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山师附中2024级高一下学期3月份阶段性检测地理答案一、选择题1 2 3 4 5 6 7 8 9 10D B A A D B A D D A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D B A B D C D B A D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B C D C B C B A C A综合体31.(1)人口分布不均,南多北少;沿海多,内陆少;集中分布在城市地区。(4分) 任两条满分(2)挪威纬度高,气温低,南部纬度较低,气候相对暖和,人口分布较多;沿海地区气候相对温暖湿润,且岸线曲折,优良港湾多;挪威的城市化率高。 (4分)任两条满分海边地势陡峻,木柱支撑结构可灵活适应地形起伏特点,便于建设和维护;海边风浪大,木柱支撑结构可抵御海浪侵蚀;海边较为潮湿,木柱支撑结构可通风防潮;挪威地区森林资源丰富,可就地取材。 (5分)就地取材1分,其余任两条4分(1)城区人口和产业过度集中导致地价上涨、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而郊区环境质量较高,地价较低,加上大规模新城建设,导致郊区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工业企业大量外迁,为郊区提供就业岗位,推动郊区城市化进程。(6分) 任三条满分(2)东京都地理位置优越,是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基础设施完善,辐射能力强;政府制定“都市再生战略”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推动人口回流;东京都地价下跌,吸引郊区人口回流;外围郊区成本较低的优势逐渐丧失,人口回流。(6分)任三条满分山师附中 2024 级高一下学期 3 月份阶段性检测地理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 2B 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 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一、单选题(共 30 小题 , 每题 2.5 分)“七普”显示,我国目前进入了人口迁移规模迅速扩大、增速和活跃度明显上升的时期。图示意“我国 2010 年、2020 年不同区域间的人口迁移比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影响我国人口迁移主流方向的主要因素是( )A.国家政策 B.文化背景C.距离因素 D.收入因素2.与 2010 年相比,2020 年( )A.人口回流更明显 B.迁移方向变化小C.迁移人数量增多 D.平均距离会延长3.针对我国人口迁移现状,政府部门应( )A.推动乡村振兴 B.放宽落户政策C.变动行政区划 D.调整生育政策研究发现,青藏高原人口流动呈周期性季节变化特点。与全国其他城市相比,成都、兰州与青藏高原之间的人口流动量较高。下图示意青藏高原人口流动的季节划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BAA=}#}4.相比全国其他城市,成都、兰州与青藏高原人口交互联系强主要是因为( )①距离较近 ②位于交通中转地 ③资源互补 ④生活习俗相通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5.影响青藏高原高值季人口流动相对量的主要因素是( )A.农事 B.商贸 C.物流 D.旅游人口迁移流动是影响我国人口构成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西向流动人口是其流出地在“胡焕庸线”东南半壁,而流入地在“胡焕庸线”西北半壁的流动人口。居留意愿指的是长期居留意愿(5 年以上),长三角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接近 55%。表示意 2017 年我国不同规模城市的西向流动人口居留意愿(抽样分析结果)。完成下面小题。城市规模(城区常 I 型大城市 Ⅱ型大城市 中等城市 I 型小城市 Ⅱ型小城市住人口/万人) (300~500) (100~300) (50~100) (20~50) (<20)居留意愿/% 40.1 36.6 36.9 27.1 25.1流入规模/人 874 2655 214 2557 39156.西向流动人口在不同规模城市的居留意愿与流入规模特征是( )A.居留意愿整体水平较高 B.居留意愿存在显著差异C.小城市的流入规模较小 D.主要流入大中型的城市7.