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吉林省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吉林省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托勒密王国时期,埃及祭司曼涅托不仅“深谙希腊文化”,而且用希腊语完成了《埃及史》的写作,其中“针对埃及历史的记载,他批驳了希罗多德因无知所造成的诸多谬误”。这说明( )
A.希腊文化中心已逐渐东移 B.祭司是享有特权的公民群体
C.埃及人推崇希腊生活方式 D.文化交融推动了历史学发展
2.在整理教材时,某学生做了如下笔记(下表),由此得出的主旨是( )
单元标题 单元概要
一、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不同帝国先后崛起,欧亚大陆的农耕文明区域逐渐连接起来。
二、中古时期的世界 中古时期,欧洲、亚洲、非洲、美洲等地区存在不同程度发展与联系。
三、走向整体的世界 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各地开始建立广泛的直接联系, 在人类历史逐步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A.人类文明联系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B.战争是人类文明联系的必要手段
C.地理环境限制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D.经济因素决定了整体世界的发展
3.从11世纪开始,法国国王逐步扩大王室领地,到15世纪击败了各地封建主,基本完成了法兰西的统一。英国自诺曼征服后,英王没收反叛者的土地,确立了国王对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权,国王成为最高的封建领主。这一时期王权的强化( )
A.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B.导致了庄园经济瓦解
C.标志王室与教会对立 D.巩固了资产阶级地位
4.关于下列示意图所反映的史实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A.都体现了专制集权政治体制 B.都属于中古时期的文明成就
C.都容易造成分裂割据的局面 D.都是出现于亚洲的等级制度
5.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撒哈拉沙漠是一大屏障、一大分隔者,而地中海却是一条连接的大道。所以,历史上的北非人与地中海盆地周围诸民族的相互影响超过了他们与沙漠屏障以南诸民族的相互影响。”作者意在强调( )
A.沙漠阻断非洲文明内部交流 B.地理环境影响非洲文明发展
C.古代欧洲非洲已经连为整体 D.北非文明比南非文明更优越
6.下表是某学生的笔记,他学习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 美洲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区 荷兰、英国、法国也在亚洲、非洲、北美洲建立了多个殖民地
A.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B.中古时期的世界
C.走向整体的世界 D.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7.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殖民制度时指出: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了商业性的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以下对殖民掠夺与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关系的分析,最贴合马克思观点的是( )
A.殖民掠夺为工业革命提供技术专利,奠定机械化生产基础
B.殖民地的资源压榨和人力剥削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C.殖民地市场的自由贸易竞争刺激了欧洲生产效率的提升
D.殖民扩张促使欧洲放弃封建土地制度,转向商业立国政策
8.但丁在《神曲》中既歌颂理想中的基督教及其教士,又批判现实中教会及教士的罪恶;既赞美理想中的王权、贵族,又批判现实中王权、贵族的罪恶;既歌颂基督教文化,又赞美世俗文化;既宣扬禁欲出世思想,又肯定人对世俗爱情、荣誉、功业的追求。这反映出( )
A.但丁思想具有新旧交替的时代特征 B.弘扬人文主义必须借助宗教思想
C.人文主义者对基督教信仰态度矛盾 D.欧洲社会近代化转型的动力不足
9.历史学家们认为,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精神层面现代化的进程。这三场运动( )
A.彻底摧毁宗教与迷信的精神枷锁 B.旨在反抗封建统治和教会禁锢
C.促进人类民主、科学思想的形成 D.都构建了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
10.英国“光荣革命”被称为不流血的宫廷政变,它在英国政治发展进程中的独特意义在于为一个古老的国家找到了一种新的权力平衡模式,这种平衡主要体现在( )
A.国王与首相之间权力的平衡 B.议会与内阁之间权力的平衡
C.议会与国王之间权力的平衡 D.贵族与工业资产阶级之间权力的平衡
11.如表为1789~1984年间,某国发生的政治事件(部分)。据此可知,该国( )
政治事件 人次
总统对国会法案的否决 2410次
国会越过总统否决 957次
最高法院宣布国会法案或法律违宪 100次
参议院拒绝批准总统对最高法院法官的提名 27人
A.实行责任内阁制 B.践行了分权制衡原则
C.确立君主立宪制 D.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12.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一般定在18世纪60年代。到1851年,英国为展示其工业成就,在伦敦海德公园水晶宫举行第一次世界博览会。在近一个世纪里,英国工业革命出现了3波浪潮:第一波浪潮是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第二波浪潮是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第三波浪潮是交通工具革命。下列选项的发明创造与成就,和这3波浪潮对应正确的是( )
