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3)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知识衔接:正面会战重要会战战役 时间 重要战役 结果、影响淞沪会战 1937年8—11月 —— 中国军队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最后,日军占领上海,淞沪会战结束忻口会战 1937年9—11月 平型关大捷(八路军) 忻口会战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11月初,太原失守徐州会战 1938年1—5月 台儿庄大捷 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武汉会战 1938年6—10月 —— 武汉会战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武汉、广州陷落后,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第三次长沙会战 1941年12月 —— 中国军队歼灭大批日军,最终取得会战胜利。此时,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长沙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2.《论持久战》:1938年6月,毛泽东在延安发表《论持久战》,针对国内存在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科学论证了中国必须通过持久作战赢得对日作战最后胜利的战略指导理论。3.沿海工业、高校内迁:(1)概况:东部沿海工业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华北、华东各著名高校师生迁到西南、西北大后方。(2)意义:这些壮举,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为抗战胜利奠定物质和精神基础。二、三敌后战场的抗战1.开辟:上海、太原失守后,八路军、新四军建立了多个巩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2.作用:敌后战场的开辟,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牵制了在华日军一半以上的兵力。3.百团大战时间 1940年下半年主要目标 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概况 八路军参战部队达到105个团,称为“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毙伤日、伪军2万多人,破坏铁路474千米、公路1500多千米,摧毁大量敌人据点,缴获大批枪炮、物资,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4.皖南事变(1)爆发: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2)应对: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一面从政治上坚决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一面坚持艰苦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不断巩固和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5.根据地建设:以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开始实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选举制度。三、东方主战场1.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1)背景①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②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偷美国在太平洋的主要海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2)形成:1942年1月1日,以中、美、英、苏4国为首的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2国际活动(1)入缅作战: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救援英军,战绩名扬海外。(2)参加开罗会议时间、地点 1943年11月,开罗与会国 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内容 通过了《开罗宣言》,决定了对日作战以及战后处分日本的基本策略,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3.中国战场的地位(1)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独自抵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2)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抗日战争与美英在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密切地联系起来,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所抗击的日军兵力,远远超过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投入的兵力总和。(3)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四、抗日战争的胜利1.中共七大时间 1945年4—6月地点 延安内容 毛泽东在会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会议提出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意义 中共七大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促使日本投降的因素(1)1945年5月,德国无条件投降。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2)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中国的解放区战场展开全面反攻。