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广东省云浮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调研模拟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广东省云浮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调研模拟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届云浮市高三第三次调研模拟测试
高三历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根据下表可知,中华文明起源具有的突出特点是
新石器时代代表性文化遗产 主要考古发现
黄河流域 仰韶文化 彩绘陶器、石器、粟等
大汶口文化 彩绘陶器、石器、骨角器等
龙山文化 黑陶、石器、玉器等
长江流域 河姆渡文化 夹炭黑陶、稻谷、石器、猪狗骨骼等
良渚文化 玉器、祭坛、稻谷、水利工程等
辽河流域 红山文化 夹砂灰陶、玉器、祭坛、神庙等
A.相互独立 B.多元一体 C.中原核心 D.彼此竞争
2.东汉时期,地处河西走廊地区的姑臧通过与西域的陆上贸易以及与少数民族的互市,发展成西北地区的一个大都会。《后汉书》评价道:“时(建武中)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而姑臧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臻致积。”据此可知,东汉时期的河西走廊地区
A.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B.重商主义开始兴起
C.经济发展领先全国 D.民族矛盾实现缓和
3.北魏孝文帝十分重视孝道,他指出:“孝顺之道,天地之经”,并多次下诏,要州郡地方访查“力田孝悌”“孝友德义”者“具以名闻”。此外 ,他还在诏书中指出“三千之罪,莫大于不孝”。北魏孝文帝的这一举措
A.意在整合文化以维护统治 B.消除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
C.旨在维护儒学正统的地位 D.树立起察举制的举荐标准
4.唐代,州有“市令一人,从九品上。.....丞一人,佐一人,史二人,帅三人,仓督二人”。县市也有相应的官员,县市令要“州选”,“县市令不得用当县人”。这表明,唐代
A.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B.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C.抑商观念依然浓厚 D.政府重视市场管理
5.唐代科举考试中很多考生在考试之前,会把自己的诗、赋、文章等投献给与主考官关系密切的权贵,或奉于在社会上有地位、声望的人,希望得到他们的赏识,从而中举。该现象表明唐代科举取士
A.仅以门第为主要依据 B.加剧了朋党间争斗
C.深受社会舆情的左右 D.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6.《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记载,“他们认为天是圆的,但地是平而方的,他们深信他们的国家就在它的中央。他们不喜欢我们把他们的国家推到东方一角的地理概念。”为此,利玛窦抹去了福岛的第一条子午线,在地图两边留下一道边,使中国正好出现在《坤舆万国全图》的中央。这一现象说明了
A.文化传播受传统思想的制约 B.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受阻
C.欧洲人用西学带动宗教传播 D.中西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7.据史料记载,19世纪中期,天京城“买卖街极多做洋枪铺户,佛兰西人城内甚多,俱穿长毛服饰,携带洋枪及各种枪械在彼消(销)售”。这一现象
A.说明了太平天国依赖西方武器 B.开启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
C.反映了西方列强同情中国革命 D.刺激了中国近代化的尝试
8.下图是沈伯尘先生于 1918年创作的一幅漫画。这表明当时
A.人民生活艰难困苦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辛
C.封建义务日益废除 D.反帝反封成为国民共识
9.周恩来在一篇起草的文件中写道:“我们准备把这些诺言中在形式上尚未实行的部分,如苏区取消,红军改编等,立即实行,以便用统一团结的全国力量,抵抗外敌的侵略。”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该文件标志着国共内战已基本结束 B.共产党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C.共产党员将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D.国民党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10.如下表是1949-1956年间中国农业生产总值变化表(单位:亿元)。该变化的出现是得益于
时间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生产总值 326 384 420 484 510 535 575 610
A.农业生产关系变革效果显著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顺利完成 D.农业生产实现全面机械化
11.大豆是优质植物蛋白资源。1995-2024年,我国大豆产量在1200万吨至2000万吨之间。同一时期,我国从大豆净出口国变为进口超过1亿吨的世界最大大豆进口国,对外依存度从4%上升到84%。从这一变化可以看出
A.全球化不利于我国的大豆生产 B.我国农业种植结构发生巨变
C.进口大豆成为我国民众的主粮 D.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12.在美索不达米亚东北部的莫耶,从公元前7000年地层处,考古学家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从其中出土了石制锄头、人工种植的大麦、小麦和各种豆荚,还有驯化的山羊和绵羊的骨头;从同一地层还出土了大量野驴和瞪羚的骨头及蜗牛、橡树子、阿月浑子等采集物,这些考古发现反映了两河流域
A.产生世界最早的农业 B.先民开始定居的生活
C.处于文明的起源时代 D.农业生产模式的调整
13.拜占庭帝国作为文化桥梁,必然得兼顾东西两头,否则桥面会不平整、桥梁也必然维持不久。在继承了以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后,拜占庭帝国也“没放过”东边这头......材料强调的是
A.拜占庭帝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发展
