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下期高一期末测试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近年来,考古学家在良渚古城西北面的塘山、狮子山等地新发现20处水坝遗址,这些水坝兼具防洪、灌溉、运输功能。经科学测算,该水利系统需移动土石方288万立方米,相当于胡夫金字塔体积的2/3,至少需要千人持续工作十年。这体现了良渚社会()
A.水利设施推动稻作农业发展 B.具备强大的组织与动员能力
C.已掌握先进的铁器冶炼技术 D.宗教信仰驱动大型工程建设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仍,民生多艰。对此,儒家主张顺应民心,爱惜民力;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墨家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这体现了当时士阶层()
A.关注社会现实 B.谋求个人利益 C.无视民间疾苦 D.缺乏责任担当
3.《史记》载:“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该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汉初()
A.打击豪强地主 B.实施盐铁官营 C.推行察举制度 D.实行休养生息
4.下图是唐三彩骑驼乐舞俑。四个人俑分坐两侧,其中两人为汉人乐俑,另两人为胡人乐俑。左侧前乐俑左手托琵琶,后乐俑双手作吹笛状,右侧前乐俑穿圆领长衣,中间的胡人舞俑正伴随乐曲旋律翩翩起舞。这件饱含浓郁异域情调的乐舞俑体现出盛唐时期()
A.民族交融的盛况
B.因俗而治的加强
C.藩镇割据的加剧
D.雇佣劳动的出现
5.下表为唐宋两代宰相的总人数及出身统计。这说明,宋代( )
朝代 宰相总人数 来源 继世为相
唐代 369名 98个家族 “一门十相者良多”,如河东裴氏、赵郡李氏,均一门17相,崔氏一门达27相
宋代 134名 126个家族 仅有吕、韩、史三大家族
A.世家大族彻底衰落 B.官员选拔机制的发展完善
C.推行崇武抑文政策 D.宰相道德素养的不断提高
6.辽朝“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金朝以“猛安谋克”屯驻中原,筑寨居于汉族村落之间;西夏《天盛律令》在参照唐、宋律书的同时,给予牧业经济以特殊地位。少数民族政权的这些做法()
A.全盘照搬了中原先进文明 B.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
C.重在推广本民族生活方式 D.巩固了大一统国家疆域范围
7.从明朝中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 B.西方文化传入影响文学创作
C.思想界出现反对君主专制的倾向 D.中国古代戏剧艺术走向成熟
8.清朝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清朝中期,疆域西跨葱岭,北接西伯利亚,东临太平洋,南至南海诸岛。清朝能基本奠定现代中国版图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西方科技知识的广泛而深入的传播
C.君主专制的加强 D.对边疆地区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统治
9.据如下表可以判断()
A.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 B.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西方侵略势力伸向中国西南地区 D.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10.下图为近代某战争形势图。这场战争的最终结果( )
A.刺激了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 B.维护了中国传统的宗藩关系
C.导致了台湾地区被口本割占 D.遏制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11.新文化运动期间,王国维以西方美学范式重构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理论,其“境界说”引发学界热议;鲁迅创作《白嘲》《无题》等旧体诗,以传统格律承载现代启蒙思想,在知识界掀起文化讨论。这反映出当时( )
A.传统文化是新文化运动发展的核心动力 B.传统文化在创新转化中彰显时代活力
C.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先进知识分子的认同 D.文学形式变革必然导致文化传承断裂
12.七七事变两周年之际,朱德应苏联报纸征文创作了《我们一定要胜利》一文,指出“日本帝国主义者知道:团结统一的中国是决不能成为远东慕尼黑中任人宰割的羔羊”“什么是日本法西斯强盗计划失败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华民族的团结”。该文表明中国共产党()
A.声援苏联抗击纳粹德国入侵 B.坚持抗口民族统一战线
C.呼吁建立国际反法西斯同盟 D.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13.以1946年冬爆发的“抗议美军暴行”运动为标志,一个以反对美蒋为中心的、声势浩大的爱国民主运动在国统区迅速兴起。这一运动以学生为先锋,核心是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这一爱国民主运动( )
