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物质的变化课后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有下列一些特征或现象:①是否生成其他物质;②构成物质的分子是否发生变化;③是否发光发热。可以用于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依据是()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③2.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 铁丝弯折 B. 钢铁熔化 C. 钢铁生锈 D. 铁球下落3.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又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的。请你判断下列哪一种变化与其他三种变化有着本质上的不同()A. 火药爆炸 B. 衣服晒干C. 纸张燃烧 D. 酒变酸4.下列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 水的蒸发是水分子间隙增大,水分子没有发生变化,是物理变化B. 水电解是水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变成了氧气分子和氢气分子,是化学变化C. 酒精燃烧是酒精分子和氧气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变成了二氧化碳分子和水分子,是化学变化D. 固态碘升华成碘蒸气的过程中产生气体,是化学变化5.下列能证明化学变化过程中发生物理变化的是()A. 开灯时灯泡先通电后发光 B. 做家具时木材先锯断后加工C. 水结冰时由液态变为固态 D. 蜡烛点燃时先熔化后燃烧6.某次疫情防控中,可以用二氧化氯作消毒剂。二氧化氯是一种黄绿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沸点11℃,凝固点-59℃,易溶于水,液态或气态的二氧化氯都不稳定,见光易分解。下列属于描述二氧化氯化学性质的是()A. 见光易分解 B. 刺激性气味 C. 黄绿色 D. 易溶于水7.物质的下列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A. 液氢用于火箭发射 B. 金属铜制电线C. 石墨作电刷 D. 活性炭用于做防毒面具8.金华酒传统酿造技艺、浦江剪纸、永康锡雕、东阳竹编等,是金华拥有的众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下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过程,主要利用化学变化的是()A. 酿酒 B. 剪纸C. 锡雕 D. 竹编9.在治疗新冠肺炎中,中药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中药煎制步骤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 冷水浸泡 B. 加热煎制C. 取液弃渣 D. 装袋保存10.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课堂”第一课中,邀请地面的同学一起演示将泡腾片放入水中的实验。如图甲所示,学生在地面将泡腾片放入水中,有许多气泡从水面逸出;如图乙所示,王亚平在空间站将同样的泡腾片放入水球中,产生的气泡大部分留在水球中。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 泡腾片呈片状是它的物理性质B. 将一片泡腾片切成两半,是物理变化C. 甲、乙两图中气泡运动情况不同,说明泡腾片从地面带到空间站发生了化学变化D. 不管是在地面上还是在空间站里,同样的泡腾片在水里都发生反应生成气泡,体现了它的化学性质二、填空题11.①“冰雪消融”的过程中,冰雪由__________变为__________(填物质的状态),但构成冰和水的微粒都是__________。②“电解水”实验中,水被分解成__________和__________,构成两种生成物的微粒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从宏观上分析:①和②的过程是否生成其他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微观上分析:①和②的过程变化前后微粒是否发生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化学变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厨房中一般都备有食盐、食醋、发酵粉等。小科蒸馒头时使用了发酵粉,在该过程中他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现象,下同),由此可知,该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小亮将半瓶食醋倒入有水垢的热水壶内,一段时间后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知,该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13.硫酸铜晶体俗称胆矾,化学名称为五水硫酸铜,化学式为CuSO4·5H2O。加热硫酸铜晶体发生化学变化的证据是能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试管壁上____________________,其变化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冷却后往固体中加几滴水后可以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推测出硫酸铜的一种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根据这一理论回答下列问题:(1) 由于酒精能在空气中燃烧,所以酒精可用作__________。(2) 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够保存很长时间而不褪色,这一事实体现了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__________。(3) CO分子和CO2分子的__________不同,导致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三、实验探究题15.某同学进行实验,其过程如下:a.研磨:将硫的块状固体通过研钵磨成硫的粉末;b.混合:将1 g铁粉与1 g硫粉混合均匀;c.加热:将上述混合物加热一会儿,产生强光、放热现象,冷却后得到一种黑色的固体。请回答:(1)小明认为b是物理变化过程,你认为a是__________变化过程,c是__________变化过程。(2)证明b是物理变化过程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证明c是化学变化过程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化学现象包含发光、放热,而许多物质燃烧时都伴随着发光、放热的现象。小丽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整个学习小组对此展开讨论和验证。【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猜想】猜想一:都是化学变化;猜想二: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实验一】如图所示,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的火焰上,观察到:①烧杯内壁上出现水珠;②手摸烧杯有__________的感觉;③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分析一】蜡烛燃烧生成新物质的名称是二氧化碳和__________,蜡烛燃烧为__________变化。【实验二】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①通电前:灯丝为银白色固体;②通电中: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感觉__________;③断电后:灯丝仍为银白色固体。【分析二】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丝通电发光、放热属于__________变化。【结论】猜想__________(选填“一”或“二”)正确。四、解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0分)17.随着科技的发展,家用制氧机日渐普及。(1)如图为某种分子筛型家用制氧机工作时气体变化的微观示意图,该变化属于__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2)某品牌简易制氧机利用过氧化氢溶液来制氧,请将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补充完整。18.自然界有“雷雨发庄稼”的现象,下列描述为雷雨中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①空气中的氮气在放电条件下与氧气直接化合,生成无色且难溶于水的一氧化氮气体;②一氧化氮在常温下就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③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气体;④生成的硝酸随雨水淋洒到大地上,与土壤中的矿物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硝酸盐。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1) 一氧化氮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点)。(2) 写出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1页,共5页答案1. A 2. C 3. B 4. D 5. D 6. A 7. A8. A 9. B 10. C11. 固态液态水分子氢气氧气氢分子氧分子①无新物质生成,②有新物质生成①不发生变化,②发生变化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12. 馒头变得多孔;水垢逐渐消失并产生气体13. 蓝色晶体变为白色粉末;有水珠产生;CuSO4·5H2O CuSO4+5H2O;白色粉末变蓝;可以和水反应14. 【小题1】燃料【小题2】比较稳定【小题3】构成15. (1)物理化学( 2)用磁铁对混合物进行吸引,然后称量吸引铁粉的质量,发现仍为1 g (3)用磁铁对黑色固体进行吸引,发现固体不被吸引16.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实验一】热 【分析一】水 化学 【实验二】发热 【分析二】物理 【结论】二17. (1)物理( 2)如图18. 【小题1】无色、难溶于水、常温常压下为气体(任选两条)【小题2】3NO2+H2O=2HNO3+NO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1物质的变化课后巩固练习.docx 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