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镇江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苏省镇江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文学形象学亦即文化间阐释学探讨“他国形象”,这不仅需要了解和认识陌生的文化、语言和心态,更要深刻认识自我文化的价值观。按照现象学的说法,形象是自我指涉的,指向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所说的“生活世界”,如巴柔所说:“我‘观看’他者,而他者形象也在传递我本人的某种形象。”他者文化形象总能映照出观察者自我社会的价值观,研究他者形象也是在自我分析。对陌生文化整体特性的判断,与对自我文化的界定密切相关,二者处在不可分的关联之中。这就会给我们提出诸多问题:在观察异域文化时,什么是特别引人注目的,什么不那么醒目?他者文化在多大程度上符合我们的世界观,或者与之相悖?我们见重熟识的还是陌生的事物?倘若见不到与自我文化的可比之处,就一定能发现他者的文化特征吗?另有一个问题是,文学研究所呈现的解释或理解,能在多大程度上加深对陌生文化的理解?
②哲学家和比较文学家布伦纳简要概括了晚近阐释学讨论的起始缘由:“陌生性凸显理解的必要性,只有熟悉性才能解决问题——这依然是状写阐释学讨论之当代状况的核心句子。”这个观点很能让人想起伽达默尔之说:“实际上存在着一种熟悉性和陌生性的两极对立,而诠释学的任务就是建立在这种两极对立上。”也就是说,陌生的事物希望被理解,也就可能成为熟悉的事物。从根本上说,要解释文化间的相遇是很困难的,因为这里存在的不是同一文化的不同时代所造成的陌生性,而是缺乏共同的历史文化背景或者共同的生活世界。有学者根据伽达默尔的观点,引申出两种激进立场:“要么领悟伽达默尔的普遍阐释学,因为它要历史地将异己的东西融入自我,要么排除理解陌生东西的任何可能性。”第一种情形无异于强行接受陌生文化,第二种情形则属于文化相对主义,从根本上排除了不同文化相互理解的可能性。
③拉丁语中有两个不同的“他者”代词,“ alter”和“alius”。作为法国诗学中“alter”和“alius”的例子,莫哈援引了洛蒂的《东方》和谢阁兰的《远古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这两种异域情调,能够见出法国浪漫东方梦的典型特征。莫哈区分了两个互补的概念——“陌生感”和“相异性”。“陌生感”以外国人形象来衬托和表达自我,并直接源于一种文化的社会集体想象物;“相异性”则是我们知之甚微的陌生人,亦当给予足够的尊重和认可。他认为,文学中亦能见出“陌生感”与“相异性”的差别,这对探索文学中的他异者或陌生人尤为重要。
④陌生性是一个令人捉摸不透的现象,它并不只是我们还不知道或不再知道某人某事,也不总是带着纯粹消极的意味。相反,它更多的是“一种鲜活的缺席形式,一种在场的缺席,一种咫尺天涯”。萨特、梅洛庞蒂、列维纳斯都曾不厌其烦地论述陌生性问题。胡塞尔也早就关注这个问题,但并未刻意寻找陌生性,他只是遇见了这种现象。当他说出这个关键词时,并未意识到自己正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胡塞尔在其“巴黎演讲”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陌生性的自相矛盾的定义,他在回答何为陌生性的问题时,将之描述为“事实可以证明的原本不可接近之事物的可接近性”。换言之:有些东西对我们来说是可以接近的,但又是无法把握和企及的。
⑤人们赋予陌生文化某些特性和基本结构,亦即高度化约和统一的形象,并用套话来描述陌生文化。保罗 利科强调指出,“社会想象”根植于接受时的阐释过程,而“形象一词首先指称的是对缺席的,然而在异地确存的事物的任意展现……在更偏离本义的意义上,我们将形象称为虚构,它展现的不是缺席的事物,而是不存在的事物”。从这个观念出发,他者形象便是文化或社会所创制,“出现于文学文本……具有幻想或意识形态特性”。正是文学文本将各种异域文化呈现于本土读者,制造出多半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异域形象。“文化间形象学探讨哪些‘他者形象’出现在文学中,这些形象是用哪些手段和效果塑造了文学和艺术上的‘虚幻他者’,以及文学对文化间理解做出或未能做出哪些贡献”。
⑥不是到处可见的文化现象,尤其是见之于礼仪、习俗和种族规训的形而上的观念,可被视为文化的特殊性或曰局部现象。由此,人们可对独特文化生活与对所有文化都有效的客观世界做出区分。这令人想起一条“诠释学规则”,即我们必须从个别来理解整体,而又必须从整体来理解个别,即“阐释学循环”。在新近的文化间哲学研究中,人们较多讨论了叠合和共性的潜能。“不同立场之完全通约和不通约而外,还存在叠合之处和趋同性”。这种看法亦有其阐释学理据,伽达默尔后期阐释学的一个基本原理是,理解来自“找到他人也有的共同基石”。若说传统做法是在文化或历史的总体关联中寻找共同点,那么,跨文化现实告诉我们,共同点见之于跨文化现象:俯拾皆是,但没有定点。以研究陌生性著称的当代德国著名现象学家瓦尔登费尔斯,从哲学角度谈到自我与外人的交织:外人中有我,我中有外人。只要谈论关于外人的问题,陌生感就已滞留于我。对瓦氏来说,文化间性本来就是生活世界中的固有元素,分为外部世界和本土世界。