对西向流动人口的流动选择和居留意愿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因素是( )A.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机会 B.就业机会和迁移距离C.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政策 D.国家政策和迁移距离8.推测在高和较高居留意愿流中,西向流动人口最主要的流入地有( )A.拉萨市和西宁市 B.呼和浩特市和西宁市C.乌鲁木齐市和拉萨市 D.乌鲁木齐市和呼和浩特市2024 年,“南方小土豆”成为网络热词,东北三省的人口问题也随之成为大家讨论的话题。下图示意 1953—2020 年不同时段东北三省净迁移的人口性别比平均状况(人口性别比通常用 100 位女性对应的男性人口数表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注:人口性别比在横轴以上表示人口在净迁入,横轴以下表示人口净迁出阶段9.依据东北三省净迁移的人口性别比,东北三省( )A.1953—1964 年的人口净迁出以男性为主B.1964—1982 年的东北三省人口数量减少C.2000—2010 年迁出的女性人口数量达到峰值D.2010—2020 年净迁出人口性别比趋于平衡10.依据东北三省人口迁移现状,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严重阻碍了服务业的发展 B.有利于缓解了当地的人口老龄化C.发展旅游业可扭转迁移现状 D.有利于缓解春节期间的交通压力生态足迹是指某一区域的人口消耗自然资源及消纳废弃物所需要的生产性土地面积(包括水域),生态承载力是指某一区域具有提供可再生资源和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的土地面积(包括水域)。在生态承载力内,按照一定人均生态足迹计算的人口可以看作是一个区域的可持续人口容量。读 2014 年福建省四个主要城市相关数据表、完成下面小题城市 实际人口数量(万人) 人均生态足迹(gl ㎡) 可用生态承载力(万 gl ㎡)福州 674.94 2.616 223.173泉州 716.22 3.196 242.384厦门 203.44 1.843 43.395南平 319.9 0.891 446.20911.四城市中可持续人口容量最大的是( )A.福州 B.泉州 C.厦门 D.南平12.四城市中生态压力最大的是( )A.福州 B.泉州 C.厦门 D.南平13.导致厦门人口容量较其他城市小的主要原因是( )A.资源数量少 B.消费水平高C.科技水平低 D.人口迁出多上冯村位于湖北省大冶市,2013 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该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溪。山上群峰叠翠,山下古宅错落有致,村内修建了众多水沟,纵横交织。优美的自然环境与人文建筑构成了上冯村美丽宜居的画卷。如图为上冯村地形图和建筑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14.该村落( )A.路网纵横,交通发达 B.依山而建,冬暖夏凉C.布局分散,节约土地 D.物产丰富,商贸发达15.村内修建众多水沟的主要目的是( )A.排放生活废水 B.便于饮用取水C.引水灌溉农田 D.疏泄大气降水16.古宅墙基多采用青石且高出地面的方式修建,是因为该地( )A.原料丰富 B.地形崎岖 C.潮湿多雨 D.虫蛇众多“骑楼”是岭南民居的一个特色,“骑楼”是在楼房前座跨入人行道悬空而建的,完成下面小题。17.建设骑楼的一个突出作用是( )A.体现当地的民族特色 B.使房屋建筑有层次感,体现建筑美C.节省建筑材料 D.便于行人避雨和遮阳18.目前,海南省对具有一定历史的骑楼加以保护,其目的是( )A.便于海外华侨回乡探亲 B.保存当地特有的侨乡文化C.节省当地的土地资源 D.解决当地的住房困难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功能用地在变化。外部扩展可增加面积,而内部更替则有三种表现:一是内部更替引起的某类城市功能用地的增加,表示有其他类型的用地转变为这类用地;二是内部更替引起的某类城市功能用地减少,表示这一类型的用地转变为其他类型的用地;三是内部更替引起的某类城市功能用地的不变,表示某类市功能用地的用地类型不存在变更。下图为 2010~2016 年我国某大城市功能用地的外部扩展与内部更替示意图。结合材料并读图,完成下列各题。419.2010~2016 年该城市工业用地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主要原因是城市中心区( )①环境污染较重 ②土地价格较高 ③远离消费市场 ④基础设施落后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20.