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藁城区 2024-2025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评价
七年级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 4 页,总分 60 分,考试时间 60 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3.所有答案均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卷或草稿纸上作答无效。答题前,请仔细阅读答
题卡上的“注意事项”,按照“注意事项”的规定答题。
4.答题时,请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题区域内答题。
5.考试结束后,试卷自留,答题卡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24 分)
1.(唐)杜佑《通典》记载:“西通河洛,南达江淮…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
材料反映大运河的开通
A.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 B.有利于中外经济往来
C.加强了南北地区联系 D.维护了社会秩序安定
2.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记述:“唐朝初期,绝大多数官员都是贵族。然而到唐朝后期,教育机会
广泛存在,官员们更多地来自于普通人家。”导致唐朝官员来源前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推进科举取士 B.唐太宗打击官僚贵族
C.完善三省六部制 D.唐玄宗大力整顿吏治
3.“这是一座约 100 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宽阔的大道纵横交错。大道上时常挤满了波斯人、印度人、犹太人、
亚美尼亚人和各种中亚人……”《全球通史》对唐都长安的描述,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汉代丞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纵于几个
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明朝则废除了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提升六部的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上述变化的实质是
A.集思广益,减少失误 B.分工协作,提高效率
C.相互制约,杜绝贪腐 D.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5.北宋初年,文坛上仍然沿袭着晚唐、五代的颓靡纤丽的风气,所描写的都是那种在酒后歌余而浮起的春
恨秋愁、离情别绪。但到南宋初年,由于金兵南侵,许多士大夫基于北宋灭亡、故土沦陷之痛,用词的形
式表达了要求抗金、反对投降的心声,爱国主义成了这一时期词的主要旋律。这体现了
A.宋词是当时主要文学形式 B.个人兴趣决定文学作品内容 C.宋词风格多样、包罗万象 D.文学艺术受时代背景的影响
6.《东京梦华录》记载:自州桥南去、当街水饭、干脯、梅家、鹿家鹅鸭鸡兔、肚肺、鳝鱼等.每个不过十
五文。至朱雀门,白肠、红丝、辣萝卜各类小吃不计其数,丰富多彩。材料反映宋朝
A.商品经济繁荣 B.市民生活富裕 C.奢靡之风盛行 D.社会阶层分化
7.元朝时候,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人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人黄河流域的契丹、
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
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形成一个新的民族一一回回。这表明 A.元朝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B.人
口流动促进民族进一步交融 C.元朝统一后民族关系和谐融洽 D.国家强化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8.有史学家说:郑和下西洋一方面是为了“耀兵异域,”显示中国之富强,造成“万国来朝”的气派。另一
方面,也是为了开辟通往西洋各国的海上交通,以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这一评论指的是郑和下西洋的
A.原因 B.历程 C.影响 D.效果
9.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两位彪炳史册的人物,一位“血战歼倭,勋垂闽浙”,一位“驱除荷虏,一代英雄”。
他们的共同贡献是
A.巩固清朝统治 B.促进经济发展
C.反抗外来侵略 D.推动社会变革
10.(梦溪笔谈》记载:“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元代王祯在《农书》中
改进术活字技术,发明“转轮排字法”。明代《天工开物》记载:“凡铸钱模以木四条为空匡……土炭末筛令
极细,填入匡中。”以上材料共同反映了中国古代
A.农业技术的革新 B.手工业的规模化生产
C.科技成就的传承与发展 D.对外交往的广泛影响
11.1689 年,清政府在台湾发行“康熙通宝”钱币(如图),其背面刻有满文、汉文书写的“台”
字。同时废止了原来的台湾地方货币。这表明清朝
A. 货币铸造技术先进
B.推行文化专制政策
C.加强对台湾的有效管辖
D.准备武力解放台湾
12.清朝时期小说创作大放异彩,文学名著《红楼梦》创作面世并广泛传播:戏曲艺术推陈出新,国粹京剧逐
渐形成并流传四方。这一时期文学艺术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背景是
A.推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的强化 B.商品经济发展与市民文化的繁荣
C.设立军机处与君主专制的强化 D.颁布禁海令与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二、非选择题(13 题 10 分,14 题 12 分,15 题 14 分,共 36 分)13.我国古代以农为邦本。阅读材料,回答
下列问题:(10 分)
材料一
(1) 材料一中的农业工具反映了哪一朝代的农业生产状况 由此推动了哪一盛世局面的产生 (2 分)
材料二 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1 年),朝廷遣使至福建取占城稻种三万斛,分送给江南、淮南、两浙等路,
并将种植法张榜公布,予以推广……,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樊树志《国史概要》
(2)据材料二,分析推动占城稻广泛种植的主要力量,并指出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
展的重大变化。(4 分)
材料三 1760 年前后,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达往世界各地出售,美洲特产
也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红薯、土豆在明朝传入中国,不仅改变了中国的粮食结构,而且使中国人在其
后几百年间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天灾人祸,我国的人口从明后期到清朝数百年间不断地翻番上升,玉米、
红薯、土豆功不可没。 ------据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2) 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简述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红薯、土豆传人中国的社会影响。(2 分)
(3) 根据以上材料和问题,归纳促进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2 分)
14.国家治理是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基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 分)
材料一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
兴替。 一-唐太宗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的哪些治国理政的智慧 (2 分)
材料二 宋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宰相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出现的社会现象。宋朝建立后,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4 分)