⑦在传统的哲学阐释学中,同样具有中心意义的是,若要重构一个文本的意涵,就需在理解过程中克服陌生性,即文本产生与读者阅读之间的历史距离造成的陌生性。这已隐约见于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对于两种理解视域的区分,他要通过视域融合来拉近距离,也就是将外来事物融入自身。他创造的“视域融合”概念,“既不是一个个性移入另一个个性中,也不是使另一个人受制于我们自己的标准,而总是意味着向一个更高的普遍性的提升。这种普遍性不仅克服了我们自己的个别性,而且也克服了他人的个别性”。伽达默尔认为,“在异己的东西里认识自身、在异己的东西里感到是在自己的家,这就是精神的基本运动,这种精神的存在只是从他物出发向自己本身的返回”。对于伽氏“视域融合”方法,文化间阐释学的倡导者提出了不少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同化、认同或对抗都不是对待外国文化的恰当方法,文化间性是共处,旨在通过外国人来看自己,同时更好地理解外国人。
(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只有了解和认识陌生的文化、语言和心态,继而深入认识自我文化的价值观,才能去探讨“他国形象”及诸多问题。
B. 从根本上去分析,文化间的相遇之所以难以解释,是因为不同文化之间缺乏共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共同的生活世界。
C. 哈莫区分的“相异性”与“陌生感”中,前者源于社会集体想象且服务于自我表达,后者强调对他者的尊重与认可。
D. 伽达默尔“视域融合”主张将外来文化完全融入自身,以消除文化间的陌生性,这遭到文化间阐释学倡导者的反对。
2.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本文的标题的一项是(______)
A. “文学形象学”今昔差别与认知偏差 B. “形象”:陌生性、虚构和视域融合
C. “文化间阐释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D. 他者形象与自我形象的“前理解”
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中加点词“阐释学循环”原理的一项是(______)
A. 运用现代环保理念对《诗经》中“天人合一”的生态观进行重新评价。
B. 运用中国传统“阴阳”观念解读西方存在主义哲学里的“存在与虚无”。
C. 通过剖析《红楼梦》人物与贾府命运走向,实现个人与贾府互观理解。
D. 通过比较中西方悲剧的差异性,提炼归纳出“命运抗争”的普遍主题。
4.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陌生性”在文化间阐释中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5.材料中瓦尔登费尔斯提出“外人中有我,我中有外人”,强调文化间性的内在交织。请结合费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观,分析在当代跨文化阐释中如何实现“陌生性”与“自我认同”的辩证统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严霜下的梦[注]
茅盾
七八岁以至十一二,大概是最会做梦最多梦的时代罢?梦中得了久慕而不得的玩具;梦中居然离开了大人们的注意的眼光,畅畅快快地弄水弄火;梦中到了民间传说里的神仙之居,满攫了好玩的好吃的。当母亲铺好了温暖的被窝,我们孩子勇敢地钻进了以后,嗅着那股奇特的旧绸的气味,刚合上了眼皮,①一些红的、绿的、紫的、橙黄的、金碧的、银灰的,圆体和三角体,各自不歇地在颤动,在扩大,在收小,在漂浮的,便争先恐后地挤进我们孩子的闭合的眼睑;这大概就是梦的接引使者罢?从这些活动的虹桥,我们孩子便进了梦境;于是便真实地享受了梦国的自由的乐趣。
大人们可就不能这么常有便宜的梦了,在大人们,夜是白天勤劳后的休息;当四肢发酸,神经麻木,软倒在枕头上以后,总是无端地便失了知觉,直到七八小时以后,②苏生的精力再机械地唤醒他,方才揉了揉睡眼,再奔赴生活的前程。大人们是没有梦的!即使有了梦,那也不过是白天犹劳苦闷的利息,徒增醒后的惊讶,像一起好的悲剧,夸大地描出了悲哀的组织,使你更能意识到而已。即使有了可乐意的好梦,那又还不是睡谷的恶意的孩子们来嘲笑你的现实生活里的失意?