A.水力纺纱机、内燃机、火车 B.珍妮纺纱机、万能蒸汽机、电车
C.工厂制度、万能蒸汽机、飞机 D.骡机、万能蒸汽机、火车
13.1899年,美国制造品总值三分之二的产品都是托拉斯的产品;1900年,摩根、洛克菲勒、哈逊等六大家族,控制了美国20万里铁路的70%;1904年,美孚石油公司控制着全美精炼煤油的86%。这说明当时美国( )
A.新兴工业不断壮大 B.工业生产趋于集中
C.工业发展领先世界 D.垄断组织开始形成
14.下图为1750~1900世界主要国家制造业产量占世界相对份额,其中①②③分别是( )
A.英、美、德 B.美、英、德 C.英、德、美 D.美、德、英
15.西班牙殖民者雷东多在《菲律宾征服录》中写道:“我们以十字架和剑征服了这片土地,用教堂的钟声取代了土著的战鼓。”而19世纪英国驻印度总督寇松则宣称:“我们的统治是文明对野蛮的教化,铁路和电报将这片土地从蒙昧中解救。”这一转变实质上反映了殖民国家( )
A.侵略手段的调整 B.争夺殖民地的矛盾
C.不同阶段的需求 D.王权和教权的较量
16.在某份《宣言》中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据此判断,该《宣言》( )
A.指导了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B.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剥削的秘密
C.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D.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
17.刘宗绪在《世界近现代历史专题三十讲》中指出:“这次革命不是由于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阻碍了经济基础的演变而爆发的,而是由于第二帝国的腐朽和普法战争的失败,以及国防政府的无能激发了工人阶级的义愤而引起的。”这次革命( )
A.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B.爆发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C.标志法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推动国际工人协会成立
18.19世纪30年代,在法国政府的支持下,阿尔及利亚的葡萄和花生种植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其葡萄和花生产品被法国大量收购,并制成葡萄酒、香皂、油脂等,最后从法国销往世界。法国政府的这一做法( )
A.推动了阿尔及利亚工业化发展 B.缓和了法国与殖民地的矛盾
C.强化了殖民地对宗主国的依附 D.反映了欧非经济互补性增强
19.下图是全球殖民地占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表,反映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趋势,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第①阶段中,殖民扩张的方式以商品输出为主 B.第②阶段中,英法完成工业革命加紧殖民扩张
C.第③阶段中,荷兰是殖民扩张的主角 D.第④阶段中,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20.1926年美国联合果品公司董事长维克多·卡特撰文指出,该公司控制了拉丁美洲50%的香蕉产业,占有1834000英亩土地,土地投资达15730840美元,拥有1514英里铁路和722英里矿车轨道。由此可见( )
A.门罗主义加剧了拉美政治危机 B.拉美经济独立的道路任重道远
C.经济危机改变了美国侵略方式 D.拉美实现民族独立的迫切要求
21.列宁在《亚洲的觉醒》中指出:“继俄国1905年的运动之后,民主革命席卷了整个亚洲……几万万被压迫的、沉睡在中世纪停滞状态的人民觉醒过来了,他们要求新的生活,要求为争取人的起码权利、为争取民主而斗争”。从当时的时代特征看,“亚洲的觉醒”主要是基于该地区( )
A.民族危机的加深 B.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C.封建经济的解体 D.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2.2014年,塞尔维亚国家旅游局推出“一战百年纪念游”活动,以铭记历史,反思教训。回望百年前的欧洲,虽已变成一只“火药桶”,但当时引爆这个“火药桶”的只是一点“火星”。很少有人预料到这一突发事件将导致如此严重的后果,洋洋得意、沾沾自喜的爱德华七世时代已然结束,很快就将被一个新的世纪——用斐迪南大公和索菲的鲜血洗礼的20世纪所取代。这一突发事件是( )
A.经济大危机 B.《慕尼黑协定》签订
C.杜鲁门主义出台 D.萨拉热窝事件
23.1920年,国联将德属喀麦隆分为英法两区委任统治。法国总督在当地推行《土著法》,规定原住民需携带 “茅屋税票”,违者罚作苦役。英国殖民部备忘录记载: “委任统治不是慈善,而是帝国防务与资源开发的延伸。”结合上述材料,英法对喀麦隆的统治实践表明,国联的委任统治制度 ( )
A.是民族自决原则的有效落实 B.实现了殖民统治的合法延续
C.旨在调和大国间的利益冲突 D.极大推动殖民地的文明进步
24.《凡尔赛和约》签订后,法国巴黎的人民手挽手走在大街上游行庆祝,而德国复仇主义者喊出了“打倒《凡尔赛条约》”的口号,美国在国会表决时多数反对,也未签署凡尔赛和约。这反映出( )
A.美国与德国利益一致 B.《凡尔赛条约》使国际秩序更加混乱
C.凡尔赛体系没有发挥其作用 D.一战后的国际秩序暗藏危机
25.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下列哪些主张属于列宁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
