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3级高二下半学期期末校校联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孔子虽谓“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却对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颇加称许;孟子则尊王黜霸,对诸侯以王政相勉,希望新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让天下“定于一”。这一变化反映了
A.周王室权威得以恢复B.君主专制的时代诉求
C.儒法思想的相互融合D.社会变革的进程加速
2.《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3.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故重武轻文的现象相当严重。一些人还以卫青、霍去病为榜样,认为他们虽然不读书,却能成为公辅,故“男儿当横行天下,自取富贵,谁能端坐读书,作老博士也”,这反映出当时
A.门阀政治影响社会阶层流动B.唯才是举成为社会共识
C.佛道两家发展为时代主旋律D.社会动荡激发爱国情怀
4.唐朝前期,73.02%的水灾都发生在北方,南方多雨区仅占26.98%。仅关内道、河南道水灾频次占唐前期总数的50%以上。安史之乱后,淮南道、江南道水灾频次记载明显增加,史书中还多次出现江南西道基雨山洪的记录。据此可知
A.经济严重衷退B.土地政策调整
C.经济重心南移D.政府管理失控
5.北宋时期,四川有个文人献诗成都知府说:“把断剑门烧栈道,西川别是一乾坤。”成
都知府赶紧上报朝廷。宋仁宗批复说:“老秀才要官耳,不足治也。给他个小官。”作为个案,它可以佐证当时
A.地方割据的隐患严重B.儒家信仰得以重建
C.君主集权程度逊于前代D.政治风气较为开明
6.明朝曾依据传统礼制做出严格规定:玉器为皇室专用,公侯及一品至五品官可用金银。这些规定在明朝晚期苏松一带被置若罔闻,富贵人家用金,用玉已成平常之事。这一转变直接反映了
A.社会风尚发生较大转变B.尊富尚利意识蔚然成风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D.经济结构出现转型趋势
7.鸦片战争以前,明清政府长期实行闭关政策,其根本原因是
A.西方列强觊觎中国B.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C.君主专制进一步巩固D.自满自大的帝国意识
8.《明实录》中记载的明武宗勤于国事,即使外出巡游,所有的奏章也要及时批答。而在《明史》中则把他描述为“骄奢淫逸”的昏君。出现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
A.史官个人才识B.史著编撰意图
C.史料运用方式D.史著编撰体例
9.陈旭麓说,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他们认为,治外法权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而协定关税,新的关税比旧有的自主关税还要高一点。所以他们以为他们的外交是成功的。这表明“当时的人”
A.认清国家发展短板B.把握世界外交潮流
C.缺乏近代治国理念D.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10.下表是某学者统计的1895-1911年间国内开设厂矿企业的情况,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企业形式 设厂数 资本(万元) 资本所占比重
官办 37 1007.8 9.2%
官办招商集股 6 356.4 3.2%
官督商办 2 73.8 0.7%
官商合办 30 1139.9 10.5%
商办 416 8277.7 76.4%
合计 491 10855.6 100%
A.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彻底解体
C.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产生D.西方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11.1862年,美国旗昌洋行在上海创办了“旗昌轮船公司”,出现了“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为洋人占尽”的局面。1876年,上海轮船招商局并购“旗昌轮船公司”,使各通商口岸进出的中外轮船对比数上升到36.7:63.3。这反映了
A.西方列强经济侵略放缓B.洋务运动取得一定成效
C.中外经济实力差距缩小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12.1880年,直隶提督刘铭传力请修建铁路,但朝野议论多指斥他“直欲破坏列祖列宗之成法以乱天下也”。这反映了
A.洋务派与顽固派矛盾不可调和B.实业救国思潮受抑制
C.修建铁路危害了清政府的统治D.中国近代化步履维艰
13.武成王庙,又称太公庙,是古代国家祭祀兵家鼻祖吕尚的祠庙。唐玄宗时,曾下令在两京及诸州各置太公庙一所,按文宣王庙的规格进行祭祀。但到宋代,仅在京师及个别地方保留武成王庙,祭祀规格也低于文宣王庙。这一现象反映出宋代()