能够真心地如实地享受梦中的快活的,恐怕只有七八岁以至十一二的孩子罢?在大人们,谁也没有这等廉价的享乐罢?说是尹氏的役夫曾经真心地如实地享受过梦的快乐,大概只不过是伪《列子》杂收的一段古人的寓言罢哩。在我尖锐的理性,总不肯让我跌进了玄之又玄的国境,让幻想的抚摸来安慰了现实的伤痕。我总觉得,梦,不是来挖深我的创痛,就是来嘲笑我的失意;所以我是梦的仇人,我不愿意晚上再由梦来打搅我的可怜的休息。
但是惯会揶揄人们的顽固的梦,终于光顾了;我连得了几个梦。
步哨放得多么远!可爱的步哨呵:我们似曾相识。你们和风雨操场周围的荷枪守卫者,许就是亲兄弟?是的,你们是。再看呀!那穿了整齐的制服,紧捏着长木棍子的小英雄,多么可爱!我看见许多认识的和不认识的面孔,男的和女的,穿便衣的和穿军装的,短衣的和长褂的:脸上都耀着十分的喜气,像许多小太阳。我听见许多方言的急口的说话,我不尽懂得,可是我明白——真的,我从心底里明白他们的意义。
可不是?我又听得悲壮的歌声,激昂的军乐,狂欢的呼喊,春雷似的鼓掌,沉痛的演说。
我看见了庄严,看见了美妙,看见了热烈;而且,该是一切好梦里应有的事罢,我看见未来的憧憬凝结而成为现实。
我的陶醉的心,猛击着我的胸膈。呀!这不客气的小东西,竟跳出了咽喉关,即使我的两排白灿灿的牙齿是那么壁垒森严,也阻不住这猩红的一团!它飞出去了,挂在空间。而且,这分明是荒唐的梦了,我看见许多心都从各人的嘴唇边飞出来,都挂在空间,连接成为红的热的动的一片;而且,我又见这一片上显出字迹来。
我空着腔子,努力想看明白这些字迹;头是最先看见:“中国民族革命的发展。”尾巴也映进了我的眼帘:“世界革命的三大柱石。”可是中段,却很模糊了;我继续努力辨识,忽然,屋梁凭空掉下来。好像我也大叫了一声;可是,以后,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已消灭!
我的脸,像受人批了一掌;意识回到我身上;我听得了啪啪的翅膀声,③我知道又是那不名誉的蝙蝠把它的灰色的似是而非的翼子扇了我的脸。
“呔!”我不自觉地喊出来。然后,静寂又恢复了统治;我只听得那小东西的翅膀在凝冻的空气中无目的地乱扑。窗缝中透进了寒光,我知道这是肃杀的严霜的光,我翻了个身,又沉沉地负气似的睡着了。——好血腥呀,天在雨血!血,血!天开了窟窿似的在下血!青蛙的原野,染成了绛赤。我撩起了衣裾急走,我想逃避这还是温热的血。
然后,我又看见了火。这是地狱的火!轰轰的火往卷上天空,太阳骇成了淡黄脸,苍穹涨红着无可奈何似的在那里挺捱。高高的山岩,熔成了半固定质,像饧糖似的软摊开来,填平了地面上的一切坎坷。而我,我也被胶结在这坦荡荡的硬壳下。
“呔!”
