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中国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往往都蕴含着古人的家国情怀,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诗,都体现出浓厚的家国情怀。中华民族能够历经磨难、饱尝艰辛而不屈不挠、历久弥新,根植于民族文化血脉深处的家国情怀居功至伟。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追求“大同世界”的理想。《礼记·礼运》之“大同篇”描述道:“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大学》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明明德于天下”即平治天下,“平”非以用武力平定天下,而是使天下人皆明明德,行王道、施仁政,德教普遍,天下同化于文明。
在家国情怀中,对父母的孝和对子孙的慈爱横向扩展,通过爱自己的亲人,扩展到爱其他人,进而扩展到爱所有人。爱所有人,就要效仿天地那种一切平等、无不包容、承载万物的品德。如《弟子规》:“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就是通过“孝”引发出来的对人的爱,可以进而扩展到万事万物与天地自然。《孟子·尽心上》中记载:“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道家庄子的境界则更进一步,《庄子·齐物论》中记载:“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种一体的宇宙观,说明人不仅与祖先、后代子孙是一体的,与他人也是一体的,与家族、国家乃至自然界、万事万物还是一体的。正是因为这种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了中华民族追求和谐、爱好和平的民族气质和向往天下大同的天下情怀。这就要求每个国家从自身做起,坚持以和为贵,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秉承平等协商、开放创新、同舟共济、坚守正义的大局观,开创共赢共享、发展繁荣、健康安全、互尊互鉴的未来。唯有如此,才能建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地球家园。在这个和谐家园中,人与人、族群与族群、国家与国家之间能够放宽心胸,彼此包容,求同存异,荣辱与共,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努力,实现“天下一家亲”的理想!
“家”“国”二字的文字发展脉络映照出了家国同构的历史渊源,这也成为家国情怀的政治基础。深入挖掘家国情怀的萌发点——孝,以及“孝”所体现的一体观可以发现,家国一体的思想不仅深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而且这种一体的思想使家国情怀具有双向性的特征:一方面是个人自下而上对国家的情感,爱国如爱家,在家尽孝、为国尽忠;另一方面是国家自上而下对个人的责任,爱民如子、视民如伤。这两种层面共同组成了家国情怀的核心内涵。家国情怀不是指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而是一种具有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理念的博大胸怀,为解决当代纷繁复杂的民族关系和国际关系贡献了中国智慧。
(摘编自刘余莉 聂菲璘《家国情怀的精神境界与历史文化内涵》)
材料二:
先秦是中国早期思想史上一个活跃且辉煌的时期,中国传统社会以道德为本位的核心观念体系就形成于这一时期。当时的诸子百家学说,争鸣之中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他们的思想于包容中显现出融汇、融汇中显现出包容。其中关于社会理想和天下观的思想理念,在此后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中,对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个体道德修养的教化养成,到以家庭、家族、宗族为社会基础,再到国家层面的施政治理,再到天下的和谐太平大同,构成了中国早期思想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道德理想诉求。这在《礼记·大学》中有着系统表述,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这样,就将个体与家庭、社会、国家乃至更广大范围的人类社会系统性地联结了起来。在古人的意识中,道德化的社会,应该就是“父子之间观其孝慈,兄弟之间观其和友,君臣之间观其忠惠,乡党之间观其信诚”,具有推广到国家及天下范围内的道德约束。
在《墨子》和《老子》中,也有关于人之个体以至家国天下的类似表述,呈现出具有时代性的天下观。先看墨子所言,如:“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可以说,墨子的家国天下观就是以兼相爱、交相利、非攻为基本原则的。其所谓非攻,就是极力反对“以亏人自利”,“不仁”“不义”,而且“大为非攻国则不知而非”的行为。这堪称一种强烈的和平主义观。《老子》中有一章的话语表述与《礼记·大学》更为接近:“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这些言论,不就是将修德实践由个体到天下推而广之所能达到的一种理想境界吗?道德实践的真切性、丰富性和普惠性不也就是很明确了吗?
