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赣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西省赣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密布网纹的筒形陶罐是兴隆洼文化的一个特点。考古学家在邻近的同期文化中并未发现网纹图案,但在兴隆洼文化的东、西寨遗址却发现数量惊人的网坠,据此可以推断( )
A.此类文化具有封闭性 B.中华文明的多元起源
C.这种网纹起源于本土 D.当时存在远距离交流
2.下表是汉武帝时期部分公卿百官的学术背景一览表,据此可知( )
学派归属 代表人物
儒家 公孙弘、蔡义、韦贤、玄成、匡衡、张禹、翟方进、孔光、平当、马宫、平晏
纵横家 主父偃、严助、徐乐
道家 汲黯、郑当时、司马谈
法家 张汤、赵禹、杜周、韩安国
阴阳家 夏侯始昌、严安
A.汉代文教政策仍具包容性 B.百家争鸣局面得到了延续
C.当时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 D.察举制利于各类人才选拔
3.唐代妇女是岁时节日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她们一方面必须履行主内的职责,为节日宴饮和庆典提供服务;另一方面也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以女性独特的方式为家人、社会营造快乐和谐的节日气氛。这说明了唐代( )
A.妇女经济地位显著提高 B.礼教束缚女性社会活动
C.民族交融得到空前发展 D.社会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4.早在蒙古汗国时期,忽必烈即着手在一些要地设立驿站,并规定“非军事毋得辄入”。元仁宗时规定:“军事、钱粮、急务量事给驿”,之后的驿站“或以军情为重,或以钱粮为大,或以贡物为急”。这反映出( )
A.社会逐渐趋于稳定 B.大都粮食供应紧张 C.中西交流日渐频繁 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5.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以“异史氏”名义,揭露了康熙三十三年时地方官逼迫百姓“捐粮”,向皇帝汇报时却称百姓“乐输”的现象。这可佐证( )
A.商品经济冲击传统农业结构 B.文学作品蕴含历史信息价值
C.中央集权弱化地方治理能力 D.赋税改革减轻民众经济负担
6.郑观应于1894年完成的《盛世危言》一书,主张“欲攘外,亟须自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这在当时( )
A.首倡向西方学习的新风气 B.有力回击了列强瓜分野心
C.利于洋务运动的全面展开 D.推动了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7.北洋时期,时任北京协和医院院长的刘瑞恒组织学生到战地医院做实地诊疗工作,让学生直面战地创伤,了解军队中易于发生的传染病流行情况。这一举措体现了中国近代医学教育( )
A.推动了中国近代公共防疫事业起步 B.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强化了实践培养
C.完全依赖于西方医学模式开展教学 D.侧重外科手术与战场急救技术训练
8.抗战时期,历史学家尹达针对当时学术界比较流行的中国文化“东来”“西来”说、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停滞性”必需外力推动说,先后写成《中国新石器时代》和《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之起源》等论著,论证了中国文化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是源远流长的。这在当时( )
A.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提振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C.标志我国自主的史学体系形成 D.根本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9.建国初,国家对高等院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如表是这次调整后不同区域高校数量的变化表。这次调整( )
年份\区域 华北 东北 华东 中南 西南 西北 总计
1949年 27 20 74 34 42 8 205
1957年 49 28 61 41 28 22 229
变化率(%) 81.5 40 -17.6 20.6 -33.3 175 11.7
A.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 B.是对外部环境恶化的调适
C.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D.极大提高了人民文化水平
10.蒙古族长调民歌是流传于中蒙两国的一种民族音乐形式,存在着文化的同源性和特色的互补性。中蒙两国决定将之联合申报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并最终于2005年申报成功。这( )
A.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B.避免了非遗被民族化和国家化
C.反映了中华文明的兼容并包特点 D.有利于更好地保护文化多样性
11.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前后,罗马城着重修建了大量道路与输水道。但从公元前后开始到公元180年,罗马城重点建造了不少雄伟壮丽的凯旋门、记功柱和广场、神庙等。这种变化( )
A.深受古希腊城市建设的影响 B.折射出罗马政治制度的变迁
C.表明罗马已发展为神权国家 D.直接导致罗马陷入危机之中
12.文天祥系中国历史上著名忠义人物。朝鲜王朝(1392—1910)君臣也经常在王廷经筵、日讲中讨论文天祥的传奇经历,不仅常将朝鲜人物比附文天祥,而且将文天祥以忠臣先贤加以崇祀。其目的在于( )
A.全盘接受中国的文化 B.谨尽藩属国的义务
C.树立道德教化的丰碑 D.全面革新政治文化