冷空气中震颤着我这一声喊,寒光从窗缝中透进来,我知道这还是别人家瓦上的严霜的光亮,这不是天明的曙光;我不管事似的又翻了个身,又沉沉地负气似的睡着了。
玫瑰色的灯光,射在雪白的臂膊上;三四辈少年,围坐着谈论些什么;他们的眼睛闪出坚决的牺牲的光。像一个旁观者,我完全迷乱了。我猜不透他们是准备赴结婚的礼堂呢,抑是赴坟墓?可是他们都高兴地谈着我所不大明白的话。
“到明天……”
④“到明天,我们不是死,就是跳舞了!”
我突然明白了,同时,我的心房也突然缩紧了;死不是我的事,跳舞有我的份儿么?像小孩子牵住了母亲的衣裙要求带赴一个宴会似的,我攀住了一只臂膊。我祈求,我自讼。我哭泣了!但是,没有了热的活的臂膊,却是焦黑的发散着烂肉臭味的什么了——我该说是一条从烈火里掣出来的断腿罢?我觉得有一股铅浪,从我的心里滚到脑壳。我听见女子的歇斯底里的喊叫,我仿佛看见许多狼,张开了利锯样的尖嘴,在撕碎美丽的身体。我听得愤怒的呻吟:
我惊悸地抱着被窝一跳,又是什么都没有了。
呵,还是梦!恶意的揄揶人的梦呵!寒光更强烈地从窗缝里探进头来,嘲笑似的落在我脸上;霜华一定是更浓重了,但是什么时候天才亮呀?什么时候,曙光女神的可爱的手指来赶走凶残的噩梦的统治呀?
1928年1月12日
(有删改)
[注]本文写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开篇以儿童视角写梦境,语言活泼,后转向成人视角,进行冷峻思考,前后形成对比。
B. 文中说大人们是没有梦的,是因为梦就是一场悲剧,加深创痛,嘲笑失意,打搅休息。
C. 文中多次使用反问句来加强语气,以引起读者注意,都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批判。
D. 本文和散文《风景谈》一样,通过叙写不同场景运用讽刺来表达作者寄寓的情感。
7.对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句子①运用并列的词语,以奇幻斑斓的色彩、几何图形的铺陈,展现儿童梦的美好。
B. 句子②中“机械地唤醒”批判了成人生活的异化,鼓励成年人不要被现实生活压倒。
C. 句子③中写蝙蝠“扇了我的脸”,以生理痛感喻精神屈辱,强化了梦魇给人的窒息感。
D. 句子④以“不是……就是”的两极化结果,凸显了青年们在面对残酷现实时的坚定。
8.文中的“严霜”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9.茅盾曾说:“文学的背景是社会的。”请结合文本中的相关梦境谈一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北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节选自苏辙《六国论》)
材料二: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路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擒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撞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节选自李桢《六国论》)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溺A于攻B伐C习于虞D诈E强食F而弱肉者G视秦H无异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世家,一般指封建社会中世代为官的人家,文中指《史记》中诸侯的传记。
B. “自完于其间矣”与《鸿门宴》中“道芷阳间行”的“间”意思相同。
C. “未有能愈于秦者”与《无衣》中“王于兴师,修我戈矛”的“于”用法不同。
D. “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能克终者盖寡”的“克”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苏辙认为,天下诸侯土地和军队都远超秦国,却免不了灭亡,他对六国灭亡感到奇怪并对这件事进行了深入思考。
B. 苏辙认为,韩、魏是秦国与诸侯争夺天下的关键,韩、魏的边境是诸侯与秦对抗的前沿,但韩、魏不能单独抵挡秦国。
C. 李桢认为,六国不割地贿赂秦国就不会削弱;知道坚守合纵盟约,并帮助韩、魏抵抗秦国,就可以消除秦国的威胁。
D. 李桢认为,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假如其拥有有利地势并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或许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②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
14.苏辙和李桢认为六国保全自身的策略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咏孤石
〔南北朝〕高丽定法师
迥石直生空,平湖四望通。岩根恒洒浪,树杪镇摇风。