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无条件投降诏书。9月2日,在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军舰上举行日本投降签字仪式。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台湾回到祖国怀抱。4.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1)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2)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的新征程。习题衔接:1.“七七事变”后蒋介石提出“应战而不求战”,试图通过外交斡旋争取国际调停。但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后,国民政府立即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明确拒绝日本提出的“就地解决”方案。这一政策转向最能说明( )A.英美国家对华军事援助体系确立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治诉求的推动C.日本“速战速决”战略遭遇挫折D.国民政府军事指挥体系的局部调整2.谢晋元于民国二十六年十月十八日写给兄长的家书中写道:“沪战两月,敌军死亡依情报所载,其数达五万以上。现在沪作战敌军海陆空军总数在廿万以上,现尚源源增援中……”信中提到的“沪战”( )A.取得了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B.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企图C.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战役 D.使南线国民党精锐主力被消灭3.山西108国道旁,坐落着一座为纪念某战役而建造的汉白玉“抗战纪念墙”。墙文摘编如下:……它是抗战初期华北地区规模最大、历时最久、战斗最烈的一次战役。是役,从1937年10月11日开始,至11月2日结束。……是国共合作抗日的典型战例。该战役是( )A.南京保卫战 B.武汉会战 C.徐州会战 D.忻口会战4.到1938年初,经过半年激烈的攻防战,日军侵占了华北、华东广大地区,但淮河两岸与津浦路沿线地区仍在中国军队掌控之中,侵华日军南北阻隔不能相连。为了将华北、华东两地连成一体,日军发动了新的军事行动。对此,国民政府组织了(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5.1938年《新华日报》刊文指出:“台儿庄的胜利证明了只要动员民众、坚持抗战,必能取得最后胜利。”这一论述( )A.彰显了全民族抗战的正确性 B.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C.否定了国民党正面战场作用 D.体现了中共敌后战场的主导地位6.1938年武汉沦陷后,国民政府对鄂西南地区进行全面的勘测和规划,利用已有乡道用了4年时间基本完成了境内公路干线的建设。当时国民政府的做法主要是为了( )A.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 B.改变偏远地区交通落后状况C.推动国内贸易网络建设 D.保证战争的物资供应和补给7.有战史记载,“冲进一角,虽竭力进攻,但因重庆军顽强抵抗难以突破……遂决定返转”“在返转作战中,遭到优势重庆军的侧击,并被切断退路,陷于苦战”。与此同时,蒋介石出任“中印缅战区”盟军最高统帅。这里战史记载的是( )A.百团大战 B.平型关大捷 C.皖南事变 D.第三次长沙会战8.南京国民党政府西迁重庆后,四川成为日军战略轰炸的首要省份。但是,藏匿于山中的当地工厂仍夜以继日地不停生产,四川民工也用原始简单的工具,硬是完成了一项又一项重要的战时工程。这体现了四川民众( )A.艰苦奋斗的英雄气概 B.技术革新的强烈愿望C.不屈不挠的抗战决心 D.守望相助的企业精神9.在近代某一时期,国民党政府成立工矿调整委员会,向内迁民营企业发放迁移补费,组织运输力量和沿途免验免税等,全面负责战区工厂的内迁,该行为旨在( )A.保护国内工业维护持久抗战B.推动北伐的胜利进军C.调整我国工业结构以及布局D.与中共形成对峙局面10.1939年,朱德指出,“在中国,由议会选举政府,决定施政方针,边区是第一个”。1940年,毛泽东再次强调,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这说明,边区政府( )A.具备了新民主主义的特征 B.脱离了国民政府管辖C.代表根据地社会全体意志 D.仿行苏联的政治制度11.英国著名的学者拉纳·米特说:“倘若没有中国的勇敢抵抗所构筑的屏障,日本控制全亚洲的野心有可能成真,美、英能否取得胜利也将成为未知。”这充分说明中国的抗日战争( )A.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B.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C.彻底粉碎了日本称霸世界的迷梦 D.促成了中、美、英结为同盟12.1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设计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的蓝图。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将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形式具体化。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努力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决心打倒国民党解放全中国C.致力于实现中国的民主制度 D.为成立新中国进行理论准备13.1944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人民驱逐日寇,就是“打倒妨碍生产力发展的旧政治、旧军事”,建立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中国的一切政党及其政策、实践的评价标准就是“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毛泽东的这一思想( )A.是对唯物主义史观的创造性运用 B.旨在理顺国家建设中的重要关系C.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理论走向成熟 D.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14.[经济政策与国家命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全国抗战爆发后,皖南敌后区以经济战为主要斗争形式,成为一块坚固的抗日堡垒。