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内部★启用前 【考试时间:7月3日 9:00-10:15】昆明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期末质量检测历史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河南南阳黄山遗址发现距今约5300年的屈家岭文化早期大墓,目前已有20座墓出土玉钺,高级大墓常有弓箭陪葬,个别大墓还陪葬有象牙柄的权杖,男性墓主随葬品丰富,以猪下颌骨为主。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集权统治模式产生 B.原始宗教仪式盛行C.手工业分工专业化 D.军事首领权威确立2.在先秦文人的南方书写中,最初的方位空间想象朦胧宽泛。春秋战国时期,文学作品中对南方区域划分日渐精确,南方风物与山水景观反复出现,南方精神因子开始逐渐沉淀,进而表现出热烈、感性和浪漫的精神特质。这体现出A.文学体裁创新源于南北交流B.南方地区的文化影响力上升C.政治动荡促使地域意识形成D.文学作品传播范围不断扩大3.汉文帝二年宣布:“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汉武帝诏令中央和地方“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汉成帝时,内郡举方正,北边二十二郡举勇猛士。这表明西汉A.选官制度以军功爵制取代世官制B.郡国并行制保障了察举制的推行C.人才选拔机制适应国家治理需要D.面临吏治腐败与边患的双重危机4.西魏大统八年,宇文泰“初置六军”。554年,宇文泰在府兵中恢复鲜卑旧姓,大量赐予胡汉将领鲜卑姓氏。例如,杨忠被赐姓普六茹氏。还有许多将领被赐予新名字,如骑将刘道德因智谋出众,被宇文泰比作诸葛亮,赐名为亮。此举A.巩固了北方大一统的局面B.有利于推动民族交融进程C.阻碍了北方政权的封建化趋势D.开始承认士族阶层的政治特权5.表1中的史书皆涉及岳飞抗金的史事,研讨这一问题首先应信重的是表1书名 作者 基本概况《三朝北盟会编》 南宋史学家徐梦莘 成书于1194年,作者亲身经历了宋金对峙与纷争,以严谨的编纂方式和广泛取材著称,引用了大量官私著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南宋史学 家李心传 成书于1202~1216年间,材料多取自国史、档案,参考了100余种私家记载、文集、传记、行状、碑铭。《鄂王行实编年》 岳飞孙子岳珂 记录岳飞的一生事迹,编写时还“考于闻见,访于遗卒”。《宋史》 元朝政府主持修撰 史料丰富,叙事详尽。编撰过程中多依据宋代历朝实录、纪传体国史和宋人文集、笔记等史料。A.《三朝北盟会编》 B.《建炎以来系年要录》C.《鄂王行实编年》 D.《宋史》6.雅克萨抗俄胜利之后,康熙曾明确指出:“朕以为尼布潮、雅克萨、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之一河一溪,皆我所属之地,不可少弃之于鄂罗斯。”1689年《尼布楚条约》和1728年《恰克图条约》,确认了清朝北部疆界。这反映当时清朝A.积极拓展东北疆域 B.重视维护国家领土主权C.出现民族国家观念 D.解决了北方的边疆危机7.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清廷不得不起用一批有为的汉族儒臣,并授命他们指挥地方缙绅武装。总督和巡抚中汉族官员逐渐占据了压倒性多数,新兴的儒臣大多注重实际,信奉儒家经世致用学说,幕僚的思想也更为解放。官僚队伍的变化A.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B.有效应对了外来挑战C.推动了儒家经世致用理念形成 D.有利于洋务运动开展8.1909年,云贵总督府将原“个旧官商锡务公司”改组为“个旧锡务有限公司”,引入现代机器设备并于1913年投产,这是现代机器设施在云南矿业生产中成功使用的开端,1916年实现扭亏为盈且持续增长。这一现象主要说明A.清末新政彻底改变了传统经济模式B.科技应用成为助力产业升级的关键C.民族工业基本摆脱了列强资本控制D.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9.自1938年始,云南省政府主办的《云南日报》先后连载10期毛泽东的《论新阶段》文章,也经常转载中央社不允许发表的新闻。皖南事变后国民党顽固派称新四军为“匪”时,该报在报道时拒绝使用“匪”字以示抗议。《云南日报》的这些做法A.提升了云南作为抗战文化中心的地位B.表达了云南人民争取民主自由的诉求C.有助于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D.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影响力10.1950年2月,中央财经委员会发出指示,要求在国营、公营企业建立工厂管理委员会,实行民主化管理;在建立健全企业管理机构的同时,不断推进生产责任制度;实行计划管理与工厂奖励基金,在劳动报酬的基础上坚持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此举旨在A.