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礼记·礼运》所讲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与“讲信修睦”理念相互结合……这些都体现出从个体到家国天下的理想和追求,是古代先贤给后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古来的思想观念固然会有许多方面随着历史发展、社会形态和政治形态的演进而被时代所超越,但其中很多的思想与精神,对于当今社会来说,依然有着跨越时空意义的影响力和价值,值得我们传承、发扬和践行。
(摘编自王启发《先秦君子观和天下观的价值与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想真切感受古人的家国情怀,我们可以阅读范仲淹、陆游、文天祥等人的作品,因为他们的作品都蕴含着浓厚的家国情怀。
B.家国情怀既包含个人对国家的情感,也包含国家对个人的责任,这使家国一体的思想深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
C.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学说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体现了包容中显现出融汇、融汇中显现出包容的特点。
D.随着历史发展、社会形态和政治形态的演进,古来的思想观念会被时代超越,这也意味着它们将失去原有的价值。
2.下列对材料相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的“家国情怀”和材料二中的“天下观”,都强调了人们要由爱个体推广至爱家庭、国家乃至爱整个天下。
B.材料一最后一段中“一方面……另一方面”及“不是……而是”等词语的使用,使得文章论证周密,富有逻辑性。
C.材料一首先介绍了文章的论述对象——家国情怀,然后具体分析,最后指出家国情怀的内涵及意义,层次清晰。
D.材料二通过对比《墨子》《老子》中关于人之个体以至家国天下的不同表述,强调墨子的观点更能体现和平主义观。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
A.张载:“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B.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C.《吕氏春秋》: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皆乱,无有安身。
D.《孝经》: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了《礼记·大学》中的句子,但作用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5.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家国情怀对于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世界的重要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驼峰那边的远方
黄丹丹
夕阳已完全被像驼峰的两座山的山凹掩盖,一缕余晖也没有留给驼峰上方的几片薄云。高的那座山的山腰不时地跑出一条绿龙,呜呜几声,隐匿踪迹,只剩村里流浪的那条黄狗狂吠不止。
蛋蛋注视着前方的驼峰,耳听火车的声音渐渐被山峰吞没,心也跟着那声音远去。电线杆高高耸立,几只鸟儿站立在电线上,歪头歪脑地在话着家常,显得热闹极了。
如果可以像火车一样驶向远方就好了,可是远方,远方有什么呢?远方也有叫“火车”的绿龙吗?远方是否也有驼峰?去了远方是不是就可以听到他们更多的消息了?……蛋蛋其实无法想象远方的模样,十几年了,她从未去过三里以外的地方,她是一个没有方向感的孩子。
蛋蛋沉思着,想象着,估测着。不知不觉间,一弯月亮已悄然爬上夜空。几只蚊子嗡嗡嗡地落在了蛋蛋的手臂上和小腿上,如同享受家宴,蛋蛋却全然不知。
“蛋蛋,天都黑了,你怎么还在这里坐着?”这声音来自农作归来的爷爷。
“爷爷,你可回来了,我等您可久了。”
“爷爷早上出去之前在锅里给你留了红薯,不是让你自个儿吃了以后去隔壁三婶家玩儿吗?”慈祥的爷爷拿着锄具和带回来的野菜,笑呵呵地问。
爷孙俩一路回了屋,蛋蛋也没有回答,只是像往常一样开心地笑着。
“蛋蛋,你怎么不回答爷爷的话啊?”爷爷察觉到了蛋蛋有心事,问道。
蛋蛋咬着嘴唇,低着头,脚尖在地上不停地圈画。过了一会儿,她才抬头看着胡子有些发白的爷爷,说:“爷爷,其实我去了。那个走了几年的三叔回来了……他……”蛋蛋不知该如何把隔壁三叔对她说的话告诉爷爷,于是又低下头看着脚尖在地上圈画。
爷爷的心里已经猜到发生了什么,他坐在竹凳上,拉着蛋蛋的手,声音有些哽咽:“蛋蛋,你想问什么……就……问吧。”
蛋蛋感受到了爷爷的害怕,沉默了一会儿,才开口道:“爷爷,三叔说我的父亲和母亲并没有早亡,而是跟着那些戴红星帽子的叔叔去延安了。”
“他们说那是必须要做的事情,我只有你父亲一个儿子,断不愿他和你母亲去。所以当时才把你父亲和娘亲锁在了家里。可是你奶奶心软,听信你父亲说的,认为需要他们两个去,你才能有机会长大,她便把你父亲、母亲放出来了。”说话间,眼泪已经顺着爷爷的两颊无声地淌下,“他们离开几年,有回村的人带来消息说他们长途跋涉去一个不知道的地方。有的人累倒在半路,有的人饿死在半路,还有的人没有等到新的春天。你奶奶听说这个消息,总觉得是你父亲和母亲没了,流了几天泪,不吃不喝,便去了。”
屋外的蛙声此起彼伏,夏蝉也加入了合奏,热闹极了,盖过了爷孙俩的啜泣声。淡淡的月光透过竹编的窗,在地上投射出稀稀疏疏的田字格。
“爷爷,三叔说,父亲和母亲留在了驼峰那边的远方,再也不会回来了。”
爷爷抚摸着蛋蛋的头,用布满老茧的手抹去脸上的泪,托起蛋蛋的脸,语重心长道:“蛋蛋,你的父母亲其实早些年就回来了,你来,我给你看一样东西。”
爷爷从床底下拿出一个木匣子打开,从中拿出一封信交给蛋蛋。蛋蛋在曾是教书先生的爷爷的教导下识得许多字,她接过信便急切地打开了信。信中道:
“蛋蛋,吾女:
当你看到这封信时,应是十二岁的年华。我们了解你的爷爷,他会教你识字,所以我和你母亲商议,决计要给你写这一封信。
蛋蛋,吾女。我与你的母亲并不想在你年幼时便离你而去,可是,我们的国家(我想爷爷已经告诉过你什么是国家)遭遇了苦难,我和你母亲是知识分子,我们必须投身于救国救民的时代浪潮,只有我们献身,你和众多的孩子才有希望安然长大,望你懂事后勿怪我俩的自私。
你的爷爷是一名古老但不古板的先生,我和你的母亲曾受他的教诲,也望你听从爷爷的教诲,成为一个心怀国家的好女子。话及此,代我和你母亲向爷爷奶奶带去问候,告诉爷爷,不要后悔带我和你母亲了解中国的灯塔——马克思主义。我们知道,他定会责怪自己推动我和你母亲走上了挽救中国的道路。我想,他鉴于多年与儿子儿媳分开的痛,断不会给你讲马克思主义,他怕你也向往驼峰这边的远方。
蛋蛋,吾女。希望你向爷爷讨教马克思主义,愿你学有所悟,接续我们的路。几日后,我们将要转移阵地,万千话语,难呈纸上,唯愿能得相聚之日。
祝安,深爱吾女,挂念万分!”
