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高一期末(下)测试历 史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下)。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考古发现,早期苏美尔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图腾以象征着军事势力的老鹰、象征着行政权力的狮子和象征着神权的牛居多,但从公元前29世纪始,融合狮和象的安祖神图腾频繁出现,且多以“安祖抓牛”的形象呈现(见图1)。这一变化折射出苏美尔地区 昌A.政治权力结构重构B.王权逐渐依附于神权C.即将进入文明时代D.农业生产进入新阶段2.历史研究发现,古希腊传世文献《神谱》中很多故事和赫梯、古巴比伦及近东其他地方的智慧文学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即便是在被认为最具希腊人特点的阿波罗崇拜中,人们也发现了其中深厚的东方文化渊源。这体现出A.古代文明发展的趋同化 B.古希腊文化受东方文化影响C.文献史料记载不够全面 D.东西方文化创作相互借鉴3.11世纪,西欧手工业生产的各种工序被细分,如在羊毛生产中,敲打、洗涤、拣选、梳理、清理、纺纱、捻线、染色等工序都是由专门的手工业部门来完成的。此外,在玻璃和金属加工等行业也出现了专业工匠。这些现象的出现A.得益于生产组织形式革新 B.表明庄园经济已经崩溃C.说明城市自治体系已形成 D.蕴含着社会转型的元素4.一名《环球时报》的特约记者乘坐从库斯科市出发的观景火车,一路上他看到了广袤高原、雪山和河谷,还看到了令他叹为观止的由巨大的石块垒砌而成的太阳神庙以及其他许多建筑遗迹。这名记者沿途看到的古代文明遗址属于A.埃及文明 B.阿兹特克文明 C.印加文明 D.玛雅文明5.表1所示为哥伦布大交换的部分物种。这可用于说明表1由新大陆传入旧大陆 土豆、红薯、玉米、木薯、南瓜、倭瓜、青豆、辣椒、花生、可可豆、烟草、火鸡由旧大陆传入新大陆 小麦、萝卜、大麦、苹果、大米、丁香、雏菊、水仙花、柠檬、橘子、莴苣、卷心菜、梨、桃子、香蕉、咖啡、蜜蜂A.植物占据新旧大陆物种交换的主导 B.新航路开辟促使全球联系初步建立C.旧大陆生物种类较新大陆更加多样 D.物种交换破坏了新大陆的生态环境6.1573年,载有绸缎712匹、棉布11300匹、瓷器22300件,货物总价值2万-3万比索的两艘马尼拉大帆船首航美洲,获得了高达600%-800%的利润。同时,西班牙殖民当局还鼓励华商前往马尼拉,每年从广东、浙江等地驶往马尼拉的商船最高达60艘。这一现象折射出当时A.印度洋贸易的发展 B.东西方新航路开始出现C.世界经济联系加强 D.中国处于贸易顺差地位7.美国建国初期的政治精英在设计美国代议制时,对政府各部门的选举方式、周期和人员构成作出的差异化设定,最大程度地弱化了多数派的力量,从而使多数派不能够凭直接选举为所欲为。材料可用来说明美国代议制A.强调人民主权原则 B.规避了间接民主的弊端C.旨在保障各派权益 D.贯彻了分权制衡的原则8.图2所示为某学者通过研究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西方主要工业国家发展而总结出的后发国家工业赶超分析框架图。根据该框架图可推断出,美国和德国在20世纪初工业赶超的机会窗口是A.生产组织形式变革 B.科技开始与生产结合C.生产与资本的分离 D.政府干预与政府支持9.马克思在撰写《法兰西内战》时,进行了多次修改和完善,在巴黎公社失败后的第三天才完成最终稿。他在最终稿中大量删除、替换和隐藏了“人民”一词的表述,使该词使用频次从81次下降至28次,而大量使用“工人阶级”一词。马克思的上述修改A.明确了革命主体的阶级属性 B.揭露了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C.旨在总结巴黎公社失败教训 D.体现了民主革命的基本要求10.关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殖民国家对非洲的瓜分,有学者认为推动殖民政策实施的因素在非洲内部而非殖民国家,并强调英国整个19世纪在非洲奉行的是“贸易而非统治”的政策,即如果实行贸易可能的话,就不进行正式统治。该言论A.强调了经济因素的重要作用 B.反映了政治因素的决定意义C.意在突出非洲的历史主体性 D.忽视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11.图3所示为1870年和1914年欧洲主要国家的国防预算变化(单位:百万英镑)。据图可推知,当时A.国际关系趋于缓和 B.帝国主义矛盾加剧C.德国实力最为强大 D.欧洲军事力量均衡12.1926年,斯大林在一份报告中说道,在新经济政策的第一个时期,因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依靠农业的,我们必须从农业开始。现在我们已进入新经济政策的第二个时期,现在我国经济状况中最重要和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重心已转移到工业方面了。斯大林这一言论A.表明新经济政策已经结束 B.隐含了苏联政策转变的倾向C.说明重工业优先战略形成 D.反映了农业基础地位的动摇13.2000年以来,瑞典和丹麦两国出现了社会投资“升级”和社会保护“去普遍化”的现象,即中间阶层所使用的社会服务不断扩大,比如教育、医疗、培训和育儿支持等,而针对贫困人口的项目却遭到削减,比如失业保险和社会救助。这体现了两国A.政府放松对经济的干预 B.社会福利政策的转变C.政府政策重心发生转移 D.推动福利政策市场化14.从20世纪80年代起,国际非政府组织数量迅速增加,这些组织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数万个分支机构。这些组织通过自己的活动不仅影响一些国家的决策,也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成立A.有利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B.