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7届高一下学年期末校际联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1953年,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当时还没有编制长期经济建设计划的经验,苏联援助项目也没有敲定下来,抗美援朝战争仍在进行。这表明,当时中国A.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B.缺乏实施一五计划的必要前提B.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初步建立 D.营造走向国际舞台的良好环境2.1966年中央军委批准在重庆涪陵白涛镇建设816军工洞,即为制造原子弹提供核原料的地下核工厂,工程投资7.46亿元人民币,6万多人参与建设,历时17年。该工程的兴建A.是“一五”计划的重大成果 C.有助于提升国家的国防实力B.改变了西部工业落后的局面 D.提高了民众的物质生活水平3.20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说明当时A.生产资料所有制有所变化 C.农民获得产品分配自主权B.国家强化人民公社体制 D.农业耕作方式发生变化4.2006年,国家取消农业税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河北省灵寿县的一位普通农民王三妮,铸成“告别田赋鼎”铭记这一重大事件。这体现了A.农民脱贫攻坚任务完成 C.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成效B.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实现 D.农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5.古代君王较为关注死后的世界,图1为古埃及哈夫拉金字塔旁的狮身人面像,古埃及人认为,狮子是进入天国门户的守护神;图2为秦始皇陵兵马俑,古代中国人有“视死如生”的观念,兵马俑是秦始皇给自己建立的一支无比强大的军队。这些现象说明了A.集权政治的优越性 C.大河文明的先进性B.不同文明的交融性 D.古代文明的多元性6.人类文明最初呈点状分布,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希腊彼此独立发展,此后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相继崛起。这A.客观上推动文明交流 B.强化了封建专制制度C.体现了世界文明的同源性 D.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7.中古中后期,西欧的王权逐渐强化,英国、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等主要封建国家形成。这主要是由于A.天主教会控制西欧人精神生活 B.封建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的产生C.封建庄园的形成 D.城市取得自治权8.7-9 世纪,日本朝廷多次向唐朝派遣使团,并指派专门的官员担任团长。在唐期间,遣唐使们学习了律令制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以及风俗习惯等,并将它们带回日本。日本此举A.体现了对中华文明的认同 B.提高了幕府统治的权威性C.消除了东亚文化交流的障碍 D.打破了传统的闭关锁国政策9.有学者认为,古代希腊的民主与今天西方的民主不能完全相提并论。在雅典,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有可能亲自参加选举和表决。据此可知,与西方现代民主相比,古希腊民主A.古希腊民主范围更广 B.古希腊是直接的民主C.古希腊真正的做到了人人平等 D.古希腊民主优于西方现代民主10.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娶了波斯前国王大流士三世的女儿为妻,整个婚礼按波斯人传统习俗进行。在婚礼上,亚历山大宜布:马其顿人与亚洲女子结婚可免税。他还亲自馈赠新人们许多礼物以示鼓励。亚历山大此举意在A.推行民族平等政策 B.彰显征服者权力C.扩大帝国统治基础 D.融合东西方文化11.在西欧中古时期,中央把土地作为采邑封给大封建主,大封建主再把它封给自己的臣下为采邑,层层分封,层层结成主从关系,附庸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人为封主,对自己封主的封主则没有臣属关系,出现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现象。这一关系A.推动了古希腊文明产生 B.使西欧出现了平等观念C.造就了西欧的封建社会 D.有助于血缘宗法的稳定12.12世纪初,国王领地中的一些英国城市为了避免地方官员的超额征调,通过向国王交纳-笔100至300马克的额外费用,获得了直接向国王财政署缴纳各项税款的特权。该特权的获得A.促进了城市工商业的发展 B.打击了地方领主割据势力C.得益于封建王权不断削弱 D.消除了国王与市民的矛盾13.阿拉伯人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曾规定:在被征服地区,皈依伊斯兰教者可以享受穆斯林的待遇,仍操旧业,免纳人丁税,但要缴纳土地税或商业税;基督徒受穆斯林保护,无需改变信仰,但必须缴纳人丁税和从业的土地税或商业税。