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机密★启用前玉溪一中2025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卷(三)历史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碳素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24年,湖北郭家庙曾国遗址新出土一批春秋早期青铜器,其中一件“曾侯谏篮”铭文记载:“余虽处南土,恪守周礼,以和诸夏。”考古学家发现,该篮的形制、纹饰与中原周王室礼器高度一致,而曾国是周王室分封在汉水流域的姬姓诸侯国。“曾侯谏篮”体现了A.分封制实现了边疆地区与中原的政治趋同B.华夷对立格局下诸侯国对周礼的被动接受C.宗法礼乐制度超越地域差异凝聚文化认同D.青铜器技术从中原向周边地区的单向传播2.《礼记》记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反映出A.儒家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B.诚信观念成为主流意识C.春秋时期社会趋于安定 D.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3.北魏农书《齐民要术》借《四民月令》记录了农民与地主间的联系:三月“可粜黍,买布”;四月“可籴穬及大麦,收弊絮”;五月“可粜大、小豆、胡麻......至冬,可养马”......七月“粜大、小豆,籴麦,收缣练”。贾思勰指出,这些行为的主持或操纵者主要是地主,对象是农民。这反映出,北魏时期A.民族交融呈双向互动的特征 B.生产以农牧并重为原则C.小农经济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D.地主主导农业生产节律4.《唐律疏议》规定:“谓告言、习言、诅詈祖父母、父母,绞:祖父母、父母在,别籍异财,徒三年:供养有缺,徒二年:居父母丧,身自嫁娶、作乐、释服从吉,徒三年:闻祖父母、父母丧,匿不举哀,流二千里: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徒三年。”这表明唐代A.司法判决存在轻罪重罚现象B.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相统一C.伦理纲常成为立法基本原则D.孝老敬亲成为社会行为规范5.明代嘉靖(1522-1565)以后,小说创作逐渐强调突出个性和人欲的表露,语言也更加注意通俗化、口语化。而天启、崇祯(1621-1644)年间,部分作家开始与张扬个性与表露人欲告别,向着理性回归,重新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这一变化在当时A.折射了商业发展趋势的减缓 B.彰显了经世实学思潮的抬头C.反映了理学教化功能的增强 D.体现了小说写实风格的回归6.下图为宋明以来中国核心区的变化,这一变化A.推动了生产专业化的发展B.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C.削弱了中央对江南的控制D.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7.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建省,建立起与内地相同的以督抚为首、道府州县令为辅的地方行政机制;改革新疆地方官员的选拔任用制度,满、汉、少数民族均用,并实施科举入仕。这些做法A.促进了改土归流政策的实施B.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统治政策C.标志着清朝疆域的基本奠定D.提升了应对边疆危机的能力8.清末新政裁撤冗余机构,增设商部、学部、巡警等现代部门,曾作为“五大臣”之一出洋考察、大力倡导“新政”的端方却感叹:“以中国地大,只求一里有两个警察,年已需五万万,以全国税收,办一警察尚复不够,何论其他!”这反映了A.清政府的改革决心强烈 B.经济凋敝影响改革效果C.清末立宪运动进程加快 D.顺应了近代民主化需求9.如表是1906-1931年中国海关进口机器分类变化统计表。据此可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表1年份 机器分类1906-1909 刺绣编结缝纫机器;机器及配件1910-1922 刺绣编结缝纫机器,织造机器;机器需用器具,农业机器,运动机器,酿酒蒸馏制糖机器,他类机器及零件1923-1931 纺织厂机器;机器需用器具,农业机器,运动机器,酿酒蒸馏制糖机器,发电厂机器,他类机器及零件,订书切纸机器,抽水机器,车床机A.发展迎来短暂春天 B.重工业成为主导C.工业结构不断完善 D.地域分布不平衡10.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指示规定不可侵犯中农土地,要保护工商业,允许中小地主、富农、开明绅士保留多于农民的土地。各解放区根据指示迅速开展了土地制度改革运动,到1947年初,全解放区已有2/3的地区解决了土地问题。这A.适应了民主革命形势的需要B.表明了党的工作重心有所转移C.有利于构建新型社会动员模式D.反映了革命统一战线日益扩大11.周恩来在196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过报告中指出,实行技术革命,要采用先进的记述,必须发挥我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大搞科学实验。外国一切好的经验、好的技术,都要吸收过来,为我所用。学习外国必须同独创精神相结合。这一指示,主要基于A.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 B.