面对经济困难,皖南行署推行“一亩地运动”,“凡党政军机关、学校、工厂、团体一切人员及各界民众,不论男女,年龄在十八岁以上五十岁以下者,必须垦荒一亩”,还举行春耕、冬耕运动。1939年2月,皖南总动员委员会在屯溪组织平衡物价委员会,设立安徽省进出口货物检查处等防止走私的执行机关,查禁敌货,并严禁资敌。设粮食联合稽查机构,严防私运粮食。安徽地方银行“‘坚持抗战守土’,积极扶植战时工业,办理易货,运销土产,到沦陷区抢购、储备物资,促进本省抗战物资和金融流通,稳定人心,维持抗战大局”。——摘编自张绪《危机与应对:论皖南地区的经济抗战》材料二: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经济政策的基本着眼点,除使国家掌握相当数量的物质和缓解财政困难外,就是竭力扩大官僚垄断资本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的势力,为此,国民党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排斥、打击乃至吞并民族资本企业的政策。——傅志明《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统制经济刍议》(1)根据材料一概括皖南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经济抗战的举措,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皖南敌后经济抗战的意义。(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战时经济政策的主要目的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其不同的根本原因。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历史的回响类别 风格 代表曲目4 节奏平稳,庄严宏伟,深情沉思 C雄壮浑厚,激昂有力,有节奏感,极具宣传性抒情性强,旋律宽广,感情充沛,热情欢快简明通俗,清新明朗,自然质朴,热情洋溢——摘编自张宇晴《山东抗日根据地抗战歌曲对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研究》类别:1战歌2颂歌3生产生活歌4纪念歌代表曲目:A.《红星放光芒》《八路军有力量》《毛泽东是人民的救星》《太阳出东方》《献花歌》《跟着共产党走》《特等战斗英雄孔祥坦》《岱崮连》B.《反扫荡》《拿起刀枪保家乡》《神兵八路军》《保卫滨海》《别丢掉你的枪》《浴血抗日勇向前》《打东洋》《当兵把仇报》C.《卢沟桥事变》《民国二六年》《马石山惨案》《“三八”妇女节歌》《新编九·一八小调》《烈士碑》D.《开荒号子》《割麦小调》《打井歌》《陕北有个南泥湾》《藏粮备战》《祝咱翻身过新年》《集合上学堂》(1)依据相应栏目完成表格。(2)以“歌曲中的抗战”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七七事变后蒋介石提出‘应战而不求战’,试图通过外交斡旋争取国际调停。但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后,国民政府立即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明确拒绝日本提出的‘就地解决’方案”,可得出,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由“应战而不求战”到“自卫抗战”,说明日本“速战速决”战略遭遇挫折,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英美国家对华军事援助体系确立”,故A项错误;材料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治诉求”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国民政府军事指挥体系的局部调整”,故D项错误。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沪战两月,敌军死亡依情报所载,其数达五万以上。现在沪作战敌军海陆空军总数在廿万以上,现尚源源增援中……”,并结合所学可知,谢晋元信中提到的“沪战”指的是淞沪会战。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中国守军进行了淞沪会战,谢晋元率“八百壮士”死守上海四行仓库,鼓舞了人民的抗战热情。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企图,B项正确;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指的是台儿庄战役,排除A项;武汉会战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战役,排除C项;淮海战役使南线国民党精锐主力被消灭,排除D项。故选B项。3.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1937年10月11日开始,至11月2日”,“抗战初期华北地区规模最大、历时最久、战斗最烈的一次战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忻口会战,故选D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京保卫战发生在1937年12月1日至1937年12月13日,排除A项;武汉会战是193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徐州会战是1938年1月至5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4.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8年初(中国)。根据材料“1938年初”“淮河两岸与津浦路沿线地区仍在中国军队掌控之中”“为了将华北、华东两地连成一体,日军发动了新的军事行动”可知,面对日军的南北对进,国民政府组织了徐州会战,徐州会战的目的是粉碎日军南北对进的方针,最终迟滞了日军南下进攻武汉的速度,为中方部署武汉会战赢得了时间,C项正确;1937年8月至11月的淞沪会战发生于华东地区,排除A项;太原会战发生于1937年9至11月,排除B项: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武汉地区同日本侵略军展开的一场会战,发生于1938年6月至1938年10月,排除D项。故选C项。5.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台儿庄的胜利证明了只要动员民众、坚持抗战,必能取得最后胜利”可知,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取得的胜利,彰显了全民族抗战的正确性,故A项正确;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形成,故B项错误;材料肯定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共敌后战场的主导地位,故D项错误。