这一规定A.实践了宗教一律平等的思想B.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商贸环境B.导致了境内民族矛盾的激化 D.改变了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14.传统观点认为,奥尔梅卡文化是中部美洲多种文化的“始祖”,是玛雅文化的母体。20世纪80年代以,经过考古工作者的发掘及对出土文物的测定,学者们认为玛雅文化反而比奥尔梅卡文化早一千多年。这表明A.历史结论的正误取决于主观意识 B.历史认识因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C.历史事实的确定依赖于考古发掘 D.历史研究随史料丰富而不断深入15.1494年、西、葡两国签订《托尔德拉斯条约》,同意以大西洋西经41°线作为行使权利的分界线、以东属葡萄牙,以西属西班牙。1529年,两国又缔结了《萨拉戈撒条约》,以太平洋东经144°线为界、线东、线西“发现”的土地分属葡、西。上述条约的签订A.拉开了欧洲海外扩张的序幕 B.缓解了西葡在殖民掠夺中的矛盾C.标志着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D.改变了列强殖民争霸的基本格局16.据统计,从1400年到1800年,全球人口增长了一倍多,其中中国增加了2.6亿,欧洲增加了0.94亿,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增加了0.32亿,拉丁美洲的人口则下降了0.17亿,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工业革命推动全球人口增长 B.三角贸易掠夺了非洲劳动力B.传染病的肆虐导致拉美人口急剧下降 D.新航路开辟改变了世界人文地理格局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在古希腊,城镇是城邦的枢纽,周围环绕着各种形式的定居点,如乡村和郊野。举行宗教、政治和其他公共活动的建筑和场所成为凝聚城邦的公共空间,除此以外,公民在城区拥有的不动产和城外拥有的耕地成为城邦疆域构成的主要部分。山脊、谷地、河流等天然成为城邦之间的边界线,与之相对,城邦之间还会通过战争,仲裁及约定等多种方式确定各自的边界,还存在一些也有归属悬置或者总在变更的区域。古希腊公民虽不见得能画出边界线,却对边界有明确的意识,因为那是政治共同体的边界。在古风时代和古典时代,一些城邦除拥有自身的核心疆域外,还凭借自身实力和殖民开拓获得了比较特殊的疆域,这些疆域被称为“城外疆域”。-摘编自张新刚《古希腊城邦疆域及其权力秩序》材料二:平坦而富饶的平原为以农立国提供了足够的生存空间,中华文明主要围绕平原地带向四周渗透。中原王朝并不追求疆域的无限扩张,而是通过经济、文化辅助军事的方式,建立稳定的、区域性的差序疆域。直接控制的郡县地带属于正式的国家疆域,而间接控制的羁縻区则属于疆界的模糊地带,存在争议,至于藩属国,则不属于国家的正式疆域。由此,在亚洲尤其东亚地区,建立起以中国为中心的区域国际秩序。一部中国史,便是在王者无外”的天下观念下,“差序疆域”内部不断整合,转化为“均质疆域”,而外部不断向外延伸和扩展的历史。正是在一波一波边疆内地化的潮流中,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格局逐渐形成。-摘编自赵现海《中国古代疆域模式的历史特征及其根源-与西欧、阿拉伯、俄罗斯疆域模式的比较分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古希腊和古代中国疆域形态的特征。(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希腊和中国疆域形态呈现差异的不同原因。(12分)(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疆域模式对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5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方寸之间”的中国材料:邮票被誉为“国家名片”,是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之一。1949至2016年的68年间,新中国共261套样本邮票中中国的国家形象发生了巨大变化。表1国家形象的变迁历史年代 1949-1976 1993-2007 2008-2016国家形象 革命的中国 现代化的中国 负责任的大国表2中层框架与年代的交叉表格分析框架名称 1949-1978 1979-1992 1993-2008 2009-2016面对挑战 88 8 3 2团结一致 100 10 3 2开放合作 0 37 2 2调整转型 0 34 2 1有所作为 0 2 43 3深化改革 0 3 47 3引领国际事务 0 0 14 20发展民生经济 0 0 7 22-摘编自杨柳等《“方寸之间”的中国:1949-2016年邮票上的国家形象变迁》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围绕“新中国的国家形象”,自拟题目,写一则历史小论文。(12分)(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程开甲(1918-2018),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946年,程开甲赴英留学,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玻恩。