该城市十年间四类功能用地的变动表明,该城市( )A.已经出现逆城市化 B.功能用地向城市中心集中C.空间形态变化不大 D.发展规模以向外扩展为主下图中甲图是“位于平原地区的某城市风向频率图”,乙图是该城市“地价等值线分布图”(地价等值线数值 a、b、c、d、e 依次递减)。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1.乙图中地价等值线弯曲程度的大小主要受( )A.与市中心距离大小的影响 B.交通通达度高低的影响C.商业中心集中布局的影响 D.环境质量优劣的影响22.该城市计划新建一座大型钢铁厂,厂址选在以下哪个位置较为合理( )A.① B.② C.③ D.④23.⑤最有可能分布的城市功能区是( )A.中心商务区 B.行政办公区C.旅游休憩区 D.科教文化区日本东京都市圈是以首都东京为中心的巨型都市圈,其实际范围包括东京都、神奈川县、千叶县、掎玉县等。下图示意 1955~2005 年东京都市圈不同圈层五年人口增长率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4.1995~2005 年东京都市圈( )A.中心城区为人口净迁出 B.卫星城人口负增长C.远郊区人口增速放缓 D.远郊区人口负增长5{#{QQABCYwUogAgAAAAAQhCEwHSCkCQkACAAQoOwAAQoAAAAAFABAA=}#}25.东京都市圈城市轨道交通线由中心城向外延伸,有利于( )①分散中心城区城市职能 ②促使城市产业不断外移③远郊区环境质量改善 ④促进郊区城市化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城市通风走廊能加快空气流通,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构建宜居城市有重要意义。下图为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南部通风走廊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6.在山坡上布局“新鲜空气补偿空间”的主要目的是( )A.尽量减少占用较平坦地区 B.降低城市建设和管理成本C.利用山风带来新鲜空气 D.提高通风走廊通风效率27.结合图文信息,推断通风走廊底部“新建高度不超过 12m”的原因最可能是( )A.降低洪涝灾害带来的损失 B.防止建筑物阻挡空气流动C.减少对该地自然环境干扰 D.避免遮挡两侧建筑的阳光城镇化主要表现为人口在城乡间的迁移,一般分为集中城镇化、郊区化、逆城镇化和再城镇化 4 个阶段。下图为“城镇化阶段模式图”。据此完成下题。28.城镇化进入郊区化阶段时,郊区的人口( )A.增长数量高于城市核心区 B.迁出规模大于城市核心区C.主要来自乡村人口迁入 D.大量向周边乡村地区迁移29.通过再城市化,可判断出( )A.城市与乡村的人口数量基本相等 B.乡村人口的数量再次大规模减少C.城市核心区的人口数量恢复增加 D.城市的郊区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30.经历 4 个阶段后,城镇化带来了( )A.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加 B.乡村生产生活单一化C.地域景观多样性增加 D.区域文化逐渐差异化6ABAA=}#}二、综合题(共 2 大题,共 25 分)3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纵贯挪威南北,山脉西坡陡峻、东坡平缓,地形以高原和山地为主,森林资源丰富。山脉西侧为峡湾地貌,由冰川的切割侵蚀形成。峡湾的宽度有的仅有几公里甚至几百米,但它们可以深入大陆腹地几十甚至上百公里。两侧是千仞绝壁,飞湍瀑流。挪威北部是罗弗敦群岛上的建筑物底部以木柱支撑,屋顶多用厚重的石板铺设,附近海域渔业资源丰富,大部分村民以捕鱼为生。右图示意罗弗敦群岛建筑物景观。材料二:挪威为欧洲发达国家,国土面积辽阔,但人口密度小,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化率已超 80%。挪威的主要城市包括首都奥斯陆,以及重要的港口城市卑尔根和斯塔万格。这些城市多分布于南部地区,不仅是人口聚集地,也是经济活动的热点区域。左图为挪威城市分布图。(1)简述挪威人口的分布特点(4 分)。(2)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原因(4 分)。(3)根据挪威自然环境特点,分析罗弗敦群岛上建筑物底部以木柱支撑的主要作用(5分)。