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孟集镇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孟集镇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九年级化学第一次月考试题
可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S-32 Ba-137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12每题2分,13-16每题3分,共36分)
1. 下列展示我国古法酿酒的工序中,以发生化学变化为主的是
A. 捣碎酒曲 B. 谷曲混合
C. 发酵成酒 D. 泉水勾兑
【答案】C
【解析】
【详解】A、捣碎酒曲过程中是将酒曲物理性地破碎成更小的碎片,以便在后续的酿酒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谷曲混合过程中是将谷物(如大米、小麦等)与酒曲混合在一起,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发酵成酒过程中酒曲中的微生物会分解谷物中的糖类,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等新物质,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D、泉水勾兑过程中是将不同批次或不同口感的酒进行混合,以达到特定的风味或标准,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 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和人身安全的重要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称量氢氧化钠 B. 读取液体体积
C. 过滤 D. 检查气密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氢氧化钠固体有强烈的腐蚀性,要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不能放在纸上称量,实验操作错误;
B、读取液体体积,视线应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不能仰视或俯视,实验操作错误;
C、过滤液体,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实验操作错误;
D、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先将导管伸入水中,再用手紧握试管的外壁,水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气密性良好,实验操作正确。
故选D。
3.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有关空气及其成分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二氧化碳是空气污染物,也是重要的资源
B. 工业上可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氧气
C. 氧气能供给生物呼吸,约占空气体积的
D. 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来延长食品保质期
【答案】A
【解析】
【详解】A、二氧化碳是空气成分之一,不属于空气污染物,但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导致温室效应,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工业上可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氧气,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其用途是供给呼吸、支持燃烧,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保护气来延长食品保质期,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 青藏高原积雪冰川广布,冰雪融水是江河源头的重要补给水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水结冰时,水分子不再运动 B. 冰融化时,水分子种类发生了变化
C. 冰升华时,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 D. 冰与水混合得到混合物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水结冰时,水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错误;
B、冰融化时,水分子种类没有发生变化,只是水分子的间隙改变,错误;
C、冰升华时,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正确;
D、冰与水是水的两种不同状态,冰与水混合得到的物质是由同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错误。
故选C。
5. 下列有关水和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A. 通过沉降,过滤可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
B. 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对水进行杀菌消毒
C. 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原因是溶液中各种微观粒子都静止不动
D. 将50g溶质质量分数为的硝酸钾溶液稀释成,需要加水150g
【答案】C
【解析】
【详解】A、沉降是将悬浮的小的颗粒物沉淀,过滤是将固体和液体分离,所以通过沉降,过滤可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故A正确;
B、煮沸可以将水中的细菌病毒杀死,故B正确;
C、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溶液中各种粒子均是在不断的运动的,故C错误;
D、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则稀释后的溶液的质量为=200g,加入水的质量为200g-50g=150g,故D正确。
故选C。
6. 蔬菜和水果中都含有食物纤维,食物纤维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化学式为],下列关于纤维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纤维素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B. 纤维素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 纤维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2 D. 纤维素不能被人体吸收,对人体健康无益
【答案】A
【解析】
【详解】A、纤维素[(C6H10O5)n]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到几万、甚至几十万,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选项说法正确;
