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统一检测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京市东城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统一检测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东城区2024一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统一检测
高一语文
2025.7
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一5题。
材料一
元代杂剧《西厢记·长亭送别》,通过文人化的艺术建构,将离别之情升华为兼
具文学深度与学品格的诗意表达,成为中国戏曲“雅”特质的生动注脚。
《长亭送别》的艺术魅力,首在以诗化语言重构自然景物,赋予其文人式的情感
隐喻。王实甫笔下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端正好》),化用范仲
淹《苏幕遮》的秋景意境,将文人化用典提升文化厚度,却绝非简单摹写自然,而是
通过文人特有的诗意想象,将枫林红叶幻化为“离人泪”的具象载体一“晓来谁染
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以拟人化手法,打破自然规律的桎楷,让秋霜红叶承载起离
人悲怆的心理投射。这种“以景写情”的写意手法,是戏曲意象“主观心境视觉化”
的典型表现,使自然景物超越物理存在,成为文人情感与审美理想的外显符号。
戏曲唱词文人审美下的诗意语言,则进一步夯实了“雅”的品格。崔莺莺“晓来
谁染霜林醉”的诘问,以“无理而妙”的修辞策略,将物理现象与心理情感强行勾
连,语言凝练而意蕴丰美;“柳丝长玉骢难系”(《滚绣球》)则以通感手法,将视觉上
的柳丝绵长与心理上的离愁难舍交织、使民间“折柳送别”的习俗升华为富有张力的
文学意象。这种熔铸诗词精华与民间口语于一炉的语言风格,既保留了文人对典雅文
学的追求,又赋予戏曲唱词以灵动的艺术感染力。
文人精神的深度介入,更让《长亭送别》超越了单纯的爱情叙事。崔莺莺对“蜗
角虚名,蝇头微利”(《朝天子》)的鄙弃,借科举功名批判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暗
合元代文人“以曲喻世”的创作传统。她更以“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快活三》)的直白宣言,将个体对爱情的坚守升华为对功名至上价值观的文人式反
叛,使戏曲突破了儿女情长的局限,承载起文人对封建仕途文化的深刻反思。剧中
“长亭”作为送别文化的特号,不仅定位了空间场景,更唤起“十里长亭霜满天”的
历史联想,使个体离愁与人类共通的离别情感相联结。这种“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
高一语文第1页(共10页)
感”的创作自觉,正是戏曲“雅”特质的深层内涵一在个人情感的抒写中,寄寓文
人对社会、历史、人性的深刻思考。
(取材于叶长海、吴文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长亭送别》在展现文人雅趣的同时,亦深深植根于民间文化土壤,体现了中国
古代戏曲“俗”的一面。
王实甫善于提炼市井语言,使唱词充满生活气息。崔莺莺唱“车儿、马儿,不由
熬熬煎煎的气”(《叨叨令》),没有堆砌辞藻,只是把离别时面对车马的烦躁直白道
来,这种用日常物象诉说愁绪的方式,让深闺小姐的离愁别绪瞬间有了烟火气一原
来再高贵的小姐,离别时也会像寻常女子般抱怨路途的磨人。红娘的唱词更是市井语
言的典范:“老夫人谎到天来大”(《赖婚》),一个“谎到天来大”俚语,活脱脱勾画
出老夫人背信弃义的虚伪嘴脸,与市井百姓的语言习惯高度契合。正如李渔在《闲情
偶寄》中强调的“贵浅不贵深”,戏曲语言需“雅俗同欢,智愚共赏”。
除了市井语言的鲜活,戏曲之“俗”更在情感宣泄的直白泼辣,崔莺莺“你休忧
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二煞》)便是明证。这句唱词打破文人含蓄,直
面元代婚姻现实一不说“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诗意,却以“停妻再娶”的直白诘
问,将市井间“贵易妻”的集体焦虑搬上舞台。这句唱词打破才子佳人戏的温婉套
路,让深闺离愁多了世俗凛冽。当她在长亭直言“我只怕你”,台下观众看见的不只
是戏中情,更是现实中女子对“负心汉”的警惕。这种不粉饰的宣泄,正是戏曲
“俗”的力量:以直白语言剖开婚姻真实,让舞台深情连着市井烟火。
剧中莺莺的叮嘱,超越小儿女情长,直指元代社会动荡下的婚姻伦理焦虑。战乱
频发、迁徙频繁导致“妻离子散”屡见不鲜,“停妻再娶”的担忧实质是对婚姻稳定的
强烈诉求。当舞台上的离愁别绪与台下百姓“被弃”“漂泊”的现实遭遇相呼应,戏曲
便以个体叙事唤醒集体共鸣一不说宏大道理,只抓“老百姓心里的事”,却让元代社
会的伦理困境与生存艰辛,在才子佳人的故事里清晰可触。这种对民间伦理的深切观
照,正是戏曲“俗”的力量:于日常细节中见时代肌理,在个人悲欢里显众生疾苦。
(取材于黄天骥、郑传寅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戏曲“以景写情”的手法使景物超越物理层面,成为民间情感的载体。
B.“柳丝长玉骢难系”用通感交织视觉与心理感受,升华民间送别习俗。
C.崔莺莺对“蜗角虚名”的鄙弃,直接表达出了元代文人对科举的批判。
D.借“离合”写“兴亡”是“雅”的内涵,寄寓文人对个人悲欢的思考。
高一语文第2页(共10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