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中学校高二年级期末联考
历史试题
注意:本试卷共3页,满分100分,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考古研究发现,良渚文化有一个最大的中心-良渚古城,各地虽有自己的地方中心,但在规模、规格上均不及古城。各地出土的玉器,绝大多数是由古城的玉工制作,由古城的贵族集团派送馈赠给地方。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该时期()
A.社会演进趋势凸显 B.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C.统一市场逐渐形成 D.贫富分化日益加剧
2.出土文物是探索先民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图1中的文物共同反映了先民的()
图1
A.玉雕工艺 B.社会分工 C.审美意识 D.图腾崇拜
3.据考古发掘,在黄河上游的某聚落遗址中,毫无随葬品的墓葬有2座,占总墓数的2.5%;1-5件的有180座,占20.6%;6-30件的有551座,占63.2%;30件以上的有119座,占13.6% 由此判断,该聚落()
A.社会分工日益细致 B.阶级分化比较明显
C.国家形态初步具备 D.宗族观念已经出现
4.西周时期,周王对臣下的称名方式主要有私名和官名(职事名)两类,并不见礼书所记载的相关亲属称谓。春秋时期,王命多见亲属称谓,君臣秩序中“家”的因素大大增强。这一称谓方式的变化表明春秋时期()
A.道德礼仪的增强 B.宗法血缘的巩固
C.天子权威的衰微 D.阶层流动的减缓
5.西周时期,周王要在每年春天举行籍田礼,即通过象征性地亲自参加劳动,表达对农业和本族民众的关心。然而在西周末年,周宣王却因与靠近籍田的王室姻亲发生冲突,放弃了历代周王一贯坚持的籍田礼。这一变化表明当时()
A.礼乐制度名存实亡 B.土地国有制的废除
C.宗法关系日渐淡薄 D.分封制度开始解体
6.西周初,为了在各地部署监察力量,由王族带领归顺外族进驻各地,与土著长期混居。此举
A加强了对新拓版图的控制 B.改变了早期宗法制的核心
C实现了从诸侯争霸到皇权的统一 D.延续了选举部落贤人为王的传统
7.战国时期,商鞅认为:“人生而好恶,故民可治也。”对待民众的态度就是用赏罚。用赏,则民为国家出力,努力从事耕战,从而获得自己想要的爵位;用罚,则民惧怕刑罚,不敢从事私利活动,从而使国家财富完全由君主掌控。这些主张
A体现了儒法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 B.调动了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积极性
C助推秦国社会变革取得显著成效 D.反映了商鞅重视历史传承的价值观
8、“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材料所述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C内外服制度 D.行省制
9.据表1可知()
表1关于汉文帝“霸陵”的记载、传说与考古
记载、传说与考古 说明
“霸陵山川因其故,毋有所改。”(《史记》)“因其山,不起坟。”(《汉书》)“昔汉家皆先造山陵......古者因山为坟,此诚便事。”(《唐会要》) 从汉至宋,相关文献没有指明霸陵具体位置;对“山川因其故”有“依托山脉作陵”和“以山为陵,建陵其内”两种理解
元代方志《类编长安志》认为,霸陵在京兆通化门东40里白鹿原北凤凰嘴下 元代有人根据唐昭陵的形制认定霸陵位于凤凰嘴下,此说流传至今,影响甚大
21世纪初,多次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凤凰嘴进行考古探测,未在凤凰嘴山体内发现汉代陵墓遗存 后据出土文物等确认凤凰嘴 2公里外的江村大墓为汉文帝霸陵
A.两汉时期无人知晓霸陵内情 B.史迹和文献互参可校勘正误
C.方志谬误缘于元人主观臆测 D.现代科技锁定霸陵遗址位置
10.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写道:汉兴以来,“自曹参荐盖公言黄老,而贾生、晁错明申、商,公孙弘以儒显,百年之间,天下遗文故事,靡不毕集。”司马迁记述的这一现象()
A.奠定了独尊儒术的基础 B.不利于大一统国家的确立
C.完成了诸子思想的整合 D.得益于统治者的治国理念
11.中国民本思想肇始于三代,至春秋战国,从君主到大臣认识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对“民”的认识有了新提高,践行仁政思想、轻刑薄赋、听政于民、与民同乐,民本思想形成了。这源于()
A.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B.统治者认识的提高
C.社会动荡为战争民 D.新的生产方式形成
12.高祖时,女子年满15岁须觅夫出嫁,官府查出有超岁不婚不嫁者,每月对其家征纳130钱税收;同时规定女子生育孩童,其家免缴2年赋税。汉惠帝时律法,女子15-30岁未嫁人者,每年须缴纳“六算人头税”。其旨在()
A.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 B.细化国家的赋税制度
C.推动和解决人口问题 D.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13.西周时期,周天子召集诸侯会盟,在盟礼之前诸侯集体朝见天子。春秋时期,霸主召集诸侯会盟,在盟礼之前诸侯集体朝见盟主,必要时王室还会派员参与以壮声威。由此可知()
A.礼乐制度得以传承 B.社会秩序需要重建
C.周王权力得到强化 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14.图1是成都出土的东汉“弋射收获”画像砖,该图体现了()
图1
A.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B.社会生活与艺术创作的结合
C.个体农耕与畜牧养殖的联动 D.政治环境与经济发展的互动
15.《史记》载,刘邦称帝以后,与功臣、诸侯王刑白马盟誓:“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汉书》记载刘邦与功臣剖符作誓:“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存,爰及苗裔。”汉初的盟誓制度()
A.践行无为而治的思想 B.有利于政权的稳定与延续
C.蕴含礼法融合的精神 D.成为汉朝基本的政治规范
16.《史记·平准书》记载,汉武帝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后汉书·陈球列传》记载“迁南阳太守,以纠举豪右,为势家所谤,征诣廷尉抵罪。”这体现了汉代()
A.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B.士绅承担基层社会治理责任
C.外儒内法的治理理念 D.地方社会治理遭到一定破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进入春秋时期以后,列国在文化面貌上的接近,从考古学文化角度观察,已达到空前的程度,民族文化的融合已突破原来六大区系的分野,这就为战国时期的兼并和秦的最终统一做好了准备。