B、纤维素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6n):(1×10n):(16×5n)=36:5:40,其中岩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选项说法错误;
C、纤维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6n+1×10n+16×5n=162n,选项说法错误;
D、纤维素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但是纤维素可以清洁消化道壁,加速食物中有害物质移出消化道,对人体健康有益,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7. 我国科研人员实现了用高效催化剂将甲烷与氧气在常温下制甲酸。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过程中共有两种氧化物 B. 高效催化剂的作用是增加生成物质量
C. 物质丙中氢元素质量分数最小 D. 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得化学方程式。
【详解】A、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过程中只有水一种氧化物。A不正确;
B、根据催化剂定义可知,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能增加生成物质量。B不正确;
C、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物质丙是甲酸。甲酸中碳、氢、氧的质量比=12:(1×2):(16×2)=6:1:16。所以物质丙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C正确;
D、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2:3。D不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C。
8. 下列关于碳和碳的化合物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
B.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
C. 二氧化碳灭火器可用来扑灭图书、档案等物的失火
D. 二氧化碳和葡萄糖()都属于有机化合物
【答案】D
【解析】
【详解】A、金刚石是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故说法正确;
B、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分子性质不同,CO和CO2的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故说法正确;
C、二氧化碳灭火器可用来扑灭图书、档案等物失火,因为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不会留下痕迹,故说法正确;
D、二氧化碳虽然含碳元素,但其性质和无机物相似,不属于有机化合物,故说法错误。
故选D。
9. 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了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周易》记载“泽中有火”,是指甲烷气体在池沼水面上起火的现象
B. 《为侯景叛移梁朝文》记载“抽薪止沸,翦草除根”,蕴含着灭火的原理
C. (神农本草经》记载“水银…熔化(加热)还复为丹”,其中水银指金属汞
D. 《本草纲目拾遗》记载“强水性最烈,能蚀五金(金银铜铅铁)”,强水为盐酸
【答案】D
【解析】
【详解】A、湖泊池沼中腐烂的植物能产生沼气,沼气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具有可燃性,则《周易》记载“泽中有火”,是指甲烷气体在池沼水面上起火的现象,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为侯景叛移梁朝文》记载“抽薪止沸,翦草除根”,蕴含着灭火的原理,其灭火原理是隔离可燃物,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神农本草经》记载“水银…熔化(加热)还复为丹”,其中水银指金属汞,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本草纲目拾遗》记载“强水性最烈,能蚀五金(金银铜铅铁)”,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金、银、铜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弱,因此金、银、铜均不能与盐酸反应,则该强水不是盐酸,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0. 我国商代时就已经发现,贮存于铅罐的酒(含乙醇)会发酵成醋(含醋酸,醋酸的化学性质与盐酸相似),铅与醋反应生成铅霜,铅霜在空气中转化为浮粉(PbCO3),加热浮粉得铅白(PbO)固体,铅白可用作白色颜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酒能变醋体现乙醇的化学性质 B. 铅能与醋酸反应产生氢气
C. 浮粉中铅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D. 浮粉变铅白,固体质量增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A、酒能变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体现乙醇的化学性质,故A说法正确;
B、铅属于氢前金属,铅能与醋酸反应产生氢气,故B说法正确;
C、浮粉的化学式为PbCO3,其中碳酸根显-2价,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则铅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故C说法正确;
D、加热浮粉(PbCO3)得铅白(PbO)固体,浮粉变铅白,固体质量减小,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11. 下列是小明一天中的生活经历和相关解释,其中错误的是
A. 早上用不锈钢水壶在燃气灶上烧水,利用的是金属的导电性
B. 下午体育课后喝了葡萄糖溶液,补充糖类能为人体提供能量
C. 傍晚将塑料矿泉水瓶放入可回收垃圾桶,该塑料属于可回收的合成材料
D. 晚饭后将洗净的铁锅擦干,是为了防止铁锅生锈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用不锈钢水壶在燃气灶上烧水,利用的是金属的导热性,错误;
B、葡萄糖属于糖类,糖类能为人类供能,则体育课后喝了葡萄糖溶液,补充的糖类能为人体提供能量,正确;
C、塑料矿泉水瓶属于可回收垃圾,则放入可回收垃圾桶,该塑料属于可回收的合成材料,正确;
D、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则晚饭后将洗净的铁锅擦干(没有水),是为了防止铁锅生锈,正确;
故选A。
12. 下列基于实验事实的推理,正确的是
A. 往某无色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变红,可推测该溶液显碱性
B. 往H2O2溶液中加入少量CuO,迅速产生气泡,可验证CuO是催化剂
C. 用黄铜片刻画纯铜片,纯铜片上有划痕,可推测纯铜硬度大于黄铜
