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贵州省遵义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贵州省遵义市第四中学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要求,每小题3分,共48分)
1.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写道“任何人都可以相信这些埃及人的故事,如果他是轻信的人的话。至于我本人,在这部书中保持那个总的规则,就是把各国的传统照我听到的样子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由此可知,希罗多德撰写《历史》遵循的原则是
A.坚持观察判断调查 B.展现各国传统风貌
C.保持历史原始信息 D.根据个人主观意愿
2.阅读如表内容,据此可知()
帝国 秦朝 罗马帝国 印加帝国皇帝制度
统治方式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度 郡县制度 元首制 行省制 国王 四大政区
A.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 B.集权政治是古代世界普遍选择
C.人类文明进程具有相似性 D.三大古代文明具有一定渊源
3.英国历史学家乔治威尔斯认为中世纪西欧社会十分黑暗,不但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文明也处于原始阶段,整个西欧都陷入了混乱之中。符合这一时期西欧社会特征的有()
①封君封臣制度 ②庄园与农奴制度 ③王权逐渐削弱 ④基督教会占有重要地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十六世纪下半叶,中国澳门成为葡萄牙在远东地区从事转口贸易的中心。和中国香港不同1887年前的澳门性质比较类似于唐、宋时期专门为到中国经商居住的外国人设置的番坊”,葡萄牙人在澳门定居经商,中国政府设有专门的官吏管理澳门,而且葡萄牙人要缴纳地租。这主要说明,大航海时代的中外贸易()
A.延续了朝贡体系下官方垄断的贸易传统
B.因白银资本主导而重塑东亚经济格局
C.以赁居模式探索传统与现代的过渡形态
D.通过殖民扩张彻底破坏中国主权完整
5.下图【伏尔泰(著)《牛顿的哲学原理》扉页1738年)】描述的是法国科普作家夏特莱夫人拿着镜子将光从牛顿反射到伏尔泰的书桌上的情景。这寓意()
A.科学理性取代精神理性 B.启蒙运动理性而且科学
C.科学革命促进思想解放 D.启蒙思想脱离宗教束缚
6.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掀起了高潮,其中下列反帝斗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是
A.埃及的抗英斗争 B.中国的义和团运动
C.苏丹马赫迪反英大起义 D.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
7.1787年美国制定的宪法,既构造政府机关,也能限制政府机关,使他们产生竞争与合作的环境,赋予因其动机和看法的专门权,且使其处于权力的制约之中和人民的监督之下。这主要是由于787年美国宪法()
A.蕴含着议行合一的政治体制
B.规定实行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
C.捍卫了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
D.首次创立联邦制的国家结构形式
8.马克思说:“公社的存在本身就意味着那至少在欧洲是阶级统治的真正赘瘤和不可活着的外衣的君主制已不复存在”。同时他认为,原本是大地主、农奴主以及贵族聚集的灯红酒绿的巴黎不见了,巴黎街道没有警察也没有杀人事件和抢劫盗窃了。这反映出巴黎公社()
A.采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措施
B.找到了实现理想社会的正确有效途径
C.探索国家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D.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飞跃
9.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喜剧和音乐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反映出当时欧美()
A.城市化进展显著 B.贫富差距逐渐消除
C.工业化开始启动 D.工人福利得到保障
10.19世纪中期,英国女工对家庭经济的贡献率占47.1%,妇女参加社会生产劳动,打破了两性分工的绝对界限,缩小了男女两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差异。妇女们多了工友、同事、上司等社会角色,构建起新的社会关系网络。据此可知,工业革命()
A.推动了英国阶级结构的变化 B.一定程度改变了女性社会地位
C.提高了普通女性的政治地位 D.使得传统的家庭模式日益稳固
11.1914年以前,欧洲是近代基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发源地。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这些思想和制度的影响已波及全球各个角落。然而,战争的浩劫却使欧洲人士气沮丧。由此可知,这场战争()
A.使民众对欧洲政治制度失去信心
B.推动了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
C.提升了美国的经济和国际影响力
D.导致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
12.20世纪20年代中期,苏联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严重问题。一个是社会分化,农村中富裕农户日益增多;另一个是价格调整不当造成城乡供销关系和工农关系紧张。为此,苏联()
A.发展市场经济 B.调整新经济政策
C.解散集体农庄 D.优先发展重工业
13.二战结束后,美英中苏等国家多方协商最终认定德日为元凶国,意大利等为仆从国。但对于如何处置德日,美苏于1945年9月11日在伦敦召开首届外长会议,该会议直接将中英两国排除在外。这一现象反映了()
A.中国的抗战贡献不被认可 B.大国利益影响战后秩序
C.冷战焦点是对德日的处理 D.美英中关系走向了恶化
14.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具体表现在()