得益于冷战对峙局面的结束C.改变了国际事务决策方式D.改变了国家间外交运作方式15.TRI是贸易限制指数,用于衡量一国在进口货物产品时所面临的贸易限制程度,图4所示是2000-2020年不同制造业贸易壁垒的强度实际水平动态演变。据图可推知,这一时期A.世贸组织已无法发挥治理作用B.发展中国家竞争激烈程度加剧C.发达国家正逐渐放弃贸易壁垒D.高技术制造业市场竞争力下降16.中国在2021年、2022年和2023年先后提出了彼此呼应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三大全球倡议”,国际社会积极评价这“三大全球倡议”,认为这些倡议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的全球视野和与日俱增的国际影响力。这反映出当代中国A.国家建设方案取得丰硕成果 B.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担当C.依托区域合作应对霸权主义 D.推动了多边贸易体系的建立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中古时期,由中国传到日本的文学作品、理论著述及汉文书籍的种类和数量都是难以历数的。中唐时期,安史之乱的爆发并未改变日本以学习中国文化为国策的基本方针。9世纪,日本知识界就利用传入的汉籍文献编纂了第一部大型汉籍类书《秘府略》。贵族是日本最早掌握汉字和汉文化的一个社会阶层,平安时代(794-1192年)的贵族知识分子就是靠学习和翻译汉文典籍体现自己的社会荣誉和地位的。在长期的翻译活动的影响下,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已渗透到日本社会的各个领域,即使到了江户时代(1603-1868年),一般知识分子的文学修养仍是靠以汉学为基础的教育培养起来的。-摘编自于丽萍《始于古代日本的汉语翻译文化》材料二阿拉伯帝国的翻译运动是随着帝国的建立、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步发展起来的。早在公元4世纪,阿拉伯半岛上的一些学者就开始了对希腊哲学和自然科学著作的翻译工作,在早期的翻译运动中,翻译者主要是叙利亚人。倭马亚王朝(661-750年)建立之初,哈里发在首都大马士革集中了许多学者进行翻译研究工作,但当时翻译工作仅由少数人进行,没有形成一定的组织机构。在阿拔斯王朝时期(750-1258年),翻译运动较前有了很大的发展,成为有组织的受到政府鼓励的事业,在首都巴格达和其他城市,一个颇具规模的“翻译运动”形成了。“翻译运动”在哈里发马蒙时期(813-833)达到了鼎盛。麦蒙对翻译运动做了全面规划。830年,马蒙在巴格达建立了一所“智慧院”,这是一个兼具科学院、图书馆和翻译局性质的联合机构。数百名学者在这个场所从事着希腊文、叙利亚文、波斯文和梵文典籍的翻译工作。帝国境内到处建有向普通民众开放的图书馆。公元1258年蒙古人旭烈兀攻克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灭亡,其繁荣的翻译运动就此衰落。-摘编自丁瑞忠《试论阿拉伯帝国的翻译运动》(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中古时期日本汉语翻译运动与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的异同。(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古阿拉伯帝国翻译活动对国家治理的影响。(6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从14世纪起,在德国地方诸侯们于邦国内建立集权政府的同时,修道院也在不停歇地加大对民众的盘剥,如修道院不仅有权征收男性农奴和女性农奴死后财产的1/2到2/3,还可向农民征收什一税。1500年前后,德意志地区商业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内部两极分化加剧,新兴力量对天主教正统神学的普遍怀疑使德意志地区很快处于暴风骤雨的前夜。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在维登堡的卡斯特教堂墙上贴上了《九十五条论纲》,引起了德国民众的广泛关注,这场反对销售赎罪券的运动,使路德神学在基督教历史上成为一个真正的转折点。1525年6月,在因斯布鲁克召开的领地会议不仅成功地把高级教士排斥在议会之外,还作出了主教管辖区和修道院应根据对诸侯有利的原则世俗化、教士应服从乡村和城市法庭、本地社区有权选出自己的牧师的规定。宗教改革运动无疑促进了德国向近代社会的过渡,也奠定了德国近代社会政治、宗教、社会和文化的基础。-摘编自朱孝远《宗教改革与德国近代化道路》(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兴起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改革在德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历史作用。(8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兴起了民族解放斗争风暴,殖民地纷纷独立。据统计,截至1990年,全世界180多个国家中,有近100个国家是在二战后宣布独立的。二战前,民族解放运动的风暴主要集中在亚洲和北非地区,撒哈拉以南的广大非洲地区仍处于沉睡之中。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风暴从亚洲向非洲发展,席卷亚非拉。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革命,除土耳其凯末尔革命取得胜利以及阿富汗和埃及取得独立以外,其他革命都遭遇失败,而二战后民族解放斗争摧毁了殖民统治,殖民体系土崩瓦解。