D.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盛有O2的集气瓶中,木条复燃,可推测O2具有可燃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A、无色酚酞试液遇到碱性溶液变红,故往某无色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变红,可推测该溶液显碱性,符合题意;
B、往H2O2溶液中加入少量CuO,迅速产生气泡,说明氧化铜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要想验证氧化铜是催化剂,还需要探究化学反应前后,氧化铜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是否改变,不符合题意;
C、用黄铜片刻画纯铜片,纯铜片上有划痕,说明黄铜的硬度大于纯铜,不符合题意;
D、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盛有O2的集气瓶中,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具有助燃性,不是可燃性,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3. 用溶液与稀硫酸进行中和反应实验,开始时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测得溶液的pH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图像表明是向溶液中加入稀硫酸
B. ac段溶液颜色逐渐变浅,d点溶液为无色
C. d点溶液钠元素质量分数大于b点溶液钠元素质量分数
D. ac段溶液升温明显高于cd段,说明该反应放出热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根据图示,初始溶液的pH>7,显碱性,随着另一溶液的加入,溶液的pH逐渐减小至小于7,则说明是向 NaOH 溶液中加入稀硫酸,故A说法正确;
B、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色,遇酸性和中性溶液不变色,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随着稀硫酸的加入,稀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随着反应的进行,氢氧化钠不断被消耗,则ac段溶液颜色逐渐变浅,d点pH<7,显酸性,稀硫酸过量,此时溶液为无色,故B说法正确;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过程中钠元素的质量不变,而d点溶液的质量>b点溶液的质量,则d点溶液钠元素质量分数小于b点溶液钠元素质量分数,故C说法不正确;
D、ac段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c点时,溶液的pH=7,表示氢氧化钠和硫酸恰好完全反应,cd段溶液的pH<7,硫酸过量,ab段溶液升温明显高于cd段,说明该反应放出热量,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14.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应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在空气中加热一定量的铜粉
B. 向一定量氢氧化钾和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C. 分别向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逐渐加入铁粉和锌粉
D.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
【答案】C
【解析】
【详解】A、在空气中加热一定量的铜粉,铜和氧气加热生成氧化铜,反应前铜为固体,随着反应的进行,参加反应的铜的质量和氧气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氧化铜的质量,所以固体的质量不断增大,至完全反应,固体的质量不再变化,故A图像错误;
B、向一定量氢氧化钾和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结合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一开始就产生沉淀,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故B图像错误;
C、分别向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逐渐加入铁粉和锌粉,金属与酸反应时氢气来源于酸中的氢元素,因为酸的量相同,金属过量,故生成的氢气应该相等,锌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每65份质量的锌能置换出2份质量的氢气,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每56份质量的铁能置换出2份质量的氢气,故生成等质量的氢气,消耗的锌的质量多,故C图像正确;
D、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4:32=1:8,故D图像错误;
故选:C。
15. 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氧气中的一氧化碳 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灼热氧化铜
B 鉴别硝酸铵和氯化钠固体 取少量样品分别加等量水,比较温度变化
C 分离氯化钙和氧化钙固体 加入适量水,过滤、蒸发结晶
D 检验碳酸钠中是否含碳酸氢钠 取少量样品,加入足量稀盐酸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灼热氧化铜,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虽然除去了杂质,但是引入了新的杂质二氧化碳,不符合除杂原则,而且可能发生爆炸,故A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取少量样品分别加等量水,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氯化钠固体溶于水温度无明显变化,可以鉴别,故B能达到实验目的;
C、加入适量水,氯化钙易溶于水,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过滤、蒸发结晶,不能达到分离的目的,故C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取少量样品,加入足量稀盐酸,稀盐酸和碳酸钠、碳酸氢钠反应均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无法检验碳酸钠中是否含有碳酸氢钠,故D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B。
16. 在三颈烧瓶中用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将三颈烧瓶与盛有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的注射器和压强传感器密封连接(如图1)。在t1时快速注入一种溶液,t3时快速注入第二种溶液,测得瓶内压强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t1时注入的溶液是氢氧化钠溶液
B. t2前压强减小对应的反应示意图如图3所示