73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东京都市圈是日本三大都市圈之首。 20 世纪 60 年代,日本人口加速向大都市圈集中,东京都成为人口集聚的核心。60 年代中期到 90 年代中期,日本进入大规模新城建设时期,推动了郊区城市化的进程,东京都呈现明显“空心化”现象。90 年代以来,东京都地价持续下跌,为应对“空心化” 问题,日本政府提出“都市再生战略”,东京都又再次成为人口流入的重要目的地,“都心回归”现象明显。下左图示意日本东京都市圈行政区划范围,下右图示意 1960-2018 年东京都市圈人口净迁入规模变化。(1)分析 60 年代中期到 90 年代中期东京都郊区城市化产生的原因(6 分)。(2)90 年代以来东京都“都心回归”现象明显,请对此作出合理解释(6 分)。8山师附中 2024级高一下学期 3月份阶段性检测地理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 2B 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 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一、单选题(共 30 小题 , 每题 2.5 分)“七普”显示,我国目前进入了人口迁移规模迅速扩大、增速和活跃度明显上升的时期。图示意“我国 2010 年、2020 年不同区域间的人口迁移比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影响我国人口迁移主流方向的主要因素是( )A.国家政策 B.文化背景C.距离因素 D.收入因素2.与 2010 年相比,2020 年( )A.人口回流更明显 B.迁移方向变化小C.迁移人数量增多 D.平均距离会延长3.针对我国人口迁移现状,政府部门应( )A.推动乡村振兴 B.放宽落户政策C.变动行政区划 D.调整生育政策研究发现,青藏高原人口流动呈周期性季节变化特点。与全国其他城市相比,成都、兰州与青藏高原之间的人口流动量较高。下图示意青藏高原人口流动的季节划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相比全国其他城市,成都、兰州与青藏高原人口交互联系强主要是因为( )①距离较近 ②位于交通中转地 ③资源互补 ④生活习俗相通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5.影响青藏高原高值季人口流动相对量的主要因素是( )A.农事 B.商贸 C.物流 D.旅游人口迁移流动是影响我国人口构成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西向流动人口是其流出地在“胡焕庸线”东南半壁,而流入地在“胡焕庸线”西北半壁的流动人口。居留意愿指的是长期居留意愿(5年以上),长三角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接近 55%。表示意 2017 年我国不同规模城市的西向流动人口居留意愿(抽样分析结果)。完成下面小题。城市规模(城区 I 型大城市 Ⅱ型大城市 中等城市 I 型小城市 Ⅱ型小城市常住人口/万人) (300~500) (100~300) (50~100) (20~50) (<20)居留意愿/% 40.1 36.6 36.9 27.1 25.1流入规模/人 874 2655 214 2557 39156.西向流动人口在不同规模城市的居留意愿与流入规模特征是( )A.居留意愿整体水平较高 B.居留意愿存在显著差异 C.小城市的流入规模较小D.主要流入大中型的城市7.对西向流动人口的流动选择和居留意愿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因素是( )A.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机会 B.就业机会和迁移距离 C.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政策 D.国家政策和迁移距离8.推测在高和较高居留意愿流中,西向流动人口最主要的流入地有( )A.拉萨市和西宁市 B.呼和浩特市和西宁市C.乌鲁木齐市和拉萨市 D.乌鲁木齐市和呼和浩特市2024 年,“南方小土豆”成为网络热词,东北三省的人口问题也随之成为大家讨论的话题。下图示意 1953—2020 年不同时段东北三省净迁移的人口性别比平均状况(人口性别比通常用 100 位女性对应的男性人口数表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注:人口性别比在横轴以上表示人口在净迁入,横轴以下表示人口净迁出阶段9.依据东北三省净迁移的人口性别比,东北三省( )A.1953—1964 年的人口净迁出以男性为主 B.1964—1982 年的东北三省人口数量减少C.2000—2010 年迁出的女性人口数量达到峰值D.2010—2020 年净迁出人口性别比趋于平衡10.