二战前,亚洲一些国家已开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但均未取得胜利。二战后,中国、朝鲜和古巴等国在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基础上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材料二二战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胜利,就其根本原因来说,是亚非拉人民长期斗争的结果。之所以这种斗争不是在二战前而是在二战后才迅速取得胜利,是因为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给“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开辟了更加广大的可能性和更加现实的道路”,创造了战前所没有的有利于民族独立运动成功的内外新因素和新条件。-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段炳麟《从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为战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提供的有利条件。(6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国际性经济组织、跨国公司、网络信息等经济全球化的载体成为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促使世界经济深度融合,且不会轻易逆转。普遍观点认为,国际性经济组织有三大支柱:一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二是世界银行,三是世界贸易组织。21世纪初,跨国公司就已达6.5万多家,在全球的分支机构与子公司数量高达85万家,资产总额达14万亿美元。2002年跨国公司的销售额为29万亿美元,数倍于当年世界进出口贸易总额,跨国公司在国外的直接投资已经超过1万亿美元。网络及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显突出,自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以来,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0%。-摘编自黄蕾《经济全球化载体倾斜研究》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围绕“经济全球化的载体”这一主题,任选一个或多个载体,自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2024-2025学年高一期末(下)测试历史参考答案1.A【解析】早期苏美尔文明图腾中,老鹰、狮子和牛分别出现在不同的图腾上,到公元前29世纪以后,图腾向复合型发展,这反映了军事权力与行政权力的整合,体现了苏美尔地区政治权力结构重构,故选A项;“安祖抓牛”的构图体现的是世俗王权对神权系统的压制,而不是王权依附于神权,故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公元前29世纪后的变化,这一时期苏美尔地区已进入文明时代,故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农业生产进入新阶段的信息,故排除D项。2.B【解析】材料提到古希腊传世文献《神谱》中很多故事和赫梯、古巴比伦及近东其他地方的文明有着相似之处,在被认为最具希腊人特点的阿波罗崇拜中,人们也发现了深厚的东方文化渊源,这些现象表明古希腊文明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借鉴了东方文明的诸多要素,故选B项;虽然古希腊文明受到东方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文明向趋同化发展,古希腊文明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色,故排除A项;材料中的文献史实丰富了我们对古希腊文明的认识,说明史料记载与考古发现相互印证,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古希腊文化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而不是东西方文化创作相互借鉴,故排除D项。3.D【解析】据材料可知,11世纪,西欧手工业生产领域出现了诸多专门化的生产工序,如棉织业、磨坊、玻璃、金属加工等行业,同时有些行业还出现了专业工匠,这表明这一时期的社会劳动分工进入新阶段,这是封建经济向近代转型的关键特征,故选D项;11世纪,西欧农业生产组织依然是庄园集体劳作,手工业生产以城镇小作坊和家庭手工业为主,故排除A项;材料中的这些现象可以体现庄园经济瓦解的趋势,但不能表明庄园经济已经崩溃,故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表明这一时期西欧城市自治体系已形成,故排除C项。4.C【解析】库斯科市位于秘鲁境内的安第斯山脉高原地区,是古代印加帝国的首都,而材料中描述的高原、雪山、河谷等地形正是安第斯山脉的典型特征,由巨大石块垒砌的太阳神庙和建筑遗迹也是印加文明独特的建筑,这些描述都明确指向印加文明,故选C项;埃及文明位于非洲尼罗河流域,阿兹特克文明主要分布在今墨西哥中部地区,玛雅文明主要分布在今墨西哥南部、危地马拉等中美洲地区,三地呈现的地形地貌均与材料所述不符,故排除A、B、D 三项。