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9张PPT)古诗文中自古便有“高处不胜寒”的独特意境。登高望远,看尽繁华落寞,文人墨客于山之巅、海之涯,书写了多少的往事情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体会杜甫的《登高》望远时。导 入杜甫诗歌的主要思想:1、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对人民的同情。2、忧国忧民,表现出深挚的爱国情感。3、揭露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表现强烈的憎恶之情。4、歌咏自然景物,抒写亲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代表作品:“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诗歌风格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 400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赞。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对于这些高度的称誉,杜甫是当之无愧的。作者介绍旧诗有古体、近体之分,此诗始于唐代。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古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往体诗”。按每行诗字数可分为四言、八言、七言、六言、杂言等。每首诗不拘字数,不求对仗,不讲究平仄和押韵,节奏也较自由。近体诗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和绝句的统称。每诗句数固定(排律诗除外);每句字数固定;押平声韵,不换韵,位置固定;讲究平仄对仗。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近体诗与古体诗(又称古风)相对,是唐代形成的新诗体,严格讲究格律,分为绝句、律诗,多为五言、七言。古体诗近体诗古体诗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不讲对仗,字数较多。乐府诗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类别 古体诗 近体诗用韵 ①整首诗可以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又可随意转为其他韵。 ②一首诗中每句都可以用韵,用韵的字可以重复。 ③诗中用韵不限定在偶数句子上,奇数句也可以用韵。 ④诗中可以用邻韵和上去声通押。 ⑤允许散文化的句子。 ①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偶数句用韵。②用于韵脚的字不能重复。③不用韵句子的末一字,平仄声不能与用韵句子的末一字相同。④除起句外不能用邻韵。这首诗作于唐代大历二年(767)秋天。杜甫客居夔州(今四川奉节)期间,距他去世只有三年时间。此时唐王朝内忧外患,而诗人也身患严重的肺病,生活困顿。这一年的重阳,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来饮酒,不料这位亲戚因事没来。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写作背景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和韵脚。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诵读诗歌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歌大意。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唐代·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大家一起思考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这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yuán猿zhǔ渚bìn鬓zhuó浊凄楚悲伤痛苦孤独沉郁顿挫登高《登高》首联萧条寂寥之景尾联沉郁顿挫风——急 天—— 高 猿—— 啸哀渚——清 沙——白 鸟——飞回多病漂泊之叹艰难潦倒之悲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 悲秋 常作客百年 多病 独登台潦倒新停浊酒杯艰难苦恨繁霜鬓(苍凉)(悲壮)(思乡、漂泊)(年老、多病、孤苦)苍凉悲壮之境颔联颈联(愁苦)(难遣)写景抒情文有文眼,诗有诗眼,你认为选择哪个词,最能体现诗意?悲本诗写登高,可以划分成哪几个层次?登高所见(首联颔联)——登高所感(颈联尾联)思考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猴孤零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回盘旋的水鸟雄浑高远 肃杀凄凉《登高》的首联写到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诗人为何选择这些意象入诗?急风,使人感到寒冷——身体,心灵。高天,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渚清沙白,冷色调,凄凉、伤感。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落木萧萧: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落叶归根,而人这常年飘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生命之秋不尽长江:长江悠悠不尽,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显出个人的渺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颔联历来为人称道,有人评它“把悲秋的情感推向了极致”,请赏析一下这一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集中表现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落木茫无边际、萧萧而下,是诗人仰视所望;江水奔腾不息、滚滚而去,是诗人俯视所见。这里有“萧萧”之声,也有“滚滚”之势,让人感到整个画面气象万千,苍凉悲壮,气势雄浑壮观,境界宏阔深远。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从这里仿佛感受到了诗人面对逝者如斯的江水所发出的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慨叹,面对一枯一荣的落木所抒发的壮志难酬、无可奈何的苦痛!沉郁悲凉的对句,将诗人“艰难苦恨”的人生境遇书写得淋漓尽致,用语精当,气势宏伟。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有人认为这两句有八重悲哀。试问有哪八重悲哀? 南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曾就这两句诗分析出八层意思,原文是:“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萧瑟秋天常作客,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独自登台,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苦恨:极其遗憾。杜甫此时年事已高,疾病缠身,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艰难、潦倒:国事艰难,国家动乱;人生潦倒,生活艰难,漂泊在外,两鬓如霜,壮志难酬。两个词形容的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国事艰难,壮志未酬人生潦倒,销愁无途颈联首联颔联尾联仰望:云天秋风俯视:江水洲渚仰望:无边落木俯视:不尽长江悲秋常作客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忧愤无奈哀婉孤独沉郁高昂愁苦沉痛写景抒情忧国伤时诗人垂暮,深秋独登高。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著。坎坷里写着豪情万丈,无论穷达,都不忘兼济天下!《登高》中“悲”“独”两种情怀的内涵是什么?全诗又是如何抒发这两种情怀的?悲:诗人目睹苍凉的秋景,联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无限悲愁之情。独:“独”字有两层意思,一是独知此宇宙与人生之悲怆,二是独自承担苦难的情怀。诗人采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表达心中的忧思。全诗先用苍凉的色调描绘了一幅“严秋肃临天下”的萧瑟图画,以悲凉的气氛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凄凉。“猿啸哀”和“鸟飞回”两个细节和诗人素有的伤时感情联系起来,是千百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接着又勾画出一幅极其广阔的图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流露出诗人激荡不已的心情。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韶光易逝,触景生情,也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痛苦。颈联情景交融,从空间和时间上把主题表达得既深且广,更见构思的精巧。尾联分承五、六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更难排遣。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这首诗通过诗人登高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大江边的深秋景象,又有长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晚年多病的孤独之感,战争带来的国难家仇和日渐增多的白发,抒发了诗人对艰难身世的感慨,展现了一位穷困潦倒、漂泊无依、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主旨情感《登高》通过登高所见的秋日长江景色,倾诉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伤时叹己的情怀。随堂巩固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夔州一向以猿多著称,峡口以风大闻名,杜甫在《登高》中体现这一特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落叶”是秋的典型特征,在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落叶纷纷的壮阔秋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3)杜甫在《登高》中,从空间、时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诗句中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4)《登高》中写杜甫一生坎坷,晚年也很艰难,生活困苦,身体多病,所以只好戒酒的句子是:“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2.杜甫的《登高》一诗,被人称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下列对其对仗理解不当的一项是A.首句“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感。B.颔联的对仗十分精工。“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沉郁悲凉的对句出神入化。C.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动人心弦。D.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分析错误,颈联“万里悲秋”是抽象的事物,寄托诗人感伤情绪之景物是会令人心生孤独悲伤之感的景色,只有“万里悲秋”与“我”相伴,“我”只能“独登台”,独在异乡的孤独惆怅感与深秋景色之荒凉凄冷水乳交融,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寄托诗人悲秋伤己的伤感情怀。这两句诗意境开阔,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