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6届高二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卷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遗址由 5个独立建筑群围绕中心广场分布,每个建筑群包含大、中、小型房屋,代表以母系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单位......大型房屋可能用于公共议事或集体活动,中小型房屋可容纳3-30人,体现氏族内群居但分户的生活模式”。该遗址应是()A.姜寨聚落遗址 B.陶寺遗址 C.良渚遗址 D.二里头遗址2.尉迟寺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聚落遗存,东西长约370米,南北宽约250米,总面积约为10万平方米。它是国内目前保存较为完整、规模较大、以大汶口文化为主的原始社会聚落遗存,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等文物近万件,被史学界专家称为“可与金矿媲美的资源”。这反映了该遗址当时()A.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B.拥有一定的社会组织能力C.以手工业和商业为经济支撑 D.具备比较理想的农耕环境3.图1为河北省商代遗址出土农具按材质分类图。这说明当时()图1A.农业家庭式劳作已经出现 B.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确立C.铜质农具是主要生产工具 D.农业技术体系初具规模4.西周初年实行分封制,建立了许多同姓诸侯国。对于重要的异姓诸侯国,周王则与之建立联姻关系,如周武王的王后邑姜是齐国国君姜尚的女儿,周武王的长女嫁给了舜帝后裔、陈国之君胡公满,此外,吕、申、许等国也都与周王室有姻亲关系。这一举措的实质是A.母系氏族遗风影响深远B.拱卫王室,加强君主专制C.宗法关系的扩展与补充 D.诸侯势大,周王权威衰落5.某一思想的产生,主要是长期阶级斗争的现实,统治者深刻认识到“小民难保”,对“民”的作用不能不有所警惕。因此,周公就曾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认为天意就是民心的集中表现,给“天命”赋予实际的内容。由此思想衍生出的文化内涵是()A.崇德尚贤、天下为公 B.厚德载物、自强不息C.以人为本、敬天保民 D.天人合一、道法自然6.战国时期,道家学派衍生出了吸收儒、墨、阴阳等学派思想的黄老之学;韩非子借鉴了儒家的三纲,吸收了道家的君人南面之术;《吕氏春秋》融合了各家之长,是杂家学派的代表作品。这些现象()A.说明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增强 B.反映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趋势C.表明社会各阶层间流动加速 D.适应了统治者富国强兵的需要7.睡虎地秦简记载,父亲控诉亲子“不孝”,可以请求政府将其杀死或断足流放,政府会予以照办。同时,法律规定父亲私拿亲子财物的行为属于家事领域,会被当作无罪来处理。这说明,秦朝()A.基层管理严密 B.刑罚制度严苛 C.社会秩序混乱 D.注重宗法伦理8.关于秦亡原因,传统观点多认为是“酷刑”“暴政”所致。后来,有学者认为秦亡于吏治败坏;有学者认为秦亡于过急、过广的推行郡县制;有学者认为秦亡于北击匈奴:也有学者认为秦亡于文化政策。据此可知,上述观点()A.有且只有一种观点正确合理 B.后期研究比传统观点更有说服力C.是从某一特定视角进行阐释 D.随着研究的深入先前观点被抛弃9.汉初,贾谊建议仿照西周“制礼作乐”,建立一套儒家制度以约束百姓的行为;武帝时,董仲舒则主张“教化”必须由“圣人”主持,圣人奉天命来到人间作天子,这种圣人加天子的角色就是“王者”,由王者自上而下、由近及远地推行教化。二者关于教化的差异折射出()A.儒家的官方正统地位确立 B.社会变迁推动儒学新发展C.国家对百姓控制不断加强 D.君主集权加强的政治现实10.伴随着军事的胜利,西汉在西南夷地区共设七初郡,实行初郡政策:“以其故俗治,毋赋税”,即原夜郎、滇、邛都等地“虽有官吏,仍以其君长为侯王,使主其种类”。当时这一政策()A.体现了西汉边疆治理的羁縻性B.有助于国内民族差异逐渐消除C.促进了西南地区建立土司制度D.使多元一体民族格局渐趋稳定11.《后汉书·逸民传》说,东汉章帝以后,“帝德稍衰,邪嬖当朝,处子耿介,羞与卿相等列”,于是出现了一批隐逸之人(士),逃避现实与坚持理想。逸民群体的出现()A.主要受到黄老之学的影响 B.源于统治者清除政治的异己势力C.体现儒家学者的消极避世 D.反映政治局势影响士人价值取向12.《九章算术》中提到:“今有女子善织,日自倍,五日织五尺。问日织几何?织布的速度能出现在算术题中,可以用来佐证汉代()A.纺织的普及程度较高 B.女子的社会地位提升C.纺织推动了数学进步 D.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13.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14.在明清之际以及清康熙帝时期,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日益频繁并且受到中国政府的重视,与此同时,汉学也在西方流传开来。这主要说明当时()A.中国逐渐脱离国际潮流 B.中西文化在互鉴中发展C.汉学助推欧洲文艺复兴 D.中国政府鼓励对外开放15.1906年,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向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建议:将中国清政府的庚子赔款退还一部分,专门开办在中国的学校。罗斯福给国会的咨文中指出:“我国宜帮助中国厉行教育,使此巨数之国民能以渐融于近世之境地。”对上述材料准确的理解是(A.美国加紧对中国进行经济文化侵略B.美国帮助中国发展文化教育C.美国企图强化对华文化价值观渗透D.美国企图强化对华思想控制16.自2004年启动“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工程以来至今,按照“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研究方针,通过20多个学科的众多科研人员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这项研究旨在()A.论证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 B.增强国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C.阐释历史上神话传说的可信度 D.了解远古人们的生产生活状况第I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当时流行“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争霸”战争的需要,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材料二 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是其故何也?