我国外部关系持续改善C.争取外援与自力更生结合 D.国内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12.古代罗马人对中国的丝织品钟爱有加。以下是古代罗马部分文献关于中国丝织品的记载,据此可知表2记载 来源赛里斯人(Seres,译为中国人,下同)以出产羊毛闻名,这种羊毛生于树叶上,浸之于水,梳之成白色绒毛。 公元1世纪,老普林尼《自然史》赛里斯人制作衣服的丝线并不取自树皮中,而是来自一种希腊称作“赛儿”(Ser)的小动物,这种动物约比金甲虫大两倍,与树上织网的蜘蛛相似。 公元2世纪,包撒尼阿斯《希腊志》波斯人把从赛里斯人那里搜集来的蚕卵带到拜占庭。春天到来时他们用桑叶喂养蚕虫,蚕虫在吃了这些树叶后便长出了翅膀并完成了其余的变化。 公元6世纪,狄奥法纳斯《多国史》A.跨区域文明交流深化 B.罗马帝国手工业相对落后C.希腊化推动技术传播 D.文献记载深化了技术认知13.17世纪初,原本各为独立国家的英格兰和苏格兰的王位由詹姆斯一世兼任,他要求国民应该视自己为“一个政治体的成员”,还为推进两国联合建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并以英语作为官方用语。然而,他很快意识到“在英格兰和苏格兰并没有什么人服从他的意志”。这折射出当时英国A.启蒙运动激发民众的独立意识B.贵族与平民之间矛盾日益尖锐C.政治民主化趋势推动君主改革D.构建民族国家进程的有限推进14.19世纪前,天然橡胶的主要产地是南美洲的巴西,当地土著通过传统方式采集野生橡胶。但到20世纪初,东南亚的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迅速成为全球最大的橡胶种植基地,产量远超巴西。这一变化A.源自于南美洲劳动力成本的上升B.反映了资本扩张主导国际分工C.说明东南亚更利于经济作物种植D.推动了亚非地区民族解放运动15.1923年4月,俄共(布)十二大决议指出:“目前我国工人阶级同农民之间的相互关系,归根到底是以工业同农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的。工人阶级不是通过国家机关和军队,而是通过使无产阶级本身得到更新的工业来保持并巩固其领导地位的。”这表明当时的苏联A.通过经济纽带维系工农联盟B.构建互惠和平等工农关系C.正在着手建立计划经济体制D.已经开启农业集体化运动16.1895年,何塞·马蒂呼吁:“被压迫的拉丁美洲人民,必须用革命的烈火摧毁殖民者的锁链!”1909年,甘地在演讲中提到:“我们并非与英国为敌,而是反对其不公正的统治......若他们继续践踏我们的权利,印度将用“坚持真理”和“非暴力”的方式捍卫尊严。”这反映了当时民族解放运动A.斗争目标从反殖民转向反封建专制B.领导阶层由精英转向无产阶级政党C.斗争策略与道路呈现出多样化选择D.运动范围从区域孤立走向国际联合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商代和古蜀国的考古遗址中就曾发现象骨,只是北方的大象消失已久。宋朝时,广东潮州、梅州一带丛林密布,“群象止于其中”,但自北方来的人类陆续迁入此地,林地被辟为耕地,大象只得远徙。1547年,广西大廉山“群象践民稼,乡士夫率其乡民捕之,不三四日皆毙”。大象的厄运还源自其商业用途:象牙被用来制作各种贵物;象鼻则是“堪作炙”的珍馐。《明实录》还记载了在战争中“阵既交,群象冲突而前”,战后“象死者过半”。到了帝制时代晚期,野象在中国仅存于西南部边境地区。-摘编自[英]伊懋可《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等材料二今天,大象在中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20年云南自然保护区的野象异动迁徙,历110天1300多千米,自在游历了人类社会,引发民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云南省“护象安民”,疏散群众 15万多人次,投放象食近180吨。政府投保的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也迅速启动对大象漫游过程中“受灾”民众的赔付。摘编自郝时远《兽之美者:滇象北往与贡象南来(六)-基于历史民族学的人象伦理关系考察》(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野象生存状态的变化,并从人象关系角度分析其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当前我国为保护野生大象采取的举措。(4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抗战教育是民族的教育,是全民族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教育。这一教育过程,也是塑造民族灵魂的过程。所有的学校都是抗日基地,都是抗日的种子,都是民族觉醒的发动机。学校的这种功能发挥得益于教育者的自觉。梅贻琦劝勉西南联大师生:“一个民族,他生存的最根本价值是什么?我们都是教书的,我们的责任,是要去塑造一个民族的灵魂。”基础教育增加了抗战内容,在小学国语课中增加抗战故事、战争消息,音乐课教学生唱爱国歌曲。-摘编自《梅贻琦教育思想研究》等材料二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强调“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倡导全党全社会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观念。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路,对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定下了重要基调。