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统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考古学者认为,山西省芮城县消凉寺墓地期间遗存具有龙山文化特征。其中,部分大型墓存在陶人面貌,有玉器和彩绘陶器等随葬品,而不仅可容身的小型墓无随葬品。据此推知,当时( )A.礼乐制度初步形成 B.祭祀仪式规范C.奴隶制国家已出现 D.阶层分化明显2.新石器时代晚期,镶嵌绿松石的玉石器在葬仪和祭祀中扮演重要角色。绿松石的镶嵌方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孔嵌法和平面镶嵌法。孔嵌法沿黄河自东向西传播;平面镶嵌法与之相反,从甘肃、青海地区向黄河中下游传播。这可用于印证( )A.南北方生产工艺的融合 B.母系氏族社会审美的改变C.原始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D.阶级社会等级秩序的建立3.有学者指出,殷墟时期黄河流域的青铜生产使用了来自中国西南地区的金属原料。另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测定,三星堆青铜器中的铅也是从云南输人的。蜀、滇两地相邻,虽然蜀地有铜矿,但商代开采的记载极少,而锡料更是必须仰给于云南。这可以用于佐证商代( )A.长江流域已成为经济中心 B.中原文化向边远地区传播C.区域间存在一定经济联系 D.长途贩运业得到迅速发展4.近年在湖北屈家岭遗址发现了多组距今5100年至4900年的水利系统,包括水坝、蓄水区、灌溉区和溢洪道等;植物考古显示该区域存在史前稻田。这可以用来说明该地区( )A.农业发展优于黄河流域 B.进行史前治水的最早尝试C.具备早期农业文明特征 D.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5.距今2.9万至2万年,宁夏灵武水洞沟的先民将鸵鸟蛋片修整为一个个精致的环形装饰品;距今1.3万至1.2万年的宁夏鸽子山遗址出土的鹿牙装饰品,表面残存着黑色,红色物质。这些考古发现表明( )A.当时已经出现贫富分化 B.已产生明确的社会分工C.古代先民已有爱美观念 D.人类即将进入阶级社会6.这张原始村落复原图中能反应出农耕时代特征的是A.种植植物,兼有饲养家畜 B.定居生活,形成农耕聚落C.刀耕火种,形成青铜文化 D.过分开垦,造成农业危机7.2025年4月,在西藏阿里地区梅龙达普洞穴和拉萨尚嘎岗遗址中,发现了距今超10万年的石器与动物化石。这一考古成果表明( )A.西藏地区率先进入了新石器时代B.早期人类活动突破地理屏障C.石器时代人类活动追随动物迁徙D.人类迁徙史需重新全面改写8.出土文物是探索先民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如图中的文物共同反映了先民的( )A.玉雕工艺 B.社会分工 C.审美意识 D.图腾崇拜9.考古学家认为,新石器时代出现的诸多表意符号是汉字形成的基础。例如,裴李岗文化贾湖遗址中发现了16例契刻符号,其中有形体近似甲骨文的“目”“日”等字;在甘肃秦安大地湾文化的彩陶钵上绘有“↑”“+”等符号。几乎在较具规模的遗址中都能见到相当数量的契刻、绘制符号。这可用于说明( )A.文化交流推动早期文字出现 B.甲骨文由契刻符号演变而来C.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D.文字出现促进早期国家形成10.黑格尔指出,中国“拥有自远古以来至少长达五千年前后相连、排列有序、有据可查的历史,记述详尽准确,与希腊史和罗马史不一样,它更为翔实可信”。黑格尔意在强调中华文化具有( )A.创新性 B.多元性 C.连续性 D.本土性11.浙江余杭良渚遗址是中国第一个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被视为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实证。英国考古学家科林·伦福儒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前所长刘斌等称之为“东亚最早的国家社会”。下列良渚遗址的考古发现中,不属于“东亚最早的国家社会”依据的是( )A.规模宏大的城墙与水利系统 B.等级分化显著的贵族墓葬C.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农业生产 D.象征神权与王权的精美玉器12.考古学家在四川稻城皮洛发现了上百万平方米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揭露出连续堆积的7个文化层。从简单的砍砸器到精致的手斧、手镐、薄刃斧(见下图),清晰呈现出“砾石石器组合一阿舍利技术体系(西方传入)一石片石器体系”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这可用于说明( )第三期(两面加工的小型工具及小尖状器、小石片石器)第二期(阿舍利技术体系)第一期(砾石石器、砍砸器、重型刮削器)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 B.