A.配合了人民解放军的作战 B.挫败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C.适应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D.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4.1950年,北京部分资本家因经营困难,对前景持悲观态度,造成因解雇和欠发工资导致的劳资纠纷。为此,北京市委积极贯彻“公私兼顾、劳资两利”政策,建立劳资协商会议制度,为劳资双方提供平等协商平台。1951年全市私营工业利润比1949年增长了8.22倍。该做法()
A.利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B.推动政协制度确立
C.促成了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D.旨在加强工农联盟
15.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向与会代表专门印发了《苏联在二二十年代是怎样利用外国资金和技术发展经济的》《战后日本、西德、法国经济是怎样发展起来的》等参考资料。党中央此举主要是为了()
A.拓展外交活动空间 B.了解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形势
C.借鉴外国有益经验 D.推动与西欧各国的友好合作
16.下表所示为亚历山大远征期间在征服地区的治理措施。这些措施()
征服地区 治理措施
埃及 装扮成法老,戴上传统的法老王冠,拜谒阿蒙神庙
波斯 实行行省制,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鼓励东西方种族通婚,带头迎娶波斯的贵族女子
萨得斯 允许当地人保持原来的风俗习惯,并享受使用旧有法律的特权
A.推动了希腊民主政治的传播 B.掩盖了对外扩张的本质
C.践行了民族平等的治理原则 D.扩大了帝国的统治基础
17.中世纪,西欧文献多记载类似这样的誓词:“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协约······赐我以应得······则我必以他的意志为准,绝无违背。”与誓词直接相关的是( )
A.庄园农奴 B.封君封臣 C.城市自治 D.大学制度
18.1565年,西班牙航海家乌尔达内塔从吕宋起航,开辟了一条西起吕宋马尼拉、东至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的全新航道。之后的250多年里,西班牙人将无数丝织品运抵美洲市场,用以交换产自西属美洲的白银。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A.西班牙垄断了大西洋贸易 B.银丝贸易是殖民主要手段
C.欧洲的贸易中心正在转移 D.全球的贸易格局发生变化
19.达·芬奇在《最后的晚餐》中揭去了基督头上的灵光圈,把圣迹画成世俗的风俗画,其表现出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较量和崇高与邪恶斗争的主题使这幅画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由此可知,该作品( )
A.揭示了教会势力的腐败 B.反映了自由平等的观念
C.宣扬了人文主义的思想 D.揭开了文艺复兴的序幕
20.18世纪60年代,英王乔治三世支持东印度公司扩张以充实国库,1773年《东印度公司规范法案》以议会立法的形式削弱了王室在印度的权力,1784年《印度法案》进一步将印度殖民地治理权收归议会。这反映出英国()
A.议会的权力开始超越王权 B.三权分立机制形成
C.国王彻底失去国家管理权 D.君主立宪制的发展
21.下图中英国数据的变化源于( )
1500、1800年英荷西比四国农业人口在本国总人口中所占比重的变化图
A.中世纪后期城市的兴起 B.农业革命进程滞后
C.世界殖民霸主地位确立 D.生产方式发生变革
22.一战前,各国媒体展开前所未有的宣传攻势:德国《每日邮报》连续刊发摩洛哥属于日耳曼的煽动性文章,发行量激增40%;英国《泰晤士报》则刊登伪造的德国军事计划书,宣称德军将在1912年春进攻比利时。这种现象()
A.加剧了当时的国际紧张局势 B.使各国加紧对殖民地掠夺
C.标志着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D.体现帝国主义发展不平衡
23.二月革命后,列宁提出的经济措施主要是,实行土地国有化,把全国的银行合并成一个国家银行而由工人代表苏维埃进行监督,并且由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他说,这些措施“决不是“实施'社会主义”,“只是走向社会主义的步骤”。这有助于理解( )
A.二月革命的历史局限性 B.十月革命的国际意义
C.新经济政策的思想渊源 D.农业集体化的必要性
24.19世纪60年代末,德国20至34岁的青壮年男性人口数量只略高于法国。1910年德法青壮年男性人口数量比例达到1.6:1,1939年已扩大到2:1。戴高乐曾感叹,每有一个法国男子达到兵役年龄,就有两个德国人如此。材料描述的状况()
A.显示法国人口持续减少 B.促使法国放弃军备竞赛
C.加剧法国绥靖主义倾向 D.使法国加快与苏联结盟
25.20世纪50-60年代,加拿大为扩大粮食出口,主动与中国开展粮食贸易。美国试图利用加拿大对美石油供应的依赖加以阻挠。在加拿大政府的坚持下,1961年中加两国达成第一个小麦贸易协定。这( )
A.说明冷战格局下美加合作与对抗并存 B.表明北美区域经济集团化受阻
