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重庆八中2024-2025学年度(下)期末考试高二年级历史试题(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尚书》记载,周文王当政时,“明德慎罚,不敢侮鲧寡”;《国语》记载周武王在灭商回程的途中“布宪施舍于百姓”;《清华简》也记载西周中期的统治者“翼翼畏小心,恭民长长”。这些记载说明A.民众意愿影响了商周政权更替 B.社会救济体系已经初步确立C.统治者行为蕴含朴素民本思想 D.儒家学派的影响力逐渐扩大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遗存中有许多体现农耕劳作的墓室壁画,如甘肃酒泉市境内的诸多壁画墓,有月氏人“犁地图”“扬场图”、氐人“耙地图”;嘉峪关新城画像砖墓,有多幅胡人放牧、龟兹人采桑、汉人劳作图,甚至有龟兹人与孩童游戏图。这反映了A.丝路贸易推动了中外交流 B.中原政权具有强大吸引力C.河西农业技术源白于西域 D.多民族共同开发河西走廊3.元代杂剧的题材内容十分广泛,“上则朝廷君臣政治之得失,下则闾里市井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厚薄,无一物不得其情状”。当时有人记述戏曲演出的盛况时说:“日聚观至数百人,或千人。其传为慈孝、为节义事者,长幼无不慷慨长叹至流涕,或恸哭不能终观”。这反映了,杂剧在元代流行是因为A.世俗文化已经成为主流 B.作品敢于批判时局C.内容契合民众情感需求 D.政治环境相对宽松4.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棉纺织、蚕桑丝织、米粮等行业在农业结构变迁的前提下,出现了区域分工,横向上形成了互通有无的整合经济体系,纵向上与乡村构成了连锁性生产消费关系。材料反映了当地A.自然经济趋于解体 B.市镇呈现专业化趋向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D.出现了多个商业中心5.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期间力图从教育内部诸因素出发改革湖北教育,培养目标上由传统科举(政治)人才向多元人才转变;课程目标上由“经学为用”转为“西学为用”;教学及考核方式上由中学为主到中西兼顾;教育管理上由经验管理逐渐转向科学管理。张之涓的教育改革A.助推湖北教育近代化转型 B.突破“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C.表明教育变革成社会共识 D.满足了清政府选拔人才的需要6.表1为“20世纪30年代初赣南、闽西地区流传的部分歌谣”。这些歌谣的流传体现出表1民歌曲调 歌谣十动 《红军十劝妻》《十劝工农歌》《十劝亲郎革命歌》《十骂反革命》十二月歌 《十二月农民苦》《十二月革命歌》《白军士兵歌》《苏维埃农民耕田歌》十送郎 《送郎去当兵(十送郎)》《十月当兵歌》《十送我郎当红军》A.民众积极宣传抗日救亡 B.文艺工作以军队为主体C.减租减息激发农民热情 D.革命内容融合传统形式7.图1是漫画家米谷子1946年绘制的漫画作品《上海滩哑剧》。该漫画意在揭示当时图1A.国民党专制独裁统治的强化 B.政治协商会议破裂导致社会失序C.民众民族国家意识有待觉醒 D.内战加剧了经济凋敝与文化萧条8.万隆会议结束后,周恩来在《亚非会议期间同各类型国家接触情况的报告》中写道:“我们按照中央的方案,求同存异,耐心说理,尽一切努力求得一致协议,又对所有与会国家表示尊重,因此博得了大多数与会国家的好感,而反共反苏最烈的国家也多少改变了它们对新中国的一些成见。”这表明万隆会议A.消弭了意识形态的对立 B.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C.解除了帝国主义的威胁 D.贯彻了不结盟运动的精神9.据1985年《人民日报》报道,沈阳电缆厂在改革中试行“厂长负责制”,将原有的20个科室精简为10个,中层干部从100人减至60人,产值比改革前增长37%;同期武汉钢铁公司允许企业按市场价出售超计划钢材,获利部分的30%用于职工奖金。这表明A.计划经济体制退出了历史舞台 B.企业自主权扩大推动生产发展C.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成效 D.沿海开放城市引领改革的方向10.约公元前2600一前1900年,印度河流域文明以哈拉帕、摩亨佐·达罗等城市为代表,它们具有统一的城市规划、网格状街道和先进的排水系统。考古学家在当地发现大量刻有象形符号的印章,暗示其贸易网络已延伸至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据此可知A.印度河流域文明发展程度较高 B.区域交往推动文明多元发展C.当时已出现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D.商业贸易促进城市对外扩展11.图2显示某帝国极盛时期的疆域范围。据此判断,该帝国图2A.将造纸术引入欧洲B.促使罗马法系统化C.灭亡了拜占庭帝国D.开启了希腊化时代12.1494年,在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的调解下,西、葡两国订立《托德西利亚斯条约》,该条约重新划定教皇子午线。两国宣称谈判的目的是维护“永恒的友谊”,条约的内容由双方“共同协商、共同修改、共同签订”。该条约的签订反映出A.殖民扩张打破了多元格局 B.王权和教权矛盾逐渐缓和C.国际关系规则化趋势初显 D.西欧民族国家已普遍形成13.莎士比亚将金钱比作“害人灵魂的更坏的毒药”。《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准备服毒殉情时对药贩说道:“这儿是你的钱,那才是害人灵魂的更坏的毒药,在这万恶的世界上,它比你那些不准贩卖的药品更会杀人;你没有把毒药卖给我,是我把毒药卖给你。”这反映出A.自由理念被社会普遍接受 B.文艺复兴导致社会道德沦丧C.新兴市民阶层的价值追求 D.资本主义发展影响文学创作14.19世纪初英国政府派人拿着议会批准的军费批文前往英格兰银行要求支付,银行审计后发现上面未盖国王印章,拒绝支付。这反映出当时英国A.议会不能支配政府财权 B.国王仍掌控实权C.君主立宪制度尚不完善 D.国家治理规范化15.