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8张PPT)导入王安石和司马光,这两个人是政治上的“死敌”、生活中的“诤友”。他们一个主持改革,一个反对改革,政见上寸步不让,生活中彼此欣赏,今天,就让我们来围观,这两位如何用笔打架,碰出激烈的火花。VS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答:答复司马谏议:司马光曾担任右谏议大夫书:书信“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解 题“与……书”对象《与朱元思书》(吴均)《与妻书》林觉民“报……书”《报任安书》(司马迁)复信“上……书”《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高官“答……书”《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答苏武书》(李陵)回信谏官是言谏系统,职在讽议左右,以匡(匡扶;辅佐)人君,监察方式主要是谏诤封驳,审核诏令章奏。谏议第一部分观人知世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 ,世称涑(sù)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宋仁宗宝元元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佑元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shì)号文正。知人论世王安石,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熙宁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熙宁七年罢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或王荆公。知人论世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泊船瓜洲所学诗人作品王安石 :这个宰相不寻常王安石的第一个不寻常:历史评价不寻常。梁启超说,从夏商周三代到现在,四千多年了,谁是最完美、最伟大的人物?王安石!他是古今第一完人!我们应当给他铸造个大大的金像来纪念他!1906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前十年。布尔什维克领袖列宁在讨论农民的土地政策时,特别指出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并赞同王安石的土地国有政策。三十多年后的1944年,中国“抗战”时期,美国副总统华莱士访问中国。在中国官员面前,他出人意料地称赞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推行新政的第一人。他认为,美国在经济危机时发放农业贷款的做法,与王安石推行的“青苗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对挽救美国经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王安石自任己见,非毁前人,尽变祖宗法度,上误神宗皇帝,天下之乱实兆于安石,此皆非神祖之意!宋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神宗之昏惑,合赧亥桓灵为一人者也;安石之奸邪,合莽操懿温为一人者也。此言最公最明矣。……求之前古奸臣,未有其比。(明 杨慎《丹铅录》)宋朝有人编了个故事,说王安石出生的时候,家里突然闯进一只獾猪,不一会儿王安石就出生了,所以家里人就给王安石起了一个小名儿,叫做獾郎。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小狗子,或者小猪仔。(宋 邵伯温《邵氏闻见录》)“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宋- 苏洵《辩奸论》王安石的第二个不寻常:婚恋观念不寻常。王安石的第三个不寻常:生活方式不寻常。王安石的第四个不寻常:对待功利的态度不寻常。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是发生在宋神宗时期的改革,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变法自熙宁二年开始,至元丰八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创作背景王安石的变法,遭到作为保守派的右谏议大夫司马光强烈反对,司马光多次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尤其第一封信《与王介甫书》,写了长达三千三百多字,对变法进行了尖锐的批评。王安石读了司马光的第一封信,颇不高兴,出于礼节,只回了一封短信,没有作实质性答复。司马光又来信两次。王安石接信后,以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这就是这篇流传千古的驳论文——《答司马谏议书》。此文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创作背景“政敌”与“诤友”司马光王安石和司马光,既是朋友又是政敌,两人的政治主张针锋相对,彼此都认为对方的执政方针荒谬至极。王安石大权在握,皇帝询问他对司马光的看法,王安石大加赞赏,称司马光为“国之栋梁”,对他的人品、能力、文学造诣都给了很高的评价。正因为如此,虽然司马光失去了皇帝的信任,但是并没有因为大权旁落而陷入悲惨的境地,总而得以从容地“退江湖之远”,吟诗作赋,写下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神宗死后,司马光担任宰相。皇帝询问司马光对王安石的评价时,司马光说:“王安石嫉恶如仇胸怀坦荡,忠心耿耿。”皇帝说了一句话“卿等皆君子也!”1086年,王安石去世。司马光预感到王安石身后,可能会遭受世俗的鄙薄和小人的凌辱。他立即抱病作书,告诉右相吕公著:“介甫文章节义,过人之处甚多......方矫其失,革其弊,不幸介甫谢世,反复之徒必诋毁百端,光意以谓朝廷宜优加厚礼,以振起浮薄之风 。”朝廷根据司马光的建议,追赠王安石为太傅,赠谥号为“文”。“政敌”与“诤友”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chǔ)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guō),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chóng)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lǔ)莽,故今具道所以,冀(jì)君实或见恕也。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pì)邪说,难(nàn)壬(rén)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xù)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liàng)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xū)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dù),度(duó)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无由会晤(wù),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原文诵读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强聒( ) 卤莽( ) 见恕( ) 拒谏( )怨谤( ) 不恤( )盘庚( ) 胥怨( ) 会晤( ) 怨诽( )明确字音guōshùbànggēngwùlǔ mǎngjiànxùxūfěi第二部分解读文本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guō ,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古人在信稿上用“某”,代替自己的名。启:陈述私下,谦词。司马光交往共事相互友好常常所坚持的政治主张极力解说动词前表被动回信指书信往来原谅我Chóng又重视厚遇的理由希望翻译第一段理解详细叙述1、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①看见,看到2、项伯即入见沛公。