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9)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知识衔接: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1.复辟帝制的进程(1)修改宪法①1913年1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中国国民党。②1914年5月公布的《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同年底发布的《修正大总统选举法》,又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2)接受“二十一条”:1915年1月,日本向袁世凯提出把中国的部分领土以及政治、军事、财政等置于日本控制之下的“二十一条”要求。1915年5月,袁世凯被迫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3)复辟帝制:1915年10月,参政院召开“国民代表大会”,表示一律“赞成”君主立宪。袁世凯当上了皇帝,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2.护国战争(1)爆发:1915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2)结果:贵州、广西、广东、浙江等省份相继宣告独立,袁世凯于1916年3月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纪年。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1.政局: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出现军阀混战与割据的局面,先后爆发直皖、直奉军阀混战。2.北洋军阀三大派系派系 人物 区域直系军阀 冯国璋 在英美支持下,控制了直隶及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等省皖系军阀 段祺瑞 在日本支持下,据有皖、浙、闽、鲁、陕各省奉系军阀 张作霖 以日本为靠山,占据东北三省3.府院之争:1917年5月,继任总统的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4.张勋复辟: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最终失败。5.中华民国军政府:1917年8月,南下的150余名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会议,决定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推举孙中山为大元帅。1918年,孙中山辞去大元帅之职。6.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目的: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2)宣战: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臭两国宣战,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方面。(3)外交成就: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原因①民国的政策: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②一战的时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学生在操场焚烧日货。③爱国运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特别是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有力推动了纺织、面粉等轻工业系统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代表企业:以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开办的面粉厂和张创办的大生纱厂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壮大起来。产业工人的人数也急剧增加。2.社会生活的新气象(1)南京临时政府宣布改用阳历,颁布了剪发、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2)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3)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应接受文明开化的新习俗、新风尚。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1.开始:新文化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开始的,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成为编辑部成员,共同推进新文化运动。2.主要阵地:北京大学和迁往北京的《新青年》杂志。3.主张(1)拥护“德先生”(民主),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2)拥护“赛先生”(科学),反对旧艺术、旧宗教。(3)反对国粹和旧文学。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4.意义(1)各地拥护新文化运动的刊物纷纷出版,使全国报刊面貌为之一新。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使这场运动所涉及的内容远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广泛和深刻。(2)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习题衔接:1.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责任内阁制在中国行不通 B.在当时的中国只能实行总统制C.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 D.