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练习一、单选题1.观察下图,此镜头再现的历史场景是A.五四运动 B.西安事变 C.护国运动 D.一二·九运动2.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历史作用是( )A.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革新C.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D.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3.董必武在重游某地后写诗“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毛泽东同志称诗中记述的事件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一事件A.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B.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C.确定了党工作重心的转移D.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4.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孕育了一系列有着丰富时代内涵的红色精神,为党带领人民指引方向。图中所示①处所产生的是( ) A.五四精神 B.红船精神 C.长征精神 D.抗战精神5.孙中山针对“欧美各国,善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其果,总是由少数人把持文明幸福的弊端。”为此他提出了A.恢复中华 B.联俄联共 C.创立民国 D.节制资本6.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瞻仰了中共一大会址和嘉兴南湖红船。习近平指出:这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这一说法指的是中共一大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B.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C.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D.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7.1926年11月,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在《目前农运计划》中提出:“在目前状况之下,农运发展应取集中的原则,全国除粤省外,应集中在湘、鄂、赣、豫四省发展”。这一计划的提出( )A.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 B.提高了农民的革命意识C.有利于配合北伐战争 D.反映了革命重心的转移8.1919年5月4日下午,大批游行示威的北京大学等校学生涌到曹汝霖家门口,有一个愤怒的学生执起一块大石头,朝曹汝霖的围墙内扔了进去,差点砸中曹汝霖年迈瘫痪的老父亲。这说明五四运动期间A.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 B.存在非理性的爱国行为C.国内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D.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9.在国共合作后的国民党中,孙中山是全党核心,在党内几乎有说一不二的权力。中国共产党方针政策多不能直接推行,而必须通过在国民党内团结左派、争取中间派、打击右派等间接方式实现。这充分表明A.国共合作后中国共产党没有取得实际权力B.这时候的国共合作属于党外合作C.改组后的国民党并没有太多的变化D.国共两党必将分裂10.陈独秀曾说,“中共一大时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下列选项中对“脚踏实地”理解正确的是A.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B.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C.制定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D.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11.1919年8月《青岛潮》描述火烧赵家楼的情景:“时正酉正,电灯已燃。未几,火起,众大愤,始知曹将烧死学子,以为泄怨计。”而亲历者杨振声在《回忆五四》中说:“(学生)搜索到下房,有人发现半桶煤油,就起了‘烧这些杂种’的念头。”对上述两则材料判断合理的是( )A.报刊报道真实可靠 B.该报意在淡化学生的责任C.两位作者政治立场截然相反 D.回忆录真实可靠12. 1920年“五一”节前后中国部分知识分子的活动北京 李大钊主持北京大学理科纪念“五一节”活动。何孟雄等8名同学乘汽车游行,沿街散发《劳动宣言》。 北京大学平民演讲团走向街头宣讲五一劳动节的历史和意义。 邓中夏赶赴长辛店铁路工厂出席纪念活动,并发表演说。上海 4月18日,陈独秀参加工界7个团体发起的“世界劳动节纪念大会”筹备会,发表关于劳工问题的演讲。5月1日,冲破反动当局和帝国主义势力阻挠,召开了庆祝大会,发表《上海工人宣言》和《答俄国劳动政府的通告》。这些活动反映出( )A.工人阶级自我意识觉醒 B.共产党积极组织工人运动C.知识分子反思西欧文明 D.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新趋势13.“它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策略原理和我国的具体情况,正确地制定了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和政策。这使党能够团结各民主阶级的力量,开展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军阀的革命斗争,大大加快了中国革命的步伐,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做了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准备。”这里的“它”指的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七大14.1963年董必武畅游嘉兴南湖,忆起四十二年前的往事,挥笔题联:“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这里的“星星火”主要是指A.五四运动 B.中国共产党诞生C.中国共产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D.井冈山根据地建立15.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13人,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30多人,代表全国420名党员。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 )A.急需扩大和巩固党组织力量 B.党的组织机构加快建立健全C.党员空间分布格局日趋合理 D.迫切需要组织发动工人运动16.王龙腾在《试析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党内合作方式》中指出:1920年列宁在共产国际二大上要求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运动“必须坚决反对把落后国家内的资产阶级民主解放思潮涂上共产主义的色彩,不要同他们融合,要绝对保持无产阶级运动的独立性”。作者意在说明A.马林等人促成国共合作时违背列宁指示 B.苏联重视与殖民地和落后国家合作C.国共实行党内合作符合共产国际的要求 D.国民大革命的失败与共产国际无关二、非选择题17.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近年来对五四运动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和细化,一些热点问题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取得很多新的研究成果,形成不少新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观点一:五四精神是一种不屈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1)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原则,试以五四运动的史实说明五四精神的具体表现。观点二: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关于救国方略有三种观点:一是学术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二是走俄国式革命道路;三是走政治改良道路。(2)道路抉择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利益最终选择了哪一条道路?选择的理由是什么?(3)在中华民族努力实现伟大复兴的今天,五四运动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18.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材料一 我党纲领如下①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②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③废除资本私有制……——《中共一大纲领》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民的目前利益计,引导工人们帮助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在这个联合战线里奋斗的目标是:(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三)统一中国本部为真正民主共和国。