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8)辛亥革命知识衔接: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一)清末“新政”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2.内容:(1)官制:改革官制,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2)军事:编练新军,拟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并要求各省设立督练公所。(3)商业: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4)教育:推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3.影响: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这个政府,中国才有希望。(二)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1.兴中会: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2.中国同盟会(1)成立:1905年,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2)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3.三民主义的提出: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4.起义活动(1)以徐锡麟、秋瑾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2)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三)预备立宪1.原因:革命运动的高涨2.概况(1)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2)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3)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4)立宪派先后发起三次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但很快被证明此路不通(5)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3结果: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成立(一)武昌起义1.有利时机: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后,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2.经过:(1)1911年10月,武昌新军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2)起义军控制了武汉三镇;(3)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3.影响:武昌起义胜利后,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二)中华民国的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中华民国的建立:192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就此诞生。2.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3. 袁世凯被选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袁世凯手中。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目的:为防止袁世凯专权,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等。(3)影响:实际上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性质: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2.功绩:(1)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2)思想上: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3)经济上: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3.结果: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4.历史局限: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习题衔接:1.有学者认为,清末预备立宪促使革命者抓紧革命准备,试图抢在宪法与君主立宪制确立之前将其推翻,以免爱新觉罗家族成为宪法所规定的“万世一系”的合法统治者。材料表明( )A.革命派希望建立民主共和制 B.预备立宪助推了革命的发生C.清政府的改革具有欺骗性质 D.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世袭制2.1901年,清政府欲按期举行乡试以“固结人心”,刘坤一、张之洞等督抚则奏请延期。辛丑乡试各省最终举行情况如表所示。这折射出( )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甘肃 按期辛丑年举行山东、江南(江苏、安徽合闱)、浙江、福建、 湖北、湖南、四川、江西、陕西、河南 延期壬寅年补行A.清廷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B.东南地区局势动荡不安C.教育新政遭遇地方势力的阻碍 D.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3.1903年上海发生《苏报》案,上海租界工部局未同意清廷通过让渡沪宁路的路权以换取引渡章太炎、邹容的做法,这使得两人得以轻判。对此,章太炎回应道:“他们没有同意将我引渡,其实他们所获得的利益,何止于一条沪宁铁路?”章太炎意在强调( )A.租界当局同情并支持革命 B.治外法权逐步扩大和深化C.清政府残酷镇压革命党人 D.治外法权损害了国家利益4.1905年,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是指( )A.推翻满清贵族的统治 B.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C.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5.1907年,学部颁布《女子师范学堂章程》,该章程以“启发知识、保存礼教”为原则,设置修身、国文、历史、地理、算术、裁缝、音乐、体操等课程,自此新式女子教育纳入了官方教育体系。这反映了( )A.政体变更推动了女子教育兴起 B.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C.近代社会转型中的保守与进步 D.男女平等思想成为社会共识6.同盟会成员创办的《民呼日报》刊发旅沪蜀人檄文:“失川汉铁路,即亡国之本,而卖川汉铁路,即无异卖全国。政府已矣,吾四百兆(四亿)之可怜虫,将奈何!”该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A.反映出列强势力开始深入内地 B.推动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C.促进“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D.为武昌起义的发生提供了条件7.清末,陈去病在《论戏剧之有益》一文中说:“此其奏效之捷,必有过于劳心焦思,孜孜吃吃以作《革命军》《驳康书》《黄帝魂》《落花梦》《自由血》者殆千万倍。”他号召青年人投身戏剧。这反映出( )A.传统戏曲的演出逐渐衰落 B.戏剧开始由愉悦达官显贵转向民众C.戏剧成为宣传革命的手段 D.反清书籍宣传革命思想的作用弱化8.孙中山在谈及民生主义时讲道:“民生主义就是中国古代的‘大同主义’,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道义”,并强调“我人所抱之宗旨,不过平其不平,使不平者底于平者而已矣”。由此可推知,孙中山( )A.试图用复古理念改造中国社会 B.认为古代社会已实现公平正义C.希望借传统思想传播新的主张 D.找到实现民主共和的根本途径9.1912年2月9日《神州日报》刊登了题为“鹬蚌相争”的漫画,将“鹬”“蚌”比作南北双方,旁边的两个人分别代表日本和西方列强。作者意在呼吁( )A.南北议和,稳定政治局面B.联合西方,结束封建帝制C.国共合作,共同打倒帝国主义侵略势力D.南北携手,捍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0.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初,《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共和国实行总统制。