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启动实施。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确定关于党的教育方针的整体阐述,“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把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带入21世纪。-摘编自教育部《新中国70年教育事业的辉煌历程》(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教育发展的特点。(6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中国教育发展的原因并说明其意义。(8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中国国家博物馆曾展出大英博物馆(该馆建于1753年)的100件世界文物,各具代表性的文物引起大家的关注,其中包括体现中华文明的九件珍贵文物。材料一表《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下)》目录(摘编)章节 标题 代表性文物举例第十五部分 现代世界的入口(公元137年至公元1550年) 5印加黄金美洲驼(黄金雕像,来自秘鲁)、明纸币(纸币,来自中国)第十六部分 第一次经济全球化(公元1450年至公元1650年) 双头蛇(马赛克装饰小塑像,来自墨西哥)、柿右卫门瓷象(陶瓷雕像,来自日本).....· .....· ......第十八部分 探索与剥削(公元1750年至公元1820年) 阿坎鼓(制于西非,发现于美国弗吉尼亚州)、澳大利亚树皮盾牌(来自澳大利亚)第十九部分 批量生产,大众宣传(公元1780年至公元1914年) 小猎犬号上的精密计时器(来自英格兰)、维多利亚早期的茶具(炻瓷镶银茶具,来自英国)....·· ...... ......材料二关于大英博物馆的价值或影响的不同见解。普罗克特认为:“大英博物馆有着浓重的殖民主义思想体系”;乐晓君在《大英博物馆-藏品中的人类发展史》中谈到:“大英博物馆的每一件藏品都在讲述人类文明发展的故事”;谢小琴在《现代性视野下大英博物馆》中讲:“博物馆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帝国的实力是大英博物馆发展的基础”。(1)根据材料一的表格,将《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下)》目录进行阶段性划分,并结合“标题”和所学说明理由。(6分)(2)从材料二对大英博物馆评价的三个观点中任选其一,根据所学写出两个可以支持该观 点的史实论据。(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交织。连续不是停滞、更不是僵化,而是以创新为支撑的历史进步过程。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中华文明长期的大一统传统,形成了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向内凝聚”的统一性追求,是文明连续的前提,也是文明连续的结果。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中华文化认同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主张以道德秩序构造一个群己合一的世界,在人己关系中以他人为重。倡导交通成和,反对隔绝闭塞;倡导共生并进,反对强人从己;倡导保合太和,反对丛林法则。-引自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2023年6月2日)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阐述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玉溪一中2025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卷(三)历史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答案 C A C B B D D B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A D A D B A C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12分)(1)(8分)变化:大象的数量逐渐减少;生存区域往南缩小至西南边境地区。(每点1分,共计2分)原因:人口南迁挤压了大象的生存空间;农业拓植引发人象冲突;大象的商业用途引来人类的捕杀;部分地区役使大象用于军事。(每点2分,任3点得6分)(2)(4分)加强相关立法;设立自然保护区;增强对民众的观念引导和教育;统合民间和政府力量,将保护工作系统化。每点1分,任4点得4分,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18.(14分)(1)(6分)特点:服务于全民族抗战;旨在塑造民族灵魂;教育者自觉实行;内容丰富多彩,实施效果明显。(任意3点6分)(2)(8分)原因:改革开放的推动;新时期教育方针的调整;世界教育潮流的影响。(任意两点4分)意义:培养了大批现代化建设人才;增强了社会创新意识和能力;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升了国民素质;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任意两点4分)19.