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满分50分,时间50分钟)一、选择题(共24题,每题1分,共2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唐朝诗人皮日休对隋朝大运河这样评价:“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他意在强调大运河的开凿( )A.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B.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C.加速了隋朝政权的灭亡D.缓和了当时的社会矛盾2.史学家钱穆评价某一制度,认为它具有一定的公平性,使得一部分“处于社会中低层”的读书人进入仕途,参与政治和管理国家。他评价的是( )A.世袭制 B.科举制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3.唐太宗选拔和任用人才不拘一格,他曾多次说过:“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他手下,既有尉迟敬德这样出身敌营的将领,也有魏征这样的东宫旧仇;既有像马周这样的落魄文人,也有贵如皇亲国戚的长孙无忌。材料表明,“贞观之治”得益于( )A.科举制度的完善 B.社会矛盾基本消除C.官僚体制的形成 D.官员选拔的开放性4.开元年间,姚崇改革行政审批流程,宋璟创设“台阁取士”提升决策质量,张九龄编纂《唐六典》确立法治框架,使得国家的行政效率大大提高。这说明唐玄宗( )A.公正无私 B.体恤民情 C.崇俭抑奢 D.善用贤能5.唐朝杜甫《无家别》中有“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之句。与诗中现象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安史之乱 B.陈桥兵变 C.靖难之役 D.隆庆和议6.唐太宗、武则天先后设立西安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这些措施的根本作用是( )A.强化对西域和西藏的管理B.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C.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巩固D.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7.图中的路线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B.玄奘西行取经求法C.鉴真东渡日本传经 D.明朝的郑和下西洋8.被誉为“药王”的孙思邈,撰成的医学巨著是( )A.《本草纲目》 B.《千金方》C.《唐本草》 D.《黄帝内经》9.宋太宗曾命大将曹彬攻取幽州,而宰相李昉等不知情。伐辽时,太宗曾一日内六次召枢密院商议,而中书省都没有参与也不知情。这反映出当时( )A.中书省已形同虚设 B.相权被分割和限制C.枢密院的权力膨胀 D.重文轻武政策动摇10.文物是解读历史的密码。观察如图所示货币样式,其使用反映了( )A.圆形方孔钱的广泛流行B.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C.商业贸易出现新的发展D.各民族政权交流互鉴11.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全真七子之一丘处机为两个未出世的孩子取名郭靖和杨康。“靖康”是宋钦宗的年号,丘处机此举是让孩子们勿忘国耻。你认为丘处机所说的“国耻”是指( )A.1125年金灭辽 B.1127年金灭北宋C.1227年蒙古灭西夏 D.1234年蒙古灭金12.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以犬牙交错为主导,打破自然的山川之险,使地理环境与行政区域交织在一起,从而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由此可见,行省制度( )A.优化了官僚系统B.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融C.提高了行政效率D.有助于防止地方分裂割据13.宋朝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的管理机构是( )A.市舶司 B.宣政院C.军机处 D.广州十三行14.《马可 波罗行纪》中记录有中国古代杭州城面貌:“城中有十所大型市场,而沿街的小型市场更是数不胜数,……与大道并行,有一条宽阔的运河,河岸边紧挨着市场的地方……是印度等国家的商人存放行李和货物的场所,这样做是为了方便他们靠近市场进行交易。”由此可见( )A.唐朝中外交流频繁 B.宋朝商业繁荣C.元朝疆域辽阔 D.元朝海外贸易发达15.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评价中国古代的三种发明时指出,“人类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是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在航行方面……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据此推测,他评述的三种发明是( )A.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B.造纸术、曲辕犁和秧马C.水排、筒车和青铜技术D.丝绸、纸币和冶铁技术16.如表是某史学家统计的北宋前期用相情况统计简表,此表可用于说明北宋前期( )北宋前期用相情况统计简表在位皇帝 宰相人数/人 平均任职年限/年宋太祖 6 2.8宋太宗 9 2.3宋真宗 12 2.1宋仁宗 23 1.95A.崇文抑武成为国策 B.科举录取规模扩大C.君主专制日益加强 D.宰相地位不断提高17.某同学在上历史课时,在笔记上记下了“达赖金印、班禅金印”“驻藏大臣”“金瓶掣签”等关键词,则他学习内容的小课题最有可能是( )A.巩固西北边疆B.清朝对全国的统治C.军机处的设立D.清政府对西藏地方的有效管辖18.学者何炳棣认为玉米、番薯等美洲农作物传入中国,并推广种植以及在饮食生活中的利用,造成了“中国粮食生产的第二次革命”。这些农作物传入中国的时间是(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19.中国历代农书颇多,但同时却轻视手工业,少有全面记载手工业技术的著作。而这部著作不仅首述农事,随后又以更多的篇幅记述手工业,这与明末启蒙思潮中出现的“工商皆本”的先进思想是相符合的。这部著作是(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C.《天工开物》 D.《本草纲目》20.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后,户部的太仓储银,由之前每年的二百万两增加到每年三四百万两。京师储粮达七百万石,是隆庆年间的三倍。材料说明张居正的改革( )A.解决了政治腐败 B.增加了政府收入C.使人民安居乐业 D.加强了边防建设21.“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这反映了明朝( )A.中央机构完善 B.君主专制加强C.社会矛盾加剧 D.地方权力扩大22.据统计,仅在明朝永乐年间,与郑和有关的东南亚及非洲国家使节来华共三百余次,其中有三位国王在率团访问期间病逝于中国,他们在遗嘱中表示要将自己葬于中国。这反映了( )A.明朝长期推行对外开放的政策B.明朝继承了历代王朝处理周边关系的方式C.远洋航行有力打击了殖民侵略D.郑和下西洋增进中国与亚非国家友好往来23.“对清朝而言,因俗而治能以最小的治理成本获得最大的治理效能,但是也使得中央权力在地方渗透受限,并可能出现尾大不掉的情况。”下列清朝采取的边疆治理措施中,旨在解决这一问题的是( )A.雅克萨之战 B.平定噶尔丹叛乱C.修建须弥福寿庙 D.设置驻藏大臣24.2024年7月27日,北京中轴线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其选址、格局、城市形态展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传统,凝聚了“居中而治,以中为尊”的理念,故宫处于中轴线中心。北京中轴线的建筑布局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 )A.以民为本理念 B.开放包容理念C.皇权至上理念 D.自由平等意识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26分)25.隋唐王朝在川界历史上有雨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8分)【经济之变】材料一:……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也是工业革命前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工程项目,它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辖,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以及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世界遗产委员会材料二:辕形弯曲,为犁之主干,尾部与犁梢相接。箭为长方木,穿越犁辕到达翠底,与曲辕成弓箭形,故名。