专制独裁的传统在中国没有受到冲击2.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后,宋教仁等人想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国民党在议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中多数党领袖,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1913年春,宋准备从上海乘火车赴北京,在上海火车站被刺杀。宋教仁遇刺案可以说明( )A.议会政治不符合中国国情B.宋教仁威胁到各方利益C.宋教仁行为鲁莽,考虑不周D.近代民主政治的曲折艰难3.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1913年9月27日,他亲自拟定入党誓约,规定入党者须绝对服从其领导;甚至强调:“所以服从我,就是服从我所主张的革命,服从我的革命,自然就是服从我。”孙中山如此言行的首要目标是( )A.推翻清朝专制统治 B.结束南北对峙局面C.维护民主共和政体 D.增强党内的凝聚力4.如表为1915年12月天津《益世报》发起的有奖征文,此次征文最高可以获得四十银元的奖金。《益世报》这次征文的主要背景是( )征文题:现在中华国体确定为君主立宪,政府方遵选起草准备实行。惟我国向无宪法,必须采取世界各君宪国现制参的损益,究竟取法何国始能和于民意,不妨为学理上之研究,诸君如有卓见,请详论之A.袁世凯进行复辟帝制活动 B.国人渴望建立共和政体C.北洋军阀的派系纷争激烈 D.护国运动使袁世凯败退5.1916年,袁世凯去世后,针对是否恢复《临时约法》,各派主张如下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代表人物 主张孙中山 庶事改良,或难骤举,至于规复约法,尊重民意机关,则惟一无二之方,无所用其踌躇者梁启超 恢复旧约法和旧国会段祺瑞 反对恢复民元约法,主张暂以民三约法为行政标准,要求各省派代表组织“修正约法委员会”以产生一部折中约法冯国璋 恢复民元约法和旧国会,以表示对立A.约法之争是北洋派系之争的核心 B.民主共和理念得以广泛传播C.党派激烈竞争推动政党政治发展 D.政治民主化进程任重而道远6.1915年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皇帝后,很快护国运动便取消了帝制;1917年张勋复辟仅仅维持了十二天就被迫逃亡。这反映出当时( )A.民主共和观念影响现实政治 B.资产阶级无法领导民主革命C.各派政治力量不断分化重组 D.军阀割据使共和制名存实亡7.1917年4月,陈独秀在北京神州学会讲演时谈道:现在“民国”虽挂上共和招牌,但文官考试却以纲常伦理为题,国会议员依然尊孔,学士文人照旧推崇古文。陈独秀强调的是( )A.民国政党政治尝试的失败 B.文官考试缺乏监督机制C.封建思想与民主政治冲突 D.军阀专制阻碍社会进步8.如图为1917年刊登于《新闻报》上的由马星驰创作的漫画。该漫画( )A.勾勒了民国初年政体更迭的状况 B.意在揭批列强扶植的傀儡政权C.抨击了当时军阀割据混战的乱象 D.旨在讽刺张勋倒行逆施的丑行9.护法运动期间,孙中山多次向美、日、英、法、德等国寻求援助,希望列强承认并支持南方政府,但各国均只承认北京政府,视孙中山为叛乱者。这( )A.表明瓜分中国的同盟再次形成 B.促使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转变C.体现列强维护中国统一的决心 D.成为护法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10.1914~1918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迎来春天。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列强停止对华商品倾销 B.国内小农经济的自我修复C.欧洲列强忙于“一战” D.民众“爱国心”的积极影响11.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流传这样的民谣:“年年官兵战,到处土匪乱。战的中国真难看,乱的人民不安然。”“田产又有兵匪忧,做个农民不如牛。”这可用于说明( )A.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B.西方列强侵略的破坏C.国民政府的反动本质 D.晚清王朝的衰落迹象12.有学者在1923年关于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中发表意见,认为“赛先生”是智识,“德先生”虽是道德,只是公德,故希望迎受“穆姑娘”(由英文“道德”音译而来)来“主中馈以治内”,用对个体“私德”的提倡来挽救社会道德的衰落。由此可见,新文化运动后期( )A.人的自我变革受到关注 B.民众道德衰落加剧社会动荡C.女性社会地位大幅提升 D.学界更加关心文化普及事业13.从南北议和后产生的民国政府第一任内阁总理算起,到1928年总理被行政院长取代,十多年间共产生了32位总理或代总理。任职时间最短的李经羲仅6天。号称“三造共和”的皖系军阀段祺瑞,曾五次出任总理一职,任期短者仅10余日,最长也不过11个月。材料可用于说明,北洋政府时期( )A.总理成为事实上的国家元首 B.议会中的多数党更迭频繁C.责任内阁原则日渐深入人心 D.国家政治的改良进展有限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北洋军阀集团以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列强为其依靠,即它除了努力强化其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军事力量外,还需要借助外国势力的支持。在外交上,历届北洋政府都依赖外援及接受不合理义务,再与英、美、日等国或明或暗地进行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勾结、历史和地理原因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方列强无力东顾所留出的空档,致使北洋政府与日本的关系尤为密切,而日本从各方面对中国的操纵与影响,在这一时期表现得也极为明显。而列强为了最大限度地攫取在华利益,维护其势力范围,也以经济援助和政治干预等不同手法与北洋政府进行交易。一方面,北洋政府被迫实行的开放性外交引进了外国资本、商品和科学技术,同时也间接引进了西方文化,这些均有利于北洋政府摆脱财政危机和中国民众思想素质的提高,对中国民族主义发展起刺激和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外国得以控制中国市场和财政,操纵金融和海关等经济命脉,使中国更难以收回已丧失的主权,致使多次外交交涉均因国力不足而宣告失败。