阅罢信件,蛋蛋泪眼泛光地看向爷爷:“爷爷,您可以告诉我吗?父母和母亲所说的马克思主义。”
“爷爷就知道,总有一天你也会是个有方向的人,基因如此。”爷爷再次抹去脸上的泪,“从明天开始吧,我先给你弄吃的。”
“谢谢爷爷!我帮您生火。”蛋蛋欣喜万分,跑进了灶房。
从那以后,爷爷便每天利用闲暇为蛋蛋讲解马克思主义,虽然许多内容他也无法理解透彻,但是足以在蛋蛋的心中开辟一条方向明确的道路。
几年后,蛋蛋在邻居三叔、三婶的帮助下,埋葬了寿终正寝的爷爷,踏上了前往驼峰那边的远方的火车。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蛋蛋对“远方有什么”产生了一系列疑问,蛋蛋的这些疑问说明她未出过远门,对远方充满了好奇。
B.从隔壁三叔的口中,蛋蛋得知自己的父母并未早亡,而是跟着部队去了延安,她回到家后向爷爷确认了这一消息。
C.为了不让蛋蛋的父母去延安,爷爷将他们锁在家里,但在奶奶的帮助下,蛋蛋的父母最终还是奔向了延安。
D.在儿子、儿媳的影响下,爷爷认识了马克思主义并有了深入的了解,这是他能为蛋蛋讲解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因。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跑出一条绿龙”“歪头歪脑地在话着家常”等,语言富有表现力。
B.小说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如通过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手法,使得蛋蛋这一形象立体可感。
C.本文与《哦,香雪》中都出现了“火车”这一物象,蛋蛋、香雪二人对待火车的态度,都表现了她们在面对现代文明时的困惑。
D.小说结尾不仅呼应标题,使小说结构更加完整,而且深化了主旨,让读者从中体悟到令人感奋的力量。
8.小说标题“驼峰那边的远方”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9.小说详细交代蛋蛋父母给蛋蛋的信的内容,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臣闻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诚信立则下无二心,德礼形则远人斯格。然则德礼诚信,国之大纲,在于君臣父子,不可斯须而废也。文子曰:“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诚在令外。”然而言而不行,言无信也;令而不从,令无诚也。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则败德,为下则危身。虽在颠沛之中,君子之所不为也。
自王道休明,十有余载,威加海外,万国来庭,仓廪日积,土地日广。然而道德未益厚,仁义未益博者,何哉?由乎待下之情未尽于诚信,虽有善始之勤,未睹克终之美故也。其所由来者渐,非一朝一夕之故。昔贞观之始,闻善若惊,既五六年间,犹悦以从谏。自兹厥后,渐恶直言,虽或勉强有所容,非复曩时之豁如。謇谔之辈,稍避龙鳞;便佞之徒,肆其巧辩。谓同心者为擅权,谓忠谠者为诽谤。正臣不得尽其言,大臣莫能与之争。荧惑视听,郁于大道,妨政损德,其在此乎?
夫君能尽礼,臣得竭忠,必在于内外无私,上下相信。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信之为道大矣。昔齐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无害霸乎?”管仲曰:“此极非其善者,然亦无害于霸也。”桓公曰:“如何而害霸乎?”管仲曰:“不能知人,害霸也;知而不能任,害霸也;任而不能信,害霸也;既信而又使小人参之,害霸也。”
管仲,霸者之良佐,犹能慎于信任、远避佞人也如此,况乎为四海之大君,而可使巍巍至德之盛,将有所间乎?
(节选自魏征《第四疏》)
材料二:
朕闻晋武帝自平吴以后,务在骄奢,不复留心治政。何曾退朝,谓其子劭曰:“吾每见主上不论经国远图但说平生常语此非贻厥子孙者也。尔身犹可以免。”指诸孙曰:“此等必遇乱。”及孙绥,果为淫刑所戮。前史美之,以为明于先见。朕意不然,谓曾之不忠,其罪大矣。夫为人臣,当进思竭诚,退思补过,将顺其美,规救其恶,所以为治也。曾位极台司,名器隆重,当直词正谏,论道佐时,今乃退有后言,进无廷谏,以为明智,不亦谬乎?颠而不扶,安用彼相?公之所谏,朕闻过矣。
(节选自李世民《答魏征手诏》)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每见A主上B不论经国C远图D但说E平生F常语G此非贻H厥子孙者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睹克终之美故也”与“前史美之”两句中的“美”用法不同。
B.兹,这,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弘兹九德”的“兹”意思相同。
C.或,有时,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冀君实或见恕也”的“或”意思不同。
D.“谓曾之不忠”与《六国论》“子孙视之不甚惜”两句中的“之”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征指出,君主治理国家要依靠德行、礼义、诚实、信用,如果做到了,就能让大臣没有二心,可以让远方的人民前来归附。
B.唐太宗在贞观初年乐于从谏,但在位五六年时就厌恶听到直言了,印证了《谏太宗十思疏》中“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两句。
C.管仲向齐桓公指出四种行为会妨碍他称霸:不能了解人;能了解人却不能用人;能任用人而不能信任人;能信任人却又让小人干预其间。
D.唐太宗认为西晋大臣何曾罪过极大,因为他身居高位,名器隆重,应该直言进谏,辅佐君王,但他在朝廷上没有谏言,退朝后私下才说。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信之为道大矣。
(2)夫为人臣,当进思竭诚,退思补过,将顺其美,规救其恶,所以为治也。
14.两则材料表现出了唐太宗和魏征君臣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垂虹亭
张孝祥
舣棹太湖岸,天与水相连。垂虹亭上,五年不到故依然。洗我征尘三斗①,快揖商飙②千里,鸥鹭亦翩翩。身在水晶阙,真作驭风仙。
望中秋,无五日,月还圆。倚栏清啸孤发,惊起壑龙眠。欲酹鸱夷西子③,未办当年功业,空系五湖船。不用知余事,莼鲙④正芳鲜。
【注】①三斗:指三斗酒。②商飙:指秋风。③鸱夷西子:指范蠡和西施。范蠡曾辅佐勾践灭吴,功成后,携西施归隐,泛舟五湖(太湖)。④莼鲙:指莼羹鲈鲙。西晋张翰在朝做官,在秋天想念故乡吴地的莼羹鲈鲙,于是辞官回乡。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舣棹”两句写远望之景,词人泊船于太湖岸边,遥望湖面,水天相接。
B.词人登上垂虹亭,饮着美酒,吹着秋风,看着鸥鹭,飘飘然有成仙之感。
C.本词与《念奴娇·过洞庭》都详细描绘了中秋前后的湖光月色,引人入胜。
D.“孤”字写出了词人孤单的处境和孤独的心境,词人用“清啸”来发泄孤独。