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发展B.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C.建立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D.为抗美援朝提供物质保障11.表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目标(部分)阶段 科技体制改革目标1978~1984年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确立“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强调科学技术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1985~1994年 引入竞争视制,依靠市场调节进行结构调整、人才分流、机制转变。1995~2005年 制定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完善创新体系,深化科研院所改革。表2信息反映出A.科教兴国战略激活科技创新活力B.科学技术在改革进程中曲折发展C.科技管理体制完全实现市场化运作D.科技体制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12.在布匿战争期间,罗马大量向富有公民借款,以支付战争支出。战后,罗马利用迦太基的赔款,以及对马其顿和叙利亚的战争掠得的大量财富,不仅在14年内还清了所有欠款,而且在公元前168年后不再对公民征收数百年来一直在征收的财产税。这反映出A.罗马帝国具有强烈军事扩张性B.战争加强了地区间的经济联系C.对外扩张影响罗马的财政状况D.罗马公民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13.成书于16世纪中叶的墨西哥文学作品《波波尔·乌》,保存了中美地区创世和玉米神神话的基本内容。创世部分包括创世之父和创世之母在混沌中分开天地,让圣山从冥初之水中升起,并创生万物。玉米神神话包括玉米神兄弟的诞生、死亡和重生。这可用以说明A.中美地区古代文明的特质 B.文明交流催生了新文学诞生C.古代文明具有多元化特征 D.美洲普遍存在自然崇拜传统14.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年)的公众尤其是新兴中产阶级趋之若鹜地追求知识,似乎在构筑起一种新的“知识社会”。“知识”的概念取代启蒙时代的“理性”,许多现代学科也是在此时期才开始被认为是真正的“学科”,而非不够高雅的“工艺”或民间“道理”。这一现象反映了A.科学普及运动消除知识垄断B.政府主导下教育体系的革新C.工业社会转型中的认知革命D.知识传播强化人的身份认同15.从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在国际社会中基本上被帝国主义所“孤立”,在国际事务中很难发挥作用。20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不管是英法,还是德意,如果它们没有与苏联取得谅解,都可能感到不安全。”这一变化源于A.二战的全面爆发 B.经济大危机的影响C.苏联工业化成就 D.欧洲军事对抗加剧16.2025年,特朗普政府宣布对所有出口到美国的钢铝产品征收25%的关税,之后加拿大宣布对所进口的美国汽车加征25%关税,并且还计划对近600亿加元的美国商品实施报复性关税。这种现象表明A.多边贸易体系面临挑战 B.北美白由贸易组织瓦解C.世界贸易组织名存实亡 D.美国主导世界经济发展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草市最初是乡村自发的临时性集市(“草”有“粗陋”“非宫方”之意),多位于交通节点或村落交界处。唐代中期,草市发展为固定集市,成为农产品和手工业品交换的枢纽。因没有宫方的限制和介入,草市中屡屡出现富商大贾进行各种物品的买卖交换,还出现了金融服务(如柜坊),仓储设施(邸店)等。草市中除了有当地居民的生活必需品之外,还有大量的奇珍异宝等奢侈品。唐末,朝廷在阻止无果的情况之下,采取了将草市作为自己控制之下的市场,以此来加强管理。-摘编自高翔《论唐代草市的起源与发展》材料二12至13世纪,西欧各国间的贸易主要是通过定期集市进行。这种定期集市,不但交换欧洲各地的产品,甚至还有来自东方的名贵特产。当时,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热那亚、威尼斯等城市拥有发达的银行业务,法国的香槟地区因香槟集市而成为重要的金融活动中心。香槟位于地中海与北方主要商路的交叉点,这里集中了西欧各国的商品,还有意大利商人带来的东方香料。只有地方诸侯有权设立这种定期集市。“集市警卫队”维持着集市的秩序并行使一种特殊的司法权力,经他们盖过图章的契约具有特殊的约束力。