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知识衔接:局部抗战1.日本侵华的背景(1)侵华是日本既定国策:1927年“东方会议”制定了侵略中国的总方针,即“把满洲从中国本土分裂出来,自成一区,置日本势力之下”。(2)转嫁经济危机: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日本打击严重,日本希望通过战争来缓和国内矛盾,摆脱困境,因此急于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3)国际局势:国际社会绥靖之风盛行。(4)战争准备:1931年上半年,日本政府及其在中国东北的殖民机构加紧进行武装侵略的部署。2.日本侵华历程(1)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制造了九一八事变,这次事变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开始。随后,日军进一步扩大侵略,占据整个东北。(2)一·二八事变:1932年1月28日,日军又在上海挑起侵略战争。(3)伪满洲国的建立:1932年3月,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在吉林长春建立伪满洲国。(4)长城抗战:1933年,日军由东北向长城沿线进犯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5)华北事变:1935年,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三省以后,又将侵略矛头指向华北,逼迫国民政府签署了一系列协定,实际上控制了热河、河北、察哈尔三省,进而又加紧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日本蓄意制造的这一连串事件,总称“华北事变”。3.中国各界回应(1)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以主要力量“围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对日本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寄希望于英美等国出面调停,幻想依赖国际联盟迫使日本撤兵。(2)东北人民:在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民众抗日救亡运动兴起。由游击队改编而来的东北人民革命军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坚持抗战。(3)中国共产党①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②1935年年底,中共在瓦窑堡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统一了党内思想。(4)北平学生:1935年12月9日,为反对“华北自治运动”,北平学生大规模游行示威,即一二·九运动。这一运动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抗日救国主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5)国民党内部——西安事变①背景: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张学良在西北地区实行联共抗日,而蒋介石亲赴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全力“剿共”。②经过:1936年12月,张学良和杨虎城在反复劝说蒋介石应以国家和民族大义为重、容纳抗日主张的努力失效后,发动“兵谏”,扣留蒋介石,以武力逼蒋抗日。③结果:中共中央派周恩来为代表,与张学良、杨虎城一起,同国民政府代表举行谈判,经过各方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④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二、全面抗战的开始1.日本扩大侵华:1937年7月7日,日军炮轰卢沟桥,中国守军奋起还击,中国全面抗战由此开始。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1)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2)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邀请各党各派及无党派人士分批在庐山开谈话会听取各方人士对抗日救国的意见。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发表了准备抗战的讲话。(3)1937年8月下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召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4)周恩来向蒋介石递交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提出抗日的基本主张,重申共产党的各项保证。(5)红军主力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6)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在中国共产党推动下,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共产党在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三、日军的侵华暴行1.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后,进行了持续六周的烧杀劫掠,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有30万人以上。2.日本的殖民统治政治控制 (1)实行“以华制华”方针,在占领区扶植傀儡政权。 (2)1940年3月,在日本扶植下,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并签订大量卖国协定。