华;这也慰情聊胜无了。过了大中桥,便到了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这才是秦淮河的真面目哩。大中桥外,顿然空阔,和桥内两岸排着密密的人家的大异了。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蓝蔚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但是河中眩晕着的灯光,纵横着的画舫,悠扬着的笛韵,夹着那吱吱的胡琴声,终于使我们认识绿如茵陈酒的秦淮水了。此地天裸露着的多些,故觉夜来的独迟些;从清清的水影里,我们感到的只是薄薄的夜——这正是秦淮河的夜。大中桥外,本来还有一座复成桥,是船夫口中的我们的游程的终点,船夫悄悄地说:“过了复成桥,南去便是武定桥;我们苏北的祖宗就在那里”。我猜想着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此地或尚可仿佛一二罢了。但从桥上 pass 过的光景,恐只能满足我们的怀古的幽情,绝不能引动我们的酒兴的。复成桥上岸,便是亲爱的苦雨斋等着我们去访它。那时沿路的妓楼已很破烂,秦淮河也脏污了;未老先衰的光景真使我伤心。1. 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秦淮河的船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2. 赏析文中画线句子“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5分)3. 文章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4.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于是我们的船便成了历史的重载了”这句话的理解。(5分)五、写作(30分)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领略了《琵琶行并序》中琵琶女的凄凉身世和诗人的感慨,感受了《长亭送别》中崔莺莺与张生的离愁别绪,体会了《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矛盾与挣扎,也沉浸在《边城》中翠翠纯真美好的爱情故事里。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情感真挚动人。请选择本单元中的一个人物,以“我眼中的_____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结合作品内容,阐述你对该人物的认识与理解。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内容具体,观点明确;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答案一、选择题1. D 【A项“丝语”应为“私语”;B项“谁”应为“醉”;C项“默默”应为“默然”】2. B 【“扶持”在文中是“当心、留意”的意思】3. C 【《哈姆雷特》以中世纪丹麦宫廷为背景说法不准确,该剧是借丹麦宫廷来反映英国现实】4. D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没有运用夸张手法,是设问和侧面烘托】5. C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是通过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侧面表现出莺莺的离愁别恨,而非直接表现】6. D 【小说中描写端午赛龙舟等民俗活动,与翠翠的爱情故事密切相关,推动了情节发展】二、填空题1. 犹抱琵琶半遮面 未成曲调先有情2.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3. 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 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4.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 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5. 王实甫 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三、课内阅读(一)1. 这两句通过描写东船西舫的人们都陶醉于琵琶声而悄然无声,以及江心倒映着皎洁明月的场景,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乐曲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同时也营造出一种寂静、凄清的氛围,深化了诗歌的意境。2. 这两句是音乐由高潮转入低潮的过渡,在乐曲短暂的停歇中,将琵琶女内心难以言说的幽愁暗恨推向极致,既体现了音乐节奏的起伏变化,又为后文“银瓶乍破”的高潮蓄势,让读者在无声中感受到更强烈的情感冲击,突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3. 诗人通过对音乐节奏、旋律和音色的细腻描写来表现琵琶女的情感变化:初弹时“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旋律舒缓,透出内心的压抑与含蓄的情感;“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节奏沉缓,音色低沉,表现出她对命运的感慨与不得志的愁绪;“轻拢慢捻抹复挑”到“大珠小珠落玉盘”,节奏渐快,音色清脆多变,展现出她内心复杂情绪的宣泄;“间关莺语花底滑”旋律轻快流畅,似有愉悦之情,“幽咽泉流冰下难”又转为滞涩低沉,体现出情感的起伏;“冰泉冷涩弦凝绝”至“此时无声胜有声”,音乐暂停,传递出无声的悲愁与怨恨;最后“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节奏强烈急促,音色激昂,将内心的悲愤与激情推向高潮。(二)5. 这段独白表现了哈姆雷特内心的矛盾、挣扎与痛苦。他在生存与毁灭之间犹豫,既厌倦人世的苦难与不公,又因对死后世界的未知而恐惧,展现出他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以及在复仇使命与个人意志间的徘徊。6. 这句话深刻揭示了过度的思虑对行动力的阻碍。“重重的顾虑”指人们因对未知的恐惧、对现实的考量等因素产生的犹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象征着最初坚定的信念和行动的激情,“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表明理性的过度权衡消磨了行动的勇气,使人们陷入懦弱,无法果断地去追求目标或完成使命。7. 莎士比亚戏剧语言具有以下特点:富有哲理性,如对生存与毁灭、生命意义的探讨,蕴含深刻的人生思考;生动形象,运用“命运的暴虐的毒箭”“人世的鞭挞和讥嘲”等比喻,使抽象的情感和概念更具体可感;充满诗意,语言优美且富有韵律感,如“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的重复句式,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感染力;符合人物身份与心理,独白中语言的矛盾与纠结,精准体现了哈姆雷特复杂的内心世界。四、课外阅读1. 文章从以下方面描写秦淮河的船:与北京、西湖、扬州等地的船对比,突出秦淮河船的雅丽;介绍船的种类,分为大船和“七板子”小船;描述大船的舱口陈设、窗格雕镂及玻璃花纹;刻画“七板子”的淡蓝色栏杆、空敞舱室、舱前弧形顶与藤躺椅;强调船上悬挂的灯彩及其在夜幕中的光影效果。作用:通过细致描写船的外观、陈设与氛围,展现秦淮河独特的韵味,突出其因历史影象而具有的奇异吸引力,为后文描写秦淮河的夜景和引发怀古之情做铺垫。2.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黯淡的水光”比作“梦”,形象地写出了夜晚秦淮河水面朦胧、柔和的特点;把“偶然闪烁的光芒”比作“梦的眼睛”,赋予光芒以灵动之感,仿佛梦境有了生命。生动地营造出秦淮河夜色的梦幻与神秘氛围,表达了作者在朦胧光影中沉醉的感受,语言优美,富有诗意。3. 作者的情感变化如下:初上船时,因秦淮河的柔波和对历史艳迹的神往,产生恬静、憧憬之情;看到灯火明时的水光与船上人物,感到朦胧、恍若隔世的缥缈;经过大中桥,看到破旧的房子和桥砖,引发对往昔繁华的怀古幽情与今昔对比的怅惘;到大中桥外,看到眩晕的灯光、画舫与笛韵,感受到秦淮河夜的独特魅力;最后看到沿岸破烂的妓楼和脏污的河水,心生伤心与感慨。4. “我们的船便成了历史的重载了”这句话的理解:船本身承载着乘客,但作者更强调的是,当他们谈论明末秦淮河的艳迹,如《桃花扇》《板桥杂记》所载之事时,船仿佛承载了厚重的历史记忆;秦淮河的船因历史上的繁华光景而具有特殊意义,他们的游览仿佛是在重温历史,船成为了连接现实与历史的载体;表达了作者对秦淮河历史文化底蕴的感慨,以及在现实中追寻历史影象的独特体验,历史的厚重感让眼前的船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五、写作(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