材料三 在清朝辽阔的疆土上,生活着汉、满、蒙、回、藏等诸多民族。清朝在边疆地区,分设机构,进行
有效的管辖。清朝的统一,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使我国统一多民
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与边疆治理》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清朝前期政府派驻西藏、新疆的最高行政长官分别是什么 概括
清朝对边疆的有效管辖的积极作用。(4 分)
(4) 综合上述材料,促进中国社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 分)
15. 民族自信在于一个民族认识到自己对整个人类发展的崇高价值。且不说秦汉雄风,单是大唐气象就让
多少人荡气回肠。锦绣两宋,大元一统,犹如一幅幅流光溢彩的画卷,溶进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凝固成人
类的精神家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 分)
[盛世大唐]
材料- 唐代中国,是世界文化的重心,是世界历史演进的总动脉。融合域外文化的唐文化成了世界性文化,
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他们把城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唐文化
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摘编自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1) 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唐朝不仅有吸纳世界文化精华的魄力,也有远播中华文化的气度与能力。试从
“吸纳”和“远播”两方面各举一例加以说明。(4 分)
[锦绣两宋]
材料二宋代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海外贸易高度繁华,当时
整个大宋国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南至广州湾,再到琼州海峡,都对外开放,与西洋南洋诸国发展商贸,
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摘编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2) 宋朝海外贸易发达,为鼓励海外贸易,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什么机构加以管理 结合所学,概括宋朝海
外贸易发达的原因。(4 分)
[大元一统]
材料三 辽、夏、金、元在边疆开拓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而元朝不仅版图辽阔,对边疆的控制也在前朝的
基础上更为强化。对东南、云南、吐蕃等边远地区,元朝都因地制宜地实施
了有效的行政管理。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
(3) 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元朝创立了什么制度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元朝“因地制宜”的
边疆管理措施。(4 分)
(4) 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请归纳中国古代取得的历史成就可为新时代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国际影响力提供
哪些经验 (2 分)
七下历史质检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24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C A C D D A B A C C C B
二、非选择题(共 36 分)
13.(10 分)
(1)(1)朝代:唐朝。局面:开元盛世。(2 分)
(2)政府的支持和推广;变化:经济重心南移。(4 分)
(3)改变了中国的粮食结构;促进了中国人口增长。(2 分)
(4))生产工具(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优良农作物品种的引进;统治者的重视,政府
的鼓励等。(答出 2 点即可,每点 1 分,共 2 分)
14. (12 分)
(1)重视民生,以民为本;虚心纳谏;吸取前朝教训;勤于政事。(答出 2 点即可,每点 1 分,
共 2 分)
(2)现象:藩镇割据。(2 分)
措施:政治上,派文臣做州县长官,设通判分知州权力。军事上,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任用文臣管理军务;将领定期换防。经济上,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2 分,任意两点即可)
(3)长官:驻藏办事大臣;伊犁将军。(2 分)
作用:加强了各民族间经济文化联系,促进边疆地区开发,进一步巩固了我国统一多民族
国家。(2 分)
(4)因素:国家统一、制度创新、统治者的合理的统治政策、社会环境是否安定等。(2 分,
任意两点即可)
15.(14 分)
(1)吸纳:玄奘西行;远播:鉴真东渡。(4 分)
(2)机构:市舶司。(2 分)
原因:经济繁荣;政府鼓励;造船和航海技术先进。(2 分,任意两点即可)
(3) )制度:行省制度(2 分)
措施:在东南地区设立澎湖巡检司,加强对台湾的管理;西北地区,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
域;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任意一点即可,2 分)
(4) 政治制度创新;经济繁荣;外对交往推动文明互鉴等。(2 分,任意两点即可)
八下历史质检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24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C D D A B B A C C D C D
二、非选择题(36 分)
13.(8 分)
(1)开展土地改革;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每点 2 分,答出 2
点即可,共 4 分)
(2)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或打赢脱贫攻坚战)。(每点 1 分,共
2 分)
(3)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意思相近即可,2 分)
14.(14 分)
(1)时间:1949 年 10 月 1 日。(1 分)变化: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1 分)
(2)行业:重工业。(1 分)
作用: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2 分)
(3)最深刻的变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事件:十一届三中全会。(2 分)
(4)主张:走自力更生道路;(1 分)成就:1964 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 年,第一
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 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3 年,袁隆平成功培育釉型杂
交水稻等。(答出其中两项即可,2 分)
(5)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2 分)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人民群众的努力奋斗;科
技工作者的创新精神。(2 分)
15.(14 分)
(1)阻力: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外交孤立政策,采取敌视态度。(1 分)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 分)
(2)特点:广泛开展同亚非拉国家的外交关系。(1 分)
成就: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每点 2 分,共 4 分)
(3)变化:由敌对状态到关系正常化;(2 分)事件:1972 年尼克松访华,发表《中美联合公报》
(2 分)
(4)外交布局: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1 分)
(5)因素:国际形势变化;国家利益与战略需求;国家领导人的外交智慧等。(2 分,任意两点
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