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分。
1.郭志坤《隋炀帝大传》一书中曾评价称:他是个复合型的人物,其罪可彰,其功也卓。若论其功业,则不下于秦始皇,绝非“秦二世”之流所可比拟。下列史实中,能说明以上观点的是(  )
A. 北魏改革,民族交融 B. 定都建康,开发江南
C. 开凿运河,创立科举 D.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2.唐太宗曾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咦腹,腹饱而身毙。”这表明他(  )
A. 体恤百姓 B. 善于纳谏 C. 重视生产 D. 鼓励农桑
3.下表是根据胡凡主编《简明中国通史》而制作的《唐朝前期户口统计表》(单位:万户)该表反映了唐朝前期()
唐初 贞观十三年 高宗永徽元年 武周神龙元年 玄宗开元二十八年 天宝十三年
200 304 380 615 841 906.9
A. 社会风气开放 B. 民族交融 C. 中外交往频繁 D. 经济发展
4.唐诗《凉州行》中写道:“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诗歌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 中外交往活跃 B. 农业技术的推广 C. 民族交融加深 D. 音乐艺术的繁荣
5.《儒林公议》卷上:“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材料反映的社会价值取向是(  )
A. 重农抑商 B. 戒奢从简 C. 尚武轻文 D. 崇文抑武
6.据统计,北宋和辽之间战争持续40余年,而和平维持100多年;北宋和西夏之间大规模战争不过10年,和平也持续100多年;南宋和金之间打了大约14年的仗,和平持续了近100年。这表明两宋时期(  )
A. 汉族政权间混战不断 B. 国家统一是历史主流
C. 和平依然是时代主流 D. 王朝并立且政权对峙
7.文天祥对南宋政权的忠诚和对儒家“舍生取义”道德观的践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哪一项最契合(  )
A. 自由 B. 爱国 C. 平等 D. 敬业
8.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下列史料反映的历史信息可用于佐证宋朝(  )
宋代《耕获图》
北宋纸币铜版拓片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
图像史料 实物史料 文献史料
A. 中央集权强化 B. 社会经济发展 C. 社会风气开放 D. 对外交流频繁
9.元代专门设置站户负责驿站事务,为过往的使臣提供马匹、食物等,中原汉地的驿站由汉族充任站户,而草原地区的站户由牧民担任,东北森林、冰雪地带的驿站则用狗站。这反映了元朝驿站(  )
A. 与市场联系紧密 B. 促进了民族交融 C. 管理方式很灵活 D. 带动了经济发展
10.“比较法”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明朝实行“八股取士”与清朝大兴“文字狱”,所产生的相同影响是(  )
A. 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B. 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C.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D. 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11.乾隆年间,汪中主张给予未成婚而守节的女子改嫁自由,纪昀反对以严苛态度处理妇女和家庭问题,曹雪芹通过《红楼梦》讴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这说明当时(  )
A. 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B. 市民文化广受欢迎
C. 封建道德礼教受到冲击 D.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12.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任务或事件的客观描述,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和评判。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 1771年,渥巴锡率领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B. 军机处的设置,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C. 1644年,清朝统治者进入北京,以北京为都城
D. 清朝道光年间,“京剧”逐渐形成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3.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历代王朝都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边疆管理来巩固统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初统治者针对唐末以来武将专权、政权动荡的历史积弊,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
——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元朝疆域辽阔,为实行有效统治,元世祖在汉族人士的帮助下,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辖。
——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郑成功死后,他的孙子继续治理台湾。康熙皇帝令人与郑经和平谈判数年未果。清朝在稳定了对大陆的统治后,决定对台湾用兵,实现国家的统一。1683年,清军两万人进攻台湾,郑氏军队战败,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
——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 根据材料一,列举两项宋初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什么?在西藏地区,元朝设立了什么机构,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权?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是在何时?清朝康熙时在台湾设置的行政机构是?其设置有何历史意义?
14.社会进步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往往与诸多因素有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元初,四方丰稔,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丁壮之夫,不识兵器。安西诸国悉平为郡县,置开远门,亘地万余里。
——《开元纪事》
材料二:北宋与辽、西夏并立,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境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在此进行交易,互通有无。
——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新航路开辟促进了全球性经济的互动关系,明朝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花生等作物……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超过1亿。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1.5亿。康熙末年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将丁银总额固定下来,新增加的人口不需要额外交税。雍正年间,进一步将丁银分摊到田赋中征收,大量隐匿人口得以重现。乾隆末年,全国人口达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一描述的是哪一盛世景象?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该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1)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发展和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北宋设立“榷场”的积极作用。
(2) 根据材料三,概括推动明清时期人口增长的原因有哪些?
15.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对外交往具有自己突出的特点: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且具有持续性;对外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使节来往、留学生、贸易交流、宗教往来等。唐朝频繁的对外交往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二: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宋朝由于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经济重心南移,南方海上贸易频繁,海路交通日渐发达。宋朝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可通往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元朝建立后,陆路和海路交通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在政府的鼓励下,宋朝与五六十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关系,元朝时超过140个。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1) 列举两例唐朝与日本友好往来的史实说明材料一所列的交往形式。
(2) 根据材料二,归纳出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3) 材料三反映了清朝实行了怎样的外交政策?这一政策产生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于对外交往的认识。
16.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全唐诗》收录的诗作有48000多首。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唐诗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外国人。
——摘编自陈炎主编《中国审美文化史 唐宋卷》
材料二:古代中国科技发明情况表(摘编自《自然科学大事年表》)
年代 世界科技发明(件) 中国(件) 中国占世界科技发明百分比
公元400年 45 28 62%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公元1001一公元1500年 67 38 57%
公元1501一公元1840年 472 19 4%
材料三:“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诗歌繁荣的表现。
(2) 分析材料二表格,古代中国科技发明在什么时间以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请列举两例宋朝中国领先世界的科技发明成就。
(3) 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1.【答案】C
2.【答案】A
3.【答案】D
4.【答案】C
5.【答案】D
6.【答案】C
7.【答案】B
8.【答案】B
9.【答案】C
10.【答案】A
11.【答案】C
12.【答案】B
13.【答案】【小题1】措施:解除禁军高级将领兵权,控制军队;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设通判监督;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小题2】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行省制度;机构:中央设置宣政院,地方设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小题3】首次:元朝;机构:台湾府;意义: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新的历史时期
14.【答案】【小题1】略
【小题2】略
15.【答案】【小题1】说明:使节往来:日本遣唐使来华;留学生:吉备真备、阿倍仲麻吕等日本留学生来唐学习
【小题2】原因:造船和航海技术进步;经济重心南移;政府鼓励;交通范围扩大等
【小题3】政策:闭关锁国政策。消极影响: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小题4】认识:对外交往促进交流与发展,闭关锁国阻碍进步,应坚持开放交流
16.【答案】【小题1】表现:诗作数量多(《全唐诗》收录48000多首);内容题材广泛(涉及政治、经济等多方面);作者群体广泛(帝王将相、贩夫走卒、外国人等)
【小题2】时间:公元1500年(或16世纪前)。
成就: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用于航海(或火药广泛用于军事)
【小题3】做法:汲取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挖掘阐发时代价值;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传承经典、结合现代创新形式等)
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