-摘编自于民《西欧中世纪商业与国际贸易》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草市发展的主要表现。(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唐代草市与中世纪西欧集市发展的共同经验。(8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1935年红军进入云南威信后,召开扎西会议。会议要求积极开展群众工作,严明纪律,做到“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打开地主粮仓,将粮食等物资分发给贫苦百姓。红军包围会泽县城期间,掀起群众性斗争热潮,短短几天就扩红1300多名。红军总政治部发布《关于争取少数民族工作的训令》,要求全体战士尊重少数民族宗教、风俗习惯。红军在散发的《对苗族的标语口号》中明确表示:“红军是扶助苗族、僮族(后改为壮族)解放的武装;取消一切苛捐杂税,解除苗家人、僮家人的痛苦。”-摘自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不负人民:中央红军渡金沙江的群众工作》材料二长征途中,中共中央于1935年8月发表《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长征途经14个省及众多少数民族地区,红军积极通过宣传标语、群众会议等方式,传播“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救国”等理念。1936年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后,毛泽东指出:“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埃德加。斯诺也在《红星照耀中国》中热情讴歌:“长征是地球上最美的红飘带,长征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的历史使命。”-摘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红军群众工作体现的中国共产党政治理念。(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红军长征承载的历史使命。(8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近代以来,海洋上的暴利仍主要局限于水面和渔业。随着技术发展,如潜艇和航空力量的增强,削弱了海洋的基本特性,同时也加强了人类对海洋的控制。20 世纪以来,人类不断深入海洋深处,海洋已经成为工业殖民区,面临大规模商业交通、渔业、核试验、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的影响。此外,海洋还成为地球的垃圾场。一些民间保护组织的活动引起主要监管机构的注意,比如联合国国际海底管理局(ISA),该机构制定法规,开始管理深海采矿。然而,尽管付出了努力,联合国仍受制于国家利益。1982年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签署,大多数国家(不包括美国)同意一个国家将其专属经济区扩大到200海里。有些国家对此并不满意,它们要求进一步扩大管辖范围,这引发了潜在和实际的冲突。当今人类世界面临的最大威胁来自海洋,如海洋酸化、海平面上升到地球大气层改变。是否还有办法调和人类的创造能力与大自然的局限性,是人类应当去思考的。-摘编自(美)杜赞奇《海洋与人类历史的进程》(1)根据材料,归纳近代以来海洋开发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洋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6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中国文化之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美学风范,成功入选“2024年度中国好书”。篇名 页码 篇名 页码 篇名 页码篇一、美在品格 1 篇二、美在艺境 109 篇三、美与生活 205博雅国学 3 书法灵韵 111 衣冠华彩 207中和礼仪 25 丹膏妙意 133 舞台芬芳 231音乐正声 47 纹饰内蕴 157 营造神工 253诗国情韵 71 色彩雍容 183 器物巧美 279各美其美 93 结语 305选择目录部分或整体,自拟论题,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实进行阐述。(要求:论题与目录篇名紧密相关,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严密。)