偃流还渍影,侵霞更上红。□拔群峰外,独秀白云中。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诗歌开篇以平湖为背景,以湖的开阔烘托出了湖中之石的孤高独拔、突兀凌空的特点。
B. “恒”“镇”二字展现出了孤石虽常年受风吹浪打,却不随风摇摆、逐浪奔流的特点。
C. 诗歌颈联写波澜壮阔的水流倒映着绯红绚烂的晚霞,整体画面色彩浓烈且极富层次感。
D. 全诗托物言志,尤其结尾两句将诗歌的主题从单纯的咏物升华到对人高洁情怀的赞美。
16.诗歌尾联“□”内需补入一字,小甲认为应填“孤”,小乙认为应填“高”字。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王教授在讲解《离骚》时,借用《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两句,指出《离骚》兼有教化和治政的功能。
(2) 在向游客介绍西安古建筑时,导游用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两句说明走廊的曲折幽深和屋檐的翘起之势。
(3) 在“历史人物纵横谈”的主题研学活动中,小刚发现古代文人十分推崇诸葛亮,常以之为吟咏对象,如“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17年,为拍摄扶贫记录片《落地生根》,导演柴红芳首次踏足福贡县匹河怒族乡的沙瓦村。
这座藏匿于高黎贡山山脉深处的村落,正处在全国板图的末稍,其地貌特殊,地势险峻,虽【甲】,但凡是去过那边的人,无不为那里的美景振撼。柴红芳第一次尝试进村时,未能成功登顶,“坐在半路特想哭”。第二次,在村民的协助下,耗费六小时才抵达沙瓦村。
沙瓦村的村民早已对这里的生活环境【乙】。这里的耕地坡度大多超过25度,村民们将下地劳作形象地称为“爬天爬地”。柴红芳深感,这里的贫困根源在于缺乏一条通往外界的道路。那为什么不建设一条道路呢?怒江州交通运输局工作人员告诉柴红芳,A,道路后期养护成本也非常高。
交通不便不仅影响着这里的旅游业,B,直接导致当地的很多农作物、特产只能通过人背马驮,靠着溜索一点点从山里运出来,价格构成中大多是采摘及人力成本。
①为了解决交通不便带来的运输压力,②成立了怒江大峡谷低空产发展.,③希望用无人机降低草果采摘运输成本。④过去人走一个小时才能到达的地方,⑤无人机只需5-10分钟,⑥采摘运输成本大约降低20%左右,⑦越是人难以行走的地方,⑧无人机越具有优势。
18.根据上下文,在文中【甲】【乙】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选文第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其中三处并加以改正。
20.请在文中A、B空格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文中第四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写出其错误原因并修改,不得改变原意。
22.同样是引用柴红芳的话,画波浪线的句子为什么一处用了引号,一处不用引号呢?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诗人王计兵在诗作《赶时间的人》里写道,“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浪潮里,时间仿佛被无形的手按下了加速键。我们步履匆匆,执着地奔赴“一站和下一站”,却常常错过了大自然的四季,也常常错过了人生的四季。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字。
参考答案
1.B
2.B
3.C
4.积极性:①陌生性凸显理解的必要性,推动对异文化的探索,促使陌生事物转化为熟悉事物。
②陌生性:蕴含差异与他者视角,可映照自我文化的价值观,助力自我认知与文化间性的建构。
消极性:①陌生性文化因缺乏共同历史文化背景或生活世界,导致理解困难。
②可能引发文化相对主义或强行同化的极端立场。
5.①以“自我认同”为根基,坚守本土文化主体性(如理解自身价值观),即“各美其美”,避免认同危机,为阐释陌生文化提供认知坐标。
②以“陌生化”为镜鉴,通过异文化反观自我,吸收其互补要素(如中西美学对话),即“美人之美”,同时深化对本土文化的理解。
③在成人文化差异(或陌生性)与坚守自我认同的基础上,提炼跨文化普遍议题,推动差异视域的交融,实现二者的辩证统一,即“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6.A
7.B
8.①自然界的寒冷(严酷环境)。
②白色恐怖的社会高压(如“清党”后的肃杀)。
③精神上的压抑。
9.①儿童斑斓的梦境有自由的乐趣,而大人的梦境则是当时生活艰难的反映。
②民族革命的梦境反映了大革命时期全国人民为了国家民族积极革命的境况。
③血和火的梦境反映了当时大革命失败后反动派大肆屠杀的社会残酷现实。
④光的梦境反映了青年的觉醒,在绝望中未泯希望,为国家抗争,不惜牺牲。
10.CEG
11.B
12.C
13.①借助他们来挡住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厚交韩国、亲近魏国(亲近韩国和魏国)来抵御秦国。
②后人之所以痛恨秦国,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残暴吗?