川西地区是文明起源中心区域C.地理环境影响文明的发展 D.中国与域外文明可能存在交流13.考古发现,东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多分布于山麓和松嫩平原东部地区。随着时间推移,遗址分布总体上逐渐由东南部向西北部、低海拔向高海拔拓展;至旧石器时代晚期,大兴安岭地区和东北平原中西部地区出现了史前遗址。这表明,东北地区( )A.先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提升B.人类具备较强社会组织能力C.农耕生产已经取代采集渔猎活动D.区域内文明发展呈现相似性14.商部落时期农业和畜牧业得到迅速发展,实力日渐强盛,产品有了剩余,为了发展壮大本部落实力和换取所需的物品,商部落和周围部落进行商品交换,这表明( )A.产品剩余是商业贸易的前提条件B.货币逐渐成为商业贸易的媒介C.生产力发展推动专业商人的出现D.私商在商业贸易活动中占主体地位二、非选择题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人类文明体主要类型的简单分类法文明体类型 主要特征 什么时候?亲属社会 小型的(少于50人),移动的,与邻居有联系 旧石器时代,不过,其中一些持续到21世纪早期农业村庄 农民群体,几百号人,与邻居有松散联系 大约距今11000年农业肇始之际初次出现,扩展到世界许多地区,覆盖四个世界区,至今还存在于一些地区游牧社会 游牧民群体,与邻居有松散联系,偶尔能够结盟形成庞大的军队 大约公元前4000年伴随次级产品革命(提高了对大型牲畜的利用效率)而首次出现;只存在于非洲—欧亚大陆不适合农耕的干旱地区农耕社会 人口几百万的大型群体,将广大地区的村庄和城市联结在一起,出现了国家、税收体系、读写能力以及纪念性建筑 大约公元前3000年之前诸多世纪,最早出现在苏美尔和埃及;也出现在包括美洲在内的农业广为传播的其他地区;19世纪之前主要的社会类型现代全球社会 相互联系的全球文明体,建立在现代工业技术之上 只出现于现代人类世的社会类型——摘编自【美】大卫·克里斯蒂安等《大历史:虚无与万物之间》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16.【先秦农业发展】材料一 甲骨文对商人的农事活动有大量记载,几乎包括与农业有关的各个方面,反映出农业已成为当时社会生产的主要部门。卜辞的“田”字中间的横竖笔划往往不止一道,象征着大片土地上纵横交错的阡陌、沟洫,表明当时在土地的整治、管理上已较有规划。卜辞中所见农作物有黍、稷、粟、麦、稻等许多品种。文献所载上古的主要翻土农具为木制的耒、耜,它们在卜辞中都一再出现。根据文字字型来推测,卜辞中可能还反映出施肥、贮藏粮食、酿酒、园艺培植、种桑养蚕等方面的内容。关于畜牧业,后世所谓“六畜”,即马、牛、羊、豕、鸡、犬,在卜辞中都有反映,同时还有大量狩猎、捕鱼的记载。材料二 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较之西周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农业生产上,铁制农具开始出现,牛耕逐渐推广,水利事业发展,这都使农作物产量呈现出上升趋势。与此相联系,各国对公社农民的人身控制有了很大加强。过去农民除耕作公田外,与国家发生关系很少。现在土地已由农民长期占有,履亩纳税,而且随着国、野划分的泯灭,农民往往还要为国家承担兵役,国家为保证财源、兵源必须加强对基层人口、土地的控制,不能像过去那样仅保持对公社的松散控制而已。——上述材料均摘编自邓广铭、田余庆等著《中国通史:从上古传说到1949》(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朝农业发展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新变化。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先秦时期,黄帝是缔造自然秩序和人文制度的宇宙大神,满足了人们对黄帝的无限想象,也为后世黄帝形象的丰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发明创造神话中,黄帝协同臣属创造的众多发明开启了先民的文明时代,也促使黄帝拥有了人文始祖的称号。在战争神话中,黄帝是毋庸置疑的战神,“修德振兵”、以安天下、功绩卓著。秦汉时期,在政治神话中,无论时代和世人怎样变迁附会,黄帝始终是五帝中的首位帝王,是开创天下盛世的贤王。在乘龙升仙神话中,黄帝的形象还被宗教神话引用而不断地转化。——摘自王国凤《先秦秦汉黄帝形象演变研究》(1)根据材料,概括自先秦至秦汉黄帝形象的变迁历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黄帝形象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帝形象所蕴含的精神内涵。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他们)已经创造了一种(干栏式)木构长屋。