B.拜占庭帝国继承发展了古希腊罗马文化
C.拜占庭帝国的桥梁建筑闻名于东西方
D.拜占庭帝国继承发展了东方文化
14.如图为16-17世纪从美洲运往西班牙的金银流量变化趋势图。导致图中金银流量大幅下滑的原因在于西班牙
A.受到价格革命的冲击 B.面临殖民地广泛反抗
C.遭受商业革命的打击 D.丧失殖民扩张的优势
15.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各州掀起限制童工运动。但无论是南方种植园主还是北方资本主义工厂主,都认为限制童工是对自由劳动市场的粗暴干预,工人阶层也认为此举会影响家庭收入。这反映出
A.童工成为美国的主要劳动力 B.社会矛盾得到缓和
C.社会进步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D.工业革命进展缓慢
16.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宣传画《推广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该漫画表明当时的苏联
A.农业集体化成果显著 B.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
C.试图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D.国民经济比例趋于平衡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大一统”思想萌芽于春秋时期,孔子虽没有明确提出“大一统”的概念,却彰显了维护周天子为“天下”核心的思想,将政治权力统一于天子,并实现“一匡天下”的疆域观是明确且强烈的。汉武帝在边疆经略上表现出强有力的积极作为态度,并提出“汉为天下宗”,只能由华夏完成“大一统”,而不是“四夷”。如此,引发古代史上另一个重要命题-正统。在此背景下,董仲舒认为“大一统”的含义是“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所以明易姓,非继人,通以己受之于天也”;王吉将之阐释为:“《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摘编自陈跃《论中国古代“大一统”内涵的发展演变》
材料二
清代统治者在不断主动接受“大一统”理念的同时,又自觉对中国认同进行了合乎时代要求的重塑。对于与宋朝并立的辽、金两朝,乾隆帝在认可元承宋统的同时,并不否认《辽史》与《金史》的正史性质,采取各予正统的做法,以弱化“华夷之辨”的影响。为了对抗宋明理学有关“夷夏之别”的叙述,清代统治者反复申述清代疆域远超历代的成就,并将疆域一统确立为获取正统的首要标准。清廷还积极推进全国特别是边疆地区社学、义学的建立与发展,充分发挥乡约与宗族在基层教化中的重要作用,构建起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官方到民间的教化体系,使国家认同意识更加深入人心。
-摘编自朱浒、孙浩然《中华文明统一性特征在清代的表达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内涵有了哪些丰富和发展。(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代对“大一统”国家所作的贡献。(8分)
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晚清时期,北京治安仍由步军统领衙门负责,其主要职责有检查宵禁、巡逻、缉盗、防火等等,其下属单位有步军营和巡捕五营。步军营主要由八旗步兵组成,负责维护内城的治安。巡捕五营主要由绿营马步兵组成,负责外城和京郊的治安。这种格局一直延续到了清朝末年。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开进北京城,步军营练勇和巡捕多有逃逸,新招收的人手又不够得力,以至于北京城中的治安管理机构形同虚设,群盗疯起。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持北京城的社会秩序,八国联军各个占领区的本地缙绅便和洋人联合建立了临时治安管理机构-安民公所。由本地巡捕协同洋人巡捕一起巡逻办案。由于各国对占领区拥有一定的管辖权,所以他们能够按照自己国家的法律对安民公所进行制度和机构方面的调整,于是安民公所很自然地就带有了西方警察机构的特色。
-摘编自齐午月等《近代警政史料汇编》
材料二
1949年7月6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以原中共中央华北社会部(公安部)为基础,组建中共中央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公安部,统辖各地公安机关的工作。1949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决定:任命罗瑞卿为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长,杨奇清为副部长。中央人民政府命令发布后,中央军委公安部即行撤销,改名为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949年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宣告正式开始办公,启用印信。1950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召开第一次铁路公安会议,统一全国铁路公安体制,随后,交通、林业、民航等系统的公安机构也逐步建立起来。
-摘编自舒云《新中国第一任公安部长:罗瑞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北京治安管理的特点及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前后公安机关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体现出的历史发展特征。(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门罗主义是指1823年12月2日,美国总统门罗向国会提交的国情咨文中有关外交方面的主要内容的简称,主要包括三原则:“反对欧洲国家再在美洲夺取殖民地”原则、“不干涉”原则和“美洲体系”原则。
20世纪初期,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提出了“大棒政策”,认为美国为了维护“门罗主义”,有必要干预其他列强对美洲的干涉,并且美国有责任在西半球行使一种国际警察的权力,其实质是“美国依仗其日益增强的军事经济实力,向拉美实行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的外交政策”。“金元外交”是美国总统塔夫脱提出来的旨在鼓励金融资本向海外投资以实现海外扩张的对外政策,“金元外交”的主要施行对象是美洲国家,其目的是扩大美国的投资市场,加强美国对美洲的经济和政治控制,促进美洲复兴以防止发生革命,并在美洲排挤欧洲势力。