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开放性外交是适应近代国际政治环境必然要求的。——摘编自王溶《北洋军阀政府外交浅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洋军阀政府外交政策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洋军阀政府外交政策的影响。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1840年到1905年的66年中,中国人民一直被笼罩在列强侵华战争的硝烟之中。几乎所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强国都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西方列强在中国的活动,是以享受条约所赋予的特权为基本特征的。数以百计的不平等条约、章程、专条,像一张无所不至的巨网,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束缚着中国,使中国在列强无尽的索取面前寸步难行,动辄得咎,而列强则据此为所欲为。甲午战争后,除在华企业投资外,对中国政府的贷款成为帝国主义控制中国财政、争夺“势力范围”和左右中国政局的工具,在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中占有愈来愈重要的地位。它们通过各种手段,把经济侵略的触角从中国的通商都市一直伸到穷乡僻壤,并在中国造成了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买办资产阶级。——摘编自《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材料二 1913—1918年中国进口贸易货值表——摘编自《中国经济发展史(1840—1949)》(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并概括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分析1913—1918年中国进出口净值变化的原因。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帝即位后,为维护民主革命成果,防范袁世凯独裁,孙中山等人通过《临时约法》将政体从总统制调整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民国初年政体的频繁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C项正确;政体变化和袁世凯废除责任内阁制只是表面现象,并非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排除A项;在当时的中国只能实行总统制的说法绝对,排除B项;专制独裁的传统在中国没有受到冲击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宋教仁遇刺案和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专制政权土崩瓦解,中华民国虽然建立,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宋教仁负责组阁威胁到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宋案”的发生反映了革命党人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想法破灭,说明了近代民主政治的曲折艰难,D项正确;“宋案”作为个别事件还不足以说明议会政治不符合中国国情,排除A项;宋教仁被刺只能说明他威胁到了刺杀者那方的利益,“各方”的表述夸大,排除B项;宋教仁被刺只能说明刺杀者的安排周密、处心积虑,并不是宋教仁行为鲁莽,考虑不周,排除C项;故选D项。3.答案:D解析:据材料“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规定入党者须绝对服从其领导”“所以服从我,就是服从我所主张的革命,服从我的革命,自然就是服从我”,结合所学可知二次革命失败使孙中山认识到国民党组织严重不纯,人心涣散,已经不能领导革命继续前进,因此决心从整顿党务入手,整顿新党,拯救革命,反映了孙中山此时的首要目标是增强党内凝聚力,故选D项;此时清朝统治已经推翻,排除A项;南北对峙局面存续于辛亥革命期间,排除B项;材料“规定入党者须绝对服从其领导”“所以服从我,就是服从我所主张的革命”强调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规定入党者须服从孙中山个人领导,不能体现民主共和,排除C项.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益世报》这次征文表明“现在中华国体确定为君主立宪”“必须采取世界各君宪国现制参酌损益”,其用意在于为袁世凯复辟帝制提供舆论支持,A项正确;《益世报》这次征文表明“现在中华国体确定为君主立宪”“必须采取世界各君宪国现制参酌损益”,并非主张建立共和政体,排除B项;《益世报》这次征文的主要背景是袁世凯进行复辟帝制活动,未体现北洋军阀的派系纷争激烈,排除C项;《益世报》这次征文的用意在于为袁世凯复辟帝制提供舆论支持,此时护国运动还未使袁世凯败退,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5.答案:D解析:《临时约法》在当时代表着资产阶级民主潮流,袁世凯去世后,针对是否恢复《临时约法》各派主张不一,有人主张恢复旧约法,有人反对恢复旧约法,这反映了政治民主化进程任重而道远,D项正确;北洋派系之争的核心是争夺势力范围,约法之争的对象是南北双方,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各派对是否恢复《临时约法》意见不一,表明政治民主化进程艰难,与民主共和理念的传播无直接关系,且“广泛传播”说法夸大其词,排除B项;材料主旨强调各派对《临时约法》的态度,与政党政治的发展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6.答案:A解析: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材料中的两件民国初年复辟帝制都走向失败的事件,反映了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影响现实政治,故A项正确。