5.B【解析】据材料可知,在新航路开辟后,新旧大陆间出现了物种交流,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地理大发现)后全球联系的加强,故选B项;材料只是列举了植物物种,未列举其他物种的信息,故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植物占据新旧大陆物种交换的主导,故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表明旧大陆比新大陆物种更加多样,故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生态环境破坏的信息,故排除D项。6.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573年,马尼拉大帆船驶向美洲,获利丰厚。与此同时,每年从广东、浙江等地驶往马尼拉的商船最高达60艘,这些数据表明此时世界经济联系得到加强,故选C项;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属于太平洋贸易,故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表明这一时期东西方新航路开始出现,故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具体数据,故不能表明中国处于贸易顺差地位,故排除D项。7.D【解析】材料中对政府各部门的差异化管理的本质是通过权力分散和相互制衡,防止任一多数派垄断权力,这符合分权制衡原则,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限制多数派权力,而非突出人民主权,故排除A项;B项表述绝对,故排除B项;美国政府这些规定本质上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利益,而不是为了保障各派利益,故排除C项。8.A【解析】材料说明技术创新的潜在经济效益只有在生产组织形式革新时才能充分获得,美德两国在劳动力要素流动的基础上发展起了与新技术匹配的新型生产组织形式,因此超越了英国,故选A项;科学与生产相结合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与时间因素不符,故排除B 项;C、D两项与图片信息不符,故排除C、D两项。9.A【解析】马克思减少“人民”(可能包含小资产阶级、农民等群体)一词的使用,转而强调“工人阶级”,清晰地界定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领导力量和政权主体,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对革命主体的界定,而不是对资产阶级民主的批判,故排除B项;《法兰西内战》是在巴黎公社失败后才定稿的,马克思这一修改主要是为了促进无产阶级革命,而不只是总结巴黎公社失败的教训,故排除C项;用“工人阶级”替代“人民”体现的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而非一般意义上的民主革命要求,故排除D项。10.D【解析】材料中该学者认为19世纪末殖民国家瓜分非洲,主要问题出自非洲国家内部而非殖民国家,该学者还认为19世纪英国对殖民地奉行“贸易而非统治”的政策。这些言论为帝国主义侵略进行辩护,忽视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故选D项;材料并未强调经济因素对殖民国家瓜分非洲的影响,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对19世纪末列强瓜分非洲原因分析,而不是政治因素作用分析,故排除B项;C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C项。11.B【解析】据图可知,1870年和1914年,西方主要国家的国防预算均呈上升趋势,这表明西方主要国家都在大力发展军事工业进行备战,这也从侧面说明帝国主义间的矛盾加剧,故选B项,排除A项;虽然德国国防预算增加最多,但这不能表明德国军事实力最为强大,故排除C项;国防预算增加并不表明欧洲军事力量均衡,故排除D项。12.B【解析】斯大林关于新经济政策“两个时期”的论述,暗示苏联经济政策重心从农业转向工业,这为后续终止新经济政策、实施计划经济作理论铺垫,故选B项;苏联新经济政策结束于192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当时斯大林只是提出了工业重心论,尚未明确“重工业优先战略”,故排除C项;斯大林这一言论反映的是政策设想,其不表明当时农业基础地位动摇,故排除D项。13.B【解析】据材料可知,瑞典和丹麦两国从普遍福利向选择性投资的福利政策转型,故选B 项;材料只反映了瑞典和丹麦调整了福利政策,不能表明政府放松了对经济的干预,故排除A项;材料中只描述了福利政策,没有其他政策的信息,不能说明政府政策重心发生转移,故排除C项;材料未直接体现私有化、市场化,故排除D项。14.A【解析】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兴起反映出全球治理从“国家中心”向“多元主体参与”的转变,这有利于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故选A项;20世纪80年代冷战对峙局面尚未结束,故排除B项;虽然这些国际非政府组织有力地改变了国际事务决策方式,但国际事务最终决策权仍掌握在主权国家和政府间组织手中,故排除C项;国家间的外交模式并未发生改变,故排除D项。15.B【解析】据图可知,低技术制造业的TRI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而高技术制造业的TRI指数相对较低且变化不大,这种现象表明国际社会对低技术制造业产品设置了更高的贸易壁垒,而低技术制造业恰恰是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领域,贸易壁垒的加强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在这些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故选B项;虽然TRI有所上升,但这不意味着世贸组织完全失去治理作用,故排除A项;图中信息显示TRI整体呈上升趋势,说明发达国家并未放弃贸易壁垒,故排除C项;高技术制造业的TRI相对较低且稳定,说明其市场地位较为稳固,竞争力并未下降,故排除D项。