①“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②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③“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④“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还要多”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2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这样描述某一历史事件:“产生了一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新的思想意识,还深刻影响了战后数十年世界历史模式.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以下不属于该事件影响的是( )
A.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飞跃 B.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
C.鼓舞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D.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封建统治秩序
27.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让原先由国家统管的众多小企业重新回归社会,让其实行“私人资本主义”,同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这反映出,当时苏俄( )
A.实行农产品收购制探索建设道路 B.推行余粮收集应对内战局面
C.放松集体农庄的管理实现市场化 D.利用市场机制恢复国民经济
28.尼赫鲁在《印度的发现》中说:“甘地第一次踏进国民大会党组织,就把它变得民主化,并成为一个群众性的组织……现在农民大量涌进来了,国民大会党开始像一个掺杂有强大的中产阶级成分的庞大农民组织。”他意在强调甘地( )
A.倡导无产阶级领导革命 B.扩大了国大党的群众基础
C.动员农民参与政权建设 D.推动国大党向民主化转型
29.如图为发表于1945年的漫画,罗斯福、斯大林和丘吉尔正在进入“安全新闻影院”,影院门楣上写着“投票权和否决权”,左下角象征小国的一群儿童被拒绝入内。该漫画意在说明雅尔塔体系( )
A.保障了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 B.开创集体安全体制
C.奠定了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D.具有强权政治色彩
30.1942年“杜立特行动”空袭东京虽仅30秒,却以心理震慑粉碎日本“本土无敌”的神话,迫使日军仓促发动中途岛海战,美军借此扭转太平洋战局,直接加速二战进程;行动中75名迫降中国飞行员,64人在浙江、江西等地军民冒死营救下脱险,创造了二战救援史上的奇迹。美国成功轰炸东京、中国积极营救美军飞行员在国际上产生强烈反响。这段史料可以用于研究( )
①“杜立特行动”加速了二战的进程 ②中国战场协助和配合了盟军的作战
③中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 ④中美民间友好合作的历史文化渊源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二、综合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美国分享了或者说发展了英国社会的大部分独特的东西。在这个社会里,现代工业化很容易扎下根来,尤其当铁路和水路运输使宾夕法尼亚和其他内陆地区的铁和煤得以开采的时候更是如此。美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相对稀少但不断增长的人口,使它直到一战甚至战后一直维持着一种繁柴的状况。像托马斯·爱迪生和亨利·福特这样的人物,在关键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威廉·麦克尼尔《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
材料二 斯大林时期的苏联仍然关注重工亚的发展。斯大林所追求的不仅是单纯的改变私人所有制形式,而是要彻底破除西方市场机制唯利是图的本质。因此,他不依靠价格竞争,而是使用正式的、集中的资源分配来安置设备和物质。
——迈克·亚达斯等《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战前美国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体制的特征,并结合材料和苏联当时面临的国情,分析斯大林选择集中资源分配方式的原因。
(3)有学者认为,斯大林模式“在短期内创造了奇迹,却为长期发展埋下隐患”。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三、材料题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1:1861—190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年平均增长率(%)
年份 英国 美国 法图 德因
1861—1873 3.3 5 未统计 3.8
1874—1890 1.7 5.2 2.1 3.5
1891—1900 1.6 3.5 2.6 48
——吴于度、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表2:20世纪初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拥有各类殖民地的面积(单位:万平方公里)
殖民国家 英国 美国 法国 德国
殖民地面积 3200 30 611.5 514.5
——据刘经纬《20世纪:环球殖民体系从顶点走向崩溃》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打破了主要依靠欧洲列强之间力量平衡所建立、并在欧洲主导之下的以国际联盟为代表的旧国际秩序,代之而起的是以美、苏之间力量的相对平衡为基础,以美、苏、英、中、法五大国为主导的新的国际秩序……主要由战胜国建立的战后国际秩序,尽管仍然存在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但是这一国际秩序具有很大的历史进步性。
——摘编自徐蓝《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与发展》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对国际关系有什么影响?
