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西青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天津市西青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天津市西青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历史上他落了个万世唾骂的恶名,但是他所建立的功业是不朽的,大运河、科举制度无不影响深远,造福中华。”材料中的“他”是(  )
A. 隋文帝杨坚 B. 唐太宗李世民 C. 隋炀帝杨广 D. 唐玄宗李隆基
2.武则天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君主之一,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下列对联描写武则天的是(  )
A. 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 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 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 D. 陈桥兵变成君主,黄袍加身显威风
3.唐玄宗时期,改革官制和军事制度,制订新经济措施,改善民族关系,各国留学生、使臣、僧侣不绝于途,外来的宗教、文化被允许传播,长安、扬州等大城市胡商云集。这体现了形成“开元盛世”的主要原因是(  )
A. 改革、开放 B. 军事强盛 C. 重用贤能 D. 注重文教
4.他是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物,宣布要“洗涤朝廷”,为民除害。由他领导的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腐朽的李唐王朝,打破了唐末军阀割据的僵死局面。“他”领导的“大起义”是(  )
A. 黄巾起义 B. 安史之乱 C. 赤壁之战 D. 黄巢起义
5.获取和解读图片信息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如图为唐朝著名画家阎立本的代表作品《步辇图》,这幅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  )
A. 唐朝的政治制度
B. 唐朝的科技建筑
C. 唐朝的民族关系
D. 唐朝的对外关系
6.“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备受后人称颂,其最根本的原因是(  )
A.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B. 有高深的佛教学识
C. 研究和弘扬佛学的执着追求 D. 不畏艰难的精神
7.下列作品能够体现唐朝书画创作成就斐然的有(  )
A. ①③ B. ③④ C. ②⑤ D. ②④
8.王安石主持变法,颁布了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其共同目的是(  )
A. 巩固中央集权 B. 限制大地主大官僚利益
C. 促进农业发展 D. 增加政府收入
9.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民族之间有分有和,不断交融与碰撞。两宋时期,曾出现了宋与辽、西夏、金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下列四幅示意图,不正确的一幅是(  )
A. B.
C. D.
10.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全真七子之一丘处机为两个未出世的孩子取名郭靖和杨康。“靖康”是宋钦宗的年号,丘处机此举是让孩子们勿忘国耻。你认为丘处机所说的“国耻”是指(  )
A. 1125年金灭辽 B. 1127年金灭北宋 C. 1227年蒙古灭西夏 D. 1234年蒙古灭金
11.毛泽东《沁园春﹒雪》中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一代天骄”的贡献是(  )
A. 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 B. 建立元朝
C. 灭南宋,统一全国 D. 创立行省制
12.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从材料中可知(  )
A. 宋代政府鼓励发展海外贸易 B. 政府规定商业区居民区分开
C. 宋代店铺经营时间不再受限 D. 所有市民都只能到饭店吃饭
13.《马可 波罗行纪》记载:“(泉州)乃不少船舶辐辏之所,诸船运载种种货物至此,然后分配于蛮子全境。所卸胡椒甚多,若以亚历山大运赴西方诸国者衡之,则彼数实徼乎其微,盖其不及此港百分之一也。”这说明元代泉州(  )
A. 海上贸易繁荣 B. 外国使节增多 C. 造船技术发达 D. 文化生活丰富
14.杨宁一在《历史学系新视野新知识》中指出:宋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中有三项完成于两宋时期,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三项发明是(  )
A. 雕版印刷术、司南、火药 B. 造纸术、活字印刷术、火药
C. 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 D. 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15.有一本史书,历时19年编撰,宋神宗认为这部史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并为此书赐名。该史书是(  )
A. 《史记》 B. 《资治通鉴》 C. 《天工开物》 D. 《本草纲目》
16.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明朝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符合主题的有(  )
①废丞相,设三司 ②设置厂卫制度 ③八股取士 ④设三省六部制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17.“郑和这次远航共有船只六十二艘……每船可容千余人……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只要不抢掠宝船的货物,或先向郑和的舰队袭击,郑和是不使用武力的。”材料表明“郑和这次远航”的特点不包括(  )
A. 利润丰厚 B. 规模较大 C. 技术先进 D. 和平交往
18.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二者说明的现象是()
A. 当时中国面临严峻的阶级矛盾 B. 明朝中后期中外冲突加剧
C. 中央集权的制度出现了衰退 D. 广东是中国经济的重心
19.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队伍很快发展到100多万人。这主要是因为他提出了哪一口号()
A. “均田免赋” B. “替天行道”
C. “洗涤朝廷” D. “高筑墙,广积粮”
20.从设置宣政院到在台湾的建制,从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到康熙帝两次雅克萨之战,从设置驻藏大臣到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如果给上述史实提炼一个主题,较为合理的是(  )
A. 政治的成熟与创新 B. 文明的碰撞与交流 C. 外交的冲突与危机 D. 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21.皇帝的一切命令直接由军机处发出,不再经过兵部。公文和密折由军机处直接送到皇帝手里,不再经过内阁和议政王大臣的处理。军机要员的权限实质上是依葫芦画瓢。这表明军机处的设立(  )
A. 加强了君主专制 B. 控制了人们思想 C. 完善了选官制度 D. 强化了贵族特权
22.清朝前期江宁(今南京)、苏州等地出现一些很富有的机户,如李扁担、李东阳皆有织机五六百张,他们多半“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按工作量收钱)”。这说明当时(  )
