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0张PPT)yān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燕歌行高适chuāngféipèi预习检测(字词注释)烟尘横行非常摐金伐鼓逶迤瀚海穷秋腓玉箸飘摇绝域死节烽烟和尘土,此处指敌人入侵指在战场上纵横驰骋,与敌军作战特别指行军时的金鼓和鸣。摐:撞击蜿蜒不绝的样子沙漠玉筷,此处指思妇的眼泪随风飘荡的样子极偏远的地方为节气而死,即为国家献身深秋病,枯萎【注解】PART-01知人论世PART-02诗文梳理PART-03研读诗文PART-04指导背诵目录PART-05情境默写知人论世1.解题:燕歌行燕,古国名。古燕国所在地,位于我国东北部。此地最早称为“幽州”。蓟,在历史上是与燕并存的诸侯国,且蓟、燕两地相邻。后“蓟微燕盛”,蓟为燕吞并,称为燕国的都城,蓟也成为燕的代称。《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内容多写燕赵边塞之事。歌,为产生于先秦时期歌谣的统称,“燕歌”即燕地的歌谣,因为燕地在春秋至两汉千年以来战争频发,征戍不断,战争积淀在“幽、蓟”之地的民谣中,成为记忆着征战、别离、相思等内容的“燕歌”。这里的“行”和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行”一样,只是表示古诗的一种体裁,均属“歌行体” 。这里的“行”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吟”,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及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歌”一样,只是表示古诗的一种体裁,均属“歌行体”。《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内容多写燕赵边地战争之事和征夫思妇相思之情。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2.边塞诗 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边事增加,战争频繁。 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 代表:高适、岑参、王昌龄等。 内容:1、描写边塞奇丽壮阔的风光、异域风情。2、抒发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3、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情。4、表达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5、表达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战士的同情。常见意象: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雁、鹰等。艺术特点: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知人论世3.了解作者高适(700-765)字达夫;世称高常侍;唐代边塞诗派的主要代表,在当时与岑参并称“高岑”。在边塞诗中他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抱负,歌颂了将士的战功,还陈述了边防策略。此外,还揭露了封建军队中将领与战士的矛盾,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以“悲壮”概括高适诗的风格。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高适生平4.了解背景高适在创作此诗之前不久,曾经怀着豪情壮志,到蓟(jì)北一带漫游,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当时,那里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地区,形势紧张,是用人之地。由于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路,高适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对边塞地区的现实状况是了解的更加具体、更加透彻了。这种切身的体验,也为《燕歌行》的写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和思想基础。作者有感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与奚族作战打了败仗却谎报军情,作诗加以讽刺。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交代时间交代事迹交代写作缘由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析小序·明背景 此诗为和人之作,但绝非无聊应酬,而是“感征戍之事”而作,饱和着血泪的感慨;“事”,亦非道听途说之辞,而是作者身临其境,亲眼所睹。原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此诗是有感而发。其所感之事,则与张公有关。张公者,张守珪也,当时担任着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的要职,主持北边对契丹军事;史载他曾隐匿所部将领的败状,而向朝廷妄奏有克捷之功。高适对此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感征戍之事”的三方面 : 1、所“感”唐家声威。 2、所“感”思乡盼归之情。 3、所“感”军中苦乐不均。诗文梳理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诗的发端两句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敌军入侵,唐军将士辞家参战。(1)对破敌卫国,建立功勋,寄予希望。(2)对骄恣蛮干,邀功求赏,深抱隐忧。基调:主要是赞颂一、出师唐朝东北边境战事又起,将军离家前去征讨贼寇。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将领闻警受命率兵出征,局势紧急,战火蔓延。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缓和渐入紧张。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透过这金鼓震天、旌旗遮天蔽日、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军队擂击金鼓,浩浩荡荡出山海关外,旌旗连绵不断飘扬在碣石山间。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燕歌行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写出了边地自然环境的恶劣,而敌人的进攻却如暴风骤雨般猛烈,可看出官兵处境的险恶。