依据东北三省人口迁移现状,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严重阻碍了服务业的发展 B.有利于缓解了当地的人口老龄化C.发展旅游业可扭转迁移现状 D.有利于缓解春节期间的交通压力生态足迹是指某一区域的人口消耗自然资源及消纳废弃物所需要的生产性土地面积(包括水域),生态承载力是指某一区域具有提供可再生资源和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的土地面积(包括水域)。在生态承载力内,按照一定人均生态足迹计算的人口可以看作是一个区域的可持续人口容量。读 2014 年福建省四个主要城市相关数据表、完成下面小题城实际人口数量(万人) 人均生态足迹(gl ㎡) 可用生态承载力(万 gl ㎡)市福674.94 2.616 223.173州泉716.22 3.196 242.384州厦203.44 1.843 43.395门南319.9 0.891 446.209平11.四城市中可持续人口容量最大的是( )A.福州 B.泉州 C.厦门 D.南平12.四城市中生态压力最大的是( )A.福州 B.泉州 C.厦门 D.南平13.导致厦门人口容量较其他城市小的主要原因是( ) A.资源数量少 B.消费水平高C.科技水平低 D.人口迁出多上冯村位于湖北省大冶市,2013 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该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溪。山上群峰叠翠,山下古宅错落有致,村内修建了众多水沟,纵横交织。优美的自然环境与人文建筑构成了上冯村美丽宜居的画卷。如图为上冯村地形图和建筑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该村落( )A.路网纵横,交通发达 B.依山而建,冬暖夏凉C.布局分散,节约土地 D.物产丰富,商贸发达15.村内修建众多水沟的主要目的是( )A.排放生活废水 B.便于饮用取水C.引水灌溉农田 D.疏泄大气降水16.古宅墙基多采用青石且高出地面的方式修建,是因为该地( )A.原料丰富 B.地形崎岖 C.潮湿多雨 D.虫蛇众多“骑楼”是岭南民居的一个特色,“骑楼”是在楼房前座跨入人行道悬空而建的,完成下面小题。17.建设骑楼的一个突出作用是( )A.体现当地的民族特色 B.使房屋建筑有层次感,体现建筑美C.节省建筑材料 D.便于行人避雨和遮阳18.目前,海南省对具有一定历史的骑楼加以保护,其目的是( )A.便于海外华侨回乡探亲 B.保存当地特有的侨乡文化C.节省当地的土地资源 D.解决当地的住房困难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功能用地在变化。外部扩展可增加面积,而内部更替则有三种表现:一是内部更替引起的某类城市功能用地的增加,表示有其他类型的用地转变为这类用地;二是内部更替引起的某类城市功能用地减少,表示这一类型的用地转变为其他类型的用地;三是内部更替引起的某类城市功能用地的不变,表示某类市功能用地的用地类型不存在变更。下图为 2010~2016 年我国某大城市功能用地的外部扩展与内部更替示意图。结合材料并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9.2010~2016 年该城市工业用地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主要原因是城市中心区( )①环境污染较重 ②土地价格较高 ③远离消费市场 ④基础设施落后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20.该城市十年间四类功能用地的变动表明,该城市( )A.已经出现逆城市化 B.功能用地向城市中心集中C.空间形态变化不大 D.发展规模以向外扩展为主下图中甲图是“位于平原地区的某城市风向频率图”,乙图是该城市“地价等值线分布图”(地价等值线数值 a、b、c、d、e依次递减)。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1.乙图中地价等值线弯曲程度的大小主要受( )A.与市中心距离大小的影响 B.交通通达度高低的影响C.商业中心集中布局的影响 D.环境质量优劣的影响22.该城市计划新建一座大型钢铁厂,厂址选在以下哪个位置较为合理( )A.① B.② C.③ D.④23.⑤最有可能分布的城市功能区是( )A.中心商务区 B.行政办公区C.旅游休憩区 D.科教文化区日本东京都市圈是以首都东京为中心的巨型都市圈,其实际范围包括东京都、神奈川县、千叶县、掎玉县等。