A. 已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 B. 工业革命已在江南地区开始
C. 已卷入全球范围的世界市场 D. 江南地区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23.以下属于明清时期经济发展表现的是(  )
①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②出现了早市、夜市、草市
③形成晋商、徽商等大的商帮 ④人口快速增长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4.唐朝政府编写颁布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朝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朝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主要表明,我国古代中医药学的发展,得益于(  )
A. 印刷技术的进步 B. 国家力量的支持 C. 商品经济的繁荣 D. 科举制度的完善
25.北京城的中轴线形成于元代,明代时被向东移动了150米,形成现在的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全长啊7.8公里的格局。目前,它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这条线汇集了北京城市古建筑的精髓和传统街区,见证了这座古都的历史变迁。将一系列重要宫殿都建在中轴线上是为了(  )
A. 便于设计建造 B. 体现皇权至上 C. 城市布局严谨 D. 工匠随意修建
二、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4分。
26.如图,回答问题。
(1) 图一人物郑成功有哪些主要事迹?简评其历史地位?
(2) 图二见证了清政府和哪一少数民族友好关系?顺治帝赐予五世达赖的封号是什么?
(3) 图三机构管辖的范围是什么?它是在什么背景下设置的?该机构设置起了什么作用?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6分。
27.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古代的制度创新体现了中华民族高超的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 图1和图2和图3分别是哪个朝代的制度?这些制度有什么共同作用?图2是什么制度,该制度有什么特点。
材料二: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节度使权势过大,出现国君相对弱小而大臣太强的局面)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七下历史统编教材》
(2)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针对赵普所说的“权,钱谷,精兵”,分别指的是什么权利?宋太祖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解决以上问题?
材料三: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形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摘编自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3) 根据材料三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区划的特点,并简述元朝实此制度的意义。
28.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
——根据付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整理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第一个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第一个高峰的结束与哪一事件有关?这一事件最终导致了哪一局面的形成?
材料二:中国人口变动数据表(局部)
时间 北方人口 南方人口
280年 149万人 65万人
742年 493万人 257万人
1080年 459万人 830万人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2) 根据材料二,概括280年以来我国人口情况的发展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图一秧马(宋朝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拔秧工具) 图二宋代五大名窑烧制的瓷器 图三北宋纸币铜版拓片
(3) 根据材料三,分别说明两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材料四: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
(4) 综合以上材料,对于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变化,你可以得出怎样的认识或结论?
1.【答案】C
2.【答案】B
3.【答案】A
4.【答案】D
5.【答案】C
6.【答案】A
7.【答案】D
8.【答案】D
9.【答案】D
10.【答案】B
11.【答案】A
12.【答案】C
13.【答案】A
14.【答案】D
15.【答案】B
16.【答案】D
17.【答案】A
18.【答案】B
19.【答案】A
20.【答案】D
21.【答案】A
22.【答案】A
23.【答案】C
24.【答案】B
25.【答案】B
26.【答案】【小题1】郑成功收复台湾;郑成功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小题2】藏族;达赖喇嘛。
【小题3】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巩固了我国的西北边疆,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27.【答案】【小题1】分别是:秦朝;隋朝;元朝。共同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制度:三省六部制。特点:相权“一分为三”,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互相牵制和监督
【小题2】分别是指: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措施:让文臣担任地方长官,三年一换;设置通判分知州权利;加强对地方的税收的控制,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利;设置转运使,地方财政权归中央;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等
【小题3】特点:打破了自然的疆界,人为使自然区域割开,形成犬牙交错的局面。意义: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
28.【答案】【小题1】①隋唐时期国家统一,政治稳定。②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经济快速发展。③生产技术改进与发展。④人民的辛勤劳作;安史之乱;藩镇割据
【小题2】北方人口减少,南方人口增加,南北人口差距越来越大;北方人口减少,南方人口增加,南北人口差距越来越大
【小题3】农业方面出现了先进的生产工具秧马;手工业方面是我国瓷器的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商业方面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
【小题4】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