6.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为目的题。根据题目具体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1938年的中国。据材料“1938年武汉沦陷后,鄂西南成为重要的‘联络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抗日战争时期,武汉会战结束后,为继续推动抗战的进行,国民政府号召湖北省政府,修建公路干线以保证抗战的物资供应,D项正确;湖北省属于华中地区,排除A项;仅提及湖北境内公路干线的建设,未涉及其他地区,“偏远地区”说法错误,排除B项;据材料“1938年”“1942年”可知,此时属于全面抗战时期,主要任务是打击日本侵略者,湖北省政府进行境内公路干线的建设是为抗日战争服务的,排除C项。故选D项。7.答案:D解析:重庆军,指的是抗战时期正面战场上重庆国民政府的抗日军队,材料反映出日军的失败,而盟军是在反法西斯同盟成立基础上建立的,其时间是1942年,对应这一时间和事件,当为第三次长沙会战,故选D项。百团大战为1940年8月至次年1月八路军的敌后抗日,A项错误;平型关大捷为1937年,当时重庆陪都尚未正式确立,B项错误;皖南事变是1941年发生在国共两党之间的事件,C项错误。8.答案:C解析:解题分析由材料可知,四川民众在遭受日军战略轰炸的严峻形势下,依然克服困难坚持工作,这不仅展现了四川民众的牺牲精神,也体现了他们不屈不挠的抗战决心,故C项正确。A项中“艰苦奋斗”一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中没有“技术革新”的信息,排除B项;D项对材料主旨理解明显有误,排除。9.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战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党政府成立工矿调整委员会,组织民营企业内迁,减少了战争对我国工业的破坏,这为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A项正确;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主要目的是推翻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民营企业内迁是抗日战争形势所迫,并非国民政府调整工业结构及布局的需要,排除C项;1937年9月,国共第二次合作已经实现,“与中共形成对峙局面”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0.答案:A解析:材料中“由议会选举政府”“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的民主专政”体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政权的特征,故A项正确。结合“1939年”“1940年”的时间信息可知,当时国共合作抗日,边区政府名义上受国民政府管辖,排除B项。边区政府代表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意志,而非根据地社会全体意志,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边区政府仿行苏联的政治制度,排除D项。11.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信息,说明中国的抗战对阻止日本法西斯的扩张和美英等反法西斯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也表明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A项正确;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中“彻底”不准确,排除;D项中中国的抗战促成反法西斯同盟形成说法不正确,排除。故选:A。12.答案:C解析:据材料“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设计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的蓝图”“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将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形式具体化”可知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新民主主义国家不断进行理论建设,说明其致力于实现中国的民主制度,故选C项;材料“设计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的蓝图”“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形式具体化”强调新民主主义国家的理论,不属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A项;1940年和1945年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合作,排除B项;《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政策基础,排除D项。13.答案:A解析:考查抗日战争和毛泽东思想。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同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才能调动生产力中的积极因素,使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推行殖民政策,扶持各种封建、半封建势力,实行民族剥削与压迫,严重阻碍了中国生产力发展。毛泽东立足于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现实需要论述抗战的必然性,这是对唯物史观的创造性运用,故A项正确。毛泽东的这些论述深刻地揭示了中国革命与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和价值取向,具体到抗战时期主要是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故排除B项;新民主主义理论走向成熟的标志是1940年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故排除C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于1937年9月,故排除D项。