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夯筑法治基础(含解析)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课后培优检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 夯筑法治基础(含解析)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课后培优检测

资源简介

4.1 夯筑法制基础——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人教部编版上册课后培优检测
1.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这说明( )
A.法治是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
B.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愿景,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C.有了法律就有了法治
D.我们的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2.法治的建设离不开目标的指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 )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B.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C.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D.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下列经典名句中蕴含的道理与材料主旨符合的有( )
①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
②木受绳则直,人学法则慎
③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④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小刚对“法治与法律的关系”进行梳理和总结,合理的是( )
①法治强调法律至上,弱化其他规则
②法治是实现民族复兴梦的必由之路
③推进法治建设有助于法律的不断完善
④法律是法治的前提,无法律就无法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于2025年3月1日起施行。遵循党中央的科学指导,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文物保护法的修订研究工作,采取多种方式征求各方意见,历时十余年,修法工作终于画上圆满句号。由此可以看出( )
①我国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
②我国坚持科学民主立法,落实良法之治
③我国坚持以司法护文物,延续文化血脉
④文物归国家所有,保护文物是国家的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我们在学校上学不用交学费,这是依据《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我们的父母是社会的劳动者,有《劳动法》等法律法规来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道路上的行人、车辆都必须遵守交通法规;盗窃、抢劫等违法犯罪行为会受到法律制裁……这说明( )
A.我们的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B.法律指导着我们未来的生活
C.法律只对违法的人有约束力 D.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
7.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下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描述正确的是( )
①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②促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④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新道路交通安全法严惩“醉驾”、反家庭暴力法让家暴不再是“家务事”、新环保法被赞为“史上最严”、民法典侵权责任篇草案关注“高空抛物”……70多年来,我国立法紧跟社会发展步伐,不断向民生细微处覆盖。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我国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法治体系已非常完备
②法治是解决社会矛盾、实现公平正义的有效方式
③良法反映广大公民的意志和利益,促进人与社会共同发展
④法治保障人们的合法权益,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A.②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9.“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政府工作报告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提出的这一要求( )
A.人民可直接管理国家大事 B.有利于依法规范国家权力运行
C.依法治国首先要依法行政 D.政府工作报告具有最高法律地位
10.2024年,我国一批新的法律法规正式施行:粮食安全保障法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让“一日三餐”有了专门的保障;《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环境……这突出体现了( )
A.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B.公民要自觉守法、严格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C.我国不断完善法律建设,有了良法就能实现善治
D.社会要加强法治宣传,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
11.自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修改的法律中,超过90%的法律案征求过基层立法联系点的意见。截至2024年7月,先后有185件次法律草案等征求联系点意见,收集意见3万多条。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的意义在于( )
①推进科学立法,实现良法之治
②拓宽民主渠道,促进政务公开
③体现人民意愿,维护人民利益
④完善基层民主,保障公民特权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2.“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法治要求( )
①实行良法之治
②实行人治
③实行善治
④实行民治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开辟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境界。当今中国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最安全的国家之一。主要措施有:
◆网络安全法的出台、个人所得税法的修改完善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意愿……
◆加强对侦查、审判和刑罚执行活动的法律监督。2018年至2023年3月,司法机关依法纠正重大冤假错案26件;2013年至2022年9月,检察机关对认为确有错误的刑事、民事、行政裁判,提出抗诉11.9万件。
◆加强教育培训,严格监督管理,规范权力运行,把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落到实处,不断提高执法司法公信力;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
结合材料一,谈谈我国是如何建设法治中国的。
材料二:铭刻在人们心中的法治,是真正牢不可破的法治。法治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推动全体人民信仰法治、尊崇法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请你为普法工作,设计一条宣传标语。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中国法治发展的辉煌十年,是中国法治发展的黄金十年。某中学九年级(1)班开展了以“法治十年·安邦定国”为主题的学习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并完成下列任务。
【任务一】伟大时代孕育伟大理论,伟大理论引领伟大征程。___________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请你把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任务二】同学们围绕法治十年的成就,制作了一个表格。
看点一 十年来,各级立法机关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统筹推进“立改废释纂”,加快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法律规范体系更加完备……
看点二 十年来,党中央着力破解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对新时代司法体制改革作出了系统化的顶层设计,密集出台了一大批政策文件,锲而不舍地推动各项改革措施落地。
(2)请你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填写下列内容。
①看点一体现出法治要求中的:________________
②看点二体现出建设法治中国的愿景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法治的作用。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体现了法治的重要性;依据教材知识可知,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愿景,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故B说法正确;法律是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故A说法错误;有了法律只是做到了良法之治,而法治还需要善治,故C说法错误;
题干没有体现法律和生活的关系,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依据教材知识,我国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A说法正确;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厉行法治的要求,B与题意不符;说法不属于依法治国的总目标,CD与题意不符;故选A。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题干涉及法治的重要性。“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都体现了法治的重要性,①④正确;②③不符合题意。故选B。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法治、法律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推进法治建设有助于法律的不断完善;法律是法治的前提,无法律就无法治,故③①正确;法治不能弱化其他规则,故排除①;法治是实现民族复兴梦的必由之路,体现了法治的重要性,未涉及法治与法律的关系,故排除②。故选D。
5.答案:A
解析: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题干中,遵循党中央的科学指导,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文物保护法的修订研究工作,体现了我国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采取多种方式征求各方意见,体现了我国坚持科学民主立法,落实良法之治,①②符合题意;③不符合题意,题干未涉及我国坚持以司法保护文物;④错误,保护文物是人人有责。故选A。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法律的作用。A:题干中的描述,说明了社会生活中需要有法律的保障,体现了我们的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故A正确;BD:在题干中不能体现,不合题意,故排除BD;C: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故排除C;故选A。
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依据所学知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故①③符合题意;全面依法治国就要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观点正确,但不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故②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
8.答案:D
解析:反家庭暴力法让家暴不再是“家务事”、民法典侵权责任篇草案关注“高空抛物”说明:法治能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新道路交通安全法严惩“醉驾”、新环保法被赞为“史上最严”说明:法治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②④说法正确;①错误,“已非常完备”说法过于绝对,我国的法治体系还不够完备,法治体系在逐步完备;③错误,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故选D。
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规范国家权力运行。在我国,人民间接管理国家大事,故A说法错误;材料中“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说明政府部门要依法行使权力,这样做有利于依法规范权力运行,故B说法正确;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故C说法错误
D:宪法具有最高法律地位,故D说法错误;故选B。
10.答案:A
解析:材料属于我国的立法工作,表明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A是正确的选项;B错误,执法机关严格执法;C错误,并不是有了良法就能实现善治;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1.答案:B
12.答案:B
解析:依据课本内容可知,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有法律制度不等于就有法治,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①③是正确的选项;②④不是法治的要求,不符合题意。故选B。
13.答案:(1)①网络安全法的出台、个人所得税法的修改完善,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意愿,体现了我国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②加强法律监督,依法纠正重大冤假错案,体现了我国努力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③规范权力运行,把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落到实处,体现了我国努力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④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体现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2)示例: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弘扬法治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1)本问考查建设法治中国。可从立法、司法、执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等方面作答。
(2)本问要求为普法工作设计一条宣传标语。答案具有开放性,言之有理即可。
14.答案:(1)习近平法治思想。
(2)①实行良法之治;②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
解析:(1)本题考查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可以结合教材知识作答。
(2)小问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国家,需要运用法治的要求的有关知识,从分析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各级立法机关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实行良法之治。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小问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国家,需要运用法治中国的有关知识,从分析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党中央着力破解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沈层次问题→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