(《鸿门宴》)②会见3、曹刿请见。(《曹刿论战》)③谒见,拜见4、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④召见,接见一、见(jiàn)——特殊的文言实词见动词1、汝真女子之见。(《失街亭》)①见识,见解2、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②看见的东西二、见(jiàn)——名词1、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2、府吏见丁宁。3、冀君或实见恕也。4、生孩六月,慈父见背。5、东原以见告6、见谅见教三、见(jiàn)——代词1、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表被动,相当于“被”2、 渐见愁煎迫介词,表被动,相当于“被”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表被动,相当于“被”三、见(jiàn)——介词1、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荷蓧丈人》)①引见,使……见2、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②通“现”表现、出现、显露四、见(xiàn)——动词先说蒙教书信的第一句话很有水平,试分析它好在哪里?再谈交情最后说分歧>> 讨论交流1信的第一段,作者要表明什么态度,达到什么目的?>> 讨论交流2交代写信的缘由目的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指读书人特别表承接名义和实际指教我侵犯官员的职权与民争利因而招致怨恨和诽谤。用来明确制造了事端翻译第二段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 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wéi)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nàn)壬(rén)人,不为(wéi)拒谏。至于怨诽(fěi)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却认为皇上议定修正给,与表判断,是施行形作名,有利的事业,有害的事情管理财物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形作动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本来预先怨恨和诽谤第二段一开始为什么写“名实”之争?有什么作用?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论语 子路》>> 讨论交1作者逐一批驳了司马光的哪些观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逐一批驳了对方“侵官”“生事”“争利”“拒谏”以及因改革招致“天下怨谤”的观点。这样写,先竖起靶子,针对性强,极富说服力。>> 讨论交流2(二)面对质疑,一一辩驳驳“侵官”驳“生事”驳“争利”驳“拒谏”受命于人主举先王之政为天下理财辟邪说,男壬人作者如何逐一批驳司马光观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王安石完美防守守中有攻VS司马光的言辞攻击、指责非难第二段 主要内容从“名实相符”的论事原则出发,反驳司马光对变法的指责。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习惯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把顾念,忧虑附和世俗形作动,谄媚当作好事,思量多少对抗相怨,这里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不仅气势汹汹翻译第三段盘庚迁殷是指盘庚继位后,为了挽救政治危机,决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b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同时在统治者之间,对王位的争夺也十分激烈,叔侄之间、兄弟之间等为争夺王位,常常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盘庚就不得考虑迁都的问题。自盘庚迁都殷后,商族才定居下来不再迁徙。从此,政局稳定,诸侯来朝,商朝遂强盛起来。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duó)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 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因为缘故,原因计划考虑适宜意动,认为正确值得反悔的地方名作动,施恩惠应当第一个“事”动词,做。第二个“事”名词,事情墨守作为领教1、王安石在回信中也引用了盘庚迁殷的史实,他想表达什么内容?王安石借“盘庚迁殷”表达变法的正确性、有效性,以及自己施行变法的坚定决心。>> 讨论交1>> 讨论交22、王安石认为出现“怨诽之多”的原因是什么?在文中划出原句 。人(一般人):“习于苟且” 士大夫(官员):“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上(皇帝) :“欲变此”第三段 主要内容指责保守派无所作为的思想,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表明坚持改革的决心。无 由 会晤,不任 区区向往之至!缘由见面不胜小,用作自称的谦辞【古代书信的套语】【中心主旨】本文逐条驳斥司马光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王安石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 ),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 )( ),故今具道所以,( )君实或见恕也。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 )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 )( ),难( )人,不为拒谏。至于怨( )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挖空练习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 )国事、同俗自( )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 )( )然?盘庚之迁,( )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 ),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 )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无由会( ),不( )区区向往之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 )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 )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 ),冀()君实或见恕()也。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解释字义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 ,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 ,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 , 。”(4)《答司马谏议书》中, “ , ”,直接点明王安石与司马光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而议事每不合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 不为生事 为天下理财 不为征利辟邪说 难壬人 不为拒谏情景默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