13.17世纪的英国诗人沃勒曾作诗盛赞茶叶为“群芳最”“花神宠秋色,嫦娥矜月桂。月桂与秋色,美难与茶比”。下列关于当时茶文化传播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全球贸易的扩大推动文化传播 B.新航路开辟后中国茶开始外传
C.鸦片战争后中国茶叶出口激增 D.工业革命促进了消费水平升级
14.下图是1790年美国人口构成图,来自欧洲的移民占据了主导地位,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 )
1790美国人口构成
A.工业革命的推动 B.美国政府的鼓励 C.殖民扩张的影响 D.经济发展的需求
15.20世纪20年代在黄金海岸(今加纳)的一位英国传教士抱怨道,从欧洲回来的黑人士兵对欧洲人远不像过去那样尊敬了。法国驻几内亚的总督也承认:“(复员回来的)老兵们把不服从(当局)的命令作为高尚文明的标志”。这表明( )
A.一战改变了国际政治秩序 B.殖民国家向外输出价值观
C.一战促进了非洲民族觉醒 D.世界殖民体系已走向崩溃
16.诺奖得主古尔纳的小说《朝圣者之路》的主人公因国家发生政变从东非逃往英国。惨痛的经历令其刻意压制关于非洲的记忆,但他又无法被英国社会完全接受。这揭示了( )
A.英国社会多样性的显著特征 B.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冲突的事实
C.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严峻形势 D.移民社会存在的文化认同问题
二、综合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监察官必须“先正其身,始可行事。当须举直措枉,不避亲仇。纠匿绳违,务从公正”;必须敢于“指陈得失”“极言切谏”;要明习法令,学识渊博;并规定“凡官不历州县,不拟台省”。
——摘编自魏然《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建立及其历史借鉴》
材料二 台谏制度虽有“权力制约”之意,毕竟被关在君主制的鸟笼里,长不大,飞不高,种种变态走形原在预料之中。权力制约只要有所例外,或帝王,或权相(乃“分身之君”),或别的什么人(如母后),可不受制约,仍然摆脱不了“绝对权力”的历史阴影。一切设计得再好的制度,都可能毁于例外人的独断。
——摘编自王家范《<宋代台谏制度研究>序》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监察官应具备的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监察制度的局限性及由此得出的启示。
三、材料题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四川的中小城市在近代虽有较大发展,但若与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城市相比,其发展速度是非常慢的。我们知道,工业近代化是城市近代化的根本动力。据1944年统计,四川的近代工厂创办于抗战前的仅占1/20,其中63.7%集中在大城市重庆。当地商店(铺)也多系家庭式的店铺,规模是相当小的。长达20余年的军阀割据和混战又使四川经济元气大伤。四川的公路不仅路程短,而且运营的汽车少。全省无一条建成的铁路,惟有水运是内外联系依靠的对象,致使“货不能畅其流”。
——摘编自田永秀《试论近代四川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之原因》
材料二 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建成通车,西南人民四十年来的梦想,在人民政府领导下实现了,四川人民欢欣鼓舞。成渝铁路工程师萨福均说:“人民政府一声号召……几十万民工马上集合到路线上来。过去国民党抓都抓不来,现在他们是争着来”。在修筑成渝铁路过程中,从技术员到一般民工,都深刻体会到了新旧体制下自己社会地位的不同。期间,仅川南区民工1951年获得的工资就约有三亿斤大米,其他各项收入更多,失业工人大为减少。曾陷于严重困难的重庆钢铁、机械、水泥等工业,也因成渝铁路的定货而全部或部分地复工生产。
——摘编自田永秀《成渝铁路建成通车与民众认同》
(1)根据材料一,简析近代四川中小城市发展缓慢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成渝铁路的建成通车对于巩固人民政权所起的作用。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打败并杀死盎格鲁-撒克逊国王,建立了英国历史上的诺曼王朝。他在英格兰推行法兰克的骑士占有制,不同的是要求附庸的附庸也要宣誓效忠英王。他没收了全国近一半的土地,大部分又分封给了180个大封建贵族。自由民大部分沦为农奴,奴隶也逐渐消失。威廉一世严格控制教会的审判权,逐渐形成重大案件只能由王室法庭审理的常规。诺曼人占领不列颠还影响了英格兰人的文化取向,法兰西文化渐渐得到上层撒克逊人的认可。
——摘编自孙科斌《略论诺曼征服对英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材料二 18世纪,英国与中国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使得大量的中国商品进入英国市场。同时,一些关于中国的书籍和艺术品也开始传入英国。英国的贵族和富商收集中国的艺术品和文物,并将其带回英国。这些物品的引入激发了英国艺术家的创造力,他们开始将中国的元素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中。英国的建筑师们从中国的古典建筑中汲取灵感,设计出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这些建筑在英国社会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成为了英国文化的一部分。许多英国人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对中国的哲学、宗教等方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摘编自岳佳欣、胡国锋《“中国风”影响下的英国洛可可风格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诺曼征服对英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中国风”在英国流行的特点。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着历史发展规律作出一系列新阐释,通过“历史告诉我们”“这是历史结论”“这是历史的必然”“这是历史规律”“这是历史的铁律”“历史启示”“历史表明”“历史证明”等表达,对历史问题和历史现象的合理性、规律性进行高度概括和揭示。