二、身陷重围 对比。战士在前线流血牺牲,将帅却安居营帐,流连声色——苦乐不均,死生迥异。 暗示了必败的原因——从内部瓦解了战斗力。基调: (愤慨)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战士在前线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将军们依然逍遥自在的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衰草连天,孤城落日,力竭兵稀,重围难解,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边塞秋末景色(衰败、萧瑟、凄凉) ——唐军兵力(枯竭),衬托出战事的惨烈,唐军伤亡惨重。二、身陷重围 对比,将领身受皇恩常轻敌冒进以求赏;士卒竭力奋战仍未解除关山重围。(愤慨) 这是全诗的中心,也是前后转折的关键。上一层写将领,下一层转入写士卒。深秋季节,塞外沙漠上草木枯萎;日落时分,边城孤危,士兵越打越少。主将身受朝廷的恩宠厚遇常常轻敌,战士筋疲力尽仍难解关山之围。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燕歌行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一句征夫,一句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相去万里,永无见期;蓟北征人,回首亦是枉然。三、士卒及其家人的痛苦身披铁甲的征夫,不知道守卫边疆多少年了,那家中的思妇自丈夫被征走后,应该一直在悲痛啼哭吧。思妇独守故乡悲苦地牵肠挂肚,征夫在边疆遥望家园空自回头。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边城遥远,难以度越;苍茫广漠,一无所有。征战生活艰苦——空间上写出飘零孤独之苦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战争气氛紧张——时间上写出征战生活的日夜不宁。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 此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三、士卒及其家人的痛苦边塞战场动荡不安哪里能够轻易归来,绝远之地尽苍茫更加荒凉不毛。早午晚杀气腾腾战云密布,整夜里只听到巡更的刁斗声声悲伤。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燕歌行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争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四、礼赞士兵,提出心愿 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 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何计其数,驱士兵如鸡犬的将帅数不胜数,备历艰苦而埋尸异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万万!可是,千百年来只有一个李广,怎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呢?把士卒与将领对照,以见志向、品格之尊卑; 把李广与当今诸将相比,以见才能、功德之高下。 此诗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而深远。战士们互相观看,雪亮的战刀上染满了斑斑血迹;坚守节操,为国捐躯,岂是为了个人的名利功勋?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第一层八句写出师, 着力烘托气氛;第二层八句写战败(身陷重围), 揭示其原因;第三层八句写被围(士卒及家人的痛苦), 刻画相思之苦;第四层四句写死斗(礼赞士兵,提出心愿), 突出壮志豪情。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这首诗主要写了 ——人:将帅 士卒 士卒 思妇事:战争景:塞外秋景研读诗文任务一:研读出师,并思考问题(设题)1、总结诗人描写“出师”渲染怎样气势?结合全诗,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气势的描写?透过这金鼓震天、旌旗遮天蔽日、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2、“飞”和“照”两个动词有何表达作用?写出了军情的危急3、“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有何表达作用?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缓和渐入紧张。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唐诗汉家4.唐朝的诗人为什么喜欢“以汉代唐”?彰显大国风范,提升民族自豪感汉家旗帜满阴山,不谴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借汉朝皇帝讽喻唐朝的帝王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唐诗汉家唐朝的诗人为什么喜欢“以汉代唐”?借汉朝皇帝讽喻唐朝的帝王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白居易《长恨歌》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杜甫《兵车行》以汉武帝的穷兵黩武,影射当今唐朝帝王的兵火无休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唐诗汉家唐朝的诗人为什么喜欢“以汉代唐”?以汉武帝的穷兵黩武,影射当今唐朝帝王的兵火无休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辽水上。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张藉《征妇怨》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李颀《古从军行》“在东北”:1、“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对比。战士在前线流血牺牲,将帅却安居营帐,流连声色——从内部瓦解了战斗力。苦乐不均,死生迥异(愤慨)2、“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景物的特点?有何作用 ?边塞秋末景色(衰败、萧瑟、凄凉) ——唐军士兵(枯竭),衬托出战事的惨烈,唐军伤亡惨重。3、“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用了什么手法?蕴含了什么感情?