①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②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③“中间阶层”的人数减少 ④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1965年,苏联要在智利开展一次大型的文化展览,苏共中央对此高度重视,要求作品要集中展现苏联的工业化成果、民族特色文化等,并要求展览向民众免费开放。智利民众通过展览第一次直观感受到苏联科学文化的进步,此次展会()
A.阻止了美国在拉美地区的扩张 B.促进了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
C.凸显了苏联对第三世界的重视 D.重塑了苏联的工业强国形象
16.下面是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示意图(截至2017年5月)。据此可知,中国()
A.致力于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B.为推进全球治理贡献力量
C.保障了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D.主导建立了国际政治新秩序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4小题,17题12分,18题14分,19题14分,20题12分,共52分)
17.文字是文明的重要载体和标志,影响巨大而深远,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汉字的传播及汉字系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东亚地区乃至全世界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之一。历史上,辽、夏、金都模仿汉字字形创造了本民族文字,促进了政权林立时期的民族文化交往。在以我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随着汉字的广泛传播和深刻影响,先后形成了包括日文、朝鲜谚文、越南喃字等在内的十多种汉字系民族文字,构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文字家族和文化宝库。这些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汉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密切交流的成果,也是汉字符号多、语言适用性强的体现。
-摘编自王锋《追寻汉字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足迹》
材料二
材料三公元 5世纪前后,阿拉伯语文学语言形成。7世纪后,阿拉伯人从波斯语、阿拉马语中吸收了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品词汇和政治术语,从希伯来人和叙利亚人那里吸收了宗教术语,从希腊人那里吸收了政治、科学、哲学术语。阿拉伯帝国政府使用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治下的民众为了担任公职,为了宗教信仰而学习阿拉伯语,随着阿拉伯疆域的扩大,阿拉伯语传播到阿拉伯帝国治下的亚、非、欧地区,阿拉伯语也因此而成了一种世界性语言。在欧洲中古世纪,它是保存希腊文化和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媒介语,西欧的语言中至今仍有许多阿拉伯语词汇,除拉丁语字母外,阿拉伯语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一套字母。
-摘编自王玉芝《人类文明第一次大融合的结晶: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字对中国、东亚和世界文化的影响,并从文字特征的角度,分析汉字产生深远影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图1、图2中的文字类型,指出图1文字的地位并列举古代该地区丰富的文化成就。
(3)根据材料三、概括阿拉伯语成为世界性语言的原因。结合所学,简述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罗马有着悠久的世俗文化教育传统,深刻地影响着中世纪的意大利,这里诞生了最早的一批新型大学如博洛尼亚大学(1158年),传授侧重实践应用的学科知识如法律、医学等,它们后来被统称为“人文学科”。同时,罗马教延也逐渐重视古典文化,14世纪建立的梵蒂冈图书馆,到15世纪末收藏古希腊文和拉丁文的稿本达到3650册;并且,教廷也对新艺术表示出极大热情,资助艺术家创作一些宗教题材的艺术品,借以宣扬基督教信仰。总之14世纪初,意大利的知识分子首先借助“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帜,掀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
-摘编自武寅《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材料二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来说......他们大多数人继续把基督教信仰视为理所当然的事,并没有感到自己对古典的热情需要与它协调。
-摘编自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文艺复兴运动。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美国分享了或者说发展了英国社会的大部分独特的东西。在这个社会里,现代工业化很容易扎下根来,尤其当铁路和水路运输使宾夕法尼亚和其他内陆地区的铁和煤得以开采的时候更是如此。美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相对稀少但不断增长的人口,使它直到一战甚至战后一直维持着一种繁荣的状况。像托马斯爱迪生和亨利·福特这样的人物,在关键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威廉麦克尼尔《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