他凭借着对科学的信仰与追求,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理论、新知识。1950年,婉拒导师挽留,学成回国,期待实现科学救国的理想。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增强中国国防实力,中国决定研制“两弹一星”,突破国防尖端技术。1960-1962年程开甲的主要学术研究工作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理论攻关,他创立系统核爆炸及其效应理论,为核武器应用莫定了基础。1962-1983年,他全力以赴于核试验工作,奉命组建核试验技术研究所,他主持了包括中国首次原子弹、首次氢弹、首次导弹核试验等几十多次核试验。他带领科技人员创立并完善由核爆炸现象和效应、核试验测试诊断、核试验控制、核试验安全和核试验工程等构成的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摘编自熊杏林《程开甲院士学术成长的历史考察》(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程开甲对核科技事业的贡献。(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程开甲取得成就的原因。(9分)2027届高一下学年期末校际联考历史答案选择题1-5ABBDD6-10ABABC11-15CABDB16D17(1)古希腊:由城镇和乡村构成;存在自然疆界、人为疆界和悬置地带;体现城邦的空间秩序和政治秩序;包含邦内疆域和城外疆域。(4分,答对两点得4分)中国:有限扩张主义;差序疆域;模糊疆界。(4分)(2)古希腊山岭沟壑,中国大河平原;古希腊工商业海外贸易兴盛,中国农耕文明繁荣;古希腊城邦民主制发达,中国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古希腊推崇冒险、探索,中国崇尚“大一统”,爱好和平。(12分)(3)维护大一统局面,拓展并巩固疆域;创造辉煌的农耕文明;铸牢民族共同体;促进中外文明互鉴,丰富中华文化内涵;凸显中华文明多元一体。(5分)18题目:新中国国家形象的变迁(1分)新中国的国家形象随着时代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49-1976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和包围中国,中苏关系五十年代中期之后逐步恶化,内部过分夸大阶级矛盾的影响,面对国内外形势的严重挑战,我国政府领导全国人民,团结一致,追歼残敌,并进行抗美援朝,巩固了新生政权,随后又强化意识形态斗争,先后掀起了反右派斗争和文化大革命,“革命的中国”形象突出。1977-1992年,我国对国内外形势重新进行评估,认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国内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于是做出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逐渐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于是有了“探索的中国”形象。1993-2007年,我国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收回香港澳门,统一大业迈出重大步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完善;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现代化的中国”形象十分鲜明。2008-2016年,我国继续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民生经济,完善基础设施,建成小康社会;我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开展全方位外交,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积极参与联合国工作,推动国际和地区热度点问题解决;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负责任的大国”形象逐渐树立。总之,新中国国家形象的变迁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同时反映了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2分)19.(15分)(1)(6分)贡献:完成了核武器理论攻关,创立系统核爆炸及其效应理论;组建核试验技术研究所,为祖国培养科技人才;主持核试验工作,取得核试验重大突破;创立和完善了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推进我国核技术事业发展。(任答1点2分,共6分。其他言之成理酌情给分)(2)原因: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奠定基础;“两弹一星”决策的历史机遇;个人及团队的爱国主义精神、创造创新精神;吸收世界先进科技成果。(1点2分,任答4点9分。其他言之成理酌情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