这种住宅十分别致,基础全系桩木构筑。铺设地板,地板上立柱、架梁、敷橡、盖顶……——梅福根、吴礼贤主编《七千年前的奇迹》(1)根据以上材料,“他们”应该属于哪里的原始居民?(2)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创造这种干栏式的房屋?这种古老建筑形式今天还存在吗?(3)假如让你回到当时,你会怎样度过一天的生活?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半坡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浐河东岸,是一个发达的新石器时代的村落遗址,由出土器物和居住遗迹来说,可分成早晚两个时期,早期以木构房屋的建筑为主,晚期则多采用泥土建造房子,在半坡村新石器时代人们遗留下的房屋里、窖穴中和垃圾堆里,还发现了很多当时使用的生产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品,有石器、陶器、骨器和其他的装饰品。——摘编自石兴邦《西安半坡村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的发掘》材料二 今甘肃、青海地区的新石器时代可追溯到8000年前,其丰富的史前文化遗址据年代早晚分为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等几大文化分期。早在7800年前的大地湾一期文化时期,这一地区就种植稷和油菜并家养猪,人们已经用陶器作为炊具,烹煮食物;仰韶文化时期,人们通过家养和狩猎,获得了鹿、鱼、羊、牛、鸡等肉食,并出现了灶;马家窑文化时期,发现了小麦、水稻,大麻籽等更丰富的碳化植物,以及完整的刀、叉、勺作为早期餐具。——董琦《新石器时代的饮食文化研究》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遗址的共同特征有哪些?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2.【答案】C3.【答案】C4.【答案】C5.【答案】C6.【答案】B7.【答案】B8.【答案】C9.【答案】C10.【答案】C11.【答案】C12.【答案】D13.【答案】A14.【答案】A15.【答案】评分标准示例:人类文明体呈现逐渐复杂化的趋势。在旧石器时代,人类过若群居生活,以血缘为基础的小型“亲属社会”过着主要依靠“采集和渔猎”的移动式的生活。大约距今1万年前,人类的一些区域进入新石器时代,早期农业和畜牧业逐渐发展并传播开来,以农民群体为基础的早期农业村庄出现并扩展到世界许多地区。大约公元前4000年,伴随着游牧业的发展,在非洲——欧亚不适合农耕的地区,以游牧民群体为基础的游牧社会出现,牧民之间、牧民与农业文明区之间存在松散的联系,游牧社会偶尔能够结盟形成庞大的军队并进行远征。大约公元前3000年之前的诸多世纪,在一些大河流域出现了人数更多更复杂更多样的农耕社会,如西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明、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华夏文明等,这些文明将广大地区的人口、村庄和城市联结在一起,出现了国家、税收体系、读写能力以及纪念性建筑,人类文明体复杂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逐渐形成相互联系的全球文明体,建立在现代工业技术之上“现代全球社会”是人类文明体复杂化的新阶段。总之,人类文明体随着历史发展复杂化程度逐渐提高。16.【答案】(1)表现:农业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部门;注重土地整治与管理;农作物品种丰富;木质农具大量应用;施肥、储粮等农业技术进步;畜牧业得到发展。(2)新变化:铁制农具出现;牛耕逐渐推广;水利事业发展;农作物产量上升;私田出现;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17.【答案】(1)历程:先秦时期黄帝有人类始祖、战神等形象;秦汉时期黄帝有五帝之首、宗教人物等形象。大体经历了从神到人,从人到仙的变化。原因:秦汉时期因为大一统的需要,黄帝被奉为五帝之首;汉代因为黄老之学影响,黄帝被塑造为神仙形象(2)内涵:政治体制的王权象征;民族认同的符号标识;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18.【答案】(1)河姆渡原始居民。(2)所谓干栏式房屋,就是把底层架空的住宅。干栏式房屋上面住人,下面养牲畜,通风又防潮,这一建筑形式最常见于气候潮湿的地区。还存在。(3)种植水稻、建造房屋、挖掘水井、饲养家畜、制作乐器等。19.【答案】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出现原始制陶、纺织等技术;人们过着定居生活;人们饮食水平日益提高;出现原始艺术品;审美意识提高;原始农业;磨制石器出现。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