经济掠夺 (1)实行“以战养战”,对占领区大肆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垄断沦陷区工矿、金融、交通业。 (2)将粮食规定为军用物资,实行“粮食统制”,强行“争购”和“配给”,造成普遍的饥馑和死亡。 (3)强迫青壮年到日本和中国东北做苦力。军事扫荡 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烧光、杀光、抢光“三光”政策。1941至942年,日军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对抗日根据地疯狂“扫荡”。3.重庆大轰炸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军对战时陪都重庆进行了长达五年半的战略轰炸和无差别轰炸。4.践踏国际公法:实施细菌战,残杀中国军民。5.强征随军性奴隶推行“慰安妇”制度,约20万中国女性遭受蹂躏。这是日本侵略者反人道主义、违反国际法则的政府犯罪行为。习题衔接:1.1931年9月27日,北平学生发表《告全国民众书》,指出:“向国联报告请求公判”,是“软弱无效,坐以待毙的政策”,主张工农兵学商“组织起来”“联合起来”。《告全国民众书》发表的背景是( )A.日本制造“济南惨案” B.日本占领东北三省C.“华北自治运动”进行 D.中国局部抗战开始2.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发表宣言,揭露日本有意“实行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太平洋帝国主义战争”,要求全党“大胆地警醒群众的民族自觉”,领导群众“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暴力政策”。随后,派出干部奔赴抗日前线。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 )A.积极推动联蒋抗日的实现 B.坚持实施全面抗战路线C.肩负领导全民族抗战使命 D.倡导反法西斯国家联合3.1935年12月9日,在北平发生了一场反对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反对华北“自治”的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这场运动( )A.标志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B.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C.促进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D.抵制了日军对华北的侵略4.《西北文化日报》在1936年12月13日发表“张杨昨发动对蒋兵谏,通电全国发表救国主张”的相关报道。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民族危机加剧 B.国共合作形成C.军阀混战重现 D.阶级矛盾尖锐5.蒋介石在《对于卢沟桥事件之严正表示》中提到,“我们既是一个弱国,如果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国家生存。……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这一讲话( )A.助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意味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C.标志国民党全面抗战路线形成 D.表明国民党彻底放弃反共立场6.上海租界人口于1862年、1937年出现了两次突发性增长高潮,其中1860—1862年,上海租界人口由1860年的30万增加到1862年的50万。1937年9月中旬,租界人口从之前的170万陡增到300万。上海租界这两次人口剧增的共同原因是( )A.国内外贸重心的转移 B.欧美列强在华特权扩大C.战争引发的人口迁移 D.江浙自然经济快速解体7.饮酒一直是贵州地区的传统习俗,当地政府也给予酿酒业极大支持。“七七事变”后,贵州省政府鼓励全省人民减少或禁止饮酒,甚至颁布相关法律法规限制酿酒业的发展,并对违反者给以严重处罚。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战略储备的需要 B.滥发法币导致物价的飞涨C.官僚资本的恶意膨胀 D.政府维护社会秩序的要求8.1938年10月13日,《申报(香港)》转载了日本战俘高苍的话:“没来中国前,只闻长官讲中国如何横暴,今实地所见,到处皆十室九空……同为人类,何如此残酷?”这段材料体现了( )A.日本战俘对侵华罪恶的思考 B.中华民族的抗战进入到相持阶段C.日军改变对中国军民的偏见 D.日军侵华活动在国际上不得人心9.歌曲《做鞋送抗联》中有一个生动的细节描写——“小妹坐灯前哪,穿针又引线,不是忙嫁妆,做鞋送抗联”,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一个温馨的画面。从此画面中,可以看出百姓( )A.热爱生活追求幸福的心理 B.开拓进取团结包容的精神C.弃小家保大家的报国情怀 D.对民族战争的认同和支持10.1937年8月,中共中央通过的《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指出:“今天所发动的抗战,中间包含着极大的危险性。这主要的是由于国民党还不愿意发动全国人民参加抗战。相反的,他们把抗战看成只是政府的事,处处惧怕与限制人民的参战运动。”基于此形势,中国共产党( )A.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B.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C.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 D.实行土地改革的政策11.1937年后,日伪政府在沦陷区各学校用的教科书中增添“日满华一体”“建设东亚新秩序”“大东亚共荣圈”等内容。此外,这种宣传也逐渐渗透到传统民俗中,如1939年南京街头张贴“建设东亚新秩序,实现中日真和平”等春联。这些行径的根本目的是( )A.消除沦陷区人民的民族意识 B.维护日本对华的侵略统治C.摧毁中国人持久抗战的斗志 D.