C. t2~t3期间压强不变的原因是二氧化碳已经反应完全
D. t3后压强增大的原因是碳酸钠与盐酸发生反应
【答案】B
【解析】
【详解】A、t1 时快速注入一种溶液后,压强减小,所以注入的溶液应该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导致压强减小,故A正确;
B、由A分析可知,t2前压强减小对应的反应是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图3中的生成物中还缺少水分子,故B错误;
C、t2~t3期间压强不变,说明气体不再与氢氧化钠反应,则可证明二氧化碳已经反应完全,故C正确;
D、由B分析可知,t2时溶液的溶质为碳酸钠,t2后压强增大的原因是碳酸钠溶液与盐酸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D正确。
故选B。
二、理解与应用(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计34分)
17. 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化学语言,试用化学用语填空。
(1)预防骨质疏松、佝偻病需补充的常量元素是______。
(2)生理盐水中含有的主要阳离子是______。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程式为______。
【答案】(1)Ca (2)Na+
(3)CaCO3+2HCl=CaCl2+H2O+CO2↑
【解析】
【小问1详解】
预防骨质疏松、佝偻病需补充的常量元素是钙,其元素符号为Ca;
【小问2详解】
生理盐水是0.9%的氯化钠溶液,含有的主要阳离子是钠离子,其离子符号为Na+;
【小问3详解】
实验室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主要成分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H2O+CO2↑。
18. 2024年5月3日,嫦娥六号探测器由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之后准确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由此开启月背“挖宝”之旅。长征五号的推进剂有煤油、液氢、液氧。
回答下列问题:
(1)煤油燃烧会______(填“放出”或“吸收”)热量。
(2)液氢汽化成氢气,分子间的间隔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上述推进剂所含的C、H、O三种元素可组成多种酸,任意写出其中一种酸的化学式______。
(4)嫦娥六号用到了钛合金、塑料、碳纤维等多种材料,其中塑料属于______(填“合成材料”或“金属材料”)。
【答案】(1)放出 (2)增大
(3)H2CO3 (4)合成材料
【解析】
【小问1详解】
燃料燃烧放出热量,煤油是由化石燃料石油炼制的一种燃料,所以煤油燃烧会放出热量。故填:放出。
【小问2详解】
液氢汽化成氢气体积变大,是由于氢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故填:增大。
【小问3详解】
酸的溶液中含有氢离子和酸根离子,不同的酸的溶液中含有相同的氢离子。醋酸溶液中含有氢离子和醋酸根离子,化学式CH3COOH;碳酸溶液中含有氢离子和碳酸根离子,化学式H2CO3。醋酸、碳酸等都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酸。故填:H2CO3。
【小问4详解】
钛合金属于金属材料;塑料属于合成材料;碳纤维属于复合材料。故填:合成材料。
19. “福建舰”解缆启航,标志着我国航空母舰建设迈向新征程。
I.航母建造
(1)航母建造需使用纯铜、钢铁、钛合金等。
①航母电缆用纯铜制作,主要利用铜的延展性和_____性。
②钢铁的硬度比纯铁_____(填“大”或“小”)。
③钛可由二氧化钛()制得,中Ti的化合价为_____。
II.生命保障
(2)食物和淡水是重要的生活保障。
①供给食物包含牛奶和青菜,其中主要为人体提供蛋白质的食品是_____。
②部分淡水可通过减小压强使水的沸点_____(填“升高”或“降低”),进而使水汽化、冷凝而获得。
(3)过氧化钠()可用作舰载机飞行员供氧面罩的供氧剂。与反应生成和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答案】(1) ①. 导电 ②. 大 ③. +4
(2) ①. 牛奶 ②. 降低
(3)
【解析】
【小问1详解】
①航母电缆用纯铜制作,主要利用铜的延展性和导电性;
②一般情况下,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硬度大,钢铁是铁的合金,则钢铁的硬度比纯铁大;
③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根据在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则中Ti的化合价为+4;
【小问2详解】
①供给食物包含牛奶和青菜,牛奶中富含蛋白质,青菜中富含维生素,故主要为人体提供蛋白质的食品是牛奶;
②部分淡水可通过减小压强使水的沸点降低,进而使水汽化、冷凝而获得;
【小问3详解】
与反应生成和,化学方程式为。
20. 溶液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图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不形成结晶水合物)在水中随温度变化的溶解度曲线,请按要求填空。
(1)由图可知,甲、乙、丙三种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最小的物质是______。
(2)交点C的含义是______。
(3)时,将乙溶液由B点变为A点的方法是______(填一种)。
(4)时,将35g甲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
【答案】(1)乙 (2)℃时甲、丙的溶解度相等
(3)恒温蒸发溶剂、增加溶质乙
(4)37.5%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甲、乙、丙三种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最小的物质是乙;
【小问2详解】
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交点C的含义是℃时甲、丙的溶解度相等;
【小问3详解】
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B点在乙的溶解度曲线下方,A点在乙的溶解度曲线上,说明B点对应的溶液为℃时乙的不饱和溶液,A点对应的溶液为℃时乙的饱和溶液,则时,将乙溶液由B点变为A点的方法是恒温蒸发溶剂、增加溶质乙;
【小问4详解】
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时,甲的溶解度为60g,此温度下将35g甲物质放入50g水中最多能溶解30g,则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21. 小海用如图所示的思维导图总结了稀盐酸的五条化学性质。分析下图并回答问题:
(1)该同学向稀盐酸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发现紫色石蕊试液由紫色变成______色;
(2)铁锈的主要成分是,试写出盐酸除铁锈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为验证性质③,该同学可选择的物质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 B. C. D.