材料二俄国工业化的真正实现是在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下取得的。1925年,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召开,确定了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选择实施高速发展的五年计划,这使得苏联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1937年,苏联宣布提前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工业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7.1%,劳动生产率增长了82%,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工业化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要说明苏联工业化的特征及其意义。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历史进程的多元性的内涵在于它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矛盾性。持全球史观的史学家们注重研究历史发展的空间维度的横向改变,他们认为,历史就是世界一体化”的过程,是人类文明向全球辐射扩散的过程。“由分散到整体”最能说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但是,世界的碎裂同样也是历史进程中发生的必然现象。庞大帝国的解体释放出来的政治能量而弹射出若干独立的主权国家;殖民主义的瓦解引发的第三世界运动导致了众多民族国家的兴起;现代化浪潮中涌现出了社会形态转型的不同模式和不同发展道路;民族矛盾、文化隔阂、宗教对立、文明冲突,形成了巨大的裂变张力。
人类历史是在全球一体化以及世界秩序和运行规则的合理化这两种力量或运动的冲突和协调的动态平衡中向前发展的。
-摘编自王玮《世界历史进程的悖论:整合与碎裂》
请以“世界历史进程中的整合与碎裂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2.【答案】C
3.【答案】C
4.【答案】C
5.【答案】C
6.【答案】D
7.【答案】B
8.【答案】C
9.【答案】A
10.【答案】B
11.【答案】A
12.【答案】B
13.【答案】B
14.【答案】B
15.【答案】C
16.【答案】B
17.【答案】(1)影响:中国: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往;东亚:形成了汉字系民族文字;世界: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原因:汉字符号丰富多样;汉字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2)文字:楔形文字、象形文字地位:楔形文字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成就:创造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如世界上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建筑和艺术成就辉煌,如苏美尔人的泥偶雕像;历代统治者重视编撰法典,最著名的是《汉谟拉比法典》。
(3)原因:吸收其他文明成果;政府的推广和宗教信仰因素;疆域的扩大。
作用:继承和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遗产;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18.【答案】(1)背景:罗马教廷对古典文化的重视;世俗教育的兴起;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西欧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发展。
(2)简评: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秩序;解放了长期被宗教戒律压抑和禁锢的人性,使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人本身与现实世界;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没有从根本上否定教会神学。
19.【答案】(1)原因: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丰富的自然资源;人口增长;科学家和企业家的推动。(任答点)
(2)特征:坚持党的领导;依靠指令性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高速发展。
意义: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
20.【答案】标题:世界历史在整合与碎裂中发展前进。
世界历史的多元性在于其本身具有矛盾性,整合与碎裂都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然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又在现代化的发展浪潮中形成局部的碎裂,这种整合与碎裂的动态发展推动着历史发展前进。
世界文明的起源是独立而又多元的,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交通条件的进步,世界各地的交流联系逐渐增多。15世纪新航路的开辟更是将世界各大洲大洋直接联系在了一起,世界真正从分散走向了整体,世界市场雏形出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渐形成,推动世界各地区文明在交流联系中发展进步。随着各地区文明交流的不断扩大,冲突与摩擦也不断增多。广大亚非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在长期的交流中也催生了近代经济因素,促进当地社会不断进步,民族解放运动迎来高潮,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走向瓦解,第三世界逐渐崛起成为新的政治力量,推动世界历史进程新发展。
整合与碎裂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动态演变,这是生产力发展、时代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最终必然会推动世界格局的新变化,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诞生与不断发展,推动世界历史走向新的时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