——摘编自于桂荣、邓文钱《习近平历史观的内容体系、内在逻辑与时代价值》
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规律中任选其一予以论证。(要求:历史规律概括明确,价值观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C
2.A
3.D
4.A
5.B
6.D
7.B
8.B
9.A
10.D
11.B
12.C
13.A
14.C
15.C
16.D
17.(1)品行端正,公正无私;忠于职守,敢于进谏;明习法令,学识渊博;要有基层工作经验。
(2)局限性:成为专制皇权的工具;监察权力受到限制;监察效能取决于皇帝。启示:坚持依法治国;重视监察人员的选拔任用;建立健全监察法律法规;保证监察机构的独立性;完善巡视制度。
18.(1)中小城市工业发展缓慢;商业规模小,经营方式落后;社会动荡,经济受创;交通发展滞后。
(2)结束了四川没有铁路的历史,满足了人民的愿望;激发了人民建设新中国的热情;展现了新中国强大的组织能力和建设能力;老百姓充分体会到翻身做主人的自豪感;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改善了人民生活;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19.(1)英国建立起封君封臣制度;促进了英国农奴制度的形成;加速了英国封建化的进程;削弱了教会权力,加强了王权;促进了普通法的形成;推动法国文化融入英国文化。
(2)以商贸交往为纽带;涉及领域广,内容丰富;中国元素融入英国文化;社会影响广泛、深刻。
20.示例一:
规律: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论证:中国历史虽然存在所谓的“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现象,但统一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从整个封建社会来看,除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和五代辽宋夏金时期前后共约七百年出现政治分裂局面外,大多数时间国家都处于大一统王朝的统治之下。即便封建国家处于分裂时期,统一的历史因素仍不断增强,并最终推动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局部的统一,民族的交融,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江南经济的开发,南北经济联系的加强,都极大地促进了国家的大统一。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中国历史上所占时间的长短,还是历史发展的趋势看,统一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示例二:
规律:大一统文化传统是中华文化的主流
论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具有强大的凝聚性。早在先秦时期,孔子作《春秋》,蕴含大一统的政治理想。秦汉时期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实行“书同文”,并在思想上完成了统一。汉字作为统一的书写系统,让不同方言区的人们能够交流;儒家思想提倡的“天下大同”理念,培养了人们的家国情怀;历代统治者也都在用实际行动维护国家统一。这种大一统传统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正是这种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文明没有中断的古国。
综上所述,从未中断的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
示例三:
规律: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必然推动商品经济的繁荣
论证: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进程中,农业与手工业的进步始终是商品经济繁荣的基础。明清时期,玉米、番薯等新作物的引进进一步解放农业劳动力,江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标志着商品经济向更深层次发展。尽管在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但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还是会重新走向活跃。汉初一度厉行“重农抑商”政策,在经历“文景之治”后,汉代工商业再度兴盛。
历史证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必然催生更活跃的商品交换。这种经济规律贯穿中国古代社会,为现代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历史启示。
示例四:规律:中华文明历经战乱和外族入侵,始终得到延续和传承
示例五:规律:国家统一与民族交融相互促进
示例六:规律:友好交往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
示例七:规律:和平友好是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主流
示例八:规律: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必然导致土地兼并的加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