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大学之道》课件(共3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 《大学之道》课件(共3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9张PPT)
大学之道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礼记》
东南大学
香港大学
厦门大学
河南大学
你知道下列校训是哪所学校吗?你知道这些校训出自哪里吗?
《大学》者,
中国学术之中心也。
《大学》一书,诚修己治人之要道。
《大学》的‘修身齐家’理念,为全球伦理建设提供了东方智慧
康熙
梁启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孙中山先生称《大学》为:中国政
治哲学,最有系统之学,无论国
外任何政治哲学家都未见到,都
未说出,为中国独有之宝贝。
作品介绍
《大学之道》出自《礼记》,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
宋代以前,《大学》一直从属于《礼记》。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取出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把它们编在一起,做《四书章句集注》,经此,《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礼记》
西汉戴圣编订的儒家经典,又称《小戴礼记》,是先秦至汉礼仪论著的汇编。
包含《大学》《中庸》等名篇,后成为“四书五经”组成部分。
《大学》
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第42篇),宋代朱熹将其与《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核心思想:“三纲八目”(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等),传统上认为由曾子所述/整理。
曾子(曾参,孔子弟子)
儒家学派重要传承者,《大学》思想被认为源自其学说(朱熹明确归功于曾子)。
《汉书·艺文志》记载曾子著作,但《大学》作者存在争议,可能为曾子后学整理。
戴圣
西汉礼学家,编订《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使《大学》等文献得以系统保存。
四书
五经
六经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乐经》
五经更“古”,是儒家思想的原始经典,历史地位更悠久。
四书更“显”,宋元后因科举成为文人必读,影响更直接。
文学常识
戴圣,西汉官员、学者,西汉今文经学“小戴学”的开创者。生卒年不详,字次君,世称小戴,西汉梁国人。
戴圣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德俱学《礼》于后苍,二人合称为“大小戴”。
宣帝时立为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
了解编者
(前505年-前435年),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被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曾子
曾子思想
修齐治平
曾子著作《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政治哲学体系。
曾子“笨”但最用功,最终成大儒
曾子年轻时反应较慢,孔子曾评价他“参也鲁”(曾参有点迟钝)。但他特别勤奋,靠苦学成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
别人学一遍就懂,他要学十遍,但反而理解更深。证明“勤能补拙”,后来还教出子思(孔子的孙子),影响了孟子。
(纲:本意是提网的总绳,比喻事物的主干部分。
目:目指网眼,比喻事物的从属部分。)


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
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基本的礼节和文化课。
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大学”,在古代的含义有两种:“博学”之态;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
《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全文篇幅十分之一左右,但是《大学》的总纲,后世学者常用“三纲八目”来概括。
文化常识:古代学制
古代人想要参与社会管理、国家政治需要怎么做?
阶段 学习内容 作用
小学阶段 洒扫、应对、进退 礼、乐、射、御、书、数 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
大学阶段 穷理、正心、修己、治人 学习如何参与社会管理,参与国家政治。
文化常识:古代学制
大学之道,在明①明②德,在亲③民,在止④于至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美好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①明:动词,彰明
②明:形容词,美好的
③止:达到
④亲:亲近。一说“亲”当作“新”,即去旧立新、去恶向善,使……去旧
第一段
解读文本
“明德”:
1.人本性所具有的。但有时会被个人气质或欲望所迷惑。
2.强调个体主观能动性:道德主体通过学习、修养来修复本性。
“亲民”:
1.由个体之善扩充到天下万民:个体经过“明明德”道德完善之后运用到群体。
2.政治行为,“民本”“仁政”。
“至善”:
“明明德”的内在修为和“亲民”的外在事功的最终发展归宿和目标要求,它将内外两方面个体主动性行为都发挥到最高点。
1、“明明德 —— 把自己变好”:
例子:
你本来爱撒谎,后来决定诚实做人 → 这就是“明明德”。
你以前很懒,现在开始自律 → 这也是“明明德”。
2、“亲民(或“新民”)—— 帮别人也变好”:
例子:
你带头环保,邻居也跟着少扔垃圾 → 这就是“亲民”。
老板自己正直,公司风气也变好 → 这也是“亲民”。
3、“止于至善 —— 做到最好,但不强求完美”:
例子:
你学习尽力了,即使没考第一也不自责 → 这就是“止于至善”。
你孝敬父母,虽然不能让他们大富大贵,但让他们开心 → 这也是“止于至善”。
明德
新民
至善
美好的德行
使天下人去旧更新
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三纲”之间的关系
三纲八目
对己
立德
对人
爱人
这“三纲”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
明明德
完善自我,改进自我
内圣
亲民
爱民顺民,引导百姓自我完善
外王
止于至善
最终追求
提网的总绳→事物的主干部分
总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三纲
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
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三纲”,作为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
把人天生的固有的善性发挥出来,
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
即“新民”,就是帮助他人去除污染心灵的东西,即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为治国平天下奠定精神基础。
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三纲八目
递进性:从内在觉醒(明明德),到外在实践(亲民),最终达成圆满(至善)。
循环性:至善的境界又反过来促进更深的明德与更广的亲民,形成终身修养的闭环。
三纲的现代启示
个人成长:先夯实内在道德(如诚信、责任感),再通过职业或公益影响他人。
领导力:管理者需先“修身”树立榜样,再推动团队或社会进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
教育本质:不仅是知识传授,更要唤醒人的善性与社会担当。
先修自己,再帮别人,最后做到问心无愧
错误,实则关联“格物致知”,强调知行合一。
错误,儒家承认“过犹不及”,至善是动态平衡
(如《中庸》“执两用中”)
三纲短短九字,构建了儒家“内圣外王”的完整体系,至今仍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关键密码。
二、“止于至善是完美主义” 。
一、“明明德是空谈心性”
判断题
知①止②而后有定③,定而后能静④,静而后能安⑤,安而后能虑⑥,虑而后能得⑦。 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
第一段
解读文本
①知:知道 ②止:达到的“至善”境界
③定:志向坚定不移 ④静:心不妄动
⑤安:性情安和 ⑥虑:思虑精祥 ⑦得:处事合宜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怎样实现“三纲”?