(4)小海把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发现无明显现象,再向溶液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观察到无色溶液变成红色,则此时混合溶液的溶质是______(填化学式,不考虑酚酞)。
【答案】(1)红 (2)
(3)C (4)NaCl和NaOH
【解析】
【小问1详解】
酸使紫色石蕊变红色,所以向稀盐酸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发现紫色石蕊试液由紫色变成红色;
【小问2详解】
铁锈主要成分为三氧化二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3详解】
性质③,是盐酸与盐反应,镁为金属单质,二氧化碳为非金属氧化物,氢氧化镁为碱,碳酸钠为盐,且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所以选择C;
【小问4详解】
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发现无明显现象,再向溶液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观察到无色溶液变成红色,说明溶液显碱性,即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物中氢氧化钠剩余,所以溶液中的溶质为NaCl和NaOH。
22. 在日常生活中能看到很多精美的金属蚀刻画。兴趣小组利用废弃的金属片进行制作金属蚀刻画的项目活动,请你一起参与下列任务。
【任务一】到垃圾回收站筛选金属底板
(1)区分铝片和铁片的物理方法是______(写1种)。
【任务二】预处理金属底板
(2)用砂纸打磨掉铝片表面的氧化膜。用化学方法除去铁片表面的铁锈,可以用______(写1种物质名称)。
【任务三】选择蚀刻液进行蚀刻
(3)首先将有镂空图案的不干胶保护膜(能隔绝蚀刻液与金属底板接触)分别贴到处理好的铝片和铁片上,然后将铝片浸入足量的甲蚀刻液中,将铁片浸入足量的乙蚀刻液中,一段时间后取出。小组同学看到铝片上有凹陷图案,没有附着物;铁片上出现红色附着物图案。则他们选择的甲蚀刻液、乙蚀刻液分别是下列中的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硫酸铜溶液 ②硝酸银溶液 ③稀盐酸 ④氯化亚铁溶液 ⑤氯化钠溶液
【任务四】金属蚀刻画的后处理
(4)将蚀刻好的金属片清洗掉废液,去掉不干胶保护膜,进行装饰。为防止铁片蚀刻画生锈,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写1种合理的方法)。
【任务五】废液回收利用
(5)铝片蚀刻废液处理,可加入足量铝片,得到______溶液,回收保存。
(6)铁片蚀刻废液处理,如下图所示:
过程①加入的物质X是______,过程②加入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答案】(1)用磁铁吸引 (2)稀盐酸
(3) ①. ③ ②. ①
(4)保持铁片蚀刻画表面清洁干燥
(5)氯化铝##AlCl3
(6) ①. 铁粉 ②.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于磁铁能吸引铁片,不能吸引铝片,所以可用磁铁吸引的方法区分铝片和铁片。故填:用磁铁吸引。
【小问2详解】
由于稀盐酸能与主要成分为氧化铁的铁锈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所以用化学方法除去铁片表面的铁锈,可以用稀盐酸。故填:稀盐酸。
【小问3详解】
由于铝片上有凹陷图案,没有附着物,说明铝与甲蚀刻液反应没有生成新的金属,铝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所以甲蚀刻液只能是③稀盐酸。
由于铁片上出现红色附着物图案,说明铁与①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红色的铜。所以乙蚀刻液是①硫酸铜溶液 。故填:③;①。
【小问4详解】
由于铁的锈蚀是铁制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防止铁制品生锈的原理是破坏铁锈蚀的条件,即隔绝氧气或水。所以为防止铁片蚀刻画生锈,可采取的措施是保持铁片蚀刻画表面清洁干燥。故填:保持铁片蚀刻画表面清洁干燥。
【小问5详解】
由于铝片蚀刻废液是铝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铝和剩余的稀盐酸的混合溶液,所以铝片蚀刻废液处理,可加入足量铝片,与稀盐酸完全反应,得到氯化铝溶液,回收保存。故填:氯化铝。
【小问6详解】
由于铁片蚀刻废液是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的硫酸亚铁与剩余的硫酸铜的混合溶液,所以过程①加入的物质X是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的铁粉,铁粉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滤渣中的铁粉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所以过程②加入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故填:铁粉;。
三、实验题(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18分)
23.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如图所示A-E为实验室常见的气体发生和收集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①的名称: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和收集装置组合为_____(填字母)。为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将产生的气体由导管口_____(填“a”或“b”)进入到装置F中,观察到试管中的紫色石蕊试液变为红色,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_____(填化学式)。
(4)在农业生产上常需要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选种,在实验室中配制质量分数为的氯化钠溶液。
①配制过程的操作如图所示,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填序号)。
A.caedb B.ceadb C.dbeca
②配制该溶液,需要水的质量为_____。
【答案】(1)锥形瓶 (2) ①. ②. 分解反应
(3) ①. BC ②. a ③. H2CO3
(4) ①. B ②. 84