……进则犁箭带动犁镵向下,可深耕;退则犁箭上升,犁镵平缓,可浅耕。——《耒耜经》(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水利工程?材料二所述生产工具及其用途分别是什么?(2分)【政治之因】材料三: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统编版《中国历史》材料四:崇善应变,璟善守文,玄宗得二人而治。——《旧唐书 姚崇传》(2)材料三中的统治者是谁?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玄宗”在位前期的年号。综合两段材料分析唐代政治清明的共同原因。(3分)【文化之荣】诗词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节选) 诗词二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遥远认微微入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3)诗词一的作者李白被誉为什么?依据诗词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长安城的特点。(2分)(4)综合以上材料,回望隋唐时期的繁荣局面,对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什么启示?(1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5分)材料一 根据儒家“征召有才能的人才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种种问题”的基本信条,隋唐时期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才打开了入仕的大门。——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材料二 唐太宗继位后,已完成统一,然民间残破已极……唐太宗命房玄龄省并冗员,中央政府文武官员的名额,仅留六百四十三员;命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值宿于中书省,以便随时延见,垂询民间疾苦和政事得失……到贞观四年时,米价每斗不过三四钱,社会秩序安定。——摘编自傅乐成著《中国通史》材料三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资治通鉴》卷一九八(1)材料一中的“选官制度”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该制度的建立的意义?(2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唐太宗继位后“民间”发生变化的原因。(2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采取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1分)27.经济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是多样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生产工具的进步是人类社会演进的强大动力。材料二 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赋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陈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一派田美土肥之象。——摘编自万绳楠《江东侨郡县的建立与经济的开发》材料三 宋代中国不仅欢迎外商来华且鼓励本国民众出海贸易,与亚洲海洋各国形成了南海贸易体系。“南海1号”发掘了瓷器、丝绸等近20万件商品,这些商品海外诸国不能生产或质量远逊中国。宋代海船普遍应用了水密隔舱、多层舷板及导航技术,增强了安全性。各国皆乐于与中国开展贸易。——摘自黄纯艳《宋代中国为何展现“海洋大国”气象》(1)观察材料一中的四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农耕工具的变化对我国农业发展的作用。(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江南地区经济发展,出现“田美土肥之象”的原因。(2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代“各国皆乐于与中国开展贸易”的原因。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影响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2分)28.根据材料,探究明清兴衰的原因。(7分)【强化君权】材料一: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为了巩固统治,他在积极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在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以强化皇权。——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了强化皇权,朱元璋在地方采取了什么措施?他设立了哪—机构监视官民,使皇权高度集中?(2分)材料二:明朝时,考试的内容是“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则指出:它“是明代考试制度里最坏的一件事”。(2)材料二中所论述的是明朝的什么制度?(1分)【和平交往】材料三:明初,由于明成祖朱棣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其中最为壮观的,要数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连续7次统率船队,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规模大、时间长、范围广,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3)材料三反映出郑和下西洋具有哪三大特点?有什么历史意义?(2分)【闭目塞听】材料四:清朝起初指定四处对外道商口岸,后仅保留广州一处,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都受到严格约束。民间船只出海贸易,更在严厉禁止之列。——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4)材料四反映了当时清朝采取怎样的对外政策?(1分)(5)通过对明清两朝历史的探究,你有哪些收获?(1分)参考答案1-10 ABDDA CBBBD11-20 BDADA CDDCB21-24 BDDC25.(1)水利工程:隋朝大运河;工具:曲辕犁;用途:耕地。(2)统治者:唐太宗(李世民);年号:开元;原因:统治者任用贤能、虚心纳谏。(3)“诗仙”;特点:布局严整,规模宏大,商业繁荣,是政治中心。(4)启示:要注重发展交通,加强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重视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进步;重视人才,营造良好政治氛围;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等。26.(1)制度:科举制。意义: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它的延续和完善,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力,使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用人制度逐渐确立。它不仅扩大了统治基础,对社会阶层流动也起到积极作用,还显著提高了整个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2)原因:裁剪冗官;关心民间疾苦,以民为本。(3)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27.(1)提高耕作效率和质量,节省人力成本,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2)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与技术;政府赋役优惠政策;优越自然环境;社会相对安定;民众辛勤劳作等。(3)原因:政府鼓励对外贸易;商品质量优势;造船技术先进;航海安全保障。因素:技术创新;民众努力;政策支持;社会环境稳定等。28.(1)措施: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机构:锦衣卫。(2)制度:八股取士。(3)特点:规模大、时间长、范围广。意义: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4)政策:闭关锁国政策。(5)收获: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要坚持对外开放;要以人民为中心;闭关锁国导致落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