七个步骤
心不妄动
性情安和
思虑精详
处事合宜
达到“至善”境界
志向坚定不移
三纲八目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答案】 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不移才能
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
能处事合宜。
定:坚定不移。
静:心不妄动。
安:性情安和。
虑:思虑精详。
得:处事合宜。
【解析】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第一段
解读文本
近:动词,接近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推流
物格
知至
意诚
心正
身修
家齐
国治
天下平
由近及远、由内到外地“正叙”出来。强调结果的水到渠成。
正反相成的推演逻辑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①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②其身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彰明美好的德行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第二段
解读文本
①齐:使……整齐有序 ②修:修养
欲修其身者,先正①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②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③其知。 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
第二段
解读文本
①正:使……端正
②诚:使……真诚 ③致:获得
致知在格物①。物格而后知至②,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获得知识的办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事物的原理之后就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充分认识了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第二段
解读文本
①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②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①,壹是②皆以修身为本③。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一律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
第二段
解读文本
①庶人:平民百姓
②壹是:一概,一律
③本:根本
回答问题
1.解读内容以下的内容含义。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推究事物的原理
获得更多知识
意念诚实不欺
去除私心杂念
具有良好修养
处理好家族间关系
治理好国家
彰显美好品德
“八目”之间的关系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目的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基础
“修身”是根本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
三纲八目
“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
八目
三纲
具体步骤
指导思想
止于至善
明明德
亲民
内修
外治
★治国
★齐家
★修身
★正心
★诚意
★致知
★格物
★平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
三纲八目
三纲八目
止于至善
明明德
亲民
内圣
外王
穷则独善其身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达则兼善天下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最高境界和最终追求)
过渡,既要内化于心,也要外显于行
基础觉醒 文言必备知识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静而后能安 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先治其国 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则。
性情安和。
治理。
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2.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
(1) 大学之道 之:________________
(2) 在止于至善 至:_________________
(3) 定而后能静 而:_________________
(4)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以:_________________
结构助词,的。
副词,极,最。
连词,表顺承。
介词,把。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C
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②在止于至善
③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④先正其心
⑤先诚其意 ⑥必先苦其心志 ⑦南征北战
A.①④/②③/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④⑤⑥/②/③/⑦
【解析】 ①明:形容词作动词,彰明。②善:形容词作名词,最高境界。③④⑤⑥都是形
容词的使动用法,分别译为:齐,使……整齐有序;正,使……端正;诚,使……真诚;
苦,使……受苦。⑦南、北,都是名词作状语,向南、向北。故选C。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礼记·中庸》
  
喜怒哀乐的情感没有发生,可以称之为“中”;喜怒哀乐的感情发生了,但都能适中且有节度,可以称之为“和”。中是天下最为根本的,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法度。达到了中和,天地就会各安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