【解析】
【小问1详解】
①为锥形瓶;
【小问2详解】
高锰酸钾加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是一种物质生成三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
【小问3详解】
实验室利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该反应为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可选择B,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只能选择C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发生和收集装置组合为BC;
为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将产生的气体由长导管口a进入到装置F中,观察到试管中的紫色石蕊试液变为红色,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显酸性,使紫色石蕊变红色;
【小问4详解】
①在实验室中配制质量分数为的氯化钠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正确的操作顺序是ceadb,故选:B;
②配制该溶液,需要水的质量为100g-100g×16%=84g。
24.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稀盐酸、碳酸钠、Ba(OH)2溶液三种物质探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做了以下实验。
(1)大家一致认为在试管①中还需要加入______溶液才能证明发生了复分解反应。
(2)试管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试管③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通过三组实验,同学们得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______。
(4)兴趣小组的同学将试管③反应后的物质过滤,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一步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
猜想一:NaOH
猜想二:Ba(OH)2、NaOH
猜想三:______。
【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正确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步骤一:取试管③中滤液少量于试管中,加入足量CaCl2溶液 有______产生 猜想三正确
步骤二:静置一段时间,向上层清液中滴加适量______溶液 有蓝色沉淀产生
【反思拓展】通过探究实验,同学们发现Ba(OH)2和NaOH化学性质相似,你认为Ba(OH)2的保存方法是______。
【答案】 ①. 酚酞(或紫色石蕊) ②. 固体溶解,有气泡产生 ③. ④. 要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 ⑤. NaOH、Na2CO3 ⑥. 白色沉淀 ⑦. CuSO4(或 CuCl2、Cu(NO3)2等) ⑧. 密封干燥保存
【解析】
【详解】(1)试管①中的中和反应没有明显现象,所以需要滴入指示剂证明发生了反应,可以选择无色酚酞或者是紫色石蕊试液。
(2)试管②中是稀盐酸和碳酸钠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氯化钠和水,实验现象为:固体溶解,有气泡产生,试管③中是氢氧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化学方程式为:。
(3)通过三组实验,同学们得出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是要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
[猜想假设]
试管③中可能完全反应只有氢氧化钠,也可能氢氧化钡过量,是氢氧化钡和氢氧化钠,也有可能是碳酸钠过量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故猜想三为NaOH、Na2CO3
[设计实验]
若猜想三正确,则滤液中溶质成分为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则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所以实验现象为:有白色沉淀产生;
有蓝色沉淀产生,说明生成了氢氧化铜沉淀,则加入的是含有铜离子的盐,故可以滴加CuSO4或 CuCl2、Cu(NO3)2等。
[反思拓展]
NaOH有吸水性,且在空气中容易变质,因为和NaOH化学性质相似,所以氢氧化钡需要密封干燥保存。
四、计算题(共12分)
25. 蛋白质由甘氨酸等多种氨基酸构成。计算:
(1)甘氨酸中碳、氮元素的质量比是_____(最简整数比)。
(2)75g甘氨酸中含有氮元素的质量为_____g。
【答案】(1)12:7
(2)14
【解析】
【小问1详解】
甘氨酸中碳、氮元素的质量比是(12×2):14=12:7;
【小问2详解】
75g甘氨酸中含有氮元素的质量为。
26. 实验室有一瓶标签被腐蚀的溶液。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测定该溶液的液质质量分数,取溶液于烧杯中,然后加入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化学方程式为:)计算:
(1)两种物质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沉淀的质量是_____。
(2)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请写出简明计算过程)
【答案】(1)2.33
(2)解:设该溶液的溶质质量为x,
x=1.42g
则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答: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1.42%。
【解析】
【小问1详解】
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根据图示,两种物质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沉淀的质量是2.33g;
【小问2详解】
见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