缓和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12.据统计,1937年9月至1940年6月,有254家民营企业迁入四川大后方,政府所辖的9个兵工厂迁入重庆。全国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规定军需厂矿优于民营厂矿迁移,对民营工业也采取了鼓励、奖励、协助等优惠政策和措施。国民政府上述措施旨在( )A.适应民族战争需要 B.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C.“围剿”农村革命根据地 D.维护国民党独裁统治13.2022年,美国书商埃文·凯尔捐赠了一本包含多张记录二战时期日军侵华暴行的相册给中国。此事件不仅获得了中国人民的高度评价,相关视频和报道还在国外引发热议。埃文·凯尔的捐赠行为( )A.提供了证明旅顺大屠杀惨案的第一手史料B.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于日本侵华暴行的认识C.证明了日本侵华战争期间犯下的所有罪行D.促成了国际社会广泛效仿文物捐赠的善举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欧美各国主流媒体连篇报道该事件的爆发原因、战局走势及战况预测,并即时向外界公布本国政府的态度。一时间,国际社会围绕着九一八事变形成了国际公议。日本政府为了对内外宣传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正当性”,及时掌握国际社会对九一八事变的态度和政策,充分动员情报系统开展了历时近两年的国际舆论调查。情报部门将英美法德中五国报纸与九一八事变相关的国际议论和政府的对日态度作为重点调查对象,包括欧美主流媒体的论调,国联是否干涉,中苏是否对日采取强硬政策,欧美各国是否承认“满洲国”,欧美媒体对《李顿调查报告》的看法。日本情报机构有意识地筛选并汇集了有利于日本的国际论调,为日本政府最终追认关东军的军事行动,扩大战争事态,退出国联做了心理准备。——摘编自潘德昌《日本情报部门对九一八事变的国际舆论调查》(1)根据材料,概括日本情报部门对九一八事变进行的国际舆论调查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对九一八事变进行的国际舆论调查的原因。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正在医院治病的张学良紧急召集东北军部将开会说,“这次挑衅的举动,来势很大。”“现在我们既已听命于中央,所有军事、外交均系全国整个的问题,我们只应速报中央,听候指示。”“(日本军队)在柳条湖制造炸坏路轨事件,诬称系我方的军队所为,我们避免冲突,不予抵抗,如此正可证明我军对他们的进攻,都未予以还击,更无由我方炸坏柳条湖路轨之理。”当时各将领亦以张学良的主张为然,连夜电报南京中央政府。——摘编自洪钫《我所知道的张学良》材料二 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和中国共产党“逼蒋抗日”方针的影响之下,张学良、杨虎城率领的东北军、西北军,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了对蒋介石的兵谏,并向全国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这使南京政府陷入了混乱,有主张政治方式和平解决者,也有主张讨伐张、杨和轰炸西安者,但民间“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呼声十分强烈。经过周恩来等中共中央代表的艰苦努力,蒋介石基本接受了条件,达成了六项协议,并在张学良陪同下于26日回到南京。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挑衅的举动”是什么 并概括国民政府采取的对应措施。(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安事变能够和平解决的原因。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中国局部抗战开始,面对日本侵略国民政府幻想依靠国联调停,北平学生发表《告全国民众书》,认为求助国联会是“坐以待毙”,要求全国民众联合起来,D项正确;1928年,日本制造“济南惨案”,材料涉及1931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1931年9月27日,日本尚未占领东北三省,排除B项;1935年,日本策划“华北自治运动”,题干涉及时间是1931年,排除C项。故选: D,2.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认清日本发动对外战争的本质,号召群众和党员干部积极抵抗日本侵略,肩负领导全民族抗战使命,故选C项;九一八事变后,国共仍然处于对抗状态,排除A项;全面抗战路线是在1937年洛川会议上制定的,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反应,此时二战还未发展到全球战争阶段,并没有联合反法西斯国家的内容,排除D项。3.答案:B解析:据本题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这场运动是一二·九运动,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B项正确;华北事变标志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排除A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进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排除C项;一二·九运动只是一场学生运动无法起到抵制了日军对华北的侵略,排除D项。故选B项。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当时日本加紧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全国人民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杨虎城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动西安事变,对蒋介石实行“兵谏”。