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故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墨子·尚贤》所举者必有贤,所用者必有能......今夫上贤、任智、无常,逆道也,而天下常以为治......是废常上贤则乱,舍法任智则危。故曰:上法而不上贤。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韩非子·忠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表现。(12分)(2)根据材料二,用一句话概括墨子和韩非在用人之道上认识的相同点及各自代表的利益方。结合所学,指出当时各学派争鸣产生的影响。(13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汉朝吸取“秦亡于暴”与“秦亡于专”的“秦鉴”,在政治制度和治国方针方面作了重大改革,但同时,也保留了秦朝维护皇权统一、防止诸侯割据、天下分裂的合理制度内核,形成了“汉承秦制”与“汉变秦治”互补的政治模式,为后世历朝历代所遵循。秦汉两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创立和初步发展时期,准确、深刻地理解秦汉制度的发展脉络,意义重大而非凡。提取材料信息,结合中国古代史,自拟论题阐述你对“汉承秦制”与“汉变秦治”的理解(要求:观点清晰,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明。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时期 史料 出处秦朝 秦惠文、始皇克定六国,辄徙其豪侠于蜀,资我丰土,家有盐铜之利,户专山川之材,居给人足,以富相尚 常璩《华阳国志·蜀志》汉武帝至西汉末 于是以东郭咸阳、孔仅为大农丞,领盐铁事......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 司马迁《史记·平准书》东汉前期 自中兴以来,匈奴未宾,永平末年,复修征伐。先帝(东汉章帝)即位,务休力役,然犹深思远虑,安不忘危,探观旧典,复收盐铁,欲以防备不虞,宁安边境。而吏多不良,动失其便,以违上意。先帝恨之,故遗戒郡国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入税县官如故事 范晔《后汉书·孝和孝殇帝纪》(1)根据材料,概括秦汉时期盐铁政策的变化。(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秦汉时期盐铁政策变化的一个因素并简要说明。(8分)2026届高二期末模拟考试历史答案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5ABDCC6-10BDCDA11-15DACBC16.B二、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17.(1)表现:铁器牛耕技术的出现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各国政治变法、改革(分封制、宗法制瓦解;地主阶级出现并发展壮大);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礼乐制度崩溃,春秋后期,私学兴起,学术下移;思想繁荣形成百家争鸣:“华夷”观念削弱,促进民族交融与华夏认同观念。(每点2分共12分)(2)同:都主张尚贤任能。(2分)利益方:墨子代表下层平民;韩非代表新兴地主阶级。(4分)影响: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推动了社会转型;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7分)18.观点:汉代在总体框架上继承了秦朝制度,又对秦制作了某些调整和变化。阐述:汉政权初建时,面对天下初定,经济凋敝的社会现实,吸取秦亡的教训,在统治的过程中继承并发展了秦朝初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具体表现如下:承袭了秦朝的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西汉建立后至汉武帝以前的中央行政体制,基本上没有突破秦代模式。汉武帝时设立直接由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宰相职权逐渐转移到尚书令手中。承袭了秦朝的监察制度。秦朝在中央设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的监察事务;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汉武帝时期,把全国分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负责对辖区进行巡视监察。刺史级别不高,但巡查时代表中央。承袭了秦朝的郡县制。汉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度,同时又兼有封国制,但仍以郡县制为主。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最终解决了王国问题。东汉时期,监察区的州,变成了郡以上的地方政权,郡、县二级制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综上所述,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大一统国家建立并初步发展时期,其制度的演变和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20.答案(1)变化:秦到西汉,由允许私人经营盐铁到盐铁官营;东汉初年,盐铁官营政策废弛;东汉章帝时期,由恢复盐铁官营到允许民间在交税的前提下经营盐铁买卖。(7分)(2)(示例一)因素:加强中央集权(巩固政权)。(2分)说明:面对汉初无为思想导致商人势力壮大,威胁政府的情况,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政权),推行盐铁官营政策。面对东汉建立后社会经济遭到破坏,人民困苦的现状,东汉章帝允许民间在纳税的前提下进行盐铁贸易,这一转变有利于巩固东汉政权。(6分)(示例二)因素:少数民族军事威胁。(2分)说明:汉武帝时期,匈奴屡屡进犯边境,威胁人民生产生活和社会稳定,汉武帝通过盐铁官营筹集军费发动反击匈奴的战争。东汉初年匈奴的威胁下降,再加上官员对百姓的盘剥严苛,因此决定允许民间在交税的前提下进行盐铁贸易。(6分)(示例三)因素:国家财政税收。(2分)说明:汉武帝时期通过盐铁官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极大地提升了政府的经济实力,巩固了国家政权。东汉初年,社会趋于稳定,财政问题不再是迫在眉睫的问题,而盐铁官营的弊端日益显现,故东汉章帝允许民间在纳税的前提下进行盐铁贸易。(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