16.本词用范蠡和张翰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以“ , ”两句说明变法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驳斥“生事”之说。
(2)苏洵《六国论》中“ , ”两句回忆了先辈们开辟事业的艰辛。
(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化用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诗句,感叹统治者不以历史为鉴,相继覆亡的两句是“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传说盘古氏倒下的时候,②头颅变成了泰山,③于是泰山成为古华夏东部最高。④泰山地处华北平原上,⑤其相对高度超过一千多米,⑥给人拔地通天的一种感觉。
司马迁《史记》中记载,在秦始皇正式封禅泰山之前,已有七十二位贤君来泰山封禅。从虚无缥缈的传说,( 甲 ),这座山从未缺席过任何一个瞬间。
每一座山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标签,这源自人类对大山的原始崇拜,源自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求。( 乙 ),那么绵绵不绝的青翠之色,就是描述泰山的首选。青色是东方的标准色,主生发与成长。遥望泰山,峰峦叠障,苍翠欲滴。山间云雾瞭绕,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山石草木之上,映照出万道金光。站在山顶,俯瞰山下,一切都在脚下,人的心胸便会豁然开郎。这青翠的山峦,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心灵的寄托。
公元736年,年仅24岁的杜甫从东都洛阳风尘仆仆地赶往齐鲁大地,此时的他刚参加完进士考试。虽然杜甫这次名落孙山,但是对于一个志向远大、十几岁便名扬文坛的诗人来说,暂时的失败不算什么,他对未来依然信心满满。他要放飞自我,到孔圣人的齐鲁大地游学。最终,他来到了泰山的脚下。
面对泰山,杜甫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诗,不仅描绘了泰山的高峻和壮丽,更表达了诗人对勇攀高峰的渴望。
18.下列选项中,与文中加点的“绵绵不绝”结构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A.肃然起敬 B.平分秋色 C.声名狼藉 D.甜言蜜语
19.文中第三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进行修改。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文章第一段中标序号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2.仿照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另选景物和人物进行仿写。要求语意连贯,形象生动,句式基本一致。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良知是我们内心最深处的声音,不管外界如何诱惑,我们都应该听从它的指引。
——毛泽东
材料二:悲悯是一种对他人的同情和爱,它能让我们更加关心社会的弱势群体,更有爱心和包容心。
——苏格拉底
材料三:良知和悲悯是人类道德的两个支柱,有了它们,我们才能建立起一个更加公正、和谐的社会。
——马克思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启示?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学校及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C 2.D 3.D 4.
材料一引用《礼记·大学》是为了阐述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追求“大同世界”的理想,说明家国情怀的逻辑链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体道德修养对家国天下的辐射作用。
材料二引用《礼记·大学》是为了论证“从个体到天下的道德理想诉求具有系统性”,强调古人意识中道德化社会在不同层面的体现,以及这种思想对中国人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突出古代先贤关于家国天下理想追求的宝贵价值。 5.
①民族精神根基: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仍不屈不挠的精神内核。
②促进社会和谐:通过“孝”扩展至爱他人、万物,形成包容一体的价值观,推动和谐家园的构建。
③提供全球智慧:以“天下大同”理念超越狭隘民族主义,倡导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④传承文化理念:“家”“国”文字发展脉络映照出家国同构的历史渊源,传承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理念。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对中国古代家国情怀的深入探讨,展现了中华民族文化中家国一体的思想核心。材料一以范仲淹、陆游等历史人物的名言为例,强调了家国情怀在中华民族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其双向性特征:个人对国家的忠诚与国家对个人的关怀。材料二则从先秦时期的思想出发,探讨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天下观,特别是《礼记·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两篇文章共同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的深远影响,强调了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持续价值和意义。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内容的能力。
A.“都蕴含着浓厚的家国情怀”错误,材料一指出“文化典籍中,往往都蕴含着古人的家国情怀”,但“都蕴含”表述绝对化,原文未强调“所有作品”。
B.“……这使……”错误,材料一最后一段指出家国情怀的双向性源于家国一体的思想,而非“双向性使家国一体思想深植血脉”,因果关系颠倒。
D.“随着历史发展、社会形态和政治形态的演进,古来的思想观念会被时代超越,这也意味着它们将失去原有的价值”错误,材料二提到“古来的思想观念固然会有许多方面随着……,值得我们传承、发扬和践行”,“会被时代超越”并不意味着“将失去原有的价值”,原文强调很多思想与精神仍有价值。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分析的能力。