-摘编自魏范京《试析大棒金元政策与门罗主义的不同》
材料二
二战前夕,纳粹德国在拉丁美洲的渗透日渐增强,在拉美的投资和贸易都急剧上升,尤其是在巴西、阿根廷、乌拉圭和巴拉圭。其间,德国贸易额增长了137%,而美国只有41%,英国只有19%。德国移民在拉美数量急剧增多,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纳粹分子。他们在拉美开办德语学校,进行纳粹宣传,对拉美影响很大。为了巩固在拉美的地位,确保后院国家不被法西斯染指,罗斯福政府的睦邻政策适时出台。
-摘编自徐文丽《杜鲁门政府对拉美经济援助政策评析》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9世纪初至二战时期美国对拉美政策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对拉美政策调整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美国对拉美的政策调整。(6分)
2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根脉所系、文明所依,黄河不仅孕育、承载着古代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也承转、赓续着中华文明的近代转型。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黄河流域的传播为艰难转型中的黄河文化注入了生机与新的力量,并由此开启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
-摘编自魏本权《论百年黄河红色文化与红色基因》
结合材料,围绕“黄河文化与近代中国”自拟一个论题,并运用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5届云浮市高三第三次调研模拟测试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B A A D B A D A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A D B A D C C
17.(1)只能由正统的华夏王朝完成大一统;国家治理体制的一致性;君权神授的政治认同(思想统一);对华夏文明的文化认同。
(2)意义:促进民族交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清朝统治;促进边疆开发和巩固,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因地制宜治理边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为后世的边疆治理提供借鉴。
18.(1)特点:延续旧制;军警不分;满汉分治;清末半殖民地化倾向加强;逐渐受到西方影响。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晚清政府政治变革缓慢;社会秩序混乱;民主革命的兴起。
(2)变化情况:在地方公安的基础上组建全国公安机关;从隶属中央军委到归口中央人民政府;行业系统公安机关逐步建立健全。特征: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和全国领土的基本解放;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新中国成立初期,巩固政权和恢复发展国民经济成为政府重要任务。
19.(1)变化:从门罗主义到“大棒”和“金元”外交再到睦邻政策。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美国经济实力显著提高;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1929年经济危机的影响;德国法西斯的冲击;拉丁美洲民族意识增强。
(2)评价:美国对拉美政策的调整受国际环境和美国自身实力变化的影响;这种调整服务于美国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西方列强在拉美的扩张;但这种调整是美国单方面对拉美的行为,体现了美国的霸权主义,不利于拉美社会经济的发展。
20.示例
论题:黄河文化为近代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强劲的精神力量。
阐述:黄河文化蕴含着坚韧不拔的抗争精神。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山东、直隶等地区,黄河儿女们凭借着从古老黄河文化中汲取的顽强斗志,发起义和团运动,奋勇抵抗八国联军的入侵,彰显了捍卫民族主权的坚定决心。这种抗争精神如星星之火,为后续更为深入、广泛的革命斗争埋下了伏笔。黄河文化以不屈不挠、奋勇直前的特质,为长征注入磅礴力量。长征路上,红军战士跨越万水千山,战胜饥饿、疾病与敌人的围追堵截等艰难险阻,把革命的火种撒在了四川、陕西、甘肃等黄河流域地区,鼓舞着这里的广大人民群众不怕牺牲、英勇斗争。黄河文化承载着民族团结统一精神。抗日战争时期,黄河成为中华民族抵御外敌的天然屏障。黄河两岸的中华儿女,不分党派、不分阶层,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数热血青年从黄河之畔奔赴抗战前线,为了守护黄河、捍卫民族尊严,他们前赴后继,把黄河精神转化为强大的革命动力,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黄河文化厚植变革创新意识。解放战争时期,在军事斗争策略上,解放军依托黄河流域的地理特点,创新作战方式,如利用黄河故道等地形开展运动战、游击战,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广大农民依据黄河文化中变革创新的精神特质,突破传统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踊跃参与土地改革运动,实现“耕者有其田”。土地改革极大激发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与生产热情,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人力和物力保障。
综上所述,黄河文化在近代中国革命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为革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还在关键时刻凝聚起全民族的力量,并且以其变革创新的意识为革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黄河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璀璨夺目的篇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