表2为1960-1994年世界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情况统计表(单位:10亿美元)。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世界表2年份 地区 1960 1975 1980 1985 1994发达国家 67 275.4 507.5 664.2 2243.8发展中国家 0.7 6.6 6.2 21.3 168.4A.南北经济差距不断缩小 B.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C.国际经济新秩序已建立 D.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材料一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令卫青率汉军收复河南地。公元前121年春,骠骑将军深入匈奴境内,过焉支山数千里。同年夏,霍去病率数万骑出院西地数千里,匈奴浑邪王被逼以其领地降汉,河西及陇西北之地不复有匈奴骑兵出没。汉王朝在河西先后设置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汉书·地理志》中有记载:“自我威以西,本匈奴昆邪王,休屠王地,武帝时攘之,初置四郡,以道西域,高绝南羌、匈奴。其民或以关东下贫,或以报怨过当,或以悖逆亡道,家属徒焉。”同时将长城由朔方沿黄河向西拓展至今居《今甘肃永登县西北部),又在河西兴水利、设田官,使这一地区归入农耕文化系统之中,并修筑亭障(军事设施)通邮传,以强大军力屯成守备。《史记·大宛传》戴有“于是酒泉列亭障至玉门矣”。--摘编自王子今《秦汉交通史稿》、方豪《中西交通史》材料二 西亚古城帕尔米拉于公元14年成为罗马叙利亚行省的一部分······129年,罗马皇帝哈德良造访该城,他宣布该域为自由市,并重新给其取名-“帕尔米拉·哈德良”。同时,哈德良允许帕尔米拉城有权根据自己制定的税率征税。哈德良本人推崇希腊文化,而帕尔米拉受希腊文化的影响较深,在哈德良造访后,该城按照希腊建造风格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公元3世纪,帕尔米拉政治体制由传统的希腊城邦模式逐步向君主制过渡。帕尔米拉也在维护罗马帝国东部边疆安全方面起到了特别突出的作用。212年罗马皇帝卡拉卡拉统治期间,帕尔米拉公民获得罗马公民权,向罗马帝国上交赋税的义务得以免除。--摘编自亓佩成、赵长福《帕尔米拉王国的发现及其历史》材料三 1930年至1931年,国民政府提出,西南各省土司凡能直接改县的地方,须直接设县管理。1931年国民党提出在边地屯垦与移民实边。云南先后修建了滇缅公路与中印公路,滇黔公路等相继通车。教育部要求四川、云南、西康三省制定边疆教育三年计划。但西南各省组建的边政机构五花八门,如云南机构称“边疆行政设计委员会”,贵州机构名为“边胞文化研究会”,川康机构则谓“川康滇三省边区边务设计委员会”。这些机构在行动上各自为政,政令更难以贯通,加上其他因素,国民政府治理西南效果大打折扣。--摘编自马玉华《论国民政府对西南边疆及边疆民族的治理》材料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序言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拥有自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坚决及对一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行为。”强调要不断“增进各民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摘编自宋才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内涵及路径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时期经略河西地区的主要措施。(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帕尔米拉实现罗马化的条件。(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民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边疆地区治理的影响。(6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4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1分)材料一明初延续唐宋“成教化、助人伦”的宗旨,建立翰林画院供养职业艺术家,迎合皇室的喜好创作。随着晚明以来江南经济繁荣,徽商等商人群体试图构建与官僚士大夫“间及古玩”的文化共鸣,通过交易收藏、物品馈赠、组织雅集等人情往来方式,支持文人艺术家借助山水、花鸟等传统题材表达自我心境,推动了“新安画派”等流派发展,逐步形成了一个囊括古董商、典当行、钱庄票号、会馆等在内的私人艺术品消费市场。--摘编自姚顺、魏红霞《艺术赞助对中西艺术发展的作用与启示》材料二 1933年,以英国收藏家为首的西方汉学界,倡议举办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除向欧美各国征集外,还与中国驻英大使郭泰祺接洽。中国政府选择“足以代表本国文化者”,“依艺术史上发展次第作为系统”参展。后又决定与本国有特殊重要价值之古物,或只有一件之绝品,不运往展览。最终展出的文物以故宫南迁文物为主,包括瓷器、家具、文具、景泰蓝、漆器、折扇等种类,共1022件。此前大多数西方人认为中国艺术品就是陶瓷器。郭奉祺强调中国文化“实为创造力之象征”,并指出“中国今日在空前之困难中,而犹能奋勉从事国家复兴事业,端賴此创造力鼓起其精神”。1935年11月至次年3月,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在伦敦成功举办。这是中国文物第一次出国展览,共计接待参观者42万多人次。包括许多来自德国、意大利、法国、比利时、奥地利及美国等国的观众:-摘编自徐婉玲《变局与新局: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始末》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传统产业发展受阻。