D.“通过对比《墨子》《老子》中关于人之个体以至家国天下的不同表述,强调墨子的观点更能体现和平主义观”错误,材料二只是分别阐述了《墨子》和《老子》中关于人之个体以至家国天下的表述,呈现出具有时代性的天下观,并没有通过对比强调墨子的观点更能体现和平主义观,原文说“墨子的家国天下观就是以兼相爱、交相利、非攻为基本原则的。其所谓非攻,就是极力反对‘以亏人自利’,‘不仁’‘不义’,而且‘大为非攻国则不知而非’的行为。这堪称一种强烈的和平主义观”,只是对墨子观点的阐述,并非与《老子》对比后得出的结论。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分析的能力。
材料一第三段的观点主要是家国情怀中爱的扩展以及由此形成的中华民族追求和谐、爱好和平的民族气质和向往天下大同的天下情怀等。
A.“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体现了对他人和万物的关爱,将爱扩展到所有人和万物,可支撑观点。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体现了将对亲人的爱扩展到他人,可支撑观点。
C.“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皆乱,无有安身”体现了天下、国、家之间的紧密关系,强调了整体的和谐稳定,可支撑观点。
D.“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主要强调的是礼和乐在治理国家、移风易俗方面的作用,没有体现出家国情怀中爱的扩展以及天下情怀等内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第三段的观点。
故选D。
4.本题考查分析比较,概括要点的能力。
材料一引用“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强调要实现平治天下,需先从修身、齐家、治国逐步推进,体现了古人从个人到国家再到天下的理想追求路径,为后文论述家国情怀形成的民族气质及对构建和谐地球家园的意义作铺垫。
材料二中作者在提出“从个体道德修养的教化养成,到以家庭、家族、宗族为社会基础,再到国家层面的施政治理,再到天下的和谐太平大同,构成了中国早期思想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道德理想诉求”观点后,引用“这在《礼记·大学》中有着系统表述,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句,展现了个体与家庭、社会、国家及更广大人类社会的系统性联结,强调古人意识中道德化社会在不同层面的体现。
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能力。
①材料一中说“根植于民族文化血脉深处的家国情怀居功至伟”。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都彰显了古人对国家的责任与担当。
②材料一“这种一体的宇宙观,说明人不仅与祖先、后代子孙是一体的,与他人也是一体的,与家族、国家乃至自然界、万事万物还是一体的”句这种爱亲人扩展到爱其他人、万事万物与天地自然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要求“每个国家从自身做起,坚持以和为贵,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秉承平等协商、开放创新、同舟共济、坚守正义的大局观,开创共赢共享、发展繁荣、健康安全、互尊互鉴的未来”,彼此包容,求同存异,为构建和谐家园奠定思想基础,促进社会和谐。
③材料一强调“家国情怀不是指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而是一种具有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理念的博大胸怀,为解决当代纷繁复杂的民族关系和国际关系贡献了中国智慧”。每个国家应坚持以和为贵,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秉承平等协商等大局观,开创共赢共享等未来,为解决当代纷繁复杂的民族关系和国际关系贡献中国智慧,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④材料一“中华民族能够历经磨难、饱尝艰辛而不屈不挠、历久弥新,根植于民族文化血脉深处的家国情怀居功至伟”表明家国一体的思想深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这种历史文化内涵传承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理念,让后人能从文字发展中追溯家国情怀的根源,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延续民族文化的脉络。
6.D 7.C 8.①指被两座像驼峰一样的山遮住的地方。
②指蛋蛋父母所去的延安。
③指蛋蛋心中由模糊而逐渐变得清晰的人生道路。 9.①情节上:小说交代父母留给蛋蛋的信的内容,解释了蛋蛋父母去往延安的原因,也推动了蛋蛋也走上革命道路,加快了小说的叙事节奏。
②人物形象上:小说借助信件内容,丰富了蛋蛋父母为了救国救民不畏牺牲、 毅然投入革命浪潮的进步知识分子形象,真实可信。
③主题上:讴歌了以蛋蛋父母为代表的进步青年义无反顾的革命精神、舍小家为国家的高尚情怀。
【导语】这篇小说通过蛋蛋对“驼峰那边的远方”的憧憬,展现了一个乡村孩子对未知世界的渴望和对父母的思念,同时揭示了历史背景下个人抉择与家国情怀的复杂关系。小说通过对人物情感的细腻刻画和情节高潮的有效设置,使读者感受到一种跨越年代的理想主义精神和对教育的重视。整体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最终唤起对时代变迁的思考。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在儿子、儿媳的影响下,爷爷认识了马克思主义并有了深入的了解”错误。根据“告诉爷爷,不要后悔带我和你母亲了解中国的灯塔——马克思主义”可知,是爷爷影响了“儿子、儿媳”。根据文中“虽然许多内容他也无法理解透彻,但是足以在蛋蛋的心中开辟一条方向明确的道路”可知爷爷对马克思主义并非“有了深入的了解”。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都表现了她们在面对现代文明时的困惑”错,蛋蛋看到火车,想到了远方,“火车”载着她奔向了革命道路,并不涉及对现代文明的困惑。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①从表层看,从小说开篇对环境的描写来看,“夕阳已完全被像驼峰的两座山的山凹掩盖”,驼峰是蛋蛋所处村庄的显著地理特征,也是她目力所及的远方的边界,是她最初对远方概念的直观感知,是一个具体的地理位置,代表着她生活环境周边的一个空间界限,体现了她视野的局限性。
②从深层看,在小说情节发展中,三叔告知蛋蛋父母去了延安,且文中提到“父亲和母亲留在了驼峰那边的远方,再也不会回来了”,延安是蛋蛋父母投身革命的地方,是他们远离家乡、为理想奋斗的所在,这个远方承载着特殊的历史使命与时代意义,代表着一种更广阔的天地和伟大的事业追求。