——《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共一大提出了怎样的革命目标?(2)根据材料二分析,相对于中共一大,中共二大的革命目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进步意义?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五四运动爆发后,李大钊亲自参与并领导了这场伟大斗争。1919年9月、11月,李大钊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第六号上连续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1920年3月,李大钊同志在北京大学发起并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同年秋,他领导建立北京的早期共产党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摘编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广大群众中去。经过共产党人深入细致的工作,刚成立不久的中国共产党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空前广泛而深刻的群众运动,把一向被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的力量逐步组织、凝聚起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也改变了近代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孤立于全世界民族解放运动之外的局面。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从革命的阵线上来说,则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这种革命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已经不能当作世界资本主义反革命战线的同盟军,而改变为世界社会主义革命战线的同盟军了”。——摘编自《毛泽东选集/中国革命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出的贡献。(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角度,概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20.探究一五四运动的背景材料 在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寿终正寝、新的民国建立7年之后,爆发波及全国、影响弥久的五四运动,并非偶然。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民族工业接连掀起三波高潮……随着外国和本国企业的成长,中国工人阶级也逐渐形成了。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产业工人已经达到260万人……其实,在晚清以来中西文化大碰撞中,许多爱国者一直比较羡慕英、法、美等西方国家的富强,痴迷以自由主义、民主、科学等观念出现的西方思想,把它们视为中国仿效的榜样……正在中国对现实不满意,对未来又迷茫,却又苦于探索的时刻,在中国的北方,传来十月革命的炮声,给处在十字路口的中国人带来新的希冀和选择。——改编自胡献忠《“五四”的百年沧桑与青年的历史担当》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练习》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C D B D B C B A C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D C B A A1.A【详解】根据题干图示中的文字信息“还我青岛”,结合所学可以知道,反映的五四运动,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是杨虎城和张学良逼蒋抗日的事变,与材料内容无关,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护国运动是于1915-1916年发生的,是辛亥革命后发动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运动,与材料内容无关,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二九学生运动是局部抗日过程中的学生运动,与材料内容“还我青岛”无关,故D选项错误。2.C【详解】根据所学,在第一次国共合作过程中开展了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C项正确;A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排除A项;B项是新文化运动,排除B项;D项与第二次国共合作有关,排除D项。故选C项。3.D【分析】“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指的是中共一大召开,该会议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D正确;A和B是井冈山时期;C是七届二中全会,都不符合“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的描述。【详解】4.B【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正向题。根据图示位置可知,①位于浙江嘉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中共一大召开的地方,产生了红船精神,B项正确;五四运动的主要中心是北京和上海,与图中①位置不符,排除A项;长征发生的区域不在江浙地区,排除C项;抗战时期,中共主要活动区域在北方,而非江浙地区,排除D项。故选C项。5.D【详解】孙中山认为西方各国富人阶层享受了社会发展的成果,而贫民深受其害,说明孙中山认识到了西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贫富分化,为避免出现这一局面,孙中山在民生主义中主张节制资本,D正确;恢复中华属于民族主义内容,排除A;联俄联共、创立民国属于政治领域内容,与解决贫富分化无关,排除B、C。6.B【详解】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排除A;由“中共一大会址和嘉兴南湖红船……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故选B;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故选C;1956年代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经济基础,排除D。7.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国)。据材料“1926年11月”信息可知,此时处于北伐时期,据材料“农运发展应取集中的原则,全国除粤省外,应集中在湘、鄂、赣、豫四省发展”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些省份是北伐中的重要地区,在这些地区发展农民运动有利于配合北伐战争,C项正确;1926年11月国民革命已经兴起,北伐已经开始,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计划在这些省份开展农民运动,但没有涉及这些农民运动的结果,不能体现农民革命意识的提高,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大革命时期革命中心仍旧是反帝反封建,没有发生转移,排除D项。故选C项。8.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时,游行示威队伍中曾有学生因情绪愤怒,乱掷石块险伤无辜老人,反映出五四运动期间存在非理性的爱国行为,B项正确;个别青年的不当行为,不能说明学生在运动中起了先锋作用,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国内不同阶级间的关系,排除C项;个人过激行为不能说明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排除D项。故选B项。9.A【详解】材料反映了国共合作后,领导权主要在国民党手中,共产党并没有取得实质性权力,故A项正确;B项错误,错在“党外合作”,排除;改组后国民党发生变化,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国共分裂,故D项排除。10.C【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中共一大提出要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目标,不符合当时国情;而到中共二大时,中共在对国情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这体现了中共的“脚踏实地”,故选C;中共一大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不属于中共二大内容,故排除AB;中共三大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故排除D。11.B【详解】根据材料“始知曹将烧死学子,以为泄怨计”“(学生)搜索到下房,有人发现半桶煤油,就起了‘烧这些杂种’的念头”等信息可知,《青岛潮》在描述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这一事件时将责任推卸给曹汝霖,认为不是学生点燃的,这说明该报道意在淡化学生的责任,B项正确;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所述《青岛潮》和《回忆五四》两个报刊对同一事件的看法不一致,说明报刊报道不一定真实可靠,排除A项;材料内容仅说明两个报刊在谁点燃了赵家楼上存在分歧,但体现不出两位作者的政治立场,排除C项;回忆录作为个人回忆,掺杂着个人立场的影响,不一定真实可靠,排除D项。