对比,将领受朝廷恩遇,肆无忌惮,冒进贪功—战争连连失利,士卒力已耗尽,却未能解围(愤慨)4、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自然环境恶劣,敌人的凶悍是唐军失利的原因,但主要原因还在于将领过于轻敌,只想邀功求赏却不爱惜士兵的生命。任务二:研读身陷重围,并思考问题(设题)揭示失利原因采用了什么手法?对比: 将帅 帐下犹歌舞 恩遇轻敌 战士 军前半死生 力尽关山烘托: 山川萧条极边土 大漠穷秋塞草腓1、征人思乡,分离之苦,本是边塞诗的传统内容,诗人此处是如何写征人之苦的? 与全诗描写战争是否背离?(1)“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摇那可度?”蓟北征人,回首亦是枉然。“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三时(晨午晚),白天所见“杀气作阵云”,晚上所闻也只有“刁斗声”,可以看出白天身陷绝境,晚上却异常孤独寂寞。任务三:研读士卒及其家人的痛苦,并思考问题(设题)(2) 不背离。写士兵的苦,写两地相思实际是对将领的谴责。四、礼赞士兵,提出心愿(设题)1、“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与将领形成怎样的对比?“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2、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总结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气氛悲壮淋漓,主意深刻含蓄。诗人着意暗示和渲染严酷的沙场环境和惨烈的战争场面,以凄凉的惨状,揭露好大喜功的将军们的罪责。尤可注意的是,诗人在激烈的战争进程中,描写了士兵们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凄恻动人,深化了主题。全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士兵的效命死节与主将的怙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将帅临战失职,骄纵享乐,都是鲜明的对比,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将领。诗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而深远。同时又形成古今对比。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指导背诵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燕歌行化整为零,分层背诵小结1:首八句写出师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伏笔。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模大样开赴战地,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校尉”两句写抵达前线,羽书飞驰,见军情紧急;猎火照夜,说敌阵森严。唐朝东北边境战事又起,将军离家前去征讨贼寇。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军队擂击金鼓,浩浩荡荡出山海关外,旌旗连绵不断飘扬在碣石山间。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小结2:接八句写战斗危急而失利。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环境条件恶劣,敌人凶猛善战,将领与战士的矛盾。其中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将领的寻欢作乐,不爱惜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战士在前线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将军们依然逍遥自在的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深秋季节,塞外沙漠上草木枯萎;日落时分,边城孤危,士兵越打越少主将身受朝廷的恩宠厚遇常常轻敌,战士筋疲力尽仍难解关山之围。小结3:再八句写士兵的痛苦 。这八句主要交代了什么内容?①征人思乡、思妇断肠的分离之苦;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②边疆荒凉、战争惨烈的戍边之苦。身披铁甲的征夫,不知道守卫边疆多少年了,那家中的思妇自丈夫被征走后,应该一直在悲痛啼哭吧。思妇独守故乡悲苦地牵肠挂肚,征夫在边疆遥望家园空自回头。边塞战场动荡不安哪里能够轻易归来,绝远之地尽苍茫更加荒凉不毛。早午晚杀气腾腾战云密布,整夜里只听到巡更的刁斗声声悲伤。小结4:最后四句总束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最末二句,诗人深为感慨道:“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揭露好大喜功的将军们的罪责。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战士们互相观看,雪亮的战刀上染满了斑斑血迹;坚守节操,为国捐躯,岂是为了个人的名利功勋?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出师身陷重围两地相思礼赞士兵,提出心愿战役全过程燕歌行情境默写金伐鼓下榆关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旌旆逶迤碣石间战士军前半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美人帐下犹歌舞死生身当恩遇常轻敌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玉箸应啼别离后铁衣远戍辛勤久力尽关山未解围边庭飘飖那可度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死节从来岂顾勋相看白刃血纷纷绝域苍茫无所有总结㈠思想内容:本诗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概括了开元年间唐军将士戍边生活的多个方面(沙场死战、两地相思等)。重点在于揭露军中官兵苦乐悬殊,抨击将帅腐败无能且不恤士卒,对浴血苦战的士兵寄予深切同情。㈡艺术特色:⒈善于描写边塞风光,渲染战争气氛⒉运用对比手法,深化作品组主题⒊七言歌行,参用律句,形成音调之美(三)本诗的风格:雄浑悲壮,风骨凛然课堂小结 本诗虽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 描写了唐军士卒慷慨赴边、转战绝域的情景,高度赞扬了他们为国立功、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也表现了他们久战不归、两地相思的苦闷,并给以深切同情;同时还揭露了军中官兵对立、苦乐悬殊的事实,抨击了将帅的腐败无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