16.B【解析】据材料可知,中国在2021年、2022年和2023年先后提出了彼此呼应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三大全球倡议”,国际社会对其给予了积极评价,认为这些倡议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的全球视野和大国担当,故选B项;材料中的“三大全球倡议”主要是基于全球治理体系的构建,而非国家建设方案,故排除A项;区域合作、多边贸易体系等信息在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C、D两项。17.(1)共同点:都得到国家支持;持续时间均较长;都在翻译的基础上吸收外来先进文化;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4分,答出两点即可)不同点:阿拉伯帝国翻译种类多样,日本主要以翻译汉文经典为主;阿拉伯帝国图书馆向普通民众开放,翻译运动的群众基础深厚,日本汉语翻译活动的主体为贵族知识分子。(4分)(2)影响:推动了融合性的阿拉伯文化体系形成,为帝国统治提供了意识形态支撑;有利于缓和帝国境内民族矛盾和文化冲突,稳定统治秩序;有利于提升行政管理效能;推动了教育发展和知识的传播,有利于汇集治国理政的智慧。(6分,答出三点即可)18.(1)原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基督教教会盘剥的日益加重;教俗矛盾的激化;德意志地方诸侯与罗马教廷的矛盾激化;马丁·路德的推动。(6分,答出三点即可)(2)历史作用:动摇了天主教会(罗马教廷)的权威,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壮大了世俗力量,客观上促进了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动;促进了民众觉醒,为思想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提高了民众文化素养,有利于文化建设。(8分)19.(1)特点:具有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广泛性;持续时间长;成效显著;领导力量多元化;以民族主义为核心,兼具反殖和社会变革;运动性质多样化。(6分,答出三点即可)(2)有利条件:西方宗主国实力削弱;殖民统治合法性破产;亚非拉民族意识日益觉醒;亚非拉社会力量壮大;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0.示例一论题:国际性经济组织-世界经济融合的推动者。(2分)论述:二战结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所构建起来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在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方面起到了很深刻的作用。在这一体系下所建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性经济组织,在加强国际金融、贸易等领域的协调与合作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苏联解体后,随着新兴力量的崛起以及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南亚国家联盟等区域性经济组织的发展,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诞生,国际性的贸易、投资和服务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经济全球化随即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因此,国际性经济组织是世界经济、人才、资金全球性融合的重要载体,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保障。(10分)示例二观点:跨国公司-世界经济联系的重要载体。(2分)论述: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交通技术的发展,跨国公司逐渐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载体。20世纪90年代,随着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逐渐被纳入新的国际生产体系,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在人才资源、技术资源、市场、资金等方面密切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渐连为一个整体。21世纪初,全球跨国公司及其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的分支机构与子公司数量猛增,资产总额达14万亿美元,跨国公司全球销售额达29万亿美元,这些数据充分说明跨国公司在密切全球各地经济联系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甚至成为维系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纽带。可以说,跨国公司是世界各地经济联系的桥梁和载体,而其迅猛发展则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表现。(10分)(“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