昆明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期末质量检测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题号 1 2 3 4 5 6 7 8选项 D B C B A B D B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选项 D A D C A C C A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14分)(1)表现:从临时性集市发展为固定交易场所;商品种类日益丰富,从生活必需品扩展至奢侈品;设施增加,出现金融、仓储等商业配套服务;参与群体扩大化,吸引了富商大贾;政府对草市由放任到阻止,最终纳入管控。(任意3点6分)(2)共同经验:依托交通枢纽,形成商品交易中心;完善金融、物流等配套设施,提升市场综合服务功能;打破地域壁垒,扩大商品流通范围;政府适时介入规范管理,保障市场稳定。(8分)18.(14分)(1)理念:开展土地革命,为人民谋幸福;“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从严治党治军;开展群众斗争,扩大红军队伍,走群众路线;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与宗教习惯,践行平等团结的民族政策。(任意3点6分)(2)使命:实现战略转移,保存革命力量的核心使命;坚持党的正确领导,践行民主革命的政治使命;锻造钢铁意志,播撒革命火种的精神使命;高举抗日旗帜,推动全民族抗战的民族使命。(8分)19.(12分)(1)特点:利用潜艇、航空技术等,逐步增强对海洋的控制;从水面和渔业扩展到深海多领域,开发深度与广度剧增;管辖权重叠,国际竞争加剧;制定国际法规范海洋开发,应对生态危机。(任意3点6分)(2)关系:海洋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大量资源和条件;人类过度开发海洋,破坏海洋生态环境,会制约人类发展;人类应注重合理科学开发利用海洋,才能与海洋和谐共生,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6分)20.(12分)示例一论题:儒家思想的传承发展展现中国文化“博雅国学”的品格之美。(2分)阐述:面对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变局,孔子以“仁”为核心,主张“为政以德”、恢复周礼。孟子提出了“仁政”说,将儒家伦理思想融入治国理念,使儒家思想从个人修养延伸至社会治理领域,奠定了儒家经世致用的底色。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汉武帝尊崇儒术,设立太学讲授儒家经典,将儒家思想与官僚体系结合,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宋明理学吸收佛、道思想,朱熹、王阳明以“格物致知”“知行合一”重新阐释儒家经典,将儒家思想从外在礼仪规范转向内在心性修养。两宋以来,书院成为传播儒学的重要载体,将儒家伦理融入学术探讨与日常生活。明清之际,黄宗羲等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为传统儒学注入了新的活力。(8分)综上,儒家思想作为国学的主干,构建起国学中“博”(知识体系)与“雅”(道德修养)的双重维度,塑造了中国文化的品格之美,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支柱。(2分)示例二论题:中国文化之美在品格、艺境、生活方面交相辉映,贯穿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2分)阐述:中国文化美在品格。西周礼乐制度通过青铜器铭文如“宅兹中国”、祭祀仪式,将“礼”的秩序与“乐”的和谐融入社会结构,形成社会等级规范。孔子的仁礼德治、老子的道法自然、孟子的仁政爱民等,百家争鸣“各美其美”,中国文化自古将审美与人格修养紧密结合,塑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中国文化美在艺境。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秀美和北朝雄健,创出新风格,尽显“书法灵韵”的超然心境。唐代画家吴道子将佛教题材世俗化,宋代画家张择端反映现实生活的风俗人物画,宋元山水画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深刻体现“丹青妙意”。敦煌壁画的“色彩雍容”与唐三彩、元青花的“纹饰内蕴”,反映了中国古人多样的审美追求。中国艺术呈现虚实相生的诗意宇宙,展现了中国艺术的独特哲学。中国文化将美学深植日常生活。北宋东京突破市坊界限,娱乐场所“瓦子”丰富了市民生活。明清戏曲创作情节更加曲折复杂,昆曲长期流行,展现了中国文化“舞台芬芳”的魅力。宋应星《天工开物》等科技巨著,使“营造神工”的技艺得以传承和延续。(8分)综上,中国文化通过品格美确立价值坐标,艺境美提供表达形式,生活美实现落地转化,为当代中国文化自信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根基。(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