后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将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中华民国约法》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上述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A.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 B.共和政体的不断完善C.新旧势力的激烈交锋 D.总统制符合发展趋势11.南京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存在“府(总统府)院(国务院)之权限不明”的问题,总统府拥有实权,但从副署权规定以及国会权限的设置而言则是内阁制,这样就形成了既非总统制又非内阁制的“二重行政”体制。上述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三民主义思想的缺陷 B.开展政党政治的需要C.维护革命成果的考虑 D.维持文官的中立地位12.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 )A.受到政治形势的影响 B.盲目照搬西方政治体制C.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D.提高了总统的个人权力13.辛亥革命后,更多的人对政党和实业产生兴趣,“作诗填词者,千无一人,习经读史者,万无一人,躬行实践为身心性命之学者,旷世无一人也”,从事法律、政治、金融、实业等成为青年人的主要出路。这表明辛亥革命( )A.壮大了无产阶级队伍 B.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C.冲击了传统价值观念 D.彻底废除了科举取士14.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探索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材料二 为发动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日本进行了充分的准备。1887年天皇带头捐款,下令从皇室经费中挤出30万元作为海军补助费,1893年起,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1/10,补充造船费用。日本各界为动员民众筹措战费,于甲午战争前掀起了一个以筹措战费为主要内容的“军资献纳运动”和“义捐运动”。——摘编自周彦、于春梅《论甲午战前日本的总体战准备》材料三 甲午战争前,大多数中国人不了解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普遍存在盲目虚骄、对日心存轻视。对日本最有警惕的朝廷高官李鸿章,在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后的中日外交危局中,仍判定日本不可能侵略中国,仍想通过“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摆平。——摘编自薛伟强、吴克燕《也谈中日甲午战争研究中的层累现象》材料四 辛亥革命是国家转型的助推器……推动国家权力的合法基础从“主权在君”转向“主权在民”;推动国家权力的运转方式从“集权专断”转向“分权制衡”……推动治国理民的游戏规则从“礼法之治”转向“宪法之治”。——颜德如《国家转型的助推器:现代国家构建视野下的辛亥革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近代开始沉沦始于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三,归纳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3)指出材料四中推动国家转向“宪法之治”的法律文献及该文献的性质。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840年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睁眼看世界,运用新观念、新眼光和新的思维方式,经历了向西方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的近百年,大胆地提出了探索国家出路的可贵思路和充满爱国精神的救国方案,并把爱国、救国与建国融为一体。这些救国方案尽管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其局限性,但还是加深了中国人对西方世界的全面了解和认识,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把近代中国探索国家出路的斗争不断推向前进。——摘编自苏利娅《试论近代中国探索国家出路的可贵思路与方案》根据材料,围绕“国家出路的探索”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材料讲述了预备立宪后革命者抓紧革命准备,尽快推翻清王朝,B项正确。由材料看不出革命派想要建立的制度,排除A项;材料的重点在于预备立宪对革命的促进作用,不是在讲预备立宪的欺骗性,排除C项;材料没有讲述革命的结果,排除D项。2.答案:D解析:1901年清政府欲按期举行乡试,而刘坤一、张之洞等督抚则奏请延期,且不同省份执行情况不一。这反映出地方督抚权力有所增大,清政府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在下降,体现了当时政治和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D项正确;《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廷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A项;东南省份乡试延期举行主要是为了满足东南科举改革需要,而非因为局势动荡,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按期或延期举行乡试与教育新政有关,实际上东南地区延期举行乡试就是为了给酝酿科举改革留出时间,体现东南地区推动而非阻碍教育新政,排除C项。故选D项。3.答案:D解析:第一步,审设问。意在强调目的类。第二步,读材料。信息①:上海租界工部局未同意清廷以路权换取引渡章太炎、邹容的做法→租界事实上已成为清政府的“法外之地”。信息②:章太炎认为列强获得的利益远大于沪宁铁路的路权治外法权给列强侵略扩张提供了便利。第三步,选项分析。上海租界工部局拒绝清廷引渡章太炎、邹容的要求,对此,章太炎认为列强所获得利益更多,这说明章太炎认为治外法权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故选D;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列强通过治外法权获得众多利益,没有涉及治外法权的扩大和深化,排除B;章太炎强调列强对中国主权的侵犯,矛头没有指向清政府,排除C。4.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驱除房,恢复中华”,就是开展民族革命,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王朝的封建统治,A项正确;同盟会纲领中并无明显的反帝目标,排除B项;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就是开展社会革命,平均地权,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实现家给人足,并不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排除C项;创立民国指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排除D项。故选A项。5.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启发知识、保存礼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新政推动近代教育但保留传统伦理,女子教育既引入新学科体现进步,又强调传统礼教体现保守,反映社会转型的复杂性,C项正确;根据材料未提及政体变更,1907年仍为清朝统治,且女子教育兴起与新政改革相关而非政体更迭,排除A项;学堂选官制度以1905年科举废除为标志,材料仅涉及女子师范教育体系,与选官制度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材料强调“保存礼教”,说明男女平等未成共识,排除D项。故选C项。6.答案:D解析:据材料“失川汉铁路,即亡国之本,而卖川汉铁路,即无异卖全国”可知,1911年清政府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引发保路运动,四川保路运动发生后,清政府派兵镇压,武汉防务空虚,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故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的发生提供了条件,故选D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通过一系列条约取得内河航运权等权益,其势力便已经开始深入内地,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1905年,孙中山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保路运动发生于1911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后,一部分开明官僚、地主和商人积极主张发展民族工业,挽救民族危机,“实业救国”思潮便已经兴起,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7.