(2)回顾列举二十世纪上半期影响国际秩序的历史事件有哪些?并分析材料二中提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具有很大的历史进步性”指什么?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近代史上重要历史人物及其贡献(部分)
人物 贡献
但丁 《神曲》
马丁·路德 《九十五条论纲》
瓦特 改良蒸汽机
康德 《纯粹理论批判》
圣马丁 南美的解放者
马可尼 发明无线电报
甘地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莱特兄弟 发明飞机
扎格鲁尔 现代埃及之父
从上表中任选三个相互关联的历史人物提炼一个主题,进行论述。(要求:历史人物和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A C B C B A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D B B C C B C D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D B D C D D B D D
31.(1)主要原因: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丰富的自然资源;人口增长;科学家和企业家的推动。
(2)特征: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作作用;建立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体制。
原因:苏联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潜在威胁,需集中资源快速实现工业化,增强国防实力;苏联建立初期,工业基础薄弱,需要迅速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巩固政权;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需要确立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现代化道路,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3)理解:斯大林模式具有两面性。
奇迹(积极影响):斯大林模式快速推进苏联的工业化发展,在实行两个五年计划后,苏联实现了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强国的转变。而且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二战中抵御德国法西斯侵略奠定了物质基础,助力苏联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力量。计划经济能集中全国资源应对紧急任务,短期内展现出强大的组织能力。
隐患(局限性);斯大林模式长期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影响民生改善。在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指令性计划排斥市场调节,企业缺乏自主权,生产效率低下,技术创新动力不足。而且农民因集体农庄制度被剥夺过多利益,打击农民是生产积极性。二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愈发明显,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等改革未能突破体制束缚,最终成为苏联解体的深层原因之一。
32.(1)现象:帝国主义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列强拥有殖民地存在较大差异。
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各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国家与原殖民强国之间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日趋激烈,冲击原有的世界殖民体系,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推动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2)列举: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苏联的建立等
进步性: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实行“大国一致”原则,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提倡不同社会制度的合作。
33.示例1
人物:但丁、马丁·路德、康德
主题:近代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或人文主义的复兴与发展)
阐释:14——18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壮大,资产阶级为摆脱天主教的精神束缚、反抗封建统治,构建符合自身需要的意识形态,在思想领域相继发起一系列思想解放运动。
但丁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典型代表,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个性解放和个人自由。在代表作《神曲》中大力抨击天主教会,宣扬人性自由。
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宗教改革冲击了天主教的神学统治,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发展了人文主义。
康德是德国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对启蒙运动进行总结,道出了启蒙运动的真谛:倡导理性、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思想主张,促进了人与社会的双重觉醒。
总之,欧洲近代三次思想解放运动,都促进了人文精神的发展和思想解放,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示例2
人物:圣马丁、甘地、扎格鲁尔
主题:亚非拉美的民族解放运动(民族民主运动)
阐释: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方殖民者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扩张,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世界殖民体系确立,亚非拉美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
欧洲殖民者的长期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激起亚非拉美人民的奋起反抗。随着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经济的发展、启蒙思想的传播、民族民主意识日益增长。19世纪初,独立运动的浪潮席卷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在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等人领导下,西属拉美殖民地基本获得独立。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印度的甘地提出了以爱、真理和非暴力争取印度自治和独立的思想,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具有印度特色的民族主义斗争学说,在打击英国的殖民统治和争取印度独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一战后,北非和东非国家的民族独立意识已经觉醒,埃及人民在扎格鲁尔为首的民族主义政党华夫脱党领导下,通过游行、示威、罢工、街垒战等斗争方式同英国殖民者作斗争,最终迫使英国作出让步,承认埃及为独立主权国家。
小结:亚非拉美人民的民族民主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对国际秩序产生了深刻影响。
示例3
人物:瓦特、马可尼、莱特兄弟
主题:两次工业革命中的发明对世界影响深远(或者:推动工业革命的重要发明)
阐释:(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