③从主旨看,起初蛋蛋只是单纯好奇远方有什么,对未来迷茫。但在知晓父母的事迹以及阅读父母的信件后,她开始了解马克思主义,在爷爷的教导下逐渐明确了自己的方向,驼峰那边的远方不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成为她心中追求的目标,象征着她从懵懂无知到心怀理想、立志接续父母未竟事业的成长与转变,是她人生追求的具象化体现。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①从情节上,信中说明了父母去往延安的原因是“国家遭遇了苦难,我和你母亲是知识分子,我们必须投身于救国救民的时代浪潮”,这就为之前蛋蛋从三叔处得知父母消息后的疑惑以及父母的离去给出了合理的解释,使情节连贯完整。而且信中表达希望蛋蛋学习马克思主义并接续他们的道路,这直接推动了蛋蛋后续在爷爷教导下学习相关知识并最终踏上前往延安的火车这一情节发展,使故事的发展脉络更加清晰,加快了从蛋蛋知晓父母之事到自己走上相似道路的叙事节奏,避免情节拖沓。
②从人物形象上,通过信的内容“我与你的母亲并不想在你年幼时便离你而去,可是,我们的国家……我们必须投身于救国救民的时代浪潮,只有我们献身,你和众多的孩子才有希望安然长大”,可以看出蛋蛋父母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明知离开年幼的孩子会给家庭带来痛苦,但为了国家大义毅然决然地投身革命,丰富了他们作为进步知识分子,为了救国救民不畏牺牲、深明大义的形象特点,让读者能更深入地感受到人物的高尚情怀和坚定信念,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真实可信。
③从主旨上,本文内容突出了父母为了国家舍弃家庭的选择,体现了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尚境界,也展现了那个时代众多进步青年以挽救中国为己任、义无反顾投身革命的伟大精神。整个小说通过对这封信内容的详细交代,歌颂了这种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勇于奉献牺牲的革命精神,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内涵,使小说所传达的家国情怀和革命精神更加鲜明突出,引发读者对那个特殊历史时期人们的伟大抉择的深刻思考。
10.BDG 11.D 12.B 13.(1)国君不信任(臣子)就无法驱使臣子,臣子不信任(国君)就不能侍奉国君,信任作为原则很重要。
(2)作为一个臣子,应该上朝时竭尽忠诚,退朝时反省自己,弥补过失,对于美政要顺从施行,对于恶政要规劝补救,这才是用来治理好国家的办法。 14.①唐太宗鼓励大臣进谏,并能虚心纳谏,知错能改;②魏征敢于指出君王过错,尽忠直言,同时也善于进谏。
【导语】这篇文言文展现了唐太宗与魏征君臣间的治国理念交锋。材料一中魏征以“德礼诚信”为治国之本,直言批评太宗从善如流到渐恶直言的转变,体现了其刚正敢谏的臣子形象;材料二太宗以晋武帝为例,强调臣子当“进思竭诚,退思补过”,展现其纳谏反思的明君风范。两文通过正反论证,共同构建了“君臣相得”的理想政治图景,彰显了唐代“贞观之治”中谏诤文化的精髓。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每次见君王,(君王)不探讨治理国家和图谋久远的谋略,只是说些平生的常事,这不是留给他的子孙的基业啊。
“见”的主语为“吾”,宾语为“主上”,句子结构完整,所以应在“上”后面断开,即在B处断开;
“不论”的宾语为“经国远图”,构成动宾结构,所以应在“图”后面断开,即在D处断开;
“说”的宾语 为“平生常语”,构成动宾结构,所以应在“语”后面断开,即在G处断开。
故选BDG。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以及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美”,形容词作名词,美好的行为;/意动用法,认为美好。句意:但却没能见到善始善终的美好行为。/ 之前的史书认为他应该被赞美。
B.正确。“兹”,均为“这”。句意:从这之后。/光大这九德的修养。
C.正确。“或”,有时;/或许。句意:,即使有时勉强接受。/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
D.错误。用法不同。“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指土地。句意:我认为何曾不忠。/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但在位五六年时就厌恶听到直言了”错误。由原文“既五六年间,犹悦以从谏”可知,唐太宗在位五六年时还乐于从谏。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使”,驱使;“事”,侍奉。
(2)“竭”,竭尽;“过”,过失;“所以”,用来……的办法。
1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①唐太宗:材料一中魏征评价唐太宗“昔贞观之始,闻善若惊,既五六年间,犹悦以从谏”,可见他能够虚心纳谏;材料二中唐太宗认为“曾位极台司,名器隆重,当直词正谏”,他认为何曾官至三公,应当直言正谏,议论治国之道辅佐时政,说明他鼓励大臣进谏;针对魏征的谏言,唐太宗承认“公之所谏,朕闻过矣”,体现虚心纳谏、知错能改的态度;
②魏征:材料一中他直言唐太宗“渐恶直言”“待下之情未尽于诚信”,直指君主过失;引用管仲与齐桓公的对话,论证“信任”的重要性,劝谏方式委婉而有力,善于进谏。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臣听说治理国家的基础,一定要依靠德行和礼义,国君所应该坚守的,只在于诚实信用。诚实信用树立以后,臣子对国君就没有二心,德行礼义形成后,边远的人民就会前来归附。既然如此,德行、礼义、诚实、信用,就是国家的纲领,贯穿于君臣、父子之中,不可片刻废弃。文子说:“同样的话语被人信任,那是因为信任建立在话语的前面;同样的法令可以贯彻实行,那是因为有诚意在法令之外。”如果话说出来却不实行,是言而无信;法令制定了却不被服从,是因为法令没有诚意。没有信用的言语,没有诚意的法令,对国君来说会败坏道德,对百姓来说会危及自身。即使在颠沛流离的环境中,君子也不会那样做。
自从陛下登基,实行王道,已有十多年了,神威遍及四方,各国使者前来朝拜,国家粮仓日益充实, 国土日益广阔。然而如今道德和仁义却没有日益笃厚,为什么呢?因为陛下对侍臣子的态度还不够诚信,虽然陛下在贞观初期勤于政务,有一个好的开头,但却没能见到善始善终的美好行为。这种情况是逐渐发生改变的,不是一朝一夕突变的。贞观初年,陛下听到好的意见就很惊喜,到贞观五、六年间,仍然乐于接受意见。从这之后,陛下您渐渐讨厌直言,即使有时勉强接受,不再像早年那般纳谏如流了。(因此,)忠正的大臣,逐渐为了避免触犯您不敢直言;而那些奸邪之人,趁机大肆发挥他们巧舌如簧的本领。他们诬陷与朝廷同心同德的人是滥用职权,中伤直言进谏的人是在诽谤朝政。正直的忠臣不能完全陈述自己的想法,朝中重臣也不能与之争辩是非。陛下被迷惑视听,破坏了治政的原则,妨政害德的原因,就在这里吧?