答案:C解析:材料提及的《革命军》等作品,是清末宣传革命思想的书籍,陈去病在《论戏剧之有益》一文中呼吁青年人投身戏剧,其实是在号召青年人投身革命,这反映出戏剧成为宣传革命的手段,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传统戏剧演出逐渐衰落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戏剧的受众群体,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戏剧与革命宣传的关系,看不出书籍宣传革命思想的作用弱化,排除D项。8.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民生主义就是中国古代的‘大同主义’,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道义”并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在阐述民生主义时,借用儒家传统“大同”思想,赋予其近代社会改革的内涵,目的是借助传统文化资源减少新思想传播的阻力,推动社会变革。这体现了他以传统思想为外衣传播近代平等理念的主张,C项正确;孙中山并非主张复古,而是以传统为工具进行创新,排除A项;材料未表明孙中山认为古代已实现公平,仅借理想化的“大同”表达目标,排除B项;民生主义属于社会革命范畴,而民主共和的实现主要通过民权主义(政治革命),且孙中山最终未能真正解决这一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9.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将‘鹬’‘蚌’比作南北双方,旁边的两个人分别代表日本和西方列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漫画描绘的是在1912年2月,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南方革命政府和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方清政府势力,在上海举行的和谈,意在稳定当时中国的政局,A项正确;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排除B项;“国共合作,共同打倒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属于北伐战争时期的内容,排除C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实施于1912年3月,排除D项。故选A项。10.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总统制和责任内阁制的变化实际上体现了总统权力的变化,实行责任内阁制的意图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而实行总统制则有利于扩大袁世凯的权力,所以这种变化的实质是新旧势力的交锋十分激烈,C项正确;题干是政治斗争,与思想文化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不同制度的交锋,与共和政体的完善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不同制度的交锋,不能说明总统制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排除D项。故选C项。11.答案:C解析:据材料“总统府拥有实权,但从副署权规定以及国会权限的设置而言则是内阁制,这样就形成了既非总统制又非内阁制的‘二重行政’体制”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强调总统虽拥有实权,但其行使权力受到内阁的制约,这体现了权力制衡。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如此规定是为了限制袁世凯权力,防止其独裁,这有利于维护革命成果,C项正确。材料所述与三民主义无关,排除A项;政党政治是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一种形式,而材料涉及的是总统府和内阁,排除B项;当时中华民国刚刚建立,文官政治尚未形成,排除D项。12.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由总统权力较大到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是为了防止袁世凯独裁,体现的是受到政治形势的影响,A项正确;BCD都与题意无关,排除.故选:A。13.答案:C解析:辛亥革命后,青年人的兴趣从传统学问(如诗词、经史)转向法律、政治、金融、实业等现代领域,这表明辛亥革命动摇了以儒家经典为核心的传统价值体系,C项正确;无产阶级壮大主要源于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与辛亥革命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辛亥革命实际脱离群众(如农民未获土地),缺乏广泛支持,排除B项;科举制于1905年已经由清政府废除,排除D项。故选C项。14.答案:(1)事件:鸦片战争。根本原因:英国打开中国市场(2)原因:日本蓄谋已久,全民参与;清政府自大心理,准备不足。影响: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民族意识逐渐形成;(3)文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性质:资产阶级性质。解析:(1)事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沉沦的开始。根本原因:结合所学从列强打开中国市场的角度分析。(2)原因:根据材料二“为发动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日本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可知,日本蓄谋已久,全民参与;根据材料三“大多数中国人不了解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普遍存在盲目虚骄、对日心存轻视”可知,清朝自大心理,准备不足,寄希望列强的调解。影响:结合所学从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中华民族的觉醒的角度分析。(3)文献:根据材料“主权在民”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性质:结合所学从辛亥革命的阶级属性分析。15.答案:示例一论题:近代中国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具有多元性与局限性。阐述:近代中国,面对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有识之士纷纷挺身而出,探索国家出路。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多种多样的救国方案,如洋务派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维新派倡导君主立宪,革命派则推翻了封建帝制。这些方案体现了探索的多元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然而,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阶级立场的差异,这些方案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例如,洋务运动只局限于学习西方技术而忽视了政治制度的改革,戊戌变法因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而失败,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统治,但并未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总之,近代中国先进分子提出多种救国方案,体现了对国家出路探索的多元性,推动了近代化进程,但受历史条件和阶级立场限制,这些救国方案又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示例二论题:近代中国对国家出路的探索推动了社会的变革。阐述:略。示例三论题:近代中国各阶层探索国家出路具有渐进性。阐述:略。(“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唯一标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