C.证明粮食贸易成为中美博弈重要工具 D.体现加拿大国际地位逐渐上升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秦并吞六国之后,决计不再行封建,多地以设郡。要人民不能反抗,第一步办法,自然是解除其武装。于是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最根本的,莫过于统一人民的心思了,《管子·法禁》中早有焚书的主张,秦始皇及李斯把涉及社会、政治问题的“诗、书、百家语”都烧掉,只留下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秦始皇的政策虽好,行之却似过于急进。北筑长城,南收两越,除当时的征战外,还要发兵戍守;人民也已不堪赋役的负担。他还沿着战国以前的旧习惯,虐民以自奉,穷极奢侈;还要到处去巡游。统一虽然是势所必至,然而人的见解,总是落后的,在当时的人,怕并不认为是合理之举,甚而至于认为反常之态。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政治五千年》
材料二
元朝实现较高水平的全国统一,并明确边疆地区与邻邦较清楚地分开。元在京师周围地区设“腹里”直隶于中书省,以元军分别占领和控制的若干军事镇戍区为基础,分别设立江浙、云南、湖广等十个行省。行省辖区广阔,并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在行省之下,边疆地区设立土官制度。明朝在边疆地区大量派驻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并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清朝前期在消除割据、加强国家统一与边疆开发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为解决有效统治北方游牧民族的问题,清朝在中央设立理藩院。元明清三朝统治650余年,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正式形成、边疆地区经济文化较快发展、边疆社会面貌发生明显变化的时期。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统一后所采取的巩固措施。(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明清为巩固统一所采取措施的特点,并简析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共同影响。(8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历史是客观真实的存在,对历史的研究和表述,则是历史研究者通过研究工作对客观历史的理解,是主观同客观的结合。例如,西汉实施盐铁官营是客观的历史,但《史记》对此政策的批评则体现了司马迁的个人看法。同时,人们的认识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同一历史对于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意义。例如,拿破仑在法国大革命时期被很多法国人誉为民族英雄,在波旁王朝复辟后又被一些人看作盗世奸雄,今天很多人则把他视为推进历史发展的重要人物。
请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中外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从上述一个或多个视角展开论述,并阐明自己的看法。(要求:自拟题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结构完整、表述清晰,不得抄袭示例。)
高一下期历史期末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D A B B A D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B A A C D B D C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A C C A
二、非选择题
26.(13分)
(1)措施:废分封,行郡县;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焚书坑儒,统一民众思想;解除民众武装,整合军队;北筑长城,南收两越。(5分,任答三点即可)
(2)特点:因地制宜;特别注重对边疆的治理;形成以都城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治理体系。(4分,任答两点即可)
共同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巩固了封建王朝的统治;但是有些政策加重了民众的负担,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社会矛盾。(4分,言之有理即可)
27.参考示例:
工安石:历史研究与时代认知的多维审视论述。
工安仁变法作为北庆中期以解决“二冗”问题为核心的系统性改革,其推行的青有法、募役法、保甲法等举措是确酱的客观更实,但在历史研究中即因研究者立场不同而呈现多元解读。司马光等供守派从给护下有秩序和官僚等权出发,在深水记闻》中批判青苗法“抑配苛敛”,将变法视为“与天争利”的乱政;而南宋陆九洞着复于士大夫经世情怀,在《页国王文公祠堂记》中称赞王安行“英特超近”。从时代认知角度看,北宋旧党掌权时将王安石定些为“权奸”写入《宋史》,评价沦为党争工具:近代梁启超为推动戊戌变法,在王用公差将青苗法类比西方税剑,把王安石乘造成“中压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当代更学以唯物史观辩证分析,既肯定变法在财政增收、军导整顿方面的成效,如熙宁年问国库积番可供20年支出,也指出其因换之过急、用人失当导政执行偏养。这充分表明,历史研究以需尊重客观更实,又不可避免受主观立场与时代需求的影响,唯有结合特定历史语境织解多元评价,才能延准确把握历史本法,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