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A项正确;1937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国民党。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指出团结御侮的必要,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谈话的发表,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正式形成,排除B项;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兵谏是为了抗日救国,并非重现军阀混战的局面,排除C项;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张学良和杨虎城的行动是出于挽救民族危亡的目的,而不是因为阶级矛盾尖锐,排除D项。故选A项。5.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政府坚定抗战的决心,团结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斗争,这助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A项正确;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的标志是1937年《国共合作宣言》的颁布与通过,但是材料没有涉及《国共合作宣言》,无法得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的结论,排除B项;国民党实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全面抗战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战路线,排除C项;“国民党彻底放弃反共立场”的说法绝对化,且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6.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860—1862年,太平军攻占苏杭并进军上海,江浙两省人民为躲避战火而大量涌入上海租界;1937年“八一三”事变,上海市区苏州河以北的大批居民便像潮水一般涌入苏州河以南的租界,C项正确;上海租界两次人口剧增与国内外贸重心的转移无关,排除A项;列强在华特权的扩大无法解释这两次突发性的人口增长,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江浙自然经济快速解体,排除D项。故选C项。7.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七七事变后贵州地区限制酿酒,这是因为全面抗日战争时期要保证前线有充足的粮食供应,酿酒需要粮食,A项正确;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滥发法币导致物价的飞涨,排除B项;解放战争时期,官僚资本的恶意膨胀,排除C项;限制酿酒业主要是为了保护稻米等粮食安全,与社会秩序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8.答案:A解析:据材料“日本战俘……‘同为人类……残酷’”可知日本战俘在见到日本侵华对中国的侵害后,感到侵华战争的残酷,体现对侵华战争的思考,故选A项;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是以1938年10月武汉会战失败为标志,材料主要介绍了《申报》转载侵华战俘对侵华战争的感受,没有反映战争的阶段,排除B项;一个战俘的话不会改变整个日军对中国的看法,日本至今依然右翼分子活跃,排除C项;据材料《申报(香港)》转载日本战俘的话,并不能看出国际舆论对日本侵华战争的态度,排除D项。9.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歌曲反映了百姓对东北抗日联军发自内心的支持与爱戴,热情讴歌了人民群众与抗联子弟兵的鱼水深情。这是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民齐心抗战的真实写照,故选D项。10.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37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召开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故选B。1936年底,西安事变已经和平解决,A不符合题意,排除;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发生于1941年1月的“皖南事变”后,C排除;土地改革开始于194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D排除。11.答案:B解析:据材料“日满华一体”“建设东亚新秩序”“大东亚共荣圈”结合所学日本的侵华暴行可知,这是日本在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的表现,其目的是要瓦解中国政府及军民抗日意志,维护日本对华的侵略统治,故选B项;消除民族意识是其目的之一,最终目的是使日本殖民统治稳固,排除A项;日本在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麻痹中国人民的反抗斗志,“摧毁”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此时日本全面侵华,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缓和矛盾”说法错误,排除D项。12.答案:A解析:据材料“有254家民营企业迁入四川大后方,政府所辖的9个兵工厂迁入重庆。……对民营工业也采取了鼓励、奖励、协助等优惠政策和措施”可知,全国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组织军需厂矿、民营企业等内迁,这减少了战争对我国工业的破坏,有利于维持军需用品的供应,适应了抗日战争的需要,A项正确。