14.①苏辙认为六国应结盟,帮助韩、魏,齐心抗秦。②李桢认为六国应以仁义治国,不应沉溺于武力。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我曾读过《史记 世家》中六国的故事,内心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五倍于秦国的土地,五倍于秦国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来攻打崤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不能免于灭亡。我常对这件事深入思考长远谋划,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
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重点不在齐、楚、燕、赵四国,而在韩、魏的边境上,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重点也不在齐、楚、燕、赵四国,而是在韩、魏的边境上。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借助他们来挡住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厚交韩国、亲近魏国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两国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取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自己困住自己了。以至于让秦国人能够乘虚而入吞并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材料二:
宋朝苏洵和苏辙认为六国只会割地贿赂秦国,(六国的割地,)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六国)不知道坚守合纵盟约的重要;齐国、楚国、燕国、赵国不知道帮助韩国、魏国来(一起)抵抗秦国(的重要):认为必须像这样(割地贿赂秦国)之后,秦国的威胁(就)可以消除。
后人痛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残暴吗?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不能只是归罪于秦国。在这个时候,山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的啊;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假使(六国中)有像秦国一样善于利用有利地形的国家,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未必不会再增加一个像秦国一样的国家。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
(有人)说:“如果这样,那么六国就没有办法来保存自己了吗?”回答说:哪里是他们没有办法啊!岂止是保存下来,即使称王(也)可以。孟子(就)曾经用仁义游说梁国、齐国的君王,而他们都不采纳,可叹啊!
15.C
16.示例一:赞成小甲的观点。①全诗围绕“孤石”展开,“孤”字与标题、诗歌整体意象一脉相承。②“孤拔群峰外”描绘出孤石独立于群峰之外的姿态,强化了孤石孤绝、遗世独立的空间感,让孤石“卓然不群”的形象更加鲜明。③“孤”字不仅体现孤石外在的孤立,更暗含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守自我的高洁情操,深化了诗歌托物言志的情感内核。
示例二:赞成小乙的观点。①“高”字直接点明孤石在高度上远超群峰,与首联相呼应,进一步强化孤石高耸入云、直插天际的雄伟姿态。②“高”字与“平湖四望通”“侵霞更上红”等句共同构建出开阔宏大的意境,展现出一种雄浑壮阔的美感,使诗歌的意境更高远。③“高”有“高洁”“高超”之意,更能体现孤石“凌驾群峰”的豪迈气概,暗含对孤石超越凡俗、傲然独立精神的赞美。
17.(1)明道德之广崇 治乱之条
(2)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
(3)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18.甲:人迹罕至;乙:习以为常
19.①“振撼”应改为“震撼”;②“板图”应改为“版图”;③“末稍”应改为“末梢”;④“险竣”应改为“险峻”。
20.①这里修路施工难度极大;②也制约着农产品的运输。
21.①句,搭配不当,将“解决”改为“缓解”;②句,成分残缺,在句首加入“当地”;⑥句,语义重复(或成分赘余),删去“大约”或“左右”。
22.①第一处是对柴红芳原话的直接引用,一字不差地呈现她当时的表达,能真实还原她第一次尝试进村失败时的感受,增强内容的真实性和现场感。
②第二处为间接引用(概括性转述),作者站在第三方视角客观叙述,强调“深感”的结论性(贫困根源的判断/这里缺少一条道路)。
23.略
第 页,共 页
试题资源网-教育科技(北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