A.漠视兵家思想B.抑制地方势力C.打压民间信仰D.实行抑武方针
14.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具有高度写实性,是研究宋朝历史的重要史料。有学者经仔细观察,发现在千余人的整幅画卷中唯有一个胡人形象,与隋唐广泛表现胡人的中原艺术作品差别明显。究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A.对外政策的封闭B.陆上丝路的受阻
C.朝贡贸易的限制D.画家偏好的影响
15.“揭帖”原为明仁宗即位后特许近臣密陈朝政得失的公文,后演变为内阁专享的密奏文书,故称“密揭”。明代中后期,密揭成为内阁与皇帝沟通的主要方式,内容包括商榷票拟、随事指陈和承谕答对,直接影响最高决策的形成。由此可见,“密揭”制度()
A.推动了内阁制的形成B.削弱了皇帝专制权力
C.扩大了内阁行政职权D.提高了内阁政治地位
16.在15-18世纪的重商主义时代,许多欧洲国家都曾实行垄断性的贸易制度。据学者统计,在道光十七年(1837)前的80年间,粤海关的贸易总值为422716.9万两,是广州一口通商之前整个中西贸易的3.6倍。关于18、19世纪的中欧关系,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中西方都曾推行重商主义B.中国经济水平已大大落后于西欧国家
C.海禁政策并未限制中西贸易D.借一口通商发动战争是殖民霸凌行径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唐代以前并无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唐前期开始置市舶使,以岭南帅臣领之,但无定制,甚至“虽有命使之名,而无责成之实”;唐代中期,在“有蛮舶之利,珍货辐凑”的广州设立市舶使掌管舶政;唐代后期,市舶以宦官主之,渐成定制。当时市舶管理尚处草创时期,没有一套完整严格的管理法规。
有人认为宋代是我国古代的“重商主义”时期,朝廷出于贸易营收等原因不断鼓励海洋贸易,同时手工业的发展增加了瓷器外销,因此,宋朝进一步加强了海外贸易管理。首先,政府在广州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市舶司;其次,元丰三年制订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管理海外贸易的专门法规;最后,还对市舶官制进行改革,开始委任专职提举市舶,在专职提举市舶被废时,则由转运使等兼管,市舶内侍较唐代大为削弱。在此后数百年间,开创出一个由中国主导的国际贸易时代。
-摘编自李康华《中国对外贸易简论》等
材料二 康熙年间,创立的海关制度较前代市舶司制度有巨大变化。朝廷不但在沿海政治、经济中心创立海关,而且还设置受海关管辖的众多口岸。这些自然形成的口岸星罗棋布,有近200处之多,使得江、浙、闽、粤四省沿海地带形成了崭新的口岸经贸网络。海外贸易由洋行垄断经营,提高了海外贸易的专业化程度,但朝廷“怀柔远人”的外交目的与商业自由原则有所冲突。海关主管选用旗人,在福建以将军辖之;在浙江、江苏以巡抚辖之;惟有粤海关专设监督,充任者基本为内务府包衣,地位几乎与督抚平行,由皇帝钦点,中央牢牢控制着关税征收大权。乾隆时期,清政府又颁令,仅限广州为独口贸易,对外经贸功能遭到抑制,它对中外关系的格局、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都带来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李金明《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唐朝到宋朝市舶管理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清朝海关代替市舶司后的影响。(10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898年9月,清政府 1901年1月,慈禧、 1906年9月,清廷发处决“六君子”后发 光绪避难西安发布 布《宣示预备立宪谕》:布上谕:“康有为首 《变法上谕》:“著 “各国之所以富强者,倡邪说,而宵小之 军机大臣等,参酌中 实由于实行宪法。惟有徒,群相附和,乘变 西政要,凡朝章国 仿行宪政,大权统于进法之际,隐行其乱法 故,吏治民生,学校 行,庶政公诸舆论,以之谋。又闻该乱党私 科举,军政财政,各 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立保国会,言保中国 举所知,通限两个 著内外臣工,妥议立宪不保大清,其悖逆情 月,详悉条议以闻。 实行期限,再行宣布天形,实堪发指”。 再斟酌尽善,切实施 下”。行”。
-根据《清实录德宗实录》等
