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六校(天一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南阳六校(天一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天一大联考
2024一2025学年(下)南阳六校高二年级期末考试
历史·答案
1~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答案D
命题透析本题以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
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拔根据材料中宫殿基址的规模与规划、青铜礼器、手工业分工及墓葬等级差异可知,当时社会权力集
中、阶层分化和礼制规范符合早期国家形态初步形成的特征,D项正确。仅凭材料不能体现手工业技术体系完
各,排除A项;幕葬遗存和礼器具有一定的神权色彩,但无法反映材料中所有现象,B项排除:虽然当时手工业
出现专业化(如青铜器、绿松石作坊),但“与农业完全分离”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2.答案B
命题透析本题以商王巡行地方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
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拔材料中“军事据点”“王赐贝”体现商王恩威并施的统治手段,符合商代内外服制度下维系方国臣服
的政治逻辑,反映出商王带“子姓”巡行地方的目的是威慑辖地势力、显示统治权威,B项正确。商王巡行各地
是出于政治目的,排除A项:商王巡行地方并不会扩大商朝的统治疆域,C项错误;材料更侧重于社会治理而非
祭祀山川,排除D项。
3.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以近代以来南阳出土大量的汉画像砖(石)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
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拔根据材料可知,胡人进献良马体现了边疆民族交流,战争画面反映出军事防御,屯垦场景展示了边
疆开发,这些画像砖(石)虽为艺术创作,但为研究汉朝边疆的民族关系、军事举措、经济开发等状况提供了重
要资料,C项正确。“真实还原”“全貌”表述过于绝对化,这些汉画无法涵盖汉朝边疆治理的各方面,A项带
误;这些画作为艺术创作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现象,其经过艺术加工,“可靠证据”表述夸大,B项错误;
这些画像砖(石)反映的胡人进献、战争、屯垦等与边疆相关内容,并非是为突出汉代文化艺术成就,D项与材料
主旨不符,排除。
4.答案A
命题透析本题以隋唐时期的历法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同
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根据材料可知,印度天文算法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天文知识相融合,推动了中国天
文学发展,体现了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僧一行在吸收外来知识基础上创新,制定《大衍历》,体现科技进步;日本
遣唐使学习并带回《大衍历》影响本国历法,体现中国文化的传播,A项正确。日本学习中国说明当时中国有技
术优势而非全面领先,且材料未涉及“全面超越”,B项错误;中华文化圈的形成主要是唐朝国力强盛、文化昌盛
的结果,并非使节往来所造成的,排除C项:材料中技术传播除遣唐使(官方交流)外,还有丝绸之路等多元渠
道,并非“完全依赖宗教人员往来”,排除D项。绝密★启用前
4.隋唐时期,印度的天文算法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天文知识相互交融,为中国天
天一大联考
文学发展注入新元素:僧一行借鉴外来技术加强天文观测,制定了《大衍历》,其精度远超前
2024一2025学年(下)南阳六校高二年级期末考试
代历法,对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推算更为精准。日本遣唐使带回的《大衍历》对其历法的修
订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现象反映了当时


A.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推动科技进步
B.天文学发展全面超越了周边各国
C.使节往来推进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D.技术传播完全依赖宗教人员往来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
5.中央电视台在制作宋辽关系史的纪录片时,称“澶渊之盟”为“历史的拐点”。这主要是因
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为其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A.实现了北宋与辽朝的平等外交
B.使辽国从此臣服于宋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C.以妥协促成宋辽边防基本安定
D.消解了辽国民族隔阂
6.嘉庆、道光年间,美洲的玉米、番薯等在大江南北推广,政府鼓励垦殖引发土地开发过度、灾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荒频发,政府的农业税收自19世纪20年代起急剧下降,并且每年因灾蠲免的赋税约占财
符合题目要求的。
政收入的12%。这反映出,当时清朝
1.河南考古工作者在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型宫殿基址呈中轴对称布局,外围有围墙和道路系
A.农业发展与生态及财政矛盾凸显
B.政府调整政策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统;出土的青铜爵、斝等礼器铸造技术成熟;专门制作绿松石龙形器或陶器的作坊有明确的
C.新作物推广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
D.西方经济侵略导致农业收入下降

分工;从墓圹规模、随葬品差异可看出墓葬有着明显的等级差异。据此可推知,当时
7.图1是晚清官方主导绘制的《剿灭粤匪图》(局部),该图完成后,清廷曾在京城及主要城市

A.手工业技术体系的完备
B.神权与王权紧密地结合
的官署、学堂等场所广泛展示。该图
C.手工业与农业完全分离
D.早期国家形态初步形成

2.殷墟考古报告显示,商王定期带“子姓”巡行地方。巡行路线上分布有多个祭祀坑、军事据
点及方国遗址。部分遗址出土青铜礼器铭文“王赐贝于某地”。商王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内服外服的经济交流
B.强化统治权威
C.扩大商朝统治的疆域范围
D.祭祀名山大川
3.近代以来,南阳出土了大量的汉画像砖(石),有描绘当时胡人进献良马的场景,有展现汉军
与匈奴作战的激烈场面,还有呈现边疆地区军民开垦荒地的情景。这些汉画像砖(石)
图1
A.真实还原了汉王朝边疆治理的全貌
B.是研究两汉治理边疆的可靠证据
A.反映太平天国已失去民众支持
B.有助于塑造清廷统治权威
C.为研究汉代边疆状况提供重要资料
D.全面反映了汉代的文化艺术成就
C.反思了战争对社会造成的破坏
D.全面地还原了镇江战役
历史试题第1页(共8页)
历史试题第2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