(14分)(1)(6分)阶段及理由(6分):第一阶段:第十五、十六部分;(分)14至17世纪,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新航路开辟,世界逐渐联为一个整体,世界开始向近代转型。(2分)第二阶段:第十八、十九部分;(1分)18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期,西方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历史进入工业社会。(2分)(说明:关于第二阶段,如考生又细分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发展阶段亦可)(2)(8分)观点论证:观点1:大英博物馆很多文物是殖民侵略的产物。(1分)论证: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者踏上美洲土地,屠杀印第安人,抢掠财物,第十六部分中的代表性文物来自墨西哥的双头蛇;随着美洲印第安人大量被屠杀或因病死亡,欧洲殖民者从非洲贩运黑奴到美洲,制于西非、发现于美国弗吉尼亚州的阿坎鼓能反映这一史实。中国文物是英国殖民者侵略中国的见证。(6分)可见,大英博物馆部分文物反映殖民侵略。(1分)观点2:大英博物馆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1分)论证: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使世界日益联成一个整体,促进了各区域间的商品、物种的交流与传播,来自秘鲁的黄金雕像、印加黄金美洲驼,体现了世界洲际间的交流。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人类社会逐渐进入工业社会。工业革命引发了生产、交通、社会生活等一系列的变化,小猎犬号上的精密计时器恰恰体现了人们时间观念的增强;展出的中国文物反映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6分)总之,每件文物从不同时期不同侧面展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1分)观点3:国家的实力是大英博物馆发展的基础。(1分)论证:大英博物馆建于1753年,此时,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逐渐完善,海军实力增强,海外有广阔的殖民地,并获得了大量财富,为博物馆建立奠定了基础。英国率先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经济实力增强,小猎犬号上的精密计时器恰恰是工业革命后,人们时间观念增强体现(6分)总之,大英博物馆的建立及发展历程,一定程度体现了英国国家实力。(1分)(说明:论证从几个层次或者部分进行回答,每项2分,但是得分不得超过6分,逻辑不清楚,酌情扣1-2分。)20.(12分)示例一:观点: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阐述:从商周的甲骨文、金文到后来的篆书、隶书、行书、楷书等,汉字虽形态有变,但构造原则始终如一。文字的稳定延续保证了信息的跨时空传承,为中华文明的精神世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营养。中华文明诞生于黄河、长江、辽河等流域以及云贵高原等广袤空间。无论朝代如何更迭,中央王朝控制的核心范围始终未发生根本变化,为中华文明的连续发展提供了基础。自夏商西周时期开始,就有“天下共主”的观念。汉武帝尊崇儒术,以思想上的统一推动政治上的统一。“大一统”观念的持续有利于促进文化认同。结论:综上,中华文明连续性还表现多个方面,如政治制度、对外交往等。这些延续性形成源深流远的文明传承和发展的谱系,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示例二:观点: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阐述:中国出现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四大发明。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文明的传播;火药促进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指南针促进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中国的科技创新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秦朝建立,在全国推广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隋朝创立科举制,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公平,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这些政治制度的创新与实施,推动了社会治理的进步。西汉,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及至魏晋,学面对来自佛教和道教的冲击;宋明者融合佛道思想,创新学,形成理学。这些思想文化的创新,是顺应时代变化的持续创新。结论:综上,创新性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这种创新精神不仅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也还为世界文明的进步贡献了重要智慧和力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