在此背景下,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受到广泛关注。法国率先提出“文化引领经济转型”战略,政府通过立法保障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投入大量资金修缮历史建筑、古堡等文化遗迹,并将其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同时,法国还鼓励艺术家与工匠合作,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创产品,如以卢瓦尔河谷城堡群为主题的精致工艺品。这一系列举措使得法国的文博旅游迅速崛起,不仅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还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重塑了法国在国际文化领域的地位。--摘编自【法】阿兰·图海纳《行动者的归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清时期艺术赞助形成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政府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的目的。(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法国发展文博产业的意义。(7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对于郑和的航海,梁启超作了这样的评论:谓大陆人民,不习海事,性或然也,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达·伽马)发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逛。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摘自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郑和研究资料选编》根据材料,围绕“国家与航海事业”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重庆八中2024-2025学年度(下)期末考试高二年级历史试题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D C B A D A B B A题号 11 12 13 14 15答案 C C D D B16.(22分)(1)措施:采取军事行动打击匈奴,收复河西地区;设置郡县,在河西设四郡:移民实边,迁百姓到河西地区;修筑工事,拓展长城,修筑亭障,通邮传;实行电成政策,发展经济,兴修水利,设置田官。(每点2分,任答3点6分)(2)条件:罗马帝国的扩张;行省制的推广;罗马皇帝对希腊文化的推崇(帕尔米拉保留较多希腊文化);罗马公民权的扩大(罗马法的广泛推行)。(每点2分,任答3点6分)(3)影响: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管理,有利于西南地区经济、交通、教育等事业的现代化;为中国的持久抗战奠定了一定基础;对后世西南边疆的变革和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由于治理政策的设计存在缺陷,政令难以贯通(以及国内战争、抗日战争的影响),导致治理西南的效果大打折扣。(每点2分,局限性2分必答,共6分)(4)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有机整体;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每个角度2分,共4分)17.(21分)(1)原因:皇室的政策支持;儒学理念的影响;商品经济发展,艺术赞助有利可图;商人团体对文化的需求。(一点2分,共8分)(2)目的:展示中国文化,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加中英之间联系,争取外界对华的支持;激发民族认同,为抗战提供精神力量。(一点2分,共6分)(3)意义: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利于帮助法国走出“滞胀”危机(3分);保障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2分);提升法国在国际文化领域的地位(2分)。(共7分)18.(12分)论题:国家战略影响航海事业发展(2分)从航海目的而言,郑和船队七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耀兵异域,以示中国富强”的政治任务,其260余艘宝船和2.7万人的超大规模船队,本质上是以朝贡体系为核心的“皇家外交使团”。航海也给明朝带来了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未能持续,西方航海家的航行承载着寻找新航路、获取黄金的经济使命。因持续的经济驱动,西方航海事业形成了“无量数之哥伦布”的延续性发展。(4分)从航洋观念而言,明朝由于“倭寇”骚扰,长期实行海禁政策,将海洋视为消极防御对象,限制了航海活动,体现国家对海洋重视度不够。而欧洲国家对海洋持积极探索的态度,并在长期航行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还不断学习航海技术和地理知识,为远洋航行发展打下基础。西葡两国王室也积极支持海上探险活动。这种观念差异使中国错失大航海时代的历史机遇。(4分)郑和航海的昙花一现与西方航海事业的持续繁荣,是不同国家战略选择的结果。只有将海洋发展纳入国家长期战略,才能避免历史重演。这一历史启示对当代海洋强国建设仍具现实意义。(1分)(全文表述通畅1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