14.答案:(1)举措:发展农业生产,增加粮食供应;平抑物价,稳定市场秩序;扩大银行业务,稳定金融秩序。意义:有利于增加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缓解经济困难;有利于粉碎敌人的经济进攻,振奋军民抗战信心;为皖南地区乃至东南战场持久抗战奠定了经济基础,为全国抗战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2)不同目的:中国共产党是为了满足抗战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国民党是为了垄断国家经济命脉,掠夺人民财富,满足统治阶级的利益。根本原因:由政党的性质(阶级立场、代表的利益)决定,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利益的无产阶级政党,国民党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解析:考查点: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抗战。(1)提取材料一信息概括即可:材料一信息 答案要点“举措” “意义”“推行‘一亩地运动’”“凡党政军机关、学校、工厂、团体一切人员及各界民众,不论男女,年龄在十八岁以上五十岁以下者,必须垦荒一亩”“还举行春耕、冬耕运动” 发展农业生产,增加粮食供应 有利于增加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缓解经济困难“组织平衡物价委员会……设粮食联合稽查机构,严防私运粮食” 平抑物价,稳定市场秩序 有利于粉碎敌人的经济进攻,振奋军民抗战信心;为皖南地区乃至东南战场持久抗战奠定了经济基础,为全国抗战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地方银行‘坚持抗战守土’,积极扶植战时工业,办理易货,运销土产,到沦陷区抢购、储备物资,促进本省抗战物资和金融流通,稳定人心,维持抗战大局” 扩大银行业务,稳定金融秩序(2)第一小问,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战时经济政策主要目的的不同点,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即可:材料信息 答案要点材料一“皖南敌后区以经济战为主要斗争形式,成为一块坚固的抗日堡垒……维持抗战大局” 中国共产党是为了满足抗战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材料二“国民政府经济政策的基本着眼点,除使国家掌握相当数量的物质和缓解财政困难外,就是竭力扩大官僚垄断资本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的势力” 国民党是为了垄断国家经济命脉,掠夺人民财富,满足统治阶级的利益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国共两党的阶级属性分析根本原因即可。15.答案:(1)类别 风格 代表曲目4 节奏平稳,庄严宏伟,深情沉思 C1 雄壮浑厚,激昂有力,有节奏感,曲式规整,极具宣传性 B2 抒情性强,旋律宽广,感情充沛,热情欢快 A3 简明通俗,清新明朗,自然质朴,热情洋溢 D(2)颂歌类歌曲歌颂中国共产党的领袖、英雄人物以及英勇的抗日队伍,激发广大民众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抗日胜利的信心与决心,成为推动抗战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战歌类歌曲歌颂在党的领导下,军民团结一心与日本帝国主义斗争的英勇事迹与牺牲精神,振奋军队士气,凝聚民族力量,鼓舞革命斗志。纪念类歌曲以抗战过程中的历史事件为核心,艺术化地记录抗战历史,弘扬英烈精神,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生产生活类歌曲扎根于抗日根据地日常生活与生产劳动,表现根据地军民生产、学习场景,鼓舞根据地军民的干劲与激情。抗日战争时期,歌曲成为凝聚民族力量、激发民众斗志的重要工具,承载着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击外敌的坚定信念,激励着中华儿女英勇斗争的决心。解析:(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雄壮浑厚,激昂有力,有节奏感,极具宣传性”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歌颂党的领导、英勇事迹与牺牲精神鼓舞革命斗志等角度进行分析,可得出类别1和代表曲目B;根据材料“抒情性强,旋律宽广,感情充沛,热情欢快”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歌颂中国共产党的领袖、英雄人物以及英勇的抗日队伍等角度进行分析,可得出类别2和代表曲目A;根据材料“简明通俗,清新明朗,自然质朴,热情洋溢”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抗日根据地日常生活与生产劳动角度分析,可得出类别3和代表曲目D。(2)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近代中国。首先,根据题干要求“以‘歌曲中的抗战’为主题”,结合所学抗日战争的时期的史实。其次,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可以从歌颂类歌曲、战歌类歌曲、纪念类歌曲、生产生活类歌曲等角度阐述,突出爱国精神、坚定信念、革命斗志主题,颂歌类歌曲歌颂中国共产党的领袖、英雄人物以及英勇的抗日队伍,激发广大民众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抗日胜利的信心与决心,成为推动抗战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战歌类歌曲歌颂在党的领导下,军民团结一心与日本帝国主义斗争的英勇事迹与牺牲精神,振奋军队士气,凝聚民族力量,鼓舞革命斗志;纪念类歌曲以抗战过程中的历史事件为核心,艺术化地记录抗战历史,弘扬英烈精神,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生产生活类歌曲扎根于抗日根据地日常生活与生产劳动,表现根据地军民生产、学习场景,鼓舞根据地军民的干劲与激情。最后总结概括,强调抗日战争时期,歌曲成为凝聚民族力量、激发民众斗志的重要工具,承载着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击外敌的坚定信念,激励着中华儿女英勇斗争的决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