民营企业内迁是战争形势所迫,并非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排除B项;这一时期,国共已经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C项;这一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国民政府的主要任务是维护政权的存在和安全,并非维护国民党独裁统治,排除D项。13.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22年,美国书商埃文·凯尔捐赠了一本包含多张记录二战时期日军侵华暴行的相册给中国,该相册一方面为研究二战时期日军侵华提供了新的证据,同时该事件在国际上引发广泛关注,社会意义重大,提高了国际社会对日军侵华暴行的认识,从而使国际社会进一步了解了日军侵华的史实,B项正确;旅顺大屠杀是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占领军于1894年11月21日攻陷位于辽东半岛的旅顺后发生的,与材料中二战时间不符,排除A项;“所有罪行”说法夸大了相册影响,仅能反映部分侵华罪行,排除C项;促成了国际社会广泛效仿文物捐赠的善举与史实相违背,从国际角度而言,主要是提高了对二战中日军侵华暴行的国家关注度,排除D项,故选B项。14.答案:(1)特点:目的明确;时间较长;重点突出;内容广泛且针对性强;调查结论带有筛选性。(答出三点即可)(2)原因:日本扩大侵华战争的需要;九一八事变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国际联盟的存在;列强在华利益复杂;中国在国际上的外交活动和影响力;控制日本国内舆论的需求。(答出三点即可)解析:(1)根据材料“为了对内外宣传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正当性’,及时掌握国际社会对九一八事变的态度和政策”可知,目的明确;根据材料“充分动员情报系统开展了历时近两年的国际舆论调查。”可知,时间较长;根据材料“九一八事变相关的国际议论和政府的对日态度作为重点调查对象”可知,重点突出;根据材料“包括欧美主流媒体的论调,国联是否干涉,中苏是否对日采取强硬政策,欧美各国是否承认‘满洲国’”可知,内容广泛且针对性强;根据材料“日本情报机构有意识地筛选并汇集了有利于日本的国际论调,为日本政府最终追认关东军的军事行动,扩大战争事态”可知,调查结论带有筛选性。(2)根据材料“为日本政府最终追认关东军的军事行动,扩大战争事态”可知,日本扩大侵华战争的需要;根据材料“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欧美各国主流媒体连篇报道该事件的爆发原因”可知,九一八事变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根据材料“情报部门将英美法德中五国报纸与九一八事变相关的国际议论和政府的对日态度作为重点调查对象”可知,列强在华利益复杂;根据材料“日本政府为了对内外宣传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正当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国际上的外交活动和影响力;根据材料“国联是否干涉”可知,国际联盟的存在;根据材料“日本情报机构有意识地筛选并汇集了有利于日本的国际论调”可知,控制日本国内舆论的需求。15.答案:(1)“挑衅的举动”: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大规模侵略我国东北三省。措施:令东北军“避免冲突,不予抵抗”,并撤出东北;寄希望于英美等国出面调停,幻想依赖国联迫使日本撤兵。(2)原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多方力量和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民心所向和历史大势所趋,这不仅是救国的需要,也是民族生存和振兴的需要;中共正确运用了统一战线政策和灵活的策略,努力联合国民政府共同抗日;当事各方以民族大义为重的强烈爱国情怀;国际上与中国关系密切的大国,担心日本强占中国侵害他们在华利益,极力谋求和平解决。(任答其中三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赋分)解析:(1)“挑衅的举动”:根据材料“(日本军队)在柳条湖制造炸坏路轨事件,诬称系我方的军队所为,我们避免冲突,不予抵抗”可知,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大规模侵略我国东北三省。措施:根据材料“(日本军队)在柳条湖制造炸坏路轨事件,诬称系我方的军队所为,我们避免冲突,不予抵抗”可知,令东北军“避免冲突,不予抵抗”,并撤出东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寄希望于英美等国出面调停,幻想依赖国联迫使日本撤兵。(2)原因:根据材料“经过周恩来等中共中央代表的艰苦努力,蒋介石基本接受了条件,达成了六项协议,并在张学良陪同下于26日回到南京。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可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多方力量和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材料“向全国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可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民心所向和历史大势所趋,这不仅是救国的需要,也是民族生存和振兴的需要;根据材料“经过周恩来等中共中央代表的艰苦努力,蒋介石基本接受了条件,达成了六项协议”可知,中共正确运用了统一战线政策和灵活的策略,努力联合国民政府共同抗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事各方以民族大义为重的强烈爱国情怀,以及国际上与中国关系密切的大国,担心日本强占中国侵害他们在华利益,极力谋求和平解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