国君能对臣子尽到礼仪,臣子就会为国君竭尽忠诚,关键在于内外无私,君臣之间互相信任。国君不信任(臣子)就无法驱使臣子,臣子不信任(国君)就不能侍奉国君,信任作为原则很重要。从前齐桓公问管仲:“我要是让酒在杯中变质,让肉在砧板上腐烂,这样会不会损害我的霸业?”管仲说:“这当然是极不好的事,但对霸业也没有什么危害。”桓公问:“那什么事才会有害于霸业呢?”管仲说:“不能了解人,对霸业有害;能了解人却不能用人,对霸业有害;能任用人而不能信任人,对霸业有害;能信任人却又让小人干预其间,也对霸业有害。”
管仲,只是辅佐霸主的贤臣,都还能够这样谨守信任、远避佞人,更何况(陛下是)统领天下的君主,怎能让巍巍盛德,有所间断呢?
材料二:
我听说晋武帝自从平定吴国后,追求奢侈骄纵,不再在国家政事处理上用心。何曾退朝回家,对他的儿子何劭说:“我每次见君王,(君王)不探讨治理国家和图谋久远的谋略,只是说些平生的常事,这不是留给他的子孙的基业啊。你们还可以免于祸患。”他指着自己的孙子们说:“你们这一辈人一定遭遇祸乱。”等到了他的孙子何绥,果然被滥用刑罚的人诛杀。之前的史书认为他应该被赞美,认为他有先见之明。我却不认为是这样,我认为何曾不忠,他的罪过很大。作为一个臣子,应该上朝时竭尽忠诚,退朝时反省自己,弥补过失,对于美政要顺从施行,对于恶政要规劝补救,这才是用来治理好国家的办法。何曾居于宰辅大臣的高位,名号与车服仪制都很尊贵,应该正直公正地进谏,谈论大道,辅佐君王,现在退朝后才说,却没有在朝廷上谏争。(史书)认为他是明智的,岂不是错误的?盲人跌倒了不去搀扶,用那个搀扶盲人走路的人干什么呢?您直言进谏,我知道过错了。
15.C 16.①范蠡建功立业之后,归隐太湖,而词人没有建立功业,就退隐太湖。词人用范蠡的典故,来对比自己的处境,表达了壮志未酬的悲痛。②张翰为了故乡的莼羹鲈鲙,毅然辞官归乡。此时正是莼鲙芳鲜之时,词人用张翰的典故,表达了希望回归故乡的愿望,也暗含了词人排遣苦闷的自我安慰。
【导语】这首词以垂虹亭为背景,通过描绘太湖美景与个人感受,展现了词人超然物外的情怀。上阕写景,水天相接,鸥鹭翩翩,营造出空灵意境;下阕抒情,借范蠡、张翰典故,表达功业未就的遗憾与归隐之思。全词情景交融,语言清丽,体现了张孝祥豪放洒脱的词风。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都详细描绘了中秋前后的湖光月色”错误。本词对“月色”的描写,只提到“月还圆”,其他几乎没有写“月色”。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表现手法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
①根据注释二可知,范蠡曾辅佐勾践灭吴,功成后,携西施归隐,泛舟五湖(太湖)。而词人此时“未办当年功业”,未能像范蠡一样建立下不朽功勋,只能“空系五湖船”,一个“空”字,尽显其壮志未酬的无奈与遗憾。所以,词人用范蠡的典故,来对比自己的处境,表达了壮志未酬的悲痛。
②根据注释四可知,莼鲙,指莼羹鲈鲙。西晋张翰在朝做官,在秋天想念故乡吴地的莼羹鲈鲙,于是辞官回乡。而此时,正是莼鲙芳鲜之时,于是词人用张翰的典故,表达了希望回归故乡的愿望,同时也是词人借以排遣壮志未酬苦闷的一种自我安慰。
17. 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 暴霜露 斩荆棘 叹门外楼头 悲恨相续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弊”“暴”“棘”“续”。
18.A 19.
①“障”改为“嶂”;②“瞭”改为“缭”;③“郎”改为“朗” 20.
甲:到有据可查的历史
乙:如果要用一种颜色来概括泰山 21.
句③,修改为:于是泰山成为古华夏东部最高的山峰
句⑤,修改为:其相对高度超过一千米
句⑥,修改为:给人一种拔地通天的感觉 22.