-摘编自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材料二
秦汉时代的文明,是在各地区、各族人民不同的文明基础上统一起来的,而在统一的前提下,又保持着各地、各族间不同程度的差异。秦汉时代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建立为大规模吸收外来文明创造了有利条件,是我国文明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这种飞跃在后来还出现多次,但秦汉时代为首开其端的一次。大规模的吸收和远距离的传播,使中国在“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材料三
唐代文化是在大一统的局面下蓬勃发展的,带有统一帝国的宏伟,呈现一种兼容的气度,新的与旧的,中国固有的与外来的,南方的与北方的,相互交融共同前进。在南北文化交融和中外文化交流这两方面实现了突破性的进展,从而使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早期中华文明格局的演进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代中华文明取得飞跃发展的原因。(9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唐代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创新性贡献。(9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图3
-据郑晓云《长江何以文明:对其内涵与必然性的阐释》整理
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长江文明的认识,对其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江南经济区”的变迁
图6 汉代江南经济区示意图
图7 唐代江南经济区示意图
-据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
概括说明“江南经济区”的变化体现了汉唐时期怎样的经济发展趋势。
高中学校高二年级期末联考
历史答案
1A2C3B4C5C6A7C8B9B10D11D12C13B14B15B16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答案】
【答案】(22分)
(1)特点:从多元到一体;从部族林立到民族融合。(4分)
(2)原因: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建立,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铁犁牛耕的推广,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尊崇儒术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促进了思想文化教育的发展;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9分)
(3)贡献:文化上兼容并包,三教并立促进唐朝文学艺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辉煌,促进唐代科技领先世界;唐朝开明开放包容的政策,丰富了唐朝的文化,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9分)
18.【答案】
示例一
见解:作者认为物质支撑、联系与凝聚及广泛的影响力共同支撑长江文明的发展,我赞同。
说明:以江浙地区为代表的稻作农业,以蜀锦、苏绣等为代表的丝织业,以景德镇为代表的陶瓷业等产业的产生和发展,为长江文明的发展注入坚实的物质基础。
长江流域水网密布,并通过开凿邗沟、灵渠、京杭大运河等运河,沟通了长江、黄河、珠江等水系,形成了庞大水上贸易网络;并由此形成了以南京、景德镇、苏州为代表的城市及城市带;经济的发展和区域间的联通促进思想的繁荣,先后形成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文化和以朱子学为代表的理学思想。
以长江流域为核心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随着对外交往的扩大,产自江南的瓷器、茶叶和丝织品流行于亚、非、欧三洲,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生活,促进了域外文明的发展。
示例二
见解:作者认为水稻农耕系统为长江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支撑,我赞同。
说明: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水稻种植推动长江流域进入文明时代。唐宋时期,水稻种植已经成为长江流域最重要的生计。宋朝,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中国的经济重心向长江流域转移。明清时期,江南稻作农业的生产日趋综合化、专业化和商品化,出现稻田养鱼、稻田养鸭等农业经营模式。水稻种植不仅养活了长江流域的人口,更成为支撑全中国社会的经济资源,使长江流域成为国家重要的粮食和赋税来源地。所以,稻作农业的持续发展,为长江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支撑。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可以从整体或局部的不同角度提炼该学者的认识,之后可以从赞成的角度提出见解,如“赞成水上交通网络的形成推动长江文明的联系和凝聚”;也可以从修改的角度提出见解,如“该学者是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研究长江文明,我赞同。但其对长江文明物质支撑要素的表述不完整,需作补充”;还可以从质疑的角度提出见解,如“该学者对长江文明的认识,忽视了制度文明,如经济政策、政治制度等因素"等)
19.【答案】
【答案】(18分)
变化:
(1)由汉代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到唐代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3分)
(2)汉代江南经济区内商业中心城市数量少,唐代江南经济区内经济中心城市数量增多,并呈现多中心、多层级的特点。(3分)
(3)汉代江南经济区交通干道较少、水陆欠发达,唐代主次干道增多,并与大运河,海陆通道构成水陆交通网。(3分)体现趋势:
(1)唐代南方地区经济地位提高(或经济重心开始南移)。(3分)
(2)唐代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经济繁荣或城市经济发展或商业发展或商品经济发展)。(3分)
(3)唐代江南经济区内或南北或中外经济联系增强。(3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