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1 延续文化血脉——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人教部编版上册课后培优检测1.中华民族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形成了代代相传的美德。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文化基因。下列能体现中华传统美德的有( )①一言既出,驷马难追②各家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③施惠勿念,受恩莫忘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2.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文化的根脉。以下是甲骨文“望”和“何”的字源含义,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华文化( )①源自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②有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的包容力③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④具有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某班级在召开主题班会中,播放北京中轴线和中国春节申遗成功的两则新闻视频。这一做法旨在( )A.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B.赓续红色文化基因C.保护我国物质文化遗产 D.培养学生创新精神4.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振声坚守陕西30多年,培育出抗病、高产的远缘杂交小麦;他始终想着让大家都有饭吃、都有好日子过,为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体现了李振声( )①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②责任担当、强烈的国家安全意识③团结友善、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④敢于冒险、善于沟通的团队精神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古代劳动人民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它巧妙地将天文、农业、物候和民俗结合起来,有效地指导了农业活动。下列诗句描述“冬至”的是( )A.苍茫大地一片白,素夜田园生天籁 B.远山近观金叶爽,暑去凉来好个秋C.冷热交换试拳脚,一场秋雨一场寒 D.又是一个平衡日,子线从南向北回6.2024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徽桐城市的六尺巷,重温张吴礼让典故,察看桐城历史文化展陈。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从中华传统美德的角度,六尺巷的故事主要体现了( )A.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B.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C.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D.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7.2024年,取材于中国神话小说《西游记》的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火爆全球。常居中国的意大利视频博主阿雷赴山西打卡发布其中涉及的古建筑视频,播放量突破130万次。“中国传统建筑艺术让人着迷,相信未来有更多外国人跟我一样来到这里。”阿雷说。阿雷的话凸显了( )①外国人观赏中华文化的意愿强烈②我国传统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力③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潮流强劲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8.“富强、民主”连通“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的质朴理想;“公正、法治”汲取“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的崇法思想;“诚信、友善”吸收“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仁者爱人”的价值追求……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赓续文化血脉,固守中华文化基因B.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C.借鉴优秀外来文化,促进世界文明交流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滋养9.近年来,“新中式”服装越来越受到人们欢迎。在款式、面料和工艺上,“新中式”服装融合了传统和现代元素,同时又吸纳了西方服饰的设计元素,这种将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民族特色与国际潮流结合的设计风格,让中国传统服装美学焕发出新的时尚活力。这表明坚定文化自信要( )①积极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②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③推进中外间文化交流,兼收并蓄,交流互鉴④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高扬民族精神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10.宣汉县是四川最大的土家族聚居区。近年来,宣汉县积极开展土家民俗运动会、土家赛歌会、土家服饰创意设计大赛、巴人舞等民俗活动,做靓土家名片。宣汉县这样做有利于( )①保护土家族文化,消除民族差异②保障土家族的平等权利③保护和发展文化多样性④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欣赏与学习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1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很多名言警句闪烁着思想与智慧光芒,以下名言警句及解读对应合理的是( )①“单则易折,众则难摧”——遵守社会规则,正确对待竞争②“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别人的人,也会得到他人的尊重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要树立诚信意识,做诚实守信的人④“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做文明有礼的人,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12.经由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万里茶道,中国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而茶背后蕴藏着中国人的谦、和、礼、敬等价值观,也随茶一起声名远播。这体现了中华文化( )A.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B.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C.对传统文化的全面继承 D.是最优秀的世界文化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传承文化心系家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定文化自信】2023年6月2日,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为何要强调“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领略文化魅力】作为鲁南门户城市,枣庄是人文宝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7500年的始祖文化、4300年的城邦文化;孕育了中华科圣墨子、工匠祖师鲁班、造车鼻祖奚仲、“凿壁偷光”苦学成才的匡衡等众多历史名人;作为红色文化高地,是台儿庄战役的发生地,广为流传着铁道游击队的故事……近年来,枣庄持续深耕人文沃土,扎实开展优秀地域文化挖掘保护传承、统筹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坚持推动运河文化活化利用,擦亮中兴工业文化名片,充分挖掘石榴文化特色,实施重点项目带动工程,培育9大文创产业链,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取得了扎实成效。枣庄是齐鲁文化、红色文化、运河文化的汇集之地和对外的窗口、是中华文化的缩影。结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华文化具有哪些特点?【推介文化资源】2024年4月21日,枣庄市长翟军做客央视,“变身”城市首席旅游推荐官,推介“冰与火碰撞”的枣庄辣子鸡和石榴汁套餐美食组合,推介“天下第一庄”台儿庄古城美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都比不上台儿庄夜晚的灯火辉煌”。为深化广大青少年儿童对于家乡的认知和了解,切实增强家乡认同感,加快推进文旅强市建设,枣庄市新闻传媒中心、共青团枣庄市委员会、枣庄市教育局、枣庄市文化和旅游局、枣庄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联合开展2024年枣庄“小小文旅体验官”招募活动,推介枣庄文旅资源。如果你参与招募活动,请从枣庄的美景,美食、民俗文化、非遗传承等方面任选其一说出名称,并用一句话进行推介。