资产阶级在“五四运动”后继续领导着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故排除B项;各派政治力量的分化重组、军阀割据与材料帝制失败无直接关联,故排除C、D两项。7.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倡导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传统思想。题目中提到的“纲常伦理”“尊孔”“推崇古文”均属于传统儒家思想(封建思想),而“民国”名义上是共和政体(民主政治)。陈独秀意在批判当时社会虽建立共和制度,但封建思想仍根深蒂固,与新制度的民主理念形成冲突,C项正确;题目中并没有直接提到政党,而是讲考试内容、尊孔等,排除A项;陈独秀批评的是考试内容本身(纲常伦理),而不是监督机制的问题,排除B项;当时确实存在军阀,但题目中并没有提到军阀的具体行为,而是集中在思想文化层面,排除D项。故选C项。8.答案:D解析:据材料漫画刊登于1917年,漫画中抱着孩子的人还拖着象征清朝的长辫子,其中文字“竞欲掳孺子以号召耶”“复辟”等可知,这讽刺的是张勋以清废帝溥仪(孺子)为皇帝的复辟举动,故选D项;题干只是一个人抱着个孩子“复辟”,没法体现出政权更迭,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图中的人物是个中国人,所以漫画不是揭批列强扶植傀儡政权,排除B项;由图中的“复辟”可知,这是中华民国建立后的复辟帝制行为,与军阀混战无关,且漫画中也没有混战的图像,排除C项。9.答案:B解析:孙中山革命思想的转变。依据材料“孙中山……希望列强承认并支持南方政府,但各国均只承认北京政府”可知,这促使孙中山逐渐认清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实质,转而寻求与苏俄合作,推动国共合作,故B项正确;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召开,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使中国再次成为帝国主义共同宰割的对象,故A项错误;列强支持北京政府是为了维护在华的侵略权益,故C项错误;护法运动失败的根源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故D项错误。10.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的主要原因是“一战”爆发,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和商品倾销,C项正确;“列强停止对华商品倾销”表述错误,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国内小农经济在鸦片战争后呈现出缓慢解体的趋势。“国内小农经济的自我修复”表述错误,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民众‘爱国心’的积极影响”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11.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20年代初……年年官兵战,到处土匪乱……田产又有兵匪忧”可知,反映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各派系混战、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A项正确;材料主要聚焦国内军阀混战和匪患,未涉及列强直接侵略的破坏,排除B项;此时还不是国民政府时期,排除C项;晚清王朝于1912年灭亡,与材料时间无关联,排除D项。故选A项。12.答案:A解析:材料中希望迎“穆姑娘”,通过提倡个体“私德”来挽救社会道德衰落,强调从个体自身道德层面进行变革,说明新文化运动后期人的自我变革受到关注,A项正确;材料只是提及社会道德衰落,未提及社会动荡,属于过度推断,排除B项;材料中“穆姑娘”是“道德”的音译,并非真正强调女性社会地位,与女性地位提升无关,排除C项;材料围绕通过个体私德挽救社会道德展开,未涉及文化普及事业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13.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从南北议和后产生的民国政府第一任内阁总理算起,到1928年总理被行政院长取代,十多年间共产生了32位总理或代总理”和所学可知,北洋政府时期总理的频繁更迭,其本质是近代中国从传统帝制向现代国家转型失败的缩影,说明国家政治的改良进展有限,D项正确;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大总统是国家元首,排除A项;北洋政府名义上是全国中央政府,实则依赖地方军阀支持。总理人选需平衡各派系利益,一旦失去军阀支持,内阁即垮台,非依靠议会中的多数党,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责任内阁制遭到破坏,非深入人心,排除C项。故选D项。14.答案:(1)特点: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封建色彩浓厚;依附和受制于西方列强;与日本关系尤为密切。(2)影响: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中国外交近代化;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经济和政治主权;加剧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15.答案:(1)主要手段:资本输出。影响:政治上,帝国主义加紧争夺“势力范围”,干预政局,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经济上,经济侵略扩展至城乡,列强控制财政;阶级关系上,催生买办阶层,加剧半殖民地化。(2)原因:西方列强忙于欧战,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国内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减少了对外国商品的依赖,进口相对下降;战时需求增加,中国商品出口增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