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件(25张PPT 内嵌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件(25张PPT 内嵌视频)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导致天下大乱。
魏蜀吴三国鼎立,实现了局部统一。西晋短暂统一全国。此后东晋南朝与十六国北朝对峙的局面形成。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并立,各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交融,江南地区的开发,都为统一局面的重新出现奠定了基础。
社会特征
016
京剧《捉放曹》是根据小说《三国演义》创作的剧目,讲述了曹操在逃亡中杀死无辜老汉吕伯奢一家的故事。剧中的曹操是一个疑心极重、冷酷无情的白脸奸臣。然而,这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形象。史书中记载的曹操是什么样子?
曹操京剧脸谱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为什么会出现社会状况?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经济破坏,百姓死伤惨重,苦不堪言。
东汉末年州牧割据
一、官渡之战
1.曹操崛起
曹操为什么能在东汉末年迅速崛起?
①政治:
②用人:
③经济:
控制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主动权;
招揽人才;收编黄巾军,壮大力量;
实行屯田,组织农业生产。
材料一: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陈寿《三国志·武帝纪》
材料二:曹操与陈宫逃亡,躲到吕伯奢家,吕家杀猪款待,曹操听见后院的磨刀声,又听见有人说:绑上再杀。于是疑心大起连杀吕家八口。并振振有词地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摘选自《三国演义》
曹操的形象在《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有什么区别?如何看待小说与正史之间的差别?
曹操在正史中是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在小说里是乱世奸雄;小说是在正史基础上艺术加工而来,反映了人民群众朴素的是非观。
官渡之战
2.官渡之战
1.背景:
2.时间:
3.过程:
4.影响:
北方两大政治军事集团首领,曹操和袁绍都想吞并对方;
200年;
曹操声东击西、偷袭袁军,烧毁军粮,袁军被歼;
官渡之战以少胜多,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官渡决战前夕,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曹操听说后,赤脚相迎。许攸得知曹军粮食只够吃一个月,便告诉他袁绍的辎重屯积在乌巢,当率精兵前往袭击。曹操依计而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停止)。——曹操《步出夏门行》
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北方。他写下这首诗歌,诗歌中提到的“壮志雄心并未停止”,曹操的什么“壮心”还未能实现呢?
二、赤壁之战
①曹操准备消灭南方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②孙权听从周瑜与诸葛亮的意见,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
1.背景:
历史补充一:刘备与诸葛亮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卑贱),猥自枉屈(屈尊下驾),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诸葛亮《出师表》
三顾茅庐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顾茅庐后诸葛亮辅佐刘备。刘备死前托孤诸葛亮。诸葛亮勤勉谨慎,赏罚严明,前后五次北伐中原,终未能成功复兴汉室,并病逝于五丈原,践行了他所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刘禅追谥为忠武侯。
四川成都武侯祠
材料一:诸葛亮曾对孙权说: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刘备)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三国志·诸葛亮传》
材料二: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隆中对》
诸葛亮这段话体现了怎样的策略?与赤壁之战有什么关系?
孙刘联合抗曹;为赤壁之战的胜利打下基础。
历史补充二:东吴与孙权
汉末孙坚镇压黄巾起义,参与讨伐董卓,立下战功。195年,孙坚长子孙策攻陷庐江,开始向江东发展;200年孙策死,弟弟孙权得到张昭、周瑜等人辅佐。逐渐扩展江东势力。此时曹操已基本统一北方,率军南下。鲁肃带诸葛亮来到东吴,加上周瑜劝说,孙权决定连刘抗曹。
建安十三年(208年)的中原形势图
名称 时间 交战方 结果 影响 特点
官渡之战 200年 曹操 袁绍 曹操胜利 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赤壁之战 208年
曹操
孙刘联军
曹操失败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以少胜多
2.概况:
思考回忆:你知道哪些跟赤壁之战有关的成语或者历史小故事?
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火烧连营……
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倾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
——摘选自《三国志·周瑜传》
课后活动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议一依,决定两个战役胜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取胜方都战略指挥得当,而失败方都骄傲轻敌,战略失误;
三、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1.三国鼎立的形成背景
①赤壁之战后,曹操经营汉中,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②刘备占领荆州南部和西南的益州;
③孙权把统治范围从扬州延伸到交州,排挤刘备出荆州。
想一想:为什么会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经济、军事实力相互制衡;地理位置相对隔绝。
政权 魏 蜀汉 吴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其它
影响 2.三国鼎立的形成
220年
221年
229年*
曹丕
刘备
孙权
洛阳
成都
建业
东汉
灭亡
三国局面形成



曹操是三国时期人么?
实现了局部统一
3.三国时期的发展
材料一:曹魏时的地方官员,在凉州兴修水利“修理旧渠”,使这里“家家丰足,仓库盈溢”。——摘编自《观我生:壁画上的中国史》等
材料二:蜀汉西南蛮族屡屡反叛,诸葛亮七擒孟获,终于使孟获心悦诚服地归降,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加强了西南各族的交融。
——节选自部编版七年级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
材料三:孙权遣……卫温、诸葛直军行经岁,士卒疾疫死者什八九,亶洲绝远,卒不可得至,得夷洲数千人还。——《资治通鉴》
根据材料指出,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史实?
①曹魏:重视农业,兴修水利。改进翻车;
②孙吴:发展海外贸易。230年派卫温到夷洲,加强与台湾的联系;
③蜀汉: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开发。
灌溉工具
中国历史进程中,要么统一,要么走向统一。
中国历史长河中,分裂是插曲,统一是主流。
官渡之战
200年
曹操 vs 袁绍
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赤壁之战
208年
曹操 vs 孙刘联军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以少胜多
魏国建立
220年
曹丕建魏,定都洛阳
标志着东汉灭亡
蜀国建立
221年
刘备建蜀汉
定都成都
吴国建立
229年
孙权建吴,定都建业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1.周瑜率军攻杀过来,曹军大败,败兵北撤,此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材料中的“此战”指的是( )
A.长平之战 B.赤壁之战 C.官渡之战 D.巨鹿之战
2. 史书记载,东汉末年洛阳已是废墟,到曹魏后期已恢复了往日繁华;曹魏末年政府已有编民663423户,443万余口,已有大幅度增长。这说明( )
A.官渡之战奠定统一基础 B.三国鼎立局面已经形成
C.全国统一推动社会进步 D.局部统一促进经济发展
B
D
3.三国时期称帝的是( )
A.曹操、刘备、孙权 B.曹操、诸葛亮、孙策
C.曹丕、刘备、孙权 D.曹丕、孙权、孙策
4.东汉末年实行州牧制度,导致了群雄割据混乱,并最终形成三国鼎立局面。下列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选项是( )
A.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B.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交融
C
B
5.“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水土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这幅南阳武侯祠对联盛赞的是我国古代哪位政治家和军事家( )
A.曹操 B.孙权 C.诸葛亮 D.刘备
2 .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达了曹操的远大抱负。其中“壮心”指的是( )
A.挟天子以令诸侯 B.统一全国
C.打败袁绍 D.废汉献帝自立
C
B
7.《三国志》记载“庚子,王崩于洛阳,……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国家文物局出土了8块刻有“魏武王”字样的残片,最终认定高陵墓的墓主为曹操。以上确认高陵墓主为曹操的依据是( )
A.历史文献与考古成果 B.家族族谱的记载
C.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 D.洛阳的悠久历史
8.小李在学完有关“三国鼎立”的历史后,根据课本设计了四幅三国鼎立形势简图,其中哪幅图画得最接近实际( )
A. B. C. D.
A
C






东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