示例一:游览赤壁,苏轼写下了“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两句词,不仅赞颂了赤壁的雄奇与壮阔,更表达了词人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歌颂。
示例二:远望庐山瀑布,李白写出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句诗,不仅描绘了庐山瀑布的美丽与壮观,更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示例三:走进山西村,陆游写下了“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两句诗,不仅表现了农家的热情好客,更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短语结构的能力。
“绵绵不绝”是偏正结构,“绵绵”修饰“不绝”。
A.“肃然起敬”中“肃然”修饰“起敬”,是偏正结构。
B.“平分秋色”是动宾结构,“平分”是动词,“秋色”是宾语。
C.“声名狼藉”是主谓结构,“声名”是主语,“狼藉”是谓语。
D.“甜言蜜语”是并列结构,“甜言”和“蜜语”是并列关系。
故选A。
19.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①“峰峦叠障”中的“障”,应写作“嶂”;
②“云雾瞭绕”中的“瞭”,应写作“缭”;
③“豁然开郎”中的“郎”,应写作“朗”。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处:前文第一段提到盘古的传说,第二段写到《史记》记载;上句是“从虚无缥缈的传说”,此处要过渡到历史记载,故可填:到有据可查的历史。
乙处:后文提到“那么绵绵不绝的青翠之色,就是描述泰山的首选”,“那么”一词表明前文需要有一个假设的前提,可知此处是关于用颜色形容泰山的假设,故可填:如果要用一种颜色来概括泰山。
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第一段中标序号部分有三处语病:
句③,成分残缺,“泰山成为古华夏东部最高”中,“成为”后缺少对应的宾语,可改为“泰山成为古华夏东部最高的山峰”。
句⑤,成分赘余,“超过一千多米”中,“超过”后面应是确数,删除“多”,改为“超过一千米”。
句⑥,语序不当,“给人拔地通天的一种感觉”中定语顺序不当,“一种”表数量,“拔地通天”是形容词性短语,表数量的在形容词前面,改为“给人一种拔地通天的感觉”。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式仿写的能力。
分析仿写句式:原句结构为“面对+景物,人物+写下的具体诗句”,不仅描绘了该景物的特点,更表达了人物的某种情感”。其中注意选择典型景物(如赤壁、黄河、庐山等),关联诗人名句,兼顾景物描写与情感升华。
选择景物和人物:如选择“赤壁”作为景物,“苏轼”作为人物,因为苏轼对赤壁有诸多游览、赞美之词,符合仿写要求。
确定诗句及情感:“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句诗很好地体现了赤壁在苏轼心中的独特地位。前半句“不仅描绘了赤壁的雄奇与壮阔”,后半句“更表达了词人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歌颂”,体现出苏轼通过诗句传达出的对赤壁景色和此地英雄人物的赞美之情。
以此句式特点和内容要求,可再选择如“庐山瀑布”和“李白”,“山西村”和“陆游”,“大漠”和王维等。
23.例文:
良知为基明底线,悲悯耀世照苍生
在历史的浩浩长河中,良知与悲悯,如同两个支柱,帮助人类在万丈荒原上建立文明,又不断支撑着人类以道德建立起的贝阙珠宫,为困苦迷茫的灵魂遮风挡雨,为脚下的土地庇护四方。
正如一代伟人毛主席所言:“良知是我们内心最深处的声音。”人类之所以能不断前行,正是因为有良知的指引。
良知是一本精装的“是非律法”,为我们划定基本的道德底线,让我们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恰如王阳明也说:“良心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出于对和平的渴望,爱因斯坦写信给美国总统建议研制原子弹,以免被法西斯捷足先登;但同样是出于良知,爱因斯坦却又一直后悔造出原子弹,让它成为广岛、长崎百年难愈的噩梦。良知也是一只精准的“指南针”,指引我们方向,让我们避免误入歧途,走向阳关大道。“毒奶粉”“毒豆芽”纵然红极一时,但走错了方向,终归只能落入销声匿迹之境地;相反,民族企业“娃哈哈”“老凤祥”坚守良知,反而成为了常青树。历史在不断进步,但良知始终如影随形,让人们及时停下脚步,做出取舍。
苏格拉底说:“悲悯是一种对他人的同情和爱,它能让我们更加关心社会的弱势群体,更有爱心和包容心。”如果说,良知是人类道德的“底线”,做好自己;那么,悲悯情怀便是人类道德的“上限”,关照他人。
“悲悯不是为了给自身带来愉悦,而是包容他人的轻视、遗忘、憎恶。”年少不解《悯农》意,而今看到至善至孝的窦娥被阴险小人与丑恶世道所害,不由得潸然泪下;年少不解杜甫慈,可是看到他上雨旁风,骨瘦如柴,却还高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望天下苍生安居乐业,不能不心生敬佩;年少不解世间苦,可看到鲁侍萍一片真心错付、“木石前盟”天作之合却难成佳偶,禁不住痛彻心扉。即便微如蝼蚁,也是自然挥就的绚丽一笔。心怀悲悯,方见苍生。
而如今,尘世喧嚣,人心浮躁,人们的悲悯之心似乎日渐僵化,更有甚者,不少人连最基本的良知都已被浮华日益吞噬。坚守良知,心怀悲悯,似乎变得越来越艰难。但请扪心自问,若无这一点星星之火,又何来燎原之势?熊培云有言:“心地温暖者,亦身体力行,脚踏实地。”所以,我辈中人,不如做这良知之塔上的小小守望者,若无火炬,我便为火炬。火光也许不大,却足够明亮,足以指引方向。
生而为人,时时以良知叩问自己,得半溪明月照亮前路;常常用悲悯关照他人,获一枕清风凉众生。如此,人类的精神家园方能日渐稳固,风雨难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