下图示意 1955~2005 年东京都市圈不同圈层五年人口增长率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4.1995~2005 年东京都市圈( )A.中心城区为人口净迁出 B.卫星城人口负增长 C.远郊区人口增速放缓 D.远郊区人口负增长 25.东京都市圈城市轨道交通线由中心城向外延伸,有利于( )①分散中心城区城市职能 ②促使城市产业不断外移③远郊区环境质量改善 ④促进郊区城市化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城市通风走廊能加快空气流通,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构建宜居城市有重要意义。下图为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南部通风走廊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6.在山坡上布局“新鲜空气补偿空间”的主要目的是( )A.尽量减少占用较平坦地区 B.降低城市建设和管理成本C.利用山风带来新鲜空气 D.提高通风走廊通风效率27.结合图文信息,推断通风走廊底部“新建高度不超过 12m”的原因最可能是( )A.降低洪涝灾害带来的损失 B.防止建筑物阻挡空气流动C.减少对该地自然环境干扰 D.避免遮挡两侧建筑的阳光城镇化主要表现为人口在城乡间的迁移,一般分为集中城镇化、郊区化、逆城镇化和再城镇化 4个阶段。下图为“城镇化阶段模式图”。据此完成下题。28.城镇化进入郊区化阶段时,郊区的人口( )A.增长数量高于城市核心区 B.迁出规模大于城市核心区C.主要来自乡村人口迁入 D.大量向周边乡村地区迁移29.通过再城市化,可判断出( )A.城市与乡村的人口数量基本相等 B.乡村人口的数量再次大规模减少C.城市核心区的人口数量恢复增加 D.城市的郊区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30.经历 4个阶段后,城镇化带来了( )A.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加 B.乡村生产生活单一化C.地域景观多样性增加 D.区域文化逐渐差异化二、综合题(共 2大题,共 25 分)3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纵贯挪威南北,山脉西坡陡峻、东坡平缓,地形以高原和山地为主,森林资源丰富。山脉西侧为峡湾地貌,由冰川的切割侵蚀形成。峡湾的宽度有的仅有几公里甚至几百米,但它们可以深入大陆腹地几十甚至上百公里。两侧是千仞绝壁,飞湍瀑流。挪威北部是罗弗敦群岛上的建筑物底部以木柱支撑,屋顶多用厚重的石板铺设,附近海域渔业资源丰富,大部分村民以捕鱼为生。右图示意罗弗敦群岛建筑物景观。材料二:挪威为欧洲发达国家,国土面积辽阔,但人口密度小,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化率已超 80%。挪威的主要城市包括首都奥斯陆,以及重要的港口城市卑尔根和斯塔万格。这些城市多分布于南部地区,不仅是人口聚集地,也是经济活动的热点区域。左图为挪威城市分布图。(1)简述挪威人口的分布特点(4分)。(2)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原因(4分)。(3)根据挪威自然环境特点,分析罗弗敦群岛上建筑物底部以木柱支撑的主要作用(5分)。3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东京都市圈是日本三大都市圈之首。 20世纪60年代,日本人口加速向大都市圈集中,东京都成为人口集聚的核心。60 年代中期到 90 年代中期,日本进入大规模新城建设时期,推动了郊区城市化的进程,东京都呈现明显“空心化”现象。90 年代以来,东京都地价持续下跌,为应对“空心化” 问题,日本政府提出“都市再生战略”,东京都又再次成为人口流入的重要目的地,“都心回归”现象明显。下左图示意日本东京都市圈行政区划范围,下右图示意 1960-2018 年东京都市圈人口净迁入规模变化。(1)分析 60年代中期到 90年代中期东京都郊区城市化产生的原因(6 分)。(2)90 年代以来东京都“都心回归”现象明显,请对此作出合理解释(6 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3月月考答案(1).docx 山东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3月月考地理试题.docx 山东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3月月考地理试题.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