(材料中涉及的内容除外)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时事点评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新时代文化传承与创新指明的新方向,为文化发展与繁荣提出的新要求。运用时事知识,对我国“坚定文化自信”做出点评。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强调了诚实守信的美德,①符合题意;②句子是自私自利的表现,没有体现出传统美德,不符合题意;“施惠勿念,受恩莫忘”,这体现了善于感恩的美德,故③符合题意;④句子强调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④符合题意。故选D。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题干中甲骨文“望”和“何”的字源含义,体现了中华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具有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故③④)符合题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故①说法错误;题干中未涉及中华文化有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的包容力,故②不符合题意;故选 D。3.答案:A解析:分析材料,在班级的主题班会中,播放北京中轴线和中国春节申遗成功的两则新闻视频。这一做法引导我们学习和了解灿烂的中华文化,旨在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故A说法正确;这与红色基因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表明的是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故C不符合题意;创新精神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传统美德、维护国家安全。李振声始终想着让大家都有饭吃、都有好日子过,为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出他具有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具有责任担当,有着强烈的国家安全意识,①②说法正确;团结友善、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敢于冒险、善于沟通的团队精神与题干内容无关,③④与题意不符;故选A。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D是对“冬至”的描述,符合题意。A是对“大雪”的描述,不符合题意;B是对“立秋”的描述,不符合题意;C是对“处暑”的描述,不符合题意。6.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描述可知,六尺巷的故事是与人为善、谦让有礼的表现,因此,这主要体现了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故C说法正确;都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但与六尺巷的故事不符,故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7.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分析题文材料,“中国传统建筑艺术让人着迷,相信未来有更多外国人跟我一样来到这里。”这凸显了外国人观赏中华文化的意愿强烈,说明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故①③说法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华文化吸纳其他文明,故②不符合题意;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潮流,在题文中未涉及,故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8.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地位。分析题文,材料中“富强、民主”“公正、法治”“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分别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仁者爱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了营养;这充分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滋养;故D符合题意;“固守中华文化基因”说法错误,我们应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而不是一味固守;故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并非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说的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养分,而非借鉴优秀外来文化;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9.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坚定文化自信。分析题文,“新中式”服装将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民族特色与国际潮流结合,这表明坚定文化自信要: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中式”服装在传统服装的基础上融合现代和西方元素,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创新和发展;推进中外间文化交流,兼收并蓄,交流互鉴,吸纳西方服饰的设计元素,体现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故②③符合题意;材料主要说的是传统服装文化,未涉及革命文化;故①不符合题意;材料重点强调的是传统文化在服装领域的创新与交流,而非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故④不符合题意;故选C。10.答案:C解析:题干中宣汉县的举措,充分体现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学习,体现了我国各民族都是平等的,②③④说法正确,符合题意;①说法错误,各民族都有不同的民族文化习俗,民族差异不会消除。故选C。11.答案:C解析:依据教材知识并分析题干可知,“敬人者,人恒敬之”体现了尊重别人的人,也会得到他人的敬重;“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体现了要树立诚信意识,做诚实守信的人,②③名言警句及解读对应合理,是正确的选项;单则易折,众则难摧意思是势孤力单,容易受人欺负;人多气壮,别人不敢欺侮,强调的是团结,①名言警句及解读对应不合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意思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强调的是道德修养,④名言警句及解读对应不合理。故选C。12.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故A正确;B排除,材料未体现此内容;C错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D错误,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无优劣之分。故选A。13.答案:(1)①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②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③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2)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薪火相传、历久弥新。(3)枣庄的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自然奇观与生态秘境的绝美邂逅。解析:(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国家,需要运用文化自信的重要性的有关知识,从原因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可链接文化自信的重要性。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国家,需要运用中华文化的特点的有关知识,从分析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作为鲁南门户城市,枣庄是人文宝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7500年的始祖文化、4300年的城邦文化等→可链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关键词②:近年来,枣庄持续深耕人文沃土,扎实开展优秀地域文化挖掘保护传承、统筹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坚持推动运河文化活化利用等→可链接薪火相传、历久弥新。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3)本题考查从枣庄的美景,美食、民俗文化、非遗传承等方面任选其一说出名称,并用一句话进行推介,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14.答案:①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②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③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④坚定文化自信,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