解读材料,围绕“清政府与西学”提炼一个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题符合题目要求,史实引用合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19.(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唐代是御史监察制度比较发达和完备的时代。设置目的在于监察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吏的言行职事是否合乎法律规范。所谓“正朝廷纲纪,举百司紊失”。(初始)“御史台......有弹邪佞之文,无受词讼之例”。开元十四年始规定受事御史之制,弹奏前往往是“推覆理尽,然后弹之”。御史台推鞠狱公(包括举弹前的推覆)和受命推按,往往不是一日而毕的事,这就需要“留问”-暂时拘捕,于是设置监狱,称为“台狱”。御史台初期只审判皇帝交办的案子,即所谓“制狱”。它与刑部、大理寺联合组成“三司”,具有联席会审的性质。一般说来,凡经御史台推鞠落实后的案子,还得移交大理寺法官详刑定谳,量罪判处。终唐之世,御史台并没有发展成为纯粹的司法机关。唐后期,御史台的职权渐被侵削。在地方上,御史台对割据和跋扈藩镇是难以行纠举之职的。在中央,宦官势力是御史台不得侵犯的禁区。
-摘编自张国刚《唐代官制》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御史台的职权范围。(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唐代御史台的作用。(9分)
23级高二下半学期期末校校联考
历史答案
1-5DCACD6 -10ABBCA11 -16BDDBDD
17.(1变化:市舶官员由行政官员兼任逐渐发展到专职,并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制度不断完善;(3分)市舶官员的级别逐渐提高;(2分)内侍官对市舶管理逐渐减少。(2分)原因:宋代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宦官专权局面得到控制,官员职能分工更为明确;宋代与北方少数民族长期对峙,南方海上贸易紧迫性加强;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对外交流加强;经济重心南移,朝廷鼓励海上贸易;大量瓷器外销、造船技术发展推动海外贸易发展。(任意答4点,每点2分)
(2)海关设立之初,形成口岸网络,促进了海外贸易发展,但后来只留广州作为唯一海关,又制约了沿海其它地区海外贸易发展;(3分)洋行经营,使行政管理权和经营管理权分离,促进海外贸易管理水平提高,但对外贸易的垄断经营,又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3分)海关设置后朝廷盲目自大的观念逐渐增强最终导致中国走上了闭关锁国之路,逐渐落后于西方。(4分)
18.
【解答】材料分别反映了1898年、1901年、1906年清政府对待西学的不同态度:1898年在百日维新失败时清政府明确称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宣传的西学为“邪说”、坚决反对变法的“乱法之谋”;1901年初清朝最高统治者提出“参酌中西政要”实施新政图强;到1906年清政府发布“预备立宪”的上谕,仿行宪政.解题时首先通过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与理解材料中反映的主要内容及主张;其次,依据审题明确试题的具体要求,即依据所学知识、对材料中“清政府与西学”的中心内容概括总结出任一主题性的论题观点、然后加以阐释,或清政府由反对政治体制变革逐步转变为主动推行政治变革、程度逐步加深,或清政府学习西学主要是应对统治危机、而非真正建立民主政治;再次,结合相关的所学知识,对上述任一论题分析阐明其原因、态度及结果或影响,表述成文.本题是历史小论文类型的试题,要求史论结合、层次清晰、语言准确等,答案有一定的开放性.
示例1:论题:清政府由反对政治体制变革逐步转变为主动推行政治变革,程度逐步加深.分析:从背景上看,甲午战争后,列强的侵略加剧以及国内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推动清政府对政治改革态度的转变;从过程上看,由“戊戌政变”反对政治改革到清末新政主动推行改革,并且1906年实施“预备立宪”,表明清政府的改革逐步深入;从程度上看,清政府的改革经历由“新政”的器物为主发展到“预备立宪”的立宪改革,清政府的改革程度逐步深入;从结果上看,清政府的政治改革,虽然失败,但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示例2:论题:清政府学习西学主要是应对统治危机,而非真正建立民主政治.分析:甲午战后列强的侵略和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加重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迫使其推行改革;清政府改革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应对统治危机;清末戊戌变法和“新政”,虽涉及到政治体制方面改革,但未触及专制皇权;清末的两次改革均未实现真正的政治民主化.
19.【参考答案】
(1)监察百官;起诉和审判案件;拘捕官员;弹劾官员(6分)
(2)对官员的监督,利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初期对地方官员的监督,有效防止地方割据,维护中央集权;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司法机关,职权容易被牵制削弱;后期由于专制主义集权的削弱,其监察作用受到抑制。(9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