故选B项。12.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20年的中国。根据材料“1920年‘五一’节前后中国部分知识分子的活动”可知,题干反映出1920年前后,知识分子深入工人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这体现了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新趋势,D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工人阶级的自我意识觉醒,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项;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知识分子对西欧文明的反思,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13.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1923年(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共同进行和发展国民革命运动,为国共合作的建立和大革命的到来做了重要准备,C项正确;中共一大明确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不是联合国民党,排除A项;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没有制定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和政策,排除B项;中共七大在1945年召开,当时大革命已经失败,排除D项。故选C项。14.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中共一大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因此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判断出是对一大的描述,B项正确;五四运动的时间是1919年,排除A项;民主革命纲领是在1922年而搭上制定的,排除C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于1928年,排除D项。故选B项。15.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中国共产党三年的时间由50多名党员发展到420名党员,发展迅速,但是仍然无法满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需要,因此扩大和巩固党组织力量成为当务之急,A项正确;材料没有描述组织机构建立健全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对党员分布的描述,无法判断其是否布局合理,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提及工人运动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16.A【详解】材料中列宁反复强调要要保持无产阶级革命的独立性,不能和资产阶级运动融合,但在实践活动中,国共第一次合作采用党内合作方式,使无产阶级丧失革命领导权,失去独立性,所以得出实践活动与文件指示不符,故选A项;1920年只能称“苏俄”,故排除B项;C项,与A项是矛盾项,故排除C项;马林等人当时来到中国即代表了共产国际,D项观点与史实不符,也与材料观点不符,故排除D项。17.(1)反对巴黎和会将德国侵占中国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迫使北洋军阀政府拒签和约等。(2)俄国式革命道路。理由:实践证明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3)发扬爱国(民主、科学)精神;继承传统文化、善于学习外来文化;学习先进理论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分析】(1)围绕着五四精神中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用史实来论证史论,考查了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科思维能力。(2)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3)在回答“启示”类题目时,主要从“我们应该怎么做”(从五四运动中应借鉴什么)的角度回答。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把历史事件和热点相结合的能力。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在运动中无产阶级表现出了彻底的革命精神,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的历史转折点。【详解】18.(1)推翻资产阶级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2)变化: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实现民族独立。意义:正确认识了中国国情,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详解】(1)目标:根据材料“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可知,推翻资产阶级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2)变化:根据材料“(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三)统一中国本部为真正民主共和国”可知,中共二大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实现民族独立。意义:据材料“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二大的纲领正确认识了中国国情,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19.(1)贡献: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建立早期共产主义组织。(2)意义:国内: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国际: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促进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详解】(1)贡献:根据“李大钊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第六号上连续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得出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根据“1920年3月,李大钊同志在北京大学发起并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得出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根据“同年秋,他领导建立北京的早期共产党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得出建立早期共产主义组织。(2)意义:国内:根据“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广大群众中去。经过共产党人深入细致的工作,刚成立不久的中国共产党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空前广泛而深刻的群众运动,把一向被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的力量逐步组织、凝聚起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也改变了近代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孤立于全世界民族解放运动之外的局面。”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国际:根据“从革命的阵线上来说,则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这种革命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已经不能当作世界资本主义反革命战线的同盟军,而改变为世界社会主义革命战线的同盟军了”得出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促进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20.原因:民族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的形成和壮大;新文化运动的推动;十月革命的鼓舞;巴黎和会外交失利。【详解】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根据材料“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民族工业接连掀起三波高潮”可推出民族工业的发展;根据材料“随着外国和本国企业的成长,中国工人阶级也逐渐形成了。”可推出工人阶级的形成和壮大;根据材料“其实,在晚清以来中西文化大碰撞中,许多爱国者一直比较羡慕英、法、美等西方国家的富强,痴迷以自由主义、民主、科学等观念出现的西方思想,把它们视为中国仿效的榜样”可推出新文化运动的推动;根据材料“正在中国对现实不满意,对未来又迷茫,却又苦于探索的时刻,在中国的北方,传来十月革命